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常說:「出了五服不是親戚」,是何意?五服是指的什麼?

2020-12-27 風蕭品史

《清史稿·禮志十二》:"斬衰三年,子為父、母;為繼母、慈母、養母、嫡母、生母;為人後者為所後父、母;子之妻同。女在室為父、母及已嫁被出而反者同;嫡孫為祖父、母或高、曾祖父、母承重;妻為夫,妾為家長同。"

中國是一個非常重視人民的國家,而中華民族則是一個非常重視血緣關係的民族。中國有14億的人口,人民向來都是被放在首位,而對於人民的重視,或者說對於血統的重視,自古以來就是如此。我們都知道,古人非常重視子嗣,尤其是在一些大戶人家,他們向來都認為生儘可能多的孩子是一件必須要做的事情。尤其是古代社會非常重視男性,女人也以生下男孩為榮。男孩的出生對於一個家庭而言是一個莫大的榮耀,而以男性為尊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更是奠定了血統的地位。

一. 古人對於血統的重視

在中國古代,無論是平民百姓還是高門大戶,都非常重視血統的純正,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孩子,尤其是屬於自己的男孩,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尤其是男人大多三妻四妾,他們的妻妾也會想盡辦法去生男孩,就是因為男孩對於一個家庭的重要性。一個小小的家庭發展成為一個大的家族,依靠的自然是時間與人員的增加,當一個家族發展的越來越大,中間所聯繫的人越來越多,也就有了更多的劃分。

如果我們經常看一些古裝電視劇,或者讀一些古文,經常能夠看到一些與「五服」相關的字眼。而且老人常說:「出了五服就不是親戚」,這是何意,五服是指的什麼?從母系氏族社會發展到父系氏族社會,男人的地位越發的出眾,後來逐漸形成以男人為天的社會現象。這個所謂的五服,其實也是根據男性的關係來劃分的,雖然依據的對象不一樣,但總的而言,劃分的方式其實是相同的。

二. 依靠男性劃分五服

儘管在電視劇當中,我們經常能夠聽到五服,但是五服究竟是什麼,似乎沒有人認真的去研究過。畢竟這對於我們而言,不過就是一個供我們欣賞娛樂的電視劇罷了,也用不著費那麼多的心思,還特地去研究一個詞語。其實這也是因為我們現在處於現代社會當中,雖然一個家族中的人還是會人情往來,但卻不會有那麼清楚的五服劃分,而是憑藉著自己與家中親戚的關係來選擇是否繼續來往。對於一些非常親近的親戚,我們不需要多說就會彼此往來,然而對於那些平常沒有太多聯繫的親戚,時間長了基本上也就越來越陌生。

古代卻不是如此,古人非常重視血緣關係,哪怕一個大家族當中有非常多的人,而且會衍生出許多的旁支,但彼此之間還是沒有斷了聯繫。人們之間的往來,其實就是依靠五服的說法,所謂的服,其實就是直系親屬上下的9代人,而這九代人也是以男性為基礎,並不包括女性。說的簡單一點,這九代人是從六世祖一直到六世孫,上下加起來一共9代人。這僅僅是一個縱向的五服,橫向的五服則是這9代人又分別衍生出自己的旁支,也就是組建了自己的家庭,家中的子女又開始不斷向外延伸。在今天看來,五服其實是一個非常複雜的說法,因為這之間包括的人實在是太多,尤其是對於一些香火旺盛的家庭而言,他們每一個旁支都會有許多的孩子,而這些孩子又能夠繼續向外擴展。

三. 誅九族與五服含義等同

在電視劇當中,我們一般也能夠聽到關於誅九族這樣的字眼,而所謂的誅九族,其實就是五服。五服包含了上下九代人,與誅九族其實是同樣的含義,因而我們才能夠想像到,如果一個家族真的面臨這樣的災難,那麼這個大家族當中幾乎所有人都會有生命的危險。而如果出了這五服,那麼就沒有關係了,不會受到任何的波及。同樣出了五服的人,與在五服之類的人也基本上沒有太多的往來,彼此之間的關係也會漸漸淡掉。

