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生出了後,爸爸媽媽總是對寶寶看也看不夠。睡著後、洗澡時,都恨不得把娃每一個旮旯都檢查得仔仔細細。
很多家長發現,寶寶耳朵旁邊都有個小孔,有時還會有液體流出,聞起來臭臭的,這到底是什麼?要不要緊?
今天丁香媽媽就來給大家說說這個「神秘的小孔」。
耳朵旁的小孔是什麼?
圖片來源:網絡
某些地方的民俗認為,耳朵上的小孔是「好運」的徵兆,代表這寶寶有智慧有福氣,叫這個小孔「耳倉」。
寓意很好,但其實和孩子聰明不聰明沒什麼關係。 在醫學上,這是一種常見的先天性外耳畸形,稱為先天性耳前瘻管。
耳前瘻管的小孔多開口於耳前,少數開口於耳輪的後上邊緣、耳屏及耳垂,瘻管深淺長短不一,幾乎所有瘻管均與耳軟骨的軟骨膜相連。
目前認為耳前瘻管的發生與遺傳有關,我國先天性耳前瘻管發病率為 1.2%,其中大部分為單側發病。
發現有寶寶耳朵有孔
千萬不要這樣做
圖片來源:123rf.com.cn 正版圖片庫
大部分耳前瘻管寶寶一般無症狀,按壓時可有少許稀薄有微臭的粘液或乳白色皮脂樣物溢出,局部可有瘙癢不適,發生感染後瘻管局部及周圍組織可出現紅腫、疼痛,膿腫。
若寶寶年齡較小,發生感染時可伴有發熱等全身症狀。
平時在護理寶寶的時候,注意不要這樣做:
不要擠壓,保持局部清潔,避免感染;
不能用異物戳小洞,發生感染後,不要自行挑破膿腫;
洗臉時,要用清水清洗下耳朵前後,洗完後,用棉籤把周圍的水擦拭乾淨,但不要太用力。
不小心感染怎麼辦?
多數學者認為耳前瘻管無症狀時,不需治療。
一旦出現紅腫流膿感染嚴重則需手術治療,完全摘除瘻管是防止復發的唯一有效途徑。
一般來說,耳前瘻管的治療方法是:
1. 發生急性感染,或因感染引起皮膚破潰者,應先使用抗生素控制炎症反應後再行手術;
2. 局部有膿腫形成,應先切開引流,待炎症反應控制後再行手術;
3. 局部清創換藥至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