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西柳州的文女士與朋友健身後一起吃了6斤小龍蝦。次日三人全身疼痛,被確診「橫紋肌溶解症候群」。專家稱,過度運動是主因;吃小龍蝦是否會導致橫紋肌溶解尚無定論,只存在兩種推測:小龍蝦含的生物蛋白引起過敏反應,或飼養環境被汙染。
網友評論:
延伸閱讀:
大量運動會導致肌肉溶解,為何吃小龍蝦也會?
前兩周,一位二十多歲的年輕女性前來就診,伴有周身酸痛乏力、排醬油樣小便的情況。這位女性既往身體健康,最近也未受過外傷,也未劇烈運動或者服用過藥物,可抽血一檢查,「肌酶」顯著升高,考慮到「橫紋肌溶解症候群」,便立即住院治療,經治療後很快好轉出院。
這位年輕、健康的女士怎麼會突然出現橫紋肌溶解呢?原來該女性在就醫前曾食用過小龍蝦,美味的小龍蝦成為此次起病的罪魁禍首!
什麼是橫紋肌溶解症候群?
患者主要是在大量進食(10隻以上)後24小時內出現全身肌肉酸痛的症狀,部分人會會出現四肢肌肉無力,排醬油色或深色尿,實驗室檢查發現肌酶(肌酸磷酸激酶)進行性一過性增高,臨床診斷為橫紋肌溶解症候群。
「橫紋肌溶解症候群」(簡稱RS)實際上就是指各種原因引起的機體骨骼肌(人體的多數肌肉組織)破壞、溶解,大量釋放骨骼肌細胞內的肌紅蛋白和計肌酸磷酸激酶等物質,進入血液後引起的機體生化紊亂和器官功能的損傷,嚴重的可以導致急性腎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而橫紋肌溶解症候群多發生於非外傷因素作用下,病因非常複雜,包括先天遺傳因素,也與獲得性病因密切相關。
橫紋肌溶解症候群的病因
臨床上常見的原因有酗酒、肌肉擠壓(例如按摩後)、過量運動、大量體能訓練、服用一定的藥物(例如他汀類降脂藥、喹諾酮類抗生素等)、接觸天然毒物(例如毒蕈、蛇毒、蜂類蟄傷等)、代謝異常(例如低鉀血症、低鈉血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極端體溫(高溫或低溫)、中暑、細菌或病毒感染等等。
我國曾在2009年對在南京發病的患者血液和尿液樣品及相關市場的小龍蝦進行了多達900多種有關化學物質進行了篩查,未發現小龍蝦中存在已知的可致橫紋肌溶解症候群的化學物質。目前也有觀點認為,橫紋肌溶解的發生與個體差異有關,部分患者存在易感基因,先天對各種致病因素敏感。
吃小龍蝦會不會得橫紋肌溶解症候群?
致病的小龍蝦體內可能蓄積水產養殖區域特定的毒素或水藻類,或多重因素疊加容易導致中毒,而美國CDC則懷疑哈夫病與一種耐熱性毒素相關。
因此,總體而言,美味的小龍蝦對於絕大部分人來說還是很安全的,可盡情享用。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急診科副主任餘濤提醒,在品味美食的同時還是應該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首先,應了解自己的體質和身體狀況,對於曾經有過哈夫病的朋友就不宜再食用小龍蝦,以免再次發生不測;
其次,凡事過猶不及,食用小龍蝦時切不可過量,在食用小龍蝦期間,應該注意避免其他的可能引起橫紋肌溶解症候群的其他因素,例如酗酒、過量運動、服用敏感藥物等等;
再次,應該要有選擇性地挑選水產品,並注意保存和處理,避免變質和交叉感染,根據水產品食物中毒的特點預防和減少中毒事件的發生;
從口味和安全的角度出發,選擇合適的餐館自然也是非常重要的。
醫學指導:
餘濤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急診科副主任副教授、副主任醫師醫學博士 碩士生導師
(原標題:誰之過? 女子健身後吃小龍蝦橫紋肌溶解)
來源:綜合@央視新聞、網友評論、家庭醫生在線
流程編輯:TF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