竇桂梅:面對教育,校長、老師、家長需要怎樣的成長

2020-12-11 騰訊網

全文長5300字,閱讀大約需要7分鐘

精彩導讀

從兒童成長的價值性、周期性、挑戰性、融合性,在從知識學習與運用,到無邊界的立體學習流程時間與空間再造,千方百計「把兒童的成長當做最高榮譽」的時候,才是我們學校存在的意義所在。

作者簡介

竇桂梅清華大學附屬小學黨總支書記、校長

校長領導力的養成

一、校長的自我領導力

「一個校長的自我領導力就是不斷地努力讓專業鋒芒化作自帶光芒。」

我想談的第一個方面是校長的自我領導力。

在我看來,自我的站立、自我發展的能力和自我帶來的影響力也構成了一個校長自身內在的領導力。自我領導者具有強烈的內生力,同時又不是盲目自大的自我,必須具備幾個方面的能力或素質:即韌性與洞察力,自信心與反思性,責任感與使命驅動力等。

那麼,從中師生到教育學博士,從當一名好教師到特級教師,從吉林市實驗小學到清華大學附屬小學,曾獲得國家教學成果一等獎的我們,自我的領導力到底是什麼呢?我認為,那就是努力縮短嘴和腳的距離。

自我領導力不是向最牛的校長、最有資源的學校去對標,而是立足於優化國家課程,發揮自身專業長處,尋找自身的行走方式,從而形成專業的影響力。

我個人認為,校長也須有課程意識下的課堂領導力和影響力,就不會「瞎子領著瞎子,一同掉進溝裡」。不會推動變革的時候冒進跟風,不會因評價或輿論的壓力而患得患失,更不會因急於出成果而盲目推進,或因看不見背後的問題而任由學校盲人瞎馬,夜半臨深池。

在語文學科專業發展道路上,從「三個超越」到「主題教學」,取得一定成績,我認為,要把經驗交給前方,即也要警惕自身專業經驗的陷阱——課改不等於真的改進課堂那麼簡單,當然課堂也不是課程,學科教師不是學校校長。應該思考一棵樹怎樣轉變到一片森林。

所以,校長的自我領導力,不是因為你的專業水準而高高在上,應該踐行《清華附小辦學行動綱領》中寫的「請你不要走在我的前面,我不想跟隨你;請你不要走在我的後面,我不想領導你;請你走在我的身邊,我想永遠跟你在一起」的共同發展觀理念。」

自我發展的校長懂得自己應該要什麼,應該放棄什麼,對於從課堂走出的我來講,要永遠「立足課堂」,不斷在專業上發展,打出自身的「品牌標誌」。

我個人認為,一個校長的自我領導力,就是不斷地努力,讓專業鋒芒化作自帶光芒。

二、校長的群體領導力

「群體領導力最關鍵的就是價值領導力。」

我想談的第二個方面是校長的群體領導力。

群體就是「我」以及「我」所在的環境。領導力就是將所有的利益相關方整合併推動起來,而構成最大的發展空間。

那麼,群體領導力到底是什麼呢?

領導者的天職是帶領群體或組織實現其使命。我想這就要求領導者能夠看清組織的發展路徑和方向以及帶領團隊從現在這個地方到未來期待的地方去。但是校長不能僅僅指明方向就萬事大吉,要學會管理風險,努力修煉超強的決斷力和控制力,讓群體聲譽不再受損,在重大危機關頭能夠果斷決策,努力控制局面,力挽狂瀾。

就群體領導力來講,涉及範圍很多,但個人認為,群體領導力最關鍵的就是價值領導力,因此而「動學校發展的全身」。

而這價值領導力就是教師價值觀的塑造,而校長的職責就是,努力把教師的成長當做最高的榮譽,應該說是從自我的領導力轉向群體領導力,是我做校長近十年的一個標誌。

當然,我們要讓價值觀看得見,這樣心中才有信仰、腳下才有力量。要想讓價值觀看得見,我個人認為,最重要的是將「立德樹人」這句口號轉變成教師每天「教書育人」的行走和思維方式,這個非常關鍵。

以清華附小為例,在百年前的成志學校「造就完全人格之教育」,到而今百年立人的成志教育使命指南針,「為聰慧與高尚的人生奠基」。並圍繞「志」「成」以及成志概念的界定,確定了基於學生成志的三個內涵以及結合國家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目標的教師成志的三個內涵。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在重要儀式及大小會議要「呼出來」,「我是清華人,努力用敬業、博愛、儒雅成就每一個學生,把每一個學生的成長,當做我們的最高榮譽」的誓詞。我想,這就是「選擇了清華就選擇了一生的責任」,即選擇了做清華附小成志教師,就選擇了一生更高的責任。

我相信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教師的價值=有效性+效率+效能感!

