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盼今年3歲,最近媽媽發現一個特別奇怪的現象。
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盼盼迷上了轉圈,經常當她無聊的時候,就自己在那裡轉了起來。
甚至一邊轉還一邊笑,或者用手往上抓什麼東西一樣。即便是讓她停下來也不理,仍然自顧自地轉著。
直到媽媽去抱住她,才能停下來。
其實「轉圈圈」的行為在小朋友身上非常常見。但是像盼盼這樣的行為,更多是出現在孤獨症孩子中。
孩子為什麼會出現「轉圈行為」?
孩子愛轉圈其實是一種追求感官刺激的行為,這和他們的感覺統合有關。
正常情況下,通過轉圈的行為,會有一種暈乎乎的感覺,而這種眩暈的感覺其實是因為孩子轉圈行為刺激了他的前庭覺而產生的反應。
編輯搜圖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這也是孩子發育過程中的生理需要,不斷地刺激前庭覺,有利於增強平衡感、本體覺等。
前庭覺也叫作平衡覺,是人類感覺中內部感覺的一種,憑著平衡覺,人們就能分辨自己是直立,還是平臥,是在做加速、減速,還是在做直線、曲線運動。
但是如果孩子一直轉圈不覺得眩暈,就應該引起重視,不是孩子某項能力較強,而是孩子前庭覺出現了異常。
他的大腦無法感知這種刺激,並作出反應,那對孩子的其他技能也有或大或小的影響。例如:
●1.平衡感差,走路容易摔跤,磕磕碰碰;
●2.方向感不好,穿鞋總是左右顛倒;
●3.好動不安,注意力難以集中;
●4.運動感不佳,身體不協調;
●5.說話語序顛倒,學習能力欠佳……
所以孩子轉圈是比較正常的行為,但是一直轉圈,卻不覺得暈、難受,那麼家長就要警惕孩子發育上的異樣,並及時採取措施。
轉圈的行為需要制止嗎?
既然說孩子轉圈的行為是正常的,也是有利於他感知自己的,那麼需要制止嗎?
這裡需要視情況而定。
如果孩子只是覺得好玩,轉一會兒可以自己停下來,那麼家長不需要刻意制止他們這個行為,因為孩子可以自主控制。
但是如果孩子一直轉,不會覺得不適,並且沉浸在這個活動中,那麼家長要制止孩子這個行為,並且給孩子尋找替代行為。
因為孩子沉浸在自己覺得好玩的事物中,不與外界互動,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孤獨症孩子「自我刺激行為」。
那麼針對這樣的情況可以怎麼做呢?我們來聽聽杜佳楣老師,作何闡述:
總結一下:
1、立即阻擋,轉移注意力
當孩子無意識地自己在那裡轉圈,我們要先分析孩子為什麼會出現這種行為。
同時阻止他的這個行為,用其他孩子感興趣的事物去吸引他,如果孩子是感覺無聊,那我們就要儘量避免讓孩子處在無聊的狀態,給他找事做。
2、把孩子無意識轉化為功能性
功能性,就是把孩子這種無意識的行為,變得有意義。
例如孩子在轉圈時,我們可以拉著孩子的手,放上音樂,教他大動作模仿、跳舞、跳操,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孩子把無意識的行為轉化為社會性的互動。
對於孩子諸如此類的自我刺激行為,我們都可以給他尋找其他的替代行為。
3、廣泛培養孩子興趣
孤獨症的孩子普遍會興趣狹隘,也會使得他們容易沉浸在自我刺激的行為之中。
那麼家長在生活中,可以培養孩子對其他事物的興趣,如果孩子不喜歡玩玩具,對它們沒有興趣,那我們也可以通過訓練讓孩子把玩具和強化物匹配起來,調動孩子對玩具的動機。
這樣,在給孩子尋找替代行為時,我們就能有更多的選擇,也能讓孩子儘量脫離自我刺激。
所以當孩子即便是出現一個特殊行為時,也不必太驚慌,我們要通過觀察,並分析孩子出現這個行為背後的功能性原因。
同時也不能放鬆警惕,如果這個行為有些失常,那我們也要及時採取相應的手段進行幹預。
(家長朋友們,你們的孩子有這種情況嗎?如果有更好的解決辦法,可以留在下方評論區,大家一起學習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