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植物研究所專家:松露人工栽培面臨「最後一公裡」

2021-01-15 雲南網

  原標題:松露人工栽培面臨「最後一公裡」 昆明植物研究所專家:通過菌根苗的生產和移栽,三四年後就能產出松露 目前預計畝產可達到10公斤以上,但大面積推廣還存在困難 

試驗田中收穫的中華松露 於富強供圖

在於富強(左)的努力下,松露人工栽培取得較大進展。於富強供圖

  進入冬季,絕大多數野生菌已經落潮了,記者走訪市場發現目前新鮮的野生菌品種較少,而正值上市高峰的松露價格不菲。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博士於富強表示,國內通過十餘年的研究,已經攻克了松露的人工栽培技術,但目前受到種植園管理、合理採收等因素的影響,還難以保障產量,可以說尚處在市場化栽培的「前夜」。

  六七月就有賣了

  去年12月24日早上,記者到雲南木水花野生菌批發交易中心,看到市場內人流量並不大,市民三三兩兩地逛著。這段時期,市場裡主賣松茸、三七和松露,還有各種各樣的幹菌。市場內的松露有大有小,遠看就像沾了泥土的土豆,表面凹凸不平,按大小一筐一筐地擺放著。

  銷售松露的劉老闆說,他從六七月份就開始賣松露了,十月到次年一月是松露上市的高峰期。他主要從楚雄、玉溪等地進貨,省外的銷售量比省內大。

  雲南春煊商貿有限公司工作人員蔣洪成說,松露有黑松露和白松露兩種,黑松露的價格在200元~700元/公斤,白松露比較貴,價錢在2000元~5000元/公斤。「我們都是從州市上進的貨,買松露的人時多時少,整體上銷售還可以。」老闆馮興昌說:「這個月正是松露的成熟期,比較好賣,六七月的有點嫩,不太好賣。」

  松露食用氣味特殊,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胺基酸、多糖等營養物質。市民劉女士在幾個賣松露的地攤上來回比較,她對記者說:「松露的味道比較特別,很多人不喜歡,但我很喜歡吃。」

  人工栽培是趨勢

  據了解,松露學名塊菌,俗名有松毛茯苓、無娘疼等,是一類地下大型真菌的總稱。從市場走訪來看,六七月份就有人開賣了,但從氣候條件來說,在雲南,松露的成熟期是十一月至次年一月,很多松露往往還沒成熟就被人提前採摘了。而且,松露從誕生到成熟都藏在地下,人看不到,而有些採菌人為了找菌子亂挖、濫挖,破壞了松露的生存環境,導致松露產量越來越低。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於富強博士說,從法國的松露歷史來看,隨著採挖,野生松露越來越少,最後逐漸走上了人工栽培的道路。他說:「據報導,如今整個歐洲,人工栽培的黑孢松露佔到了全部產出的85%以上。」歐洲松露從18世紀40年代開始試驗栽培,直到19世紀70年代此項技術才日臻成熟,達到規模推廣。

  於富強說,以前雲南一般要到十月份才會有人賣松露,但切開后里面還是白的,說明沒有完全成熟。後來採摘的日子愈發提前,上市也越來越早,很多松露被採摘的時候還只有湯圓大小。「還未成熟就採摘不僅賣不出好價錢,還破壞松露的生境,甚至讓松露面臨滅絕的風險。」

  「那我們能不能從歐洲引進一整套的栽培技術呢?」記者問道。

  「可以借鑑,但不能全盤引進,中國的松露種類與國外的種類存在較大差異。」於富強回答說,「首先,松露的種類就不一樣,國內主要是中華松露,而歐洲主要是黑孢松露;其次,栽培所使用的樹種不同;最後,土壤和氣候條件差別較大。當然,一些技術和經驗是可以借鑑的,比如菌根合成與種植園管理技術等。」

  「估計未來幾十年裡,野生松露會越來越少,中國的松露也會走上人工栽培這條路。」於富強說。

  終於種出松露了

  從2004年開始,於富強就在做一些栽培的研究。經過長期的調查研究,他和團隊發現中華松露可以和20多種樹共生,包括松樹、櫟樹、青岡等。松露喜歡石灰巖發育的土壤,這樣的土壤一般偏中性至鹼性。最後,他們回到實驗室裡,想方設法讓松露菌種與小樹苗的根相融合,形成菌根苗,再把菌根苗移栽到種植園裡。

