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輩常說的「出了五服不是親戚」是啥意思?「五服」到底是什麼?

2020-12-25 騰訊網

"朋友有遠近,親戚分厚薄",中國人最講究親情,也對這方面最有研究。尤其是那些同族人在一起的村落,更加注重彼此的親屬關係。

在民間,老一輩常說"出了五服不是親戚",而這句話是啥意思?為什麼說"出了五服不是親戚"呢?簡單意義上講,就是若兩人的關係出五服了,那麼即使是同一個老祖宗,也沒有親戚關係,這個"五服"到底是什麼?

(一)、喪服制度,關係的準則

"出五服"這種說法在民間十分常見,比如誰和誰出五服了,誰與誰沒出五服。人們普遍用出五服與否,來斷定是否還算是親戚。可是很少有人去探析,五服究竟有什麼含義。關於它的說法,一直以來也沒有人敢明確的定論。

首先,有人認為五服是喪葬的服飾。其中可分為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等五種。這五種服飾中蘊含了古人森嚴的家庭等級制度,既體現了孝道又體現了親情。根據五種服飾的不同,從上到下的展現了他們與死者的親近關係。

斬衰是等級最高的,也是布料最為粗陋的以此來表現悲傷之情和對逝者的沉痛思念。比如為丈夫守節的妻子或者為君王盡忠的臣子亦或者是為父親守孝的兒子。當然,在古代只有嫡長子才能穿斬衰,其他人都沒有資格。因此,著斬衰者可以看作與逝者最親近之人。

而齊衰則是丈夫穿著為妻子悼念(前提是正房夫人),兒子穿著為母親悼念亦或者是孫子輩穿著為祖輩追思。因此,著齊衰之人要比著斬衰者於死者疏遠一點,但並不是太遠。

剩下的著大功、小功還有緦麻者,與亡靈的關係依次遞減。所謂的出了五服,就等於是不用在葬禮上穿這些衣服,因為關係已經沒有那麼近了,所以就不用為逝者服喪或者守孝。同時,在婚姻之中,若是沒有出五服就不能締結姻親關係,算是嫁到了本家。

還有一點,五服並不是簡單意義上的五代人,五代人只能算作一服,因此出五服指的是二十五代人。

一種說法是"一爺之孫不出服,以下一輩一服",如果從現在這一代開始算,堂兄弟之間不算出服,堂親都在五服之內,太爺爺和他的堂兄弟,爺爺和他的堂兄弟,以此類推下,一共有八代。

當然每個地區的風土人情不同,所以對五服的概念自然也不一樣。但不論如何,五服這一說法都是發源於古代的喪服制度。通過喪服的不同來表達不同程度的哀悼,以此表現出與逝者的遠近關係,等到出了五服,自然就沒有了親。

(二)、父為親,母為戚

所謂的親戚,應當是拆分開的兩個字。父親那一脈的都是親,而母親是因姻親關係締結過來的,被稱之為戚。五服一詞,並不適用在"戚"上,只能適用於親。

"戚"的斷絕很好判斷,比如家中有有一對姐弟,姐姐嫁人以後若是去世,那么弟弟和姐姐的夫家的關係就不復存在了。

因為古代是父系社會,往往是一整個大家族生活在一個村子裡,為了辨明遠近關系所以才有了五服之分。可以說"出了五服不為親",但不能講"出了五服不是親戚"。那麼,為什麼五服觀念會有著如此嚴格的界定,它又為何這麼的深入人心?

首先,是因為西晉時期興起的禮律結合,當時制定了一種"準五服以制罪原則",以此來斷定贍養義務還有互相侵犯傷害的犯罪行為。如果是沒有出五服就算作親人,那就是"窩裡鬥",違反了儒家的"兄友弟恭"思想,因此他們之間互相傷害,受到的懲罰要更為嚴重。

自那以後,一直到明清都嚴格的實行五服定罪制度。所以出沒出五服,已經涉及到了人的自身利益,當然要足夠重視才行。正是因為法律的規定再加上千百年的長久積澱,五服觀念才會深植在古人的腦海中。