圍繞教師價值觀的塑造,我想朝著成志教育這樣的燈塔走去——「讓兒童站立學校正中央」。如此,我們的教師就會有一個這樣的價值取向:一個因品德、知識和才能而受聘,全身心投入事業,並深受學生愛戴的人;一個不斷獲得知識和社會經驗的人;一個能夠完成多項任務、振奮任務的人;一個賦予創新精神的人;一個隨時都能在經驗和教訓中學習的人;一個從人品和才幹都受到尊敬的人。

所以,校長的群體領導力就是努力帶領你的教師,進而帶領學生,甚至家長,找到前行的航標和遠方的燈塔,我想這是我們必須要尋找的。

一句話,校長群體領導力的使命就是,讓價值觀成為辦學目標的先驅,一切辦學的目標都成為你為之的基礎。

三、校長的創新領導力

「想都是問題,做才是答案。」

有了這樣的群體領導力,是不是就完成了學校的常態內容呢?在我看來,還需要有一個創新領導力。你需要不斷地突破與創作,但須有繼承和延續,想盡辦法後的再生,當然最終重點還要看你帶領的學校發展了什麼,優化了什麼,甚至引領了什麼。

這就意味著校長必須由行為領導力轉向研究領導力。這就需要校長們怎樣承上啟下,怎樣整合各方,怎樣在實踐中升華梳理,怎樣幫老師清晰判斷。在面對各種困惑的時候,校長應該參與到群體中,跟進「潛水」,親自上研究課,同時在關鍵時刻,或關鍵事件中,怎樣去指導和影響群體,讓他們相信這種力量帶來的美好願景。應該說,這也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命題。

在這個命題下,我想更核心的創新領導力的關鍵聚焦點就是兒童,從兒童成長的價值性、周期性、挑戰性、融合性,在從知識學習與運用,到無邊界的立體學習流程時間與空間再造,千方百計「把兒童的成長當做最高榮譽」的時候,才是我們學校存在的意義所在。

教育是教師一生的修業

新一代的教師是不是太聰明了?他們思考的常常是工作如何能走捷徑,如何花費更少的時間精力,取得顯著的成果。但如果要求他坐下來,一點一滴地積累經驗、深入研究,比如手寫教案、做課堂札記……恐怕他就吃不消、不耐煩了。有的老師,一遇到心情不順就撂挑子,一遇到困難就淺嘗輒止。此外,一些年輕教師似乎只願意花費精力鑽研自己喜歡的內容,而非基本功,好高騖遠、拈輕怕重,不能從小處、細處著手似乎成了很多年輕人發展過程中的障礙,抑或是難以逾越的瓶頸。我們該如何共同面對?

曾經,我們前輩教師上課那樣一絲不苟,不計得失,從一而終,奉獻一生。受其影響,我從教音樂、數學轉任教語文時,為了上好每一節語文課,寒暑假前我會到圖書館裡,把能借閱的書籍、雜誌都帶回家閱讀。常態課的教案一般都要寫三次。一次是草案,一次是上交學校的工整的教案,最後一次是上課之前的頭一兩天,為了進一步熟悉學情、教情而重新整理書寫的、夾在語文書中的教案———那上面密密麻麻地記下了自己的教學流程:課堂重點如何突出,難點如何突破,設計瞭然於心,每每打開,愛不釋手。

記得教學《秋天的懷念》一文,我幾易其稿,僅開頭就設計了十幾種預設。至今,我備課依然一絲不苟,不敢馬虎半步。做校長的這幾年裡,在管理上善於閉合、關鍵事情較真……雖說自己還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做事精益求精、追求品質的習慣已刻入我職業生涯中的每一個角色,這正是上一輩教師所教給我的工匠精神。

時代的差異的確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為人、為學、為師的初心,但我親愛的青年朋友,若按斯賓塞「教育為完滿生活做準備」一說,教育是教師一生的修業,一個民族一代又一代的盛業,而這必存在躲不掉、繞不開的求真與實幹定律,方能構築你我的教育大廈。