而五服之所以有這樣的稱號,還是因為在葬禮上,古代曾經有規定,某幾代人會穿同樣一種樣式的衣服,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孝服。憑藉著這樣一個服飾的不同,也就自然而然的劃分成了五服,五服的人會在葬禮上身穿不同的服飾來悼念,這也能夠體現出彼此之間關係的親疏遠近。五服其實也就是發展到今天才不用的,古人其實是非常重視這一方面的。畢竟這是一個大家族,整個家族的興衰榮辱就依靠一代又一代的新生兒,如果五服之內都斷了關係,那麼這個家族想必也不會發展的太過長遠。

相關焦點

  • 人們常說「親戚出五服」何意呢?什麼是五服?五服究竟是幾輩人?
    五服文化:何為五服?古代「五服」充滿華夏文化底蘊,要了解什麼是親戚出五服,我認為得全面了解五服文化,這對於我們發揚和繼承中華燦爛的傳統文化很有助益。古代五服通常有以下四種含義。也就是說,五服是指中國古代社會裡,以父宗為重,由父系家庭組成的人倫親屬關係。五服,由以前孝服等含義演變為五輩人,在膠東半島還有「五服之內為親」說法,一言以蔽之:五服,就是人們常說的五服九代人,也叫九族人。由自己往上推五代:自己、父、祖父、曾祖、高祖。
  • 老一輩常說的「出了五服不是親戚」是啥意思?「五服」到底是什麼?
    在民間,老一輩常說"出了五服不是親戚",而這句話是啥意思?為什麼說"出了五服不是親戚"呢?簡單意義上講,就是若兩人的關係出五服了,那麼即使是同一個老祖宗,也沒有親戚關係,這個"五服"到底是什麼?
  • 老人常說:「親不過五服」怎麼理解?「五服」指的什麼意思?
    老人常說:「親不過五服」怎麼理解?「五服」指的什麼意思?我國古代有很多的民俗諺語,都有很多種意思,蘊含著豐富的哲理,還有教的都是做人的道理,雖然語句簡單,但是蘊含的道理一點也不簡單,聽完覺得受益匪淺,終身受用,但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很多的俗語大多數人都不知道是什麼意思,老人常說:「親不過五服」怎麼理解?「五服」指的什麼意思?
  • 老一輩常說的「出了五服不是親戚」是啥意思?五服到底是什麼?
    每個人都有親朋好友,但是這裡面有一部分並不親密的親戚。這是為什麼呢?主要是因為我國人民比較注重親屬之間的關係,在這一方面也是比較有研究的。很多同族人都在一個村子的時候,人們就更加注重彼此的關係。在以前,有一種說法「出了五服就沒有親密的關係了。」
  • 俗語:姑舅不是親,出了五服成路人,為啥?「五服」是什麼意思?
    俗語:「姑舅不是親,出了五服變路人」意思很簡單,姑舅不能算真正的親人,出了五服親戚就會變成路人。這句俗語描寫的就是世態炎涼,姑舅再親遇到大事都是外人,五服內關係再硬,出了五服關係都會變淡。當然,不同地區和家庭的情況不同,不能一概而論,但絕大多數情況如此。
  • 農村常說的「出五服」,「五服」指的是哪些?這篇文章告訴你!
    在五輩之內皆為親戚,成為五服,出五服後就算沒有親緣關係,就不用參加家裡的婚喪嫁娶之事了。「五服」實際上是一種喪服制度,講的是在同一宗族中依據需要穿喪服的人與死者的親疏關係來確定喪服的類型。費孝通將中國傳統社會的人際關係結構稱為「差序格局」,這種差序格局以宗法群體為本位,人與人之間是以親屬關係為主軸的網絡關係,「五服」就是這種差序格局的一種重要體現。
  • 人們常說的親戚出五服了,這五服究竟是幾輩人?
    一、五服文化:何為五服? 古代「五服」充滿華夏文化底蘊,要了解什麼是親戚出五服,我認為得全面了解五服文化,這對於我們發揚和繼承中華燦爛的傳統文化很有助益。古代五服通常有以下四種含義。