  2011年,於富強在貴州建了第一塊松露種植試驗田,令他驚喜的是2014年試驗田裡就能找到松露了。2018年,他和團隊成員再赴貴州進行產量分析,對其中一小塊地進行翻採。「差不多3~5棵樹的範圍,採了近2公斤,按每畝種植40~50棵樹,平均20棵能出菇來算的話,畝產預計能達到10公斤以上,這是個很有前景的事情。」

  2018年的這次採挖,給了他和團隊很大信心。在中國科學院科研項目的支持下,他們擴大了松露種植的試驗範圍。目前,已經在雲南、貴州、廣西、湖北、山東等地建了20多個試驗點。

  經過十多年的研究和試驗,他們有信心可以通過菌根苗的生產和移栽,3至4年後就能產出松露。

  推廣還存在難關

  那麼,這是否意味著可以大面積種植松露了呢?對此,於富強非常謹慎。他說:「目前,我們對產量還沒有把握。你給我一塊土地,種上菌根苗,就期望3年、5年、7年後可以達到多少產量,這個還沒有底。」

  於富強團隊在做科研時會把不少菌根苗無償提供給願意種植的人,他表示:「我和他們說你們出地、負責管理,我們提供樹苗和技術指導,一起合作把試驗做起來。如果成功了,你們可以優先推廣。我們希望這個事情能夠持續下去,成為一個『變綠水青山為金山銀山』的好模式。」

  於富強認為,目前松露的大面積推廣還面臨著幾大困擾。一是高「感染」率的菌根苗是松露栽培成功的關鍵環節,但目前市場上存在著逐利人士兜售菌根苗的現象,這種菌根苗的質量難以保證,也無法提供後續技術指導,對產業未來的發展帶來很大的隱患。二是樹苗種下去後,至少需要等待3年才可能有收成,漫長的生長期裡沒有收益,這會影響種植者的信心,也會影響他們對種植園的管理,甚至可能導致無法取得預期的效果。三是中華松露種植園的管理技術與經驗還有待研究和積累。所以目前的松露人工栽培,還屬於投資周期長、收益有風險的領域,不適合企業和農戶大規模發展。

  「可以說,現在處在松露人工栽培推廣前的『最後一公裡』。」於富強總結說。(記者 楊穎 楊質高 實習生 張芳 聶亞)

