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松露人工栽培面臨「最後一公裡」 昆明植物研究所專家:通過菌根苗的生產和移栽,三四年後就能產出松露 目前預計畝產可達到10公斤以上,但大面積推廣還存在困難
試驗田中收穫的中華松露 於富強供圖
在於富強(左)的努力下,松露人工栽培取得較大進展。於富強供圖
進入冬季,絕大多數野生菌已經落潮了,記者走訪市場發現目前新鮮的野生菌品種較少,而正值上市高峰的松露價格不菲。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博士於富強表示,國內通過十餘年的研究,已經攻克了松露的人工栽培技術,但目前受到種植園管理、合理採收等因素的影響,還難以保障產量,可以說尚處在市場化栽培的「前夜」。
六七月就有賣了
去年12月24日早上,記者到雲南木水花野生菌批發交易中心,看到市場內人流量並不大,市民三三兩兩地逛著。這段時期,市場裡主賣松茸、三七和松露,還有各種各樣的幹菌。市場內的松露有大有小,遠看就像沾了泥土的土豆,表面凹凸不平,按大小一筐一筐地擺放著。
銷售松露的劉老闆說,他從六七月份就開始賣松露了,十月到次年一月是松露上市的高峰期。他主要從楚雄、玉溪等地進貨,省外的銷售量比省內大。
雲南春煊商貿有限公司工作人員蔣洪成說,松露有黑松露和白松露兩種,黑松露的價格在200元~700元/公斤,白松露比較貴,價錢在2000元~5000元/公斤。「我們都是從州市上進的貨,買松露的人時多時少,整體上銷售還可以。」老闆馮興昌說:「這個月正是松露的成熟期,比較好賣,六七月的有點嫩,不太好賣。」
松露食用氣味特殊,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胺基酸、多糖等營養物質。市民劉女士在幾個賣松露的地攤上來回比較,她對記者說:「松露的味道比較特別,很多人不喜歡,但我很喜歡吃。」
人工栽培是趨勢
據了解,松露學名塊菌,俗名有松毛茯苓、無娘疼等,是一類地下大型真菌的總稱。從市場走訪來看,六七月份就有人開賣了,但從氣候條件來說,在雲南,松露的成熟期是十一月至次年一月,很多松露往往還沒成熟就被人提前採摘了。而且,松露從誕生到成熟都藏在地下,人看不到,而有些採菌人為了找菌子亂挖、濫挖,破壞了松露的生存環境,導致松露產量越來越低。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於富強博士說,從法國的松露歷史來看,隨著採挖,野生松露越來越少,最後逐漸走上了人工栽培的道路。他說:「據報導,如今整個歐洲,人工栽培的黑孢松露佔到了全部產出的85%以上。」歐洲松露從18世紀40年代開始試驗栽培,直到19世紀70年代此項技術才日臻成熟,達到規模推廣。
於富強說,以前雲南一般要到十月份才會有人賣松露,但切開后里面還是白的,說明沒有完全成熟。後來採摘的日子愈發提前,上市也越來越早,很多松露被採摘的時候還只有湯圓大小。「還未成熟就採摘不僅賣不出好價錢,還破壞松露的生境,甚至讓松露面臨滅絕的風險。」
「那我們能不能從歐洲引進一整套的栽培技術呢?」記者問道。
「可以借鑑,但不能全盤引進,中國的松露種類與國外的種類存在較大差異。」於富強回答說,「首先,松露的種類就不一樣,國內主要是中華松露,而歐洲主要是黑孢松露;其次,栽培所使用的樹種不同;最後,土壤和氣候條件差別較大。當然,一些技術和經驗是可以借鑑的,比如菌根合成與種植園管理技術等。」
「估計未來幾十年裡,野生松露會越來越少,中國的松露也會走上人工栽培這條路。」於富強說。
終於種出松露了
從2004年開始,於富強就在做一些栽培的研究。經過長期的調查研究,他和團隊發現中華松露可以和20多種樹共生,包括松樹、櫟樹、青岡等。松露喜歡石灰巖發育的土壤,這樣的土壤一般偏中性至鹼性。最後,他們回到實驗室裡,想方設法讓松露菌種與小樹苗的根相融合,形成菌根苗,再把菌根苗移栽到種植園裡。
2011年,於富強在貴州建了第一塊松露種植試驗田,令他驚喜的是2014年試驗田裡就能找到松露了。2018年,他和團隊成員再赴貴州進行產量分析,對其中一小塊地進行翻採。「差不多3~5棵樹的範圍,採了近2公斤,按每畝種植40~50棵樹,平均20棵能出菇來算的話,畝產預計能達到10公斤以上,這是個很有前景的事情。」
2018年的這次採挖,給了他和團隊很大信心。在中國科學院科研項目的支持下,他們擴大了松露種植的試驗範圍。目前,已經在雲南、貴州、廣西、湖北、山東等地建了20多個試驗點。
經過十多年的研究和試驗,他們有信心可以通過菌根苗的生產和移栽,3至4年後就能產出松露。
推廣還存在難關
那麼,這是否意味著可以大面積種植松露了呢?對此,於富強非常謹慎。他說:「目前,我們對產量還沒有把握。你給我一塊土地,種上菌根苗,就期望3年、5年、7年後可以達到多少產量,這個還沒有底。」
於富強團隊在做科研時會把不少菌根苗無償提供給願意種植的人,他表示:「我和他們說你們出地、負責管理,我們提供樹苗和技術指導,一起合作把試驗做起來。如果成功了,你們可以優先推廣。我們希望這個事情能夠持續下去,成為一個『變綠水青山為金山銀山』的好模式。」
於富強認為,目前松露的大面積推廣還面臨著幾大困擾。一是高「感染」率的菌根苗是松露栽培成功的關鍵環節,但目前市場上存在著逐利人士兜售菌根苗的現象,這種菌根苗的質量難以保證,也無法提供後續技術指導,對產業未來的發展帶來很大的隱患。二是樹苗種下去後,至少需要等待3年才可能有收成,漫長的生長期裡沒有收益,這會影響種植者的信心,也會影響他們對種植園的管理,甚至可能導致無法取得預期的效果。三是中華松露種植園的管理技術與經驗還有待研究和積累。所以目前的松露人工栽培,還屬於投資周期長、收益有風險的領域,不適合企業和農戶大規模發展。
「可以說,現在處在松露人工栽培推廣前的『最後一公裡』。」於富強總結說。(記者 楊穎 楊質高 實習生 張芳 聶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