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安徽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血液科翟志敏教授團隊關於「CAR-T治療白血病」臨床研究成果的論文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正式發表。研究表明,國內CAR-T治療技術完全可以媲美歐美發達國家水平,並首次報告了骨髓外侵犯和高抑制性T細胞(Tregs)是影響CAR-T治療療效的獨立不良因素。
據悉,該研究是在該院火花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科研項目支持下,經過安徽醫科大學及該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准並在國際臨床試驗機構(clinicaltrials.gov, U.S.NIH)註冊後,開展的一項關於採用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CD19 CAR-T)治療復發難治急性B淋巴細胞白血病(r/r B-ALL)的療效和安全性研究。
該項目由翟志敏負責,其研究團隊與南京醫科大學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抗體技術重點實驗室及相關企業密切合作,經過近5年的辛勤耕耘和不懈努力,最終在臨床上取得了良好療效。
文章共納入了51例復發難治急性白血病患者,總緩解率為81%,1年總生存率(OS)和無復發生存率(RFS)分別為53.0%和45.0%。這一結果與歐美其他醫療研究中心的研究結果相似,且具有不良反應少、治療過程更安全的特點。該項研究還系統分析了患者因素對CAR-T治療及預後的影響,並首次報告了骨髓外侵犯和高抑制性T細胞(Tregs)是影響CAR-T治療療效的獨立不良因素。
據了解,「靶向免疫細胞」治療惡性腫瘤是近5年迅速發展起來的一種全新的治療方式,也被稱為「活藥」。其中,CD19 CAR-T細胞作為全球首個基因編輯的抗癌新藥於2017年8月在美國獲批上市,用於臨床治療兒童和青少年復發難治急性白血病,此項技術為遏制腫瘤打開了一扇全新的大門,且應用前景廣泛。
此次研究成果,不僅進一步證明了CD19 CAR-T細胞治療白血病的療效,還揭示了來自患者方面影響療效的幾個特定因素,對今後進一步提升CAR-T細胞質量、優化治療模式、推進CAR-T治療在國內向臨床應用轉化具有重要意義。
翟志敏表示,其研究團隊曾在2019年獲得「安徽省重大科技創新項目」資助,今後將持續鑽研「靶向免疫細胞」治療白血病和淋巴瘤的技術研發及臨床應用研究,竭力為血液腫瘤患者提供最新、最合理的治療手段。(程焱 戴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