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海工和新材料產業發展推進情況
按照市委、市政府關於加速推進「3+3」產業發展的部署要求,三季度,我委與各相關部門、各板塊配合聯動,先後組織了南通大院大所合作對接懇談會、中國家紡質量大會以及2場「企業家面對面」活動,引導業內企業創新轉型。1-9月,全市「3+3」重點產業完成產值7787.5億元,同比增長12.2%,完成年初確定的年度超萬億目標序時進度,總體呈現「兩快三穩一緩」的發展格局,電子信息和智能裝備產業增速較快,分別增長19.2%和18.1%;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車、新材料和船舶海工產業增速平穩,分別增長12.2%、12%、11.1%;高端紡織產業增速平緩,增長5.9%。
一、產業發展基本情況
1、船舶海工產業。1-9月,446家規模以上企業實現產值1718.4億元,增長11.1%,佔規模工業比重的13.8%。船舶企業加快轉型促進了產業平穩增長,主要表現在:一是配套業增速好於造修業。船舶配套產值1297.8億元,同比增長12.6%,拉動船舶產業9.4個百分點。二是新接訂單觸底回升。全市7家企業承接了44艘訂單,合計203.54萬載重噸,同比增長118.2%,訂單以散貨船、挖泥船、小型油輪、探險郵輪為主,其中,韓通重工新接16艘104.8萬載重噸訂單,中遠川崎新接10艘91萬載重噸訂單,招商局重工新接10艘探險郵輪。三是船舶造修逐步轉型。南通中遠船務發揮原有在修理改裝業務領域的技術優勢和品牌影響力,今年修理改裝業務迎來一波高峰,用於修船的兩塢兩泊位滿負荷運轉,同時在廠修理、改裝船舶達到11艘,包括半潛船改裝、水泥船改裝等3艘大型改裝船舶同時施工,今年新承接的多功能海上風場支持平臺也開工建造;中遠川崎等骨幹船廠也將生產重心轉向20000TEU超大型貨櫃船等高附加值船型。全市造船完工量出現小幅下降,1-9月份造船完工量247.2萬載重噸,較去年同期下降11.7%。四是海工市場不斷拓展。海工企業藉助各方資源,積極處理好「去庫存」、「保交付」、「拓市場」的關係,今年已有3家企業交付了4座海工平臺,好於2016年同期交付2艘平臺的業績。其中,中遠船務交付了我國首個從國外獲得的總包一站式海工平臺——圓筒型浮式生產儲卸油平臺(FPSO)「希望6號」、招商局重工交付了2座自升式鑽井平臺、惠生海工交付了全球首個浮式天然氣液化和存儲駁船(FLNG);招商局重工(江蘇)半潛式重吊生活平臺已順利開工,批量承接的10艘極地探險郵輪也開工建造;啟東中遠船務建造的船型海洋原油轉駁船進展順利,承接的首個海工修理項目風車安裝船「力雅」已完成原定修理任務順利出塢;南通振華重型裝備在海上升壓站建造領域不斷取得業績,交付了一批海上升壓站。
2、新材料產業。1-9月,172家規模以上企業實現產值1427.3億元,增長12%,佔規模工業比重的11.4%。細分領域中,新型無機非金屬材料、金屬新材料、光電子信息材料、複合材料、先進高分子材料增幅分別為21.4%、19.4%、17.3%、13.9%、8.5%。先進高分子材料、光電子信息材料、金屬新材料、前沿新材料、紡織新材料、膜材料、複合材料、磁性材料等8個具有一定規模和特色的產業集群正在逐步形成,其中,先進高分子材料總產能達100萬噸/年以上,是國內主要的合成材料產業基地之一,形成了以星辰新材料、臺橡宇部為代表的產業集群;金屬新材料核心技術取得突破,形成了甬金金屬、海門特鋼等在全國市場中處於領先地位的企業為代表的產業集群;前沿新材料應用技術取得突破,湧現出道蓬科技、強生科技等一批擁有自主專利技術的高新技術企業集群。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產業發展面臨的瓶頸和困局依然存在。今年以來,波羅的海乾散貨指數(BDI)已基本穩定在1000點以上運行,1-9月份新船訂單數量大幅增長,船價也有所回升,但受鋼材等原材料價格上漲影響,企業很難實現盈利。從產業運行規律看,國際船市恢復仍需要較長時間,海工市場大環境還沒有根本性向好。各地對船舶海工產業發展存在畏難情緒,在產業定位、項目招引方面積極性不足。新材料產業雖然已有了良好的起步和積極的探索,但存在的突出問題也不容忽視,主要是:關鍵技術亟待突破,缺乏對新材料的研發和有效使用的研究能力,企業自主創新和消化吸收引進技術的能力有待提高;推廣渠道仍不暢通,很多新材料產品雖然有著優越的性能,但始終難以得到市場的認可和接受,出現推廣應用難、產業化速度慢的問題。
