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門大橋簡介建成時間哪一年 虎門大橋渦振是什麼意思

2020-12-12 閩南網

  建成20多年,曾獲多項創新大獎

  異常晃動的虎門大橋怎麼了

  5日下午,廣東虎門大橋發生異常抖動,不少過往群眾表示整個大橋像波浪一樣「起起伏伏」地搖晃,引發熱議。隨後,大橋管理部門封閉了大橋。

  據了解,相關領域專家已趕赴現場。在綜合了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校區柳成蔭、肖儀清和顧磊等老師意見後,專家分析認為,現場風速達到8米/秒左右,引發橋梁限幅渦振(橋梁渦振是一種兼有自激振動和強迫振動特性的有限振幅振動,其有限振幅計算是一個十分重要但又異常困難的問題)。

  據悉,虎門大橋正在維修施工中,橋面加了1.2米高的擋牆,破壞了斷面流線型,從而引發渦振。目前,擋牆正在拆除。

  虎門大橋是廣深珠高速公路網的主要組成部分,連接珠江兩岸,溝通深圳、珠海等重要城市,是廣東沿海地區的重要交通樞紐。虎門大橋於1992年動工建設,1997年建成通車。

  虎門大橋系國家重點工程,多項技術曾獲創新大獎

  投資近30億元的虎門大橋是國家重點工程,是我國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大規模現代化懸索橋。它建設規模大,結構新穎,受外界環境影響大,無論是設計還是施工均為國內首次嘗試,在我國橋梁史上有特殊的地位。

  「儘管虎門大橋地處颱風多發地帶,但是在設計之初已經充分考慮這一因素,抗風係數肯定是很高的。」深圳移步設計公司建築設計師賈永曾長期從事橋梁設計工作,他告訴科技日報記者,「虎門大橋到現在不過20年的時間,我國的橋梁大部分都會按百年規劃來設計。」

  虎門大橋建設期間,我國的大跨徑現代懸索橋技術可以說是空白階段,沒有現成的施工技術標準和設計規範。從後來的情況來看,中國的工程師們很好地完成了設計和建造工作。正因為如此,虎門大橋項目不僅獲得詹天佑土木工程大獎,更有數項技術獲廣東省科技進步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

  橋梁實時監測系統不可或缺,但維護有好有壞

  橋梁的安全,包括抗震和抗風都是在設計和建造中的關鍵要素。為了實時了解橋梁的安全要素,現代橋梁一般都有健康監測與評估系統。這是一套軟硬體結合的系統,對橋梁的裂縫、航道、車流量、大橋的環境溫度、振動情況、移位情況等進行實時監測預警。

  業內人士告訴科技日報記者,虎門大橋也有一套這樣的監測系統,通過對橋的連續位移進行實時監測,了解橋梁結構在各種作用下的實際受力狀態和工作狀況;同時通過分析監測結果得到結構的振動參數,驗證結構的抗風、抗震設計,實現對大跨橋梁安全的實時監測。

  值得一提的是,這位業內人士表示,建築的監測系統維護起來並不容易,一般10年左右軟硬體都需要更新,有些項目並不一定能及時置換更新,但他也強調,橋梁監測是所有建築中最為重要的,像虎門大橋這樣的重要樞紐監測系統應該會保持良好運轉。

  美國塔科馬海峽大橋曾被微風摧毀

  對於此次虎門大橋異常抖動,一開始許多人認為是當時主橋風速過大造成的。但也有當地民眾表示「風並不太大」。說起來,歷史上還真有風不大,但橋晃塌了的案例發生。最著名的便是美國塔科馬海峽大橋在微風中塌陷。

  塔科馬海峽大橋是位於美國華盛頓州塔科馬的懸索橋。1940年,在通車4個月後這座橋梁突然塌陷。據記載,當時的風速並不大,照理這樣的風速本應對大橋構不成威脅,但大橋還是戲劇性地被微風摧毀。