  • 人們常說「五服九族」,什麼是「五服」,九族是哪「九族」?
    「五服」這個詞現代用的比較少了,但是在農村或老一輩人口中,每每論到親緣關係,常常會說「出五服了」,或者說我們關係不遠,「沒出五服」,那到底什麼是「五服」呢,先看一張圖:什麼是五服?跟「出五服」沒關係,這裡就不展開了。2、古代的五種服飾古代等級制度森嚴,自天子而下,有諸侯、卿、大夫、士,共五種服飾的吉服。這五服主要根據衣服的制式、顏色、配色、圖案等加以區分。「堯遭洪水,懷山襄陵,天下分絕,為十二州,使禹治之。水土既平,更制九州,列五服,任土作貢。」——《漢書·地理志》跟「出五服」也沒有關係,不贅述。
  • 農村俗語「姑舅親不是親,出了五服成路人」啥意思,什麼是五服?
    由於農村的居住比較集中,所以農村人的親戚體系特別的強大,在每個村子都有這樣的情況,看似毫無關係的兩家人,往上面數兩三代卻是很親近的親戚關係,也正是如此,在農村中流傳著很多關於親戚關係的俗語,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姑舅親不是親,出了五服成路人」,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
  • 人們常說的「五服」到底是什麼意思?
    我們常常在電視劇中聽到「我和某某某是未出五服的關係」,那麼這五服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古代的「五服」是指五種孝服,為死去的親屬服喪,為有服親屬。親者服重,疏者服輕,依次遞減。血緣關係親疏不同的親屬間,服喪的服制不同,服制按服喪期限及喪服粗細的不同,把親屬分為五等,由親至疏依次為:斬榱、齊榱、大功、小功、緦麻。也就是指親人去世後,按親疏關係什麼人應該穿什麼喪服的意思。當然了,這是古代的叫法,現在這幾種喪服雖然還在,但是這個叫法已經沒人用了。「斬衰」就是用最粗的生麻布制布製做,斷處外露不緝邊的衣服。
  • 從古至今人們常說的「五服」到底是什麼意思
    在過去,甚至一個村子裡,住的都是一大家族的人,門內門外都是親戚,不像現在,親戚都各奔東西。說到親情這個東西,古代有種說法,就是一個人得罪了皇帝,跟幾百人得罪了皇帝一樣,被滅九族。九族就是從一個人輩分數起,上下左右九代人,如此牽扯甚廣,可見,在古代,九族範圍內的,都算是親戚。但如今呢,九族也算是親戚,但能夠認全自己上下三族的人,已經不多了。
  • 我們常說的五服,六親,九族以及祖宗十八代,具體指的是什麼
    本文我們講一講平時我們經常說的五服,六親,九族以及祖宗十八代指的是什麼?五服,其實在我們國家同姓同宗之人按照血脈傳承的順序也是親疏有別的,五服中的服是衣服的服,特指喪服,葬禮上穿的衣服。五服就是五等喪服的意思。在古代講究禮節,哪位親人過世了,來送行的親人都得穿喪服以對逝者的尊敬,但是不能穿一樣的,要穿出親疏遠近來。
  • 農村人常說,親不過五服!這個五服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親不過五服」是社會歷史發展的產物,是一個流傳悠久的社會風俗。那麼,農村家族裡常說的沒出五服,這個五服是什麼意思呢?下面鄉村似歌將與大家一起探討。一、「五服」在現在的農村主要是指五代或五輩內的宗族血脈關係1、按照父系家族的親屬關係來分,從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親和本人這五輩人組成的宗族關係就叫五服,你在這五代內就叫沒出五服,到了本人的下一代這個就叫出了五服。或是從父輩開始往下排的五輩關係,一服父親輩二服兄弟姐妹三服叔伯孫氏輩四服叔伯曾孫氏輩五服叔伯玄孫氏輩。
