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心因果」有多厲害?

2021-03-05 法喜禪悅

講唯心因果,佛經上說:

「威光巍巍,無見頂相,是一心報。」

佛的三十二相之一「無見頂相」

「無見頂相」,仰之彌高,

一看肅然起敬,也是一心之報。

相好的果報、

現象的果報、

生命的果報.

這些都是自己心行的因果來的。

又有偈云:

是心不在緣,亦不離眾緣,

非有亦非無,而能起大果。

心不在緣,什麼緣?

老子有句名言講:

「不見可欲,使心不亂」,

一個人沒有看到過那個東西,沒有習慣,心裡不會亂。

物質文明越發達,人類的欲望愈高。

換句話說,物質文明愈發達,犯罪的行為愈複雜,犯罪的因果也越來越錯綜複雜,這是當然的,因為是外緣發展變化所引起的。

說明外緣的可怕,儒家、道家都一樣,

曾子也知道外緣的可怕,所以有「慎獨」的說法。

我們的心本來是依外境而引起,

譬如過去晚上看書是點一盞油燈,現在離開電燈不能過活了。

當年出門走路、坐牛車也很好,拿把草扇扇涼,涼風習習,無比的舒服,現在好像離空調不能生活了.

這些心理狀況的變化,都是外緣所引起的。

但是,當外緣引起這心的功能,它的作用並不在外緣的上面,而是內在的、唯心的,

所以說「是心不在緣,亦不離眾緣。」

簡單講,外境可以影響心理,

心理也可以造成外境,

心理因緣很難說一定屬於哪一方面。

所以此心與因緣的關係不能說沒有。

當你被外緣一引,起作用,不空,是有。

當這個緣過了,好像沒有,實際上還是有。

譬如做一件事做過就忘了,

在特定的場景下,突然冒出來...

再不然,幾十前做過的事自己想不起來,

臨終時也會過電影一樣冒出來...

「非有亦非無,而能起大果。」

心理的狀況,一生一滅一生一滅的跳動,

這是心的功能所顯出來的成果,

即所謂過去生種子識所帶來心的果,

後天的教育只能稍稍影響它一點,很難有大的變化。

「心果」,只管這個階段,

「生已」,便自然滅去了。

生出來又變滅,滅去並不是沒有,

那個功能、那個影響還是在。

所以,儘管我們隨便一個思想、行為生滅馬上過去了,它的後果的功能依然存在。

在念念的生滅上,我們應該知道這個道理,思想、起心動念要特別注意關照自己,非常可怕的。

我們常常在現實生活看到,一個人動了殺機想害人殺人,立刻氣色就變了,如果當時把血抽出來驗,血液變藍,有毒。

當然太高興,血液的糖份就特別多,也是有問題,過份的都不對。

所以心性修養與生理的關係有這樣複雜的關係。

 