  這次坍塌被認為是空氣動力學和結構分析不嚴密所致,對後續的橋梁設計和建造產生了深遠影響,後來所有的橋梁,無論是整體還是局部,都必須通過嚴格的數學分析和風洞測試。(記者 李 豔)

渦振是什麼意思

  渦振,全稱渦激振動,起因是風流過物體截面後,在物體背後產生周期性的漩渦脫落,由此產生對結構的周期性強迫力。

  渦振是一種限幅振動,不能無限發散。而且,因為長跨度橋梁的固有頻率往往較低,渦振通常也只會在風速不大的情況下發生。

渦振

原標題:異常晃動的虎門大橋怎麼了

責任編輯:鄭莉莉

相關焦點

  • 讓虎門大橋持續抖動的渦振到底是什麼鬼?
    仔細一想,虎門大橋連前年的「風王」颱風山竹都扛過去了,這也不是啥厲害的風,咋就抖得這麼明顯?以及,好奇一問:在上面開車是種什麼體驗?帶著以上疑問,小工扒拉著中國天氣網首席氣象分析師胡嘯,決定今晚加更一篇,來給大家捋一捋,虎門大橋究竟咋回事。
  • 大風吹動了大橋?「搖搖晃晃」的虎門大橋發生了什麼?
    5日下午,廣東虎門大橋發生異常抖動,部分橋面出現上下起伏、如波浪般抖動的小視頻刷屏朋友圈:不少過往群眾也表示,整個大橋像波浪一樣「起起伏伏」地搖晃。 【「異常晃動」的虎門大橋上下都發生了什麼?】據廣東省交通集團通報稱,專家組初步判斷,虎門大橋懸索橋本次振動主要原因是:沿橋跨邊護欄連續設置水馬,改變了鋼箱梁的氣動外形,在特定風環境條件下,產生的橋梁渦振現象。
  • 廣東:虎門大橋振動系渦振現象 懸索橋結構安全
    廣東省交通集團6日凌晨通報稱,專家組判斷,虎門大橋5日發生振動系橋梁渦振現象,並認為懸索橋結構安全可靠,不會影響虎門大橋後續使用的結構安全和耐久性。6日凌晨,記者在虎門大橋管理中心實時監控畫面看到,大橋仍有肉眼可見的輕微振動。
  • 渦振到底是什麼?怎麼會讓虎門大橋發生波浪式振動?
    相信不少傳粉都刷到了「虎門大橋出現強烈振動」這則新聞,5月5日下午14時許,虎門大橋懸索橋橋面發生明顯振動,橋面振幅過大影響行車舒適性和交通安全,大橋管理部門啟動應急預案,聯合交警部門及時採取了雙向交通管制措施。據了解,橋梁主體結構未受損,原因是渦振造成的橋梁振動。
  • 漲知識|虎門大橋的「渦振」是什麼?風速更大後會發生什麼?
    虎門大橋橋面異常抖動經過專家組初步判斷,沿橋跨邊護欄連續設置水馬,改變了鋼箱梁的氣動外形,在特定風環境條件下,產生了橋梁渦振。流體力學大師馮·卡門廣東省交通集團通報稱,根據現有掌握的數據和觀測到的現象分析,虎門大橋懸索橋結構安全可靠,此次振動也不會影響虎門大橋懸索橋後續使用的結構安全和耐久性。什麼是「渦振」?
  • 虎門大橋,迷之渦振。
    近日,東莞的虎門大橋連續顫抖不已,橋梁專家們一致研判為渦振。繁忙的虎門大橋,車水馬龍。華燈初上,虎門大橋流光溢彩。渦激振動,簡稱渦振,是共振現象的一種,我們來複習一下《 人教版 物理選修3-4》共振的內容。物體的振動需要能量,在外界阻力的作用下,會消耗振動系統的機械能,如果沒有持續給它補充能量,振動的振幅就會逐漸減小,直到停止下來,這種振動叫做阻尼振動。為了讓振動能繼續,就要適時補償它損失的機械能,怎麼辦?
  • 專家:虎門大橋振動趨緩 結構安全