  • 在農村老家,出了五服為何就不是親戚了,古籍中的五服圖揭開謎底
    古人注重宗族或族系,依照血緣親疏有別將親人區劃為兩大類,即「親」和「戚」,在其中,「親言族內,戚言族外」,「親」指的是父系親屬,而「戚」指的是母系親屬,這就組成了當代的親屬關係。但是,根據血緣的近遠親疏有別,大家一般覺得五服以外的親戚與自已並沒有血緣關聯,談不上是親屬,僅有五服以內的才算作自已的親戚,即「親不過五服」,現如今許多 地區的鄉村依然秉持著這一觀念意識。
  • 老話「出了5服不再親」,啥意思?5服說的是親戚?還是一個家族?
    不過在祭祖時,長輩們說的一句話讓我頗為感興趣,「出了5服就不再親,來不來祭祖無所謂了,也不需要計較,但還都是自家人,以後見面都要有個稱呼,有忙的話能幫就幫」。那麼老一輩常說"出了5服不是親戚",到底是啥意思呢?為什麼說"出了五服不是親戚"呢?
  • 民間以五服定親疏,那五服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怎樣才算出五服
    這五種制服的範圍,在民間有多種說法,直繫上,倒沒有什麼好說的,比如父母死了,兒子就要斬衰,喪服用至粗麻布,不縫邊,服喪期為三年。《弟子規》中有「喪三年,常悲唁」即指此;高祖、曾祖、祖父死則服齊衰,喪服用稍粗麻布,縫邊。服喪期分別為三個月、五個月、一年。
  • 五服有多少輩?怎麼才算是出五服,你應該把宗親關係搞清楚
    農村有句俗語,叫「親戚三代、宗族萬年」,同宗同祖的宗親,時隔再久、相距再遠,都是不可背的棄的,所謂「一筆難寫兩X(姓氏)字」、「天下X(姓氏)姓是一家」是也。在中國,同姓同宗之人,按血脈傳承的順序,也是有親疏之別的。大家常說,某某和某某是沒出「五服」的兄弟,通俗說就是兩人是實在親戚。現今人們常說的五服,指的是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親及自身的五代人。
  • 農村俗語:「五服之內是一家,出了五服成外人」是啥意思?
    老者告訴我說:在咱們農村,有這麼一句俗語----「五服之內是一家,出了五服成外人」。凡是來往比較密切的,應該是沒有「出五服」;而來往不密切的,應該是「出了五服」了。說句實在話,什麼是「五服」,我著實不懂,於是,便請求老者解釋一下這句俗語的意思。
  • 老一輩:「親戚排列的順序,五服之外沒有血緣關係」
    古代人講究家族或族系,這其實就是現代的親戚關係,不過親戚也有遠近親疏,老一輩非常在意這一點,所以就有了這句俗語,五服之外沒有血緣關係,老一輩認為五服之內都是自己的家裡人,古代的家族也都是這樣組織起來的,在古代五服之外的親戚,即使在家族中生活,那麼地位也非常的低,只比傭人稍微高出一個等級
  • 老一輩口中說的「出五服了」有道理嗎?有什麼講究呢?
    原創文章,禁止轉載在農村經常能夠聽到一句話「出五服」了,對於農村的老人來說這句話自然不難理解,但對於年輕人來說他並不理解親族之間的血緣關係,所以難免會對「出五服」難以理解。而在過去「五服」其實指的是政治上等級關係和義務,而在農村「五服」指的是一種血緣關係而劃分的喪葬禮儀,是規定親鄰關係的一種喪服體現。在家天下的社會制度中,皇權為了能夠保障對宗族的控制,防止宗族勢力的不斷擴大,因此提出了五服的制度,來約束彼此之間的關係遠近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