面對教育,需要成長的還有家長

還給孩子一個美好的童年

第一個故事還是蠻有意思的。一位老師在聽美術課時候發現一個小男孩並沒有在畫畫兒,而是在寫作業。這位老師馬上問他:「你怎麼不畫畫呢?作業等到回家再寫不行嗎?」這個六年級的學生說:「我回家2天,我媽媽給我報了3個班。一個是奧數,一個是作文,還有一個是單簧管。」老師又問:「那你不是還有半天時間嗎?」大家猜猜他是怎麼回答的?他說:「這得由我媽媽決定。」

孩子們在周末到底做了什麼事情,有沒有他自己最想做的事情?而這樣的周末結束後,我們再看看周一孩子們的狀態,大部分都帶著滿臉的疲憊與倦怠開始新一周的校園生活。難道這都是學校單方面給的壓力嗎?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家長到底該怎麼安排孩子們的周末時光呢?

請尊重孩子的興趣和選擇

我要說的第二個故事與戲劇有關。清華附小在主題教學方面一直在不斷嘗試將各種優勢資源進行整合,由此也產生了很多優秀的「1+X」課程。其中,「1+X」課程的一個傳統就是每年一次的戲劇展演,各班家長可按照個人意願自行選擇是否參與。有這樣一位忙碌的爸爸,百忙之中好不容易來到了學校,可是排練進行到一半的時候他就提前退場了。究其原因是他的孩子演了一塊一動不動甚至連一句臺詞都沒有的大石頭。事後,他給班主任發了一個簡訊,簡訊的內容是憑什麼讓我的孩子扮演大石頭?老師回復他說:「這是您孩子自己選擇的。」聽到這個答案,他突然間有一點緩和。但是仍然和班主任溝通:「雖然是自己選擇的,但是難道我的孩子就只適合做一塊連句臺詞都沒有的大石頭嗎?難道不能做別的嗎?老師您不能給他多點臺詞,不能扮演主角,能不能扮演配角?」

在這個過程中,老師再三與其溝通。沒想到孩子回家後聽到了父母之間的對話。第二天上學的時候孩子將下面的這些話轉述給老師,「兒子你怎麼那麼沒出息,你怎麼偏偏選擇一個大石頭?老師既然說自願選擇,你怎麼不選點好的?你爸爸當年可是班長!一直是班級最優秀的!你一個男孩選一個大石頭,還拿一個剪子剪紙,這將來還有什麼大出息?」

老師聽完後心情非常複雜。難道選擇一塊安靜的石頭,在一旁默默地觀察別人演出,分享別人的精彩不是一件值得稱道的事情嗎?難道剪紙就不可以是一個男孩的愛好嗎?

有什麼事情比孩子的成長還重要?

第三個故事起源於一首詩。詩是這樣寫的:

每次,聽到你下班回家的腳步,

我的心就像好不容易完成了一幅拼圖。

爸爸,我們這個家是一塊拼圖也不能少的。

第一次讀這首詩的時候我特別感動,突然想起了我們班的一個孩子。這個孩子的爸爸總是不回家,於是我留了一個作業,要求每個孩子回家後都要朗讀給爸爸媽媽聽。而對於這個孩子,我特意要求他要給他爸爸朗讀3遍,讓爸爸寫出聽後感。可是作業布置下去已經一個禮拜了,這個爸爸沒有一絲反應,兩個禮拜還是沒有任何反應。那個時候,身為班主任的我發簡訊跟他說:「孩子給您的作業,麻煩請您寫點讀後感,拜託了。」爸爸說:「我知道你要我寫信是什麼意思。可是你怎麼不問問我兒子,看看我兒子現在的表現不就行了?」我說:「我明白了。您能這樣說明你讀懂了那首詩,理解了我布置這項作業的目的與意義。」現在回想起這個故事,我還是能夠深刻地感受到那時候的家長還是有這樣的教育敏感度的。

現在的家長真的不容易啊,他們都在忙什麼呢?有什麼事情比孩子的成長還重要呢?