其次,因為五服大都是同村居住之人,像婚喪嫁娶之類的活動,需要有個明確的界限來判斷自己該幫什麼忙,不該幫什麼忙,又該隨多少份子。只要沒出五服,那都是親人,自然該有力的出力、有錢的出錢,若是出了五服就不用那麼面面俱到,心意到了即可。

再次,就是國人對親情之間的重視。正是中國特有的人情社會,給了五服以生長的土壤。

(三)、宗親制度,因地而異

那麼,五服制度體現了什麼,發展至今天它又有怎樣的演變?五服制度是人們對親族觀念的一種認同,它的誕生是基於對親情的重視。

通過服飾的不同來展現不同人與逝者的親近關係,這其中有夾雜著對嫡長子的重視以及男尊女卑的觀念,還有中國人對孝道的執念。

著這五服之人,並不是只在葬禮上穿穿而已,少則要穿兩三個月,多可至三年。在這期間,穿喪服之人不能飲酒食肉,更不得行房事以表達對死者沉痛的哀悼。

發展到現在,五服已經與之前有了很大的不同。在大部分同族相住的農村地區,五服具體指的是高祖、曾祖、祖父、父親、自己、兒子、孫子還有曾孫和玄孫。

還有些地方認為同父同母者為一服,而同父異母者則是二服,同為一個爺爺的堂兄弟則是三服,一個曾祖父的兄弟就成了四服,再往下發展就已經出了五服。

中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每個地方對五服的定義都有些偏差。但不論差異有多大,它們都是從古代的服喪制度演變而來。