相關焦點

  • 美味谷熟菌首次實現人工栽培
    20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獲悉,該所於富強博士及其團隊在國內首次實現了野生食用菌松乳菇的人工培育(栽培)。松乳菇組隸屬於乳菇屬紅菇科,包括大部分可食用或藥用且美味的乳菇,這其中以松乳菇最為著名,與塊菌(松露)、松茸、美味牛肝菌、羊肚菌、雞油菌等名貴野生食用菌比肩,在北半球各國被廣泛採食。
  • 松露、塊菌栽培及加工技術資料彙編
    .pdf四川攀枝花米易縣塊菌產區植物群落及生態研究.pdf四川鹽邊縣塊菌產區優勢植物及生態環境對塊菌的影響.pdf園藝食用菌菌塊的生產工藝.pdf國產夏塊菌(塊菌科、子囊菌門)的比較研究.pdf國產夏塊菌(塊菌科、子囊菌門)的比較研究.pdf國產松露乙醚提取物的GC-MS分析.pdf塊菌(松露)宿主可培養內生菌群落結構與多樣性研究
  • 2019年中國松露十大事記
    來自北京、四川、貴州、雲南、上海、浙江等地的食用菌專家、企業家600多人聚焦「菌業興農、雲菌興滇」,與會專家就食用菌產業助推精準扶貧與鄉村振興、雲菌產業發展、雲菌文化、雲菌振興等話題進行研討交流。中國國際松露節組委會與部分松露專家、經銷商應邀出席。
  • 野生食用菌松乳菇首次實現人工栽培,吃貨們衝呀
    掌上春城訊近期,從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獲悉,該所於富強博士及其團隊在國內首次實現了野生食用菌松乳菇的人工培育(栽培)。松乳菇組隸屬於乳菇屬紅菇科,包括了大部分可食用或藥用且美味的乳菇,這其中以松乳菇最為著名,與塊菌(松露)、松茸、美味牛肝菌、羊肚菌、雞油菌等名貴野生食用菌比肩,在北半球各國被廣泛採食。在我國各地,乳菇常被稱為谷熟菌、銅綠菌(雲南),紫花菌、樅樹菌(貴州),寒菌、樅菌(湖南),雁來蕈、重陽菌(江蘇),松樹蘑、嘎吱蘑(安徽),松傘(山東)等,深受各地市民的喜愛。
  • 「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走進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央廣網昆明12月10日消息:作為《生物多樣性公約》作為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的室外展覽展示項目,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生物多樣性體驗園項目正有序推進建設。10285種野生植物種子亞洲第一植物種子庫  「種子盛宴」「十餘年來,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依託種質資源庫對國家重要野生生物種質資源進行了搶救性保護」,啟程儀式上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所黨委書記、副所長李宏偉介紹道,截止到2019年12月,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共收集保存植物種子
  • 十年磨一「菌」 攀枝花成功培育出人工松露
    怪象:成熟季節市場難覓松露無序開採導致產量下降松露系國際通用名,又名塊菌,是寄生在華山松、櫟類植物根部的一種真菌,俗稱無娘藤、無娘果、豬拱菌等。歐洲人將松露與魚子醬、鵝肝並列「世界三大珍餚」,被追捧者稱為「來自天堂的味道」,是世界珍稀寶貴的地下真菌資源。在我國,松露主要分布在雲南及四川的攀西部分地區。
  • 松露曲奇、乾巴菌鮮肉餅……「菌家族」還能玩出啥花樣?
    12月12日,第七屆中國國際松露節暨松露產業發展論壇在昆明舉行。活動上,雲南省食用菌協會向與會嘉賓發出松露資源保護倡議,20餘名來自雲南省松露主產區的政府部門、行業協會、交易市場、企業代表共同籤署了《保護中國松露公約》。
  • 美國:松露公司首次成功栽培黑松露
    據報導,美國松露公司(ATC)於2018年12月11日宣布,加州Otellini松露果園收穫首個歐洲品種黑松露。這標誌著美國經過採用已驗證的可靠且可重複的科學方法,首次獲得黑松露科學栽培的成功。
  • 植物研究所
    植物園基本情況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北京植物園,創建於1955年,地處北京西郊,距市區18公裡,是我國北方生物多樣性和植物種質資源保存和持續利用研究的重要基地,也是我國植物學科普教育的重要園地。北京植物園內環境清幽,植物茂盛,佔地面積60公頃,收集栽培植物種類5000餘種,這裡的植物有的按照分類學而分為松柏園、薔薇園、丁香區以及殼鬥區等;有的按照植物的特點而分為環保植物區、果樹資源區、中草藥園、珍稀瀕危植物區;園內還建有收集植物種類居全國前列的熱帶和亞熱帶植物溫室。到目前為止植物園已建成10餘個展區和展室,共收集的植物種類達6000餘種。
  • 我國藍莓栽培現狀及東北人工栽培技術
    我國藍莓栽培現狀及東北人工栽培技術李 爽藍莓又名越橘,為杜鵑花科越橘屬植物,是一種灌木小漿果植物。野生藍莓是一種矮腳野生、果實顆粒小但富含花青素的低灌木植物,在我國主要分布於大興安嶺和小興安嶺林區。人工培育的藍莓以高叢藍莓、矮叢藍莓以及兔眼藍莓為主,其中高叢藍莓分為北高叢、南高叢和半高叢。人工培育的藍莓改善了野生藍莓的口感,果實更大,果肉飽滿。人工栽培藍莓區域主要集中於山東、遼寧、吉林、黑龍江、江蘇等地。
  • 鳳尾草是一種野生植物,人工種植該怎麼栽培管理呢