總的來看,船舶海工產業已經觸底企穩,緩步回升。經過前段時間市場的磨礪,企業一方面加快結構調整,從原來單純依靠船舶海工建造逐步向水陸兩個產業板塊兼顧轉型,產業結構更趨合理,另一方面,加快兼併重組,靠大靠強,企業實力明顯增強。我們將以此為契機,引導企業向豪華郵輪、LNG相關船舶等高端新興領域發展,鼓勵企業加大對智能製造和新技術新產品研發的投入,促進產業不斷向高端發展。在重點骨幹企業、重大龍頭項目的帶動下,新材料產業正逐步從材料應用向技術研發過渡,從單一的產品逐步向產業鏈上下遊延伸,從單個企業少數產品向產業集群多領域發展。我們將充分利用好重點新材料首批次應用保險補償機制試點工作開展的契機,進一步鼓勵企業開展技術研發、市場推廣和創新應用,促進我市新材料產業向中高端、多元化、集群化發展。
二、主要推進舉措
三季度,圍繞船舶海工和新材料產業發展,主要開展了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是深化組織推進。「3+3」產業協調辦公室圍繞年度工作計劃逐月部署推進。定期對150家「3+3」產業重點聯繫企業發展瓶頸問題會辦解決,主動幫助企業爭取專項扶持項目和資金。研究制定《南通市「5215」工業大企業培育實施方案》,確定梯度培育的500億、200億、100億、50億級重點企業名單。
二是擴大產業影響。借力2017航運、造船和船級社國際三方會議在通舉辦契機,組織我市13家船舶海工總裝及配套企業代表全程參與會議,舉辦專題對接交流會,編印《南通海洋工程與船舶產業》(中英文版)推介手冊發放給參會代表,為我市企業深度參與國際造船及配套體系提供有效路徑。組織我市龍頭骨幹企業參加第十九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新材料展,馬秋林副省長在參觀工博會新材料展南通展區後,對我市新材料產業發展給予充分肯定。
三是提升發展層級。引導企業加大智能化改造,提升企業兩化融合水平,中天精密材料、江蘇大生集團入選國家智能製造試點示範企業,雙錢集團等5家企業進入工信部2017年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試點企業名單。舉辦全市新材料產業發展專題培訓班,引導龍頭骨幹企業把握行業發展趨勢,提升企業科技、管理創新能力。
三、近期工作打算
下一步,重點推進三個方面工作:
一是辦好兩項活動。按照市委、市政府統一部署,全力以赴做好2017南通新一代信息技術博覽會的相關準備工作。籌備組織新材料產業「企業家面對面」活動,邀請專家學者為我市重點行業企業作產業發展指導,進一步促進龍頭企業深耕細作、做大做強。
二是促進產業合作。加強外部市場開拓,組織我市重點企業參加12月份上海國際海事展,發揮產業集群效應,幫助企業開拓市場。組織我市龍頭骨幹企業赴雲貴川地區考察學習、洽談項目,推動我市新材料企業與雲貴川地區軍工企業深入合作。
三是優化發展環境。強化服務保障,繼續跟蹤服務好150家「3+3」產業重點聯繫企業,全力支持招商局重工加快高端製造業項目推進;做好中遠川崎2萬標箱超大型貨櫃船試航交付的安全保障工作。完善推進機制,根據產業發展的實際需要,對本委內部處室設置進行調整優化,做到「3+3+N」中每個產業都有跟蹤推進的處室,動員全委上下投身產業建設主戰場,全力以赴推動轉型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