相關焦點

  • 佛門中講的「一切唯心造」是什麼意思?
    那麼到底有沒有必要算命?算命是佛門提倡的嗎?算命準確嗎?人們對此有很多疑惑。人們為什麼會痴迷於算命?我總結有以下幾個原因:一、想走人生的捷徑。其實這是一種不自信的表現,把自己的前途和幸福堵在算命先生的手裡,著實不值。人生該走的路總該要走,哪有什麼捷徑可言?所有好走的路都是下坡路。
  • 莊子之道,是唯心還是唯物?是主觀唯心還是客觀唯心?
    關於莊子,以前就有過廣泛地討論,莊子之道是唯心還是唯物,是主觀唯心還是客觀唯心。其實唯心唯物的說法不能用在莊子思想上,莊子從未關心過世界本原是物質還是精神這樣的問題。往大處說,精神與物質的二分,向來就不曾是中國古代哲學思想關心的問題。
  • 因果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此因果又是什麼?因果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從廣義來說,所有法都離不開因果。外器世界中所有的事物都是有因有緣,沒有一個是無因無緣的;有情世界,即眾生的身口意,也是有因有緣,所以從廣義講,一切法都是因果。  從狹義的角度講,因果是什麼呢?行善得快樂,造惡得痛苦,就是狹義的因果。
  • 橫行不霸道,嚴學章的心物主義,唯物唯心辯證相融通,觀點獨到
    有唯物和唯心兩大派別,各持一詞,爭吵的很厲害,也很久遠,至今未有結果,永遠不會有結果的。一切學說都是人學,根本在人。你相信唯物,世界的本源就是物;你相信唯心,世界的本源就是心。王陽明的心學,心外無物,是唯心論的翻版。又加上一句知行合一,從方法論上調和了唯心與唯物,這是王陽明的高明所在。大大的狡猾。
  • 佛經中的「萬法唯心」,與「唯心主義」有什麼區別?
    佛法是對宇宙人生的揭秘,是最偉大的教育,可是當佛弟子對別人進行介紹佛法的時候,往往會被人說是迷信,或者當我們講到「萬法唯心造」的時候,人家還會說是「唯心主義」。「唯心主義」帶有迷惑性,是不理智的,不客觀的,僅僅是一廂情願的,往往帶有貶義的成分,那麼佛法裡面講的「萬法唯心造」是什麼意思呢?與「唯心主義」有什麼區別呢?其實,「唯心主義」講的是「思想」,類似於佛法講的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六識中的第六個識「意識」。很多人質疑「唯心主義」說:「我想要錢,能給我想出錢來嗎?」
  • 三界唯識,萬法唯心——阿賴耶緣起論之唯心
    唯識學的唯識義,稱阿賴耶緣起論的唯心,對唯識的看法,諸唯識師之間不無分歧。漢譯為唯識的梵語原詞有二:1、Vij.ānamātra,為唯識之義;2、Vij.āptimātra,意為境被識所了別或在心識上明白顯現,或譯了別、了、識、表,今譯唯表、唯表象、唯了別。
  • 因果不虛,業障重的人,一般會有2大特徵,看看有你嗎?
    酬償自己的因果業因,所謂善業得善果,惡業造惡報,因果不虛。人生無論順境還是逆境,都是註定。古語云:「一切皆是命,半點不由人。」歷經滄桑,人來人往,也許你會明白確實如此,既然如此,那人生意義何在呢!佛教講因果,所謂註定的命運,也都是因果造成的,只要明白這個道理,就可以改命。
  • 唯物、唯心與佛法哪個更究竟?
    隨著生老病死、成住壞空的演繹,眾生的生死輪迴「業識流」會儲存在八識田裡,即人生的感悟,宇宙人生真相的映射,由內而外的一種本性覺知,這個過程就如同譬支佛依十二因緣而成道,春觀百花開,秋觀落葉黃,透過物相感知整個宇宙人生萬物的內在規律,所以唯物和唯心是特定時代下,提出的思想定式
  • 為什麼說「唯心」和「唯物」的說法,早已經過時了?
    很多人喜歡用唯心、唯物區分哲學家。如把柏拉圖稱為唯心主義者,亞裡斯多德是唯物主義者;黑格爾是唯心主義者,馬克思是唯物主義者;古代王陽明是唯心主義,東漢王充是唯物主義。唯心和唯物好像成了萬金油,哪裡都好用,隨時都有用。
  • 做人,請儘量改掉這4大惡欲,因果不饒人
    有人比較宿命,認為「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其實「萬般皆是因果,因果不饒人」。萬事都是有因緣的、有緣起的,沒有無緣無故發生的事。別人福報大,那是人家自己曾經修的善業;自己福報淺,抱怨沒有用,命苦就多積德、福薄就多修善。「萬般皆苦、只可自渡」。