    廣東虎門大橋橋面5號下午發生異常抖動,橋面晃動振幅較為明顯,6號橋面仍有持續振動。專家組到橋面實地查看分析後表示,虎門大橋振動屬於「渦振」,目前振動已經趨緩。渦振現象雖然會影響行車體驗感、舒適性,但不會影響橋梁結構安全。
  • 虎門大橋又出現後續抖動,專家:或因慣性,渦振會慢慢消除
    另據央視,虎門大橋大修辦公室副總工程師張鑫敏接受採訪時稱,抖動發生後,把橋面的水馬清理了,風速也減小了,渦振就小了很多,之所以仍有抖動,可能是慣性的原因,渦振會慢慢自動消除。據央視報導,當晚9時50分左右,通過監控畫面,記者看到,虎門大橋仍有一定的抖動。
  • 李永樂老師揭秘:虎門大橋渦振與錢學森老師有什麼關係?照片曝光
    >小編的話:5月5日,「虎門大橋」發生異常抖動登上熱搜,部分專家認為:「對虎門大橋進行維護時安裝了水馬,影響了風的運動,才讓大橋發生了渦振。」100年前,著名空氣動力學家、錢學森的導師馮.卡門發現了流體通過阻流體時,會形成交替漩渦的現象,稱為「卡門渦街」,「卡門渦街」激發阻流體的振動,這就是渦振。渦振可以是有益的也可以是有害的,人們利用渦振可以製造風弦琴、流速計,但是持續強烈的渦振也會影響建築物安全,例如1940年,美國「塔科馬大橋」經過4個月的渦振之後,大橋發生顫振並最終倒塌!
  • 虎門大橋渦激共振——水馬到底是不是主因?
    2020年5月5日下午,虎門大橋發生渦激共振,振幅較大,管理部門封閉了大橋。所謂渦激共振,就是風吹過橋面時,受到橋面阻擋,在橋面上、下產生不對稱渦旋,當產生渦旋的頻率和橋梁的固有頻率相等時,即激發橋梁共振。關於卡門渦街的內容,國內多數網站內容都是引自參考文獻4和5,本文不再贅述。
  • 虎門大橋38號吊索斷裂引發渦振?假
    近日,網絡熱傳的虎門大橋「38號吊索鋼絲繩索斷裂」「主纜腐蝕嚴重」等說法和圖片資料等。記者搜索資料發現,2019年4月,虎門大橋就已經對38號吊點進行維修,相關資料乃是舊聞。5月10日開始,網絡開始傳播一則「虎門大橋最新情況」的消息,該消息稱,此次虎門大橋的抖動事件,並非因設置水馬,而是吊索、主纜出了問題,如上遊側38號吊索鋼絲繩斷裂,發生於鋼箱梁內側錨頭處,舊索從內面發生鏽蝕;主纜開纜檢查發現中跨跨中位置附近頂、底面腐蝕嚴重。
  • 虎門大橋持續晃動引關注 專家:渦振具有慣性 抖動現象已逐漸減弱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大橋持續抖動?這一現象還將持續多久,會否對橋梁安全造成影響?5月6日夜間,正在現場參與技術專家會的中交公路規劃設計院業務總監、著名橋梁專家吳明遠接受採訪時透露,虎門大橋持續抖動現象已經逐漸減弱。吳明遠說:「抖動是從5月5日下午發生的,到了6日下午12:30以後,基本上抖動就恢復了正常,和過去的差不多了。」
  • 廣州虎門大橋渦振原因公布:水馬是誘因,那麼什麼是水馬呢?
    廣州虎門大橋渦振原因公布:水馬是誘因,那麼什麼是水馬呢???5月5日14時許,一則廣州虎門大橋懸索橋橋面發生明顯振動的消息,瞬間霸榜各大網絡媒體熱搜。受此影響,該橋梁在隨後就實施了雙向全封閉,虎門大橋水域也於5月5日19時開始封航。