給予老師一些關懷與體諒

我要講的第四個故事和年輕教師有關。我們學校有一位比較年輕的一年級老師,她們班的孩子剛上學,家長們都相當謹慎,由此產生的問題需求特別多。也正是因為這樣,這位年輕老師遇到了下面的情況。家長們常常早上8點左右就給老師打電話,提出一些特殊需要。

這還不是最讓老師「頭痛」的,一到期末,老師就會接到家長對他的各種要求。其中一個要求就是要他把所有孩子的情況都跟各自的家長敘述一遍。因為老師白天不能打電話,所以她只能在晚上一一與各位家長溝通,每次一打起來就要打個一小時左右。粗略算下來,這位老師的工作量是多少呢?她至少要打四十小時的電話。

大家能不能給予班主任一些關懷與體諒?這難道不是教育的困惑嗎?難道教育僅僅是老師的責任嗎?家長難道可以將所有的責任都轉嫁到我們的老師身上嗎?我認為這些都應該引起我們所有人的反思。

愛的誤區,讓孩子失去了自我

下面我要講的最後一個故事也許有點極端,但是確實發生過。這個孩子每天早上是不來上學的,因為他要睡到自然醒。自然醒的概念是什麼呢?家長給出的答案是八點半到九點半之間。可是學校的時間安排是早上八點正式上課。無奈之下,班主任只得和家長坐下來談一談。誰曾想,家長的態度也很明確:之前的晨誦不會參加,讓孩子睡覺是家長的權利,但是如果孩子落課則是老師的錯誤。談話並沒有起到作用,這樣的情況一直延續了一個學期。

在這中間,這個小朋友還曾經遇到過這樣一件事情。在我們的趣味運動會上,上場以前家長拿著水瓶,讓他喝口水再去。孩子因為怕耽誤班裡的比賽成績,並不想這樣做。在家長再三地要求下,孩子無助地哭了。因為他不知道該往前跑,還是聽家長的話喝水。

以上就是我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就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五個教育小故事。也許,這五個故事不能全面地代表目前教育出現的問題,從教育學上講可能也不一定對。但是至少可以反映出一些問題與困惑。大多數的家長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都知道要配合學校,或者說和學校一起來做。當然完全配合也不一定絕對的正確。那麼,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家長到底該怎麼辦?是一味地推卸責任、放任不管還是盲目跟從?

我相信,這些都是值得進一步深思的。

1

教育興則國興,教育強則國強。作為全國中小學校長學習交流的智庫平臺,為更好地匯聚一線名校長智慧,進行知識共享,校長派傳媒特別策劃出品《名校長說》欄目,依託教育、服務教育,關注教育熱點,彰顯教育正能量!