    本期主題:鳳尾草是一種野生植物,人工種植該怎麼栽培管理呢三農導語:鳳尾草是一種蕨類植物,它的名字的由來主要就是因為其花葉的形狀以及生態環境來命名的,在日常生活中又經常被稱作金雞尾,金雞草等,在我國種植鳳尾草主要用作藥材使用
  • 英國洛桑研究所John Pickett教授訪問昆明植物所
    9月30日,英國洛桑研究所生物化學部主任John Anthony Pickett教授與英國洛桑研究所生物化學部昆蟲分子生態學研究組主任周警疆教授訪問了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John Anthony Pickett教授向昆明植物所師生作了題為Plant Nature Product for Pest Management的學術報告,詳細介紹了其研究組在植物與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方面的研究經驗與取得的成就,並通過問答與聽取報告的師生就研究方法與技術等問題進行了交流。
  • 香料植物香紫蘇人工大田引種栽培技術
    香料植物香紫蘇人工大田引種栽培技術香紫蘇(SalviasclareaL.)屬唇形科鼠尾草屬植物 ,原產於歐洲南部,現主要在法國、俄羅斯等國家栽培,20 世紀 70 年代引入我國。目前國內主要在河南、河北、山西、陝西和新疆等地大面積種植。
  • 多肉植物會致幻?專家表示:有毒的只是「小眾」
    萌萌噠多肉植物,竟有致幻風險專家表示:有毒的只是「小眾」,不誤食問題不大資料圖:多肉植物。據深圳海關通報,多肉植物銀冠玉含有致幻生物鹼,可令人產生幻覺、精神混亂,甚至威脅生命。於是網上開始流傳「多肉植物會致幻,千萬不要養了」的消息。這對喜愛「多肉」的朋友來說,無疑是個致命打擊。那麼,我們到底還能不能愉快地種「多肉」了呢?是所有「多肉」都有毒性還是只有一部分多肉植物具有毒性呢?為此,科技日報記者走訪了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專家。
  • 佛山同濟小學到昆明植物園開展研學活動
    近日,佛山同濟小學的45名師生到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昆明植物園開展科普研學活動,認真學習植物組培技術,參觀了組培實驗室,了解了金線蓮的快速繁殖過程。植物園的羅桂芬老師給全體師生做了一個精彩的報告——《植物組織培養及其應用——金線蓮組培快繁技術》,講述了組培技術不同於扦插和播種,是在無菌條件的人工控制環境中,通過離體細胞或植物器官,甚至原生質體等的快速分裂、愈傷、繁殖,完成克隆植物新個體的過程。目前,主要應用於植物育種上,有更高的技術要求。
  • 本周日昆明植物園即將舉行第二屆「植物家園開放日」
    昆明植物園黨員先鋒崗諮詢科普服務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供圖  雲南網訊(記者 張蕊)記者獲悉,為慶祝新中國成立和建院70周年,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昆明植物園將於7月21日舉行以志願者熊蜂聯盟標誌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供圖  昆明植物園「熊蜂聯盟」志願者啟動儀式也在當天即將開幕,屆時,他們將亮相當天活動現場,開啟「熊蜂聯盟」行動,並將在園區內,引導科普活動
  • 昆明植物所獲得首個染色體級別的橡膠樹參考基因組圖譜
    雲南植膠區山地膠園鳥瞰圖及完成了基因組測序的橡膠樹 GT1 品種(供圖)橡膠樹基因組圖譜及其特徵(供圖)大戟科植物基因組的染色體進化(供圖)近日,熱帶作物種質資源與基因組學雲南省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高立志教授帶領的雲南省熱帶作物科學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2018年招101人 薪酬不低於40萬 百萬房補
    一、單位簡介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是中國科學院直屬科研機構,前身是靜生生物調查所和雲南省教育廳於1938年7月合作成立的雲南農林植物研究所,1959年4月,經國家科委批准正式成立。研究所以「原本山川 極命草木」為所訓,旨在認識植物、利用植物、造福於民。
  • 昆明理工大學等單位的3個項目通過科技成果評價
    2020年5月22日,第三方專業科技成果評價機構——中科合創(北京)科技成果評價中心在昆明依據科技部《科學技術評價辦法》的有關規定,按照科技成果評價的標準及程序,本著科學、獨立、客觀、公正的原則,組織專家對昆明理工大學、南七丹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文山學院等單位完成的「疾病相關的G蛋白偶聯受體和受體酪氨酸激酶信號傳導網絡調控新機制研究
  • 雲南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等單位的項目通過科技成果評價
    2020年12月19日,第三方專業科技成果評價機構——中科合創(北京)科技成果評價中心在昆明依據科技部《科學技術評價辦法》的有關規定,按照科技成果評價的標準及程序,本著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