  • 人類與風的搏鬥:虎門大橋異常振動原因何在?
    時間過去了半個世紀,1940年3月9日,塔科馬大橋在美國華盛頓州西北部海灣建成通車。塔科馬大橋是一座與虎門大橋同類型的懸索橋,主跨長度達到了853米,但橋身卻只有雙向兩個車道和步行過道,加起來寬度只有11.9米。
  • 虎門大橋「上下起伏」 和風有關嗎?
    為什麼虎門大橋經歷過多次颱風考驗、前面正面挺過超強颱風「山竹」,卻會被這次的風劇烈影響呢?虎門大橋橋面異常抖動經過專家組初步判斷,沿橋跨邊護欄連續設置水馬,改變了鋼箱梁的氣動外形,在特定風環境條件下,產生了橋梁渦振。
  • 虎門大橋今日復通,專家組成員解釋九大研判觀點
    葛耀君:渦振的產生主要和風向、風速兩個因素有關,廣州地區在春夏季相交的時候,特別是3-5月,主導風向是東南風向,剛好與建成的虎門大橋垂直,這樣的風向容易誘發渦振,加上當天下午風速大概在4-6級,懸索橋在5日下午2點多出現了渦激共振現象。下午4點,把水馬放倒拆除後,振動明顯減少,到晚上7點,振動基本停止。
  • 廣東虎門大橋路面突發搖晃的原因及解釋!
    5月5日16時許,廣東虎門大橋發生異常抖動,大橋管理部門已經封閉大橋。視頻來源:環視頻/何卓謙虎門大橋橋梁專業人員介紹,橋梁遇到特殊風況會晃動是正常的,一般遇到旋渦風,橋面晃動比較大。根據「廣州天氣」官方微博發布的風力數據顯示,虎門大橋站在每天下午15-17時,基本都有6-7級大風維持。一般瞬時風6-7級比較常見,持續兩個小時,還是比較少見的。專家分析認為,現場風速達到8m/s左右,引發橋梁限幅渦振。
  • 「水馬」是如何撼動虎門大橋的?CFD來了!
    玩笑歸玩笑,大家還是迫切地想知道真相是什麼,大橋是否還安全,什麼時候能通車等問題。著名橋梁風工程專家,國際橋協主席葛耀君教授在當日下午指出:大橋維修期間在路邊臨時堆放的「水馬」破壞了主梁流線型的氣動外形,引發了渦振。
  • 虎門大橋38號吊索斷裂引發渦振?假的
    針對網傳虎門大橋吊索鋼絲斷裂引發此次振動的消息,5月11日下午6點多,虎門大橋管理方表示:該消息不實,38號吊索已於2019年完成更換。據微博「@FM1052羊城交通臺」去年4月12日報導稱,「虎門大橋高速往廣珠東高速方向,威遠站至南沙B站路段,封閉第三車道和緊急停車帶進行懸索橋38號吊點吊索安裝工程施工,交通緩慢。可見,38號吊索去年便已維護。5月5日,虎門大橋發生異常抖動,全橋雙向交通封閉至今。
  • 虎門大橋鋼梁設計者:廣東、武漢兩座懸索橋相繼振動純屬偶然
    紅星新聞記者專訪虎門大橋鋼梁的設計者之一,西南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教授鄭凱鋒。虎門大橋首次出現嚴重異常振動,不排除接下來一兩日還會有輕微振動虎門大橋是廣東省境內一座連接廣州市南沙區與東莞市虎門鎮的跨海大橋,位於珠江獅子洋之上,為珠江三角洲地區環線高速公路南部聯絡線的組成部分。該橋梁於1992年10月28日動工建設,於1997年6月9日建成通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