相關焦點

  • 「兒童的成長是我的最高榮譽」——清華大學附屬小學校長、教師竇桂梅
    ——題記  提起清華大學附屬小學教師竇桂梅,人們並不陌生。從主題教學到成志教育,她的粉絲遍及教育界,甚至在偏遠鄉村,都會遇到家長正用她的推薦書單給孩子網購兒童讀物……她是全國著名語文特級教師,教育學博士,但竇桂梅更願意說:我的第一身份是教師。
  • 「兒童的成長是我的最高榮譽」——記清華大學附屬小學校長、教師竇桂梅
    ——題記提起清華大學附屬小學教師竇桂梅,人們並不陌生。從主題教學到成志教育,她的粉絲遍及教育界,甚至在偏遠鄉村,都會遇到家長正用她的推薦書單給孩子網購兒童讀物……她是全國著名語文特級教師,教育學博士,但竇桂梅更願意說:我的第一身份是教師。
  • 清華大學附屬小學校長、教師 竇桂梅
    從主題教學到成志教育,她的粉絲遍及教育界,甚至在偏遠鄉村,都會遇到家長正用她的推薦書單給孩子網購兒童讀物……她是全國著名語文特級教師,教育學博士,但竇桂梅更願意說:我的第一身份是教師。面對當時語文教學中的問題,竇桂梅提出「基於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課堂,超越課堂;尊重教師,超越教師」的三個超越。2001年10月,作為教育部更新教育觀念報告團的主講人,她走進人民大會堂,作了《為生命奠基——語文教改的「三個超越」》的專題報告,併到全國巡迴宣講。
  • 清華大學附屬小學校長竇桂梅談校長領導力:校長要思考一棵樹怎樣轉變為一片森林
    在我看來,還需要有一個創新領導力。你需要不斷地突破與創作,但須有繼承和延續,想盡辦法後的再生,當然最終重點還要看你帶領的學校發展了什麼,優化了什麼,甚至引領了什麼。這就意味著校長必須由行為領導力轉向研究領導力。這就需要校長們怎樣承上啟下,怎樣整合各方,怎樣在實踐中升華梳理,怎樣幫老師清晰判斷。
  • 清華大學附屬小學校長,特級教師竇桂梅:家庭教育家長需要做什麼
    竇桂梅 清華大學附屬小學校長,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基礎教育研究所副所長,她在一次訪談中提出在新形勢下的家庭教育,我們家長需要做什麼,同時要養成正確的家庭教育觀。首先,要明確家長的成功與否和孩子沒有任何關係。
  • 清華附小校長竇桂梅:我的第一身份是教師
    在學校門口,清華附小校長竇桂梅對每一個進入學校的學生豎起大拇指,並和學生們擁抱。不少孩子們開心地和校長對起了大拇指,有的孩子現場送給竇桂梅自己畫的畫、書和信。為學生賦能的「大拇指校長 」在學校門口豎大拇指給學生加油打氣是竇桂梅多年如一日的傳統。
  • 清華附小校長竇桂梅:「我的第一身份是教師」
    在學校門口,清華附小校長竇桂梅對每一個進入學校的學生豎起大拇指,並和學生們擁抱。不少孩子們開心地和校長對起了大拇指,有的孩子現場送給竇桂梅自己畫的畫、書和信。為學生賦能的「大拇指校長 」在學校門口豎大拇指給學生加油打氣是竇桂梅多年如一日的傳統。
  • 清華附小校長竇桂梅:「我的第一身份是教師」
    在學校門口,清華附小校長竇桂梅對每一個進入學校的學生豎起大拇指,並和學生們擁抱。不少孩子們開心地和校長對起了大拇指,有的孩子現場送給竇桂梅自己畫的畫、書和信。下課後,得知小彭的答案是正確的,竇桂梅帶著數學老師疾步來到小彭面前,激動地說:「小彭,你怎麼這麼了不起,又快又準。」小彭的表情一閃,回了她一句:「沒什麼,本來就是那樣的。」這是個契機!竇桂梅親手給他寫了一份校長獎狀,同時還鄭重地送給他一份特殊的禮物:畫筆和紙。
  • 清華附小校長竇桂梅:學校最不希望家長做的5件事
    大家對清華附小竇校長應該不陌生了,她站在一個小學校長的角度去訴說了當下一些家長的問題。小莉想,有些家長可能意識到了這樣做是不好的,卻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例如周末帶著孩子上興趣班,或者在老師面前忍不住要打聽自己孩子的表現……其實,小莉認為,有些事情並不是完全不能做,而是要注意尺度。多留給孩子一些空間,多留給老師一些空間,也給自己留一些成長的空間。家長,也是需要成長的。
  • 竇桂梅:兒童成長是我最高榮譽
    原標題:致敬人民教師 | 2020年全國教書育人楷模·竇桂梅:為人生奠基 兒童成長是我最高榮譽央視網消息:今天(9月10日)是我國第36個教師節,我們首先祝每位老師節日快樂,向人民教師致敬!接下來,我們就先來認識其中一位——清華大學附屬小學校長、人民教師——竇桂梅。她立足講臺34年,堅守立德樹人使命,不斷探索教學改革,帶領團隊兩次獲得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疫情期間,竇桂梅又帶領團隊讓全國的小學生們實現停課不停學。
  • 清華大學附屬小學校長竇桂梅:十年每天千次點讚 點亮學生人生
    面對這麼多頭銜,竇桂梅卻說:我的第一身份是教師。從長白山腳下小山村走來,15歲以優異成績考入吉林師範學校,30歲成為吉林省最年輕的特級教師。把每一節課都當作研究課,永遠站在講臺上,成了竇桂梅的人生信條,她這一站就是34年。2010年底,竇桂梅成為清華附小第16任校長,繁忙的工作讓她幾乎沒有半點閒暇。