歸根結底,五服的出現代表了國人厚重的家族觀念一直到今天在農村也仍然有很多人以此當成是否為"親"的判斷標準。對此你怎麼看呢?歡迎在下方留言,大家一起討論。

相關焦點

  • 老一輩常說的「出了五服不是親戚」是啥意思?五服到底是什麼?
    每個人都有親朋好友,但是這裡面有一部分並不親密的親戚。這是為什麼呢?主要是因為我國人民比較注重親屬之間的關係,在這一方面也是比較有研究的。很多同族人都在一個村子的時候,人們就更加注重彼此的關係。在以前,有一種說法「出了五服就沒有親密的關係了。」
  • 老人常說:「出了五服不是親戚」,是何意?五服是指的什麼?
    如果我們經常看一些古裝電視劇,或者讀一些古文,經常能夠看到一些與「五服」相關的字眼。而且老人常說:「出了五服就不是親戚」,這是何意,五服是指的什麼?從母系氏族社會發展到父系氏族社會,男人的地位越發的出眾,後來逐漸形成以男人為天的社會現象。
  • 老話「出了5服不再親」,啥意思?5服說的是親戚?還是一個家族?
    不過在祭祖時,長輩們說的一句話讓我頗為感興趣,「出了5服就不再親,來不來祭祖無所謂了,也不需要計較,但還都是自家人,以後見面都要有個稱呼,有忙的話能幫就幫」。那麼老一輩常說"出了5服不是親戚",到底是啥意思呢?為什麼說"出了五服不是親戚"呢?
  • 人們常說的「五服」到底是什麼意思?
    我們常常在電視劇中聽到「我和某某某是未出五服的關係」,那麼這五服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古代的「五服」是指五種孝服,為死去的親屬服喪,為有服親屬。親者服重,疏者服輕,依次遞減。血緣關係親疏不同的親屬間,服喪的服制不同,服制按服喪期限及喪服粗細的不同,把親屬分為五等,由親至疏依次為:斬榱、齊榱、大功、小功、緦麻。也就是指親人去世後,按親疏關係什麼人應該穿什麼喪服的意思。當然了,這是古代的叫法,現在這幾種喪服雖然還在,但是這個叫法已經沒人用了。「斬衰」就是用最粗的生麻布制布製做,斷處外露不緝邊的衣服。
  • 人們常說「五服九族」,什麼是「五服」,九族是哪「九族」?
    「五服」這個詞現代用的比較少了,但是在農村或老一輩人口中,每每論到親緣關係,常常會說「出五服了」,或者說我們關係不遠,「沒出五服」,那到底什麼是「五服」呢,先看一張圖:什麼是五服?現代人基本很難弄清「五服」到底是啥意思,因為在傳統文化中,五服是一個很複雜的概念,也不止一種含義:1、古代王畿外圍在周朝以前,以王畿為中心,國土向外擴張,每五百裡為一個單位,由近而遠分別為:甸服、侯服、綏服(或賓服)、要服、荒服。「夫先王之制,邦內甸服,邦外侯服,侯衛賓服,夷蠻要服,戎狄荒服。」
  • 從古至今人們常說的「五服」到底是什麼意思
    在過去,甚至一個村子裡,住的都是一大家族的人,門內門外都是親戚,不像現在,親戚都各奔東西。說到親情這個東西,古代有種說法,就是一個人得罪了皇帝,跟幾百人得罪了皇帝一樣,被滅九族。九族就是從一個人輩分數起,上下左右九代人,如此牽扯甚廣,可見,在古代,九族範圍內的,都算是親戚。但如今呢,九族也算是親戚,但能夠認全自己上下三族的人,已經不多了。
  • 農村俗語「姑舅親不是親,出了五服成路人」啥意思,什麼是五服?
    由於農村的居住比較集中,所以農村人的親戚體系特別的強大,在每個村子都有這樣的情況,看似毫無關係的兩家人,往上面數兩三代卻是很親近的親戚關係,也正是如此,在農村中流傳著很多關於親戚關係的俗語,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姑舅親不是親,出了五服成路人」,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
  • 老一輩:「親戚排列的順序,五服之外沒有血緣關係」
    古代人講究家族或族系,這其實就是現代的親戚關係,不過親戚也有遠近親疏,老一輩非常在意這一點,所以就有了這句俗語,五服之外沒有血緣關係,老一輩認為五服之內都是自己的家裡人,古代的家族也都是這樣組織起來的,在古代五服之外的親戚,即使在家族中生活,那麼地位也非常的低,只比傭人稍微高出一個等級
  • 人們常說「親戚出五服」何意呢?什麼是五服?五服究竟是幾輩人?
    五服文化:何為五服?古代「五服」充滿華夏文化底蘊,要了解什麼是親戚出五服,我認為得全面了解五服文化,這對於我們發揚和繼承中華燦爛的傳統文化很有助益。古代五服通常有以下四種含義。也就是說,五服是指中國古代社會裡,以父宗為重,由父系家庭組成的人倫親屬關係。五服,由以前孝服等含義演變為五輩人,在膠東半島還有「五服之內為親」說法,一言以蔽之:五服,就是人們常說的五服九代人,也叫九族人。由自己往上推五代:自己、父、祖父、曾祖、高祖。
  • 俗語:姑舅不是親,出了五服成路人,為啥?「五服」是什麼意思?
    俗語:「姑舅不是親,出了五服變路人」意思很簡單,姑舅不能算真正的親人,出了五服親戚就會變成路人。這句俗語描寫的就是世態炎涼,姑舅再親遇到大事都是外人,五服內關係再硬,出了五服關係都會變淡。當然,不同地區和家庭的情況不同,不能一概而論,但絕大多數情況如此。