  • 別傻傻的分不清道教的天道承負論和佛教的三世因果論?
    在人類哲學史上,蘇格拉底首第一次提出了因果論也稱因果定律或因果法則,是指任何事物的產生和發展都有一個原因和結果。一種事物產生的原因,必定是另一種事物發展的結果;一種事物發展的結果,也必定是另一種事物產生的原因。原因和結果是不斷循環,永無休止的。
  • 唯心書香【謝洛卿】天天推薦sss金牌小說
    Tenet will open in appro唯心書香【謝洛卿】ximately 70 international territorieson August 26th before getting a limited release in the United States on September 3rd.
  • 佛教:命運不好,往往是這6種因果導致的!
    佛家有句話,叫做「福禍無門,惟人自召」,我們凡夫被無明愚痴障礙,希求自己命好福深,卻不知好運福報也不離因果。善惡有報,如影隨形,福報不會憑空產生,也不是能求來的。而厄運不是誰對你的懲罰,一切都是自作自受。
  • 韓國童裝唯心至愛ILOVEJ近百店鋪設中日韓
    來自韓國的中高檔童裝品牌唯心至愛ILOVEJ,由韓國JSTYLEKOREA(韓國品牌名為ILOVEJ,中文品牌名為唯心至愛)公司建立於2012年。以童裝時尚韓範為切入點,以「高品質,高檔次,健康時尚化」為生產理念,以極簡主義和後現代風格,功能性與美感相結合的設計理念,獲得了韓國以及中國日本時尚媽咪高度認可與厚愛。
  • 性格背後有因果,缺點背後是苦難!
    一天,有兩個年輕人同時在一家公司求職。物隨心轉,境由心造,萬法唯心。反而你抱怨多了,愁的是自己;你惆悵多了,苦的還是自己。既然如此,何不微笑?既然這樣,何必惆悵?人生在世,快樂是一生,憂愁也是一世,何不看開,愉快一點。
  • 唯物和唯心,都是太極,都是無限!
    有讀者在諮詢過程中,順便問了這樣一句:請問此時的您,還信奉西方的唯物主義思想嗎?您的一些智慧的觀點,跟唯物主義思想矛盾嗎?
  • 哲學抗疫——唯物和唯心思想是如何影響各國抗疫策略的
    太平洋的某個島嶼唯物者的回答是「是」,而唯心者的回答是「否」。對於唯物者來說,事情只存在於「發生」和「沒有發生」,「發現」只是發生以後的一個非必要步驟,事物客觀存在,其中有客觀因果,也許這個因果永遠都不會幹涉到你自己,但這不妨礙事情本身「存在」的事實。但對於唯心者來說,如果沒有任何意識「知道」這件事的發生,那麼你又憑什麼認為這件事情「發生」了呢?
  • 「舉頭三尺有神明」:若信因果,請不要傷害這4種人,因果不饒人
    「萬法皆空,因果不空」。萬法皆空,因果也是萬法之一,也不是說萬法之外,因果為什麼不空?其實說因果不空,是說它有兩個現象,一個現象是轉變,因果轉變不空,因會變成果,果又會變成因,因果是轉變的;第二個現象是因果相續。所以說不空是說這兩樁事情,轉變跟相續不空。
  • 這個世界究竟是唯物的還是唯心的?
    因為一切唯物與唯心的道理,最終都不可能徹底戰勝對方,唯心有其道理,唯物也有其道理。這二者從來沒有孰是孰非,誰優誰劣——它們只是隨著人類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而呈現出的不同傾向而已,那麼,真相是什麼?心物不二。什麼不二?怎麼個不二?心外無物,物外無心。意識是無形的物質,物質是有形的意識。心與物同根同源。心與物的接觸,作用就在這一瞬間。
  • 唯物與唯心都不能自圓其說,兩個主義還在針鋒相對?
    問:那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有本質的不同嗎?答:人們看到了唯心主義對唯物主義的反叛,看到了兩個主義針鋒相對的認識立場,但是,人們並未注意到,兩個主義的生存立場卻是一致的,都認同生命觀念,都遵從生存競爭邏輯模式。兩個主義對物質的生成看法有異,但對物質的存在性質看法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