  • 讓專業鋒芒化作自帶光芒……清華附小竇桂梅談校長領導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校長是學校的靈魂,精神的匯聚,是師生敬仰和學習的楷模。」身為校長,需要思考怎樣發展學校,怎樣使教育更有針對性……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基礎教育改革的深化,對校長領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校長實現專業化成長與發展。校長領導力的內涵是什麼?如何提高自身領導力?
  • 教育無小事 竇桂梅:當校長,我最願意做的事情是種樹、種花
    她深信「驚喜」是一種能力,找學校的「書法家」老師寫了甲骨文的「驚喜力」三個字,並隆重地裝裱懸掛。在她看來,越是肯對微不足道、司空見慣的事物奉獻驚喜力,越有可能將自我修煉成一處絕佳的「精神風景」。一道數學題,一封家長信引出「求真的思考」。
  • 清華附小校長竇桂梅:最好的家庭教育,是先放糖,再放鹽,再補鈣
    清華附小的校長、著名的特級教師竇桂梅就曾用一句話回答了這個問題,她說:「最好的家庭教育,是先放糖,再放鹽,再補鈣」!先放糖,無條件的愛和鼓勵父母對孩子的愛不能有任何附加條件。——樊登竇桂梅校長解釋所謂先放糖,是在孩子幼年時讓孩子感受到無條件的愛和鼓勵。孩子小時候有一個現象,明明你對他吼,他哭著依然要媽媽抱,你想過這是為什麼嗎?
  • 清華附小校長竇桂梅直言:孩子語文學不好,別的是學不通的
    真正讓我感受到現代教育語文的重視程度,是學校要求孩子每天晚上與家長閱讀半小時的活動,還必須雷打不動地籤到。這時我才意識到,如果不重視語文學習,孩子將來很有可能被落下。 記得進入大語文時代後,有位教育家說:語文分數佔比和難度的提升,將來會有15%的學生答不完語文試卷。
  • 全國教書育人楷模竇桂梅校長的故事,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
    他們是這個時代的教育豐碑,給孩子們講述他們的故事,傳頌感人事跡,弘揚正能量精神教育,是我們每個教育人義不容辭的責任和光榮使命。今天講述最美名校長竇桂梅的故事: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2002年,竇桂梅從吉林調入清華大學附屬小學工作。全國著名特級教師。現任清華大學附屬小學黨總支書記,校長。還擔任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基礎教育研究所副所長,首都師範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東北師範大學博士研究生導師。先後獲得全國模範教師,全國師德先進個人,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被評為&34;之一,全國中小學中青年&34;等榮譽稱號。
  • 竇桂梅:對校長領導力的思考與實踐
    近日,由中國教育報主辦,四川嘉祥教育集團、四川省優質教育促進會承辦,曉黑板協辦的2019中國教育報校長大會在四川樂山舉行。會上, 全國著名特級教師、清華大學附屬小學校長竇桂梅做了演講,分享了她作為校長的幾個思考,一起來聽聽她講了什麼。讓我先從三個小故事講起。
  • 「兒童的成長是我的最高榮譽」——記清華大學附屬小學校長、教師...
    被竇桂梅點亮的孩子還有很多,藏族男孩兒丹珠、冰球小子溫博成、小法布爾李嘉華……這一個又一個孩子的成長故事,引發她思考教育工作者該如何引導當下的兒童,將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落細落小落實的問題。面對這些來自各方的高度肯定,竇桂梅卻說:教書育人是我作為一個教師的本分,兒童的成長才是我的最高榮譽。公益助人,戰「疫」中為全國小學生直播2020年春,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原有的教學秩序。2月初,受教育部所託,中國教育電視臺《同上一堂課·直播課堂》和該校協商——能否由附小承擔起疫情期間,向全國小學生直播全學科課程的任務。
  • 清華附小校長竇桂梅:最好的家庭教育是什麼樣的?
    我常常因為教育孩子的事情和妻子口槍唇劍,發生矛盾,鬧得很不愉快。妻子認為,對待孩子,好心別給好臉色。愛之深,就要責之切。因此,妻子對待兒子,張口就罵,伸手就打。中期考試之後,妻子就叱罵兒子:「別人能考滿分,你為什麼才考了九十幾分?」
  • 清華附小校長竇桂梅:現在的家庭教育不僅需要糖,更需要鈣和鹽
    作為清華附小的校長,竇桂梅一直致力於素質教育改革,和家庭基礎教育的研究。竇桂梅校長給各位家長提出了她的家庭教育理念——「一個人他需要有糖,他需要有鈣,他需要有糖,這三個都不能丟,可是今天的孩子只有糖,沒有鈣,也談不上鹽,很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