  • 農村人常說,親不過五服!這個五服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親不過五服」是社會歷史發展的產物,是一個流傳悠久的社會風俗。那麼,農村家族裡常說的沒出五服,這個五服是什麼意思呢?下面鄉村似歌將與大家一起探討。一、「五服」在現在的農村主要是指五代或五輩內的宗族血脈關係1、按照父系家族的親屬關係來分,從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親和本人這五輩人組成的宗族關係就叫五服,你在這五代內就叫沒出五服,到了本人的下一代這個就叫出了五服。或是從父輩開始往下排的五輩關係,一服父親輩二服兄弟姐妹三服叔伯孫氏輩四服叔伯曾孫氏輩五服叔伯玄孫氏輩。
  • 民間以五服定親疏,那五服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怎樣才算出五服
    按照與死者的親疏關係,規定出五種不同的喪服和五種不同的服喪期限,這就叫五服。在上古時期,喪期無限,謂之心喪。大概是經常懷念死者的意思。到了夏代,開始制喪服。女兒斬衰服孝圖其他親屬則服大功,喪服用粗熟布,服喪九個月;小功服喪用粗熟布,服喪五個月;「緦麻」喪服用細麻布,服喪期為三個月。致於旁系,有人說是以九族之內為五服。也有人說是同祖之下十三輩出五服。
  • 老人常說:「親不過五服」怎麼理解?「五服」指的什麼意思?
    老人常說:「親不過五服」怎麼理解?「五服」指的什麼意思?我國古代有很多的民俗諺語,都有很多種意思,蘊含著豐富的哲理,還有教的都是做人的道理,雖然語句簡單,但是蘊含的道理一點也不簡單,聽完覺得受益匪淺,終身受用,但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很多的俗語大多數人都不知道是什麼意思,老人常說:「親不過五服」怎麼理解?「五服」指的什麼意思?
  • 農村俗語:「五服之內是一家,出了五服成外人」是啥意思?
    老者告訴我說:在咱們農村,有這麼一句俗語----「五服之內是一家,出了五服成外人」。凡是來往比較密切的,應該是沒有「出五服」;而來往不密切的,應該是「出了五服」了。說句實在話,什麼是「五服」,我著實不懂,於是,便請求老者解釋一下這句俗語的意思。
  • 人們常說的親戚出五服了,這五服究竟是幾輩人?
    一、五服文化:何為五服? 古代「五服」充滿華夏文化底蘊,要了解什麼是親戚出五服,我認為得全面了解五服文化,這對於我們發揚和繼承中華燦爛的傳統文化很有助益。古代五服通常有以下四種含義。
  • 在農村老家,出了五服為何就不是親戚了,古籍中的五服圖揭開謎底
    「親但是五服」就是五服以外沒有血緣關聯,在老一輩人的原有印象中,五服以內全是自已的親戚,五服以外則談不上親戚,古時候的家族中更是如此,與主人家血緣生疏的五服外子女,即便 在宗族中日常生活,影響力也是十分不高,只比一般保姆略微高於一個級別,儘管與主人家同宗或是擁有 恬淡的血緣關聯,但也分毫談不上主親人,乃至一些情況下還會繼續被保姆欺壓、取笑。
  • 農村常說的「出五服」,「五服」指的是哪些?這篇文章告訴你!
    在五輩之內皆為親戚,成為五服,出五服後就算沒有親緣關係,就不用參加家裡的婚喪嫁娶之事了。「五服」實際上是一種喪服制度,講的是在同一宗族中依據需要穿喪服的人與死者的親疏關係來確定喪服的類型。費孝通將中國傳統社會的人際關係結構稱為「差序格局」,這種差序格局以宗法群體為本位,人與人之間是以親屬關係為主軸的網絡關係,「五服」就是這種差序格局的一種重要體現。
  • 五服有多少輩?怎麼才算是出五服,你應該把宗親關係搞清楚
    農村有句俗語,叫「親戚三代、宗族萬年」,同宗同祖的宗親,時隔再久、相距再遠,都是不可背的棄的,所謂「一筆難寫兩X(姓氏)字」、「天下X(姓氏)姓是一家」是也。在中國,同姓同宗之人,按血脈傳承的順序,也是有親疏之別的。大家常說,某某和某某是沒出「五服」的兄弟,通俗說就是兩人是實在親戚。現今人們常說的五服,指的是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親及自身的五代人。
  • 俗語:「親不過五服」,五服是什麼意思?
    俗語:「親不過五服」,五服是什麼意思?   我國民間一向是有許多人們熟悉或者不太熟悉的說法和俗語,而這些說法說俗語往往都是十分有道理的。在查閱後小編發現五服這個說法也是擁有了悠久的歷史,並且是一個意思含義很豐富的詞彙,在歷史的記載中五服至少有三層含義。
  • 我們常說的五服,六親,九族以及祖宗十八代,具體指的是什麼
    本文我們講一講平時我們經常說的五服,六親,九族以及祖宗十八代指的是什麼?五服,其實在我們國家同姓同宗之人按照血脈傳承的順序也是親疏有別的,五服中的服是衣服的服,特指喪服,葬禮上穿的衣服。五服就是五等喪服的意思。在古代講究禮節,哪位親人過世了,來送行的親人都得穿喪服以對逝者的尊敬,但是不能穿一樣的,要穿出親疏遠近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