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社會,家長們越來越重視對孩子的教育,只不過有很多家長的關注重心僅僅放在孩子日常飲食作息上,卻很少會關注孩子真正的發展狀況,以至於孩子到了「仇親期」都不知道。
平時會聽到鄰居抱怨,孩子小時候本來非常聽話,一直都是家長眼中的乖孩子,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就很喜歡和大人頂嘴,喜歡和大人對著幹。
如果這個時候,家長不重視孩子的「反常」行為,孩子今後不但會怨恨父母,同時與父母的關係也會越來越差。「仇親期」的出現,並非是偶發現象,不少孩子身上都會出現這種情況的身影。
1、環境影響孩子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的思想相應地發生著變化,孩子很容易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比如身邊朋友的家庭出現不和諧的情況,朋友在家裡受到的負面感受,也會間接性傳播到孩子身上,引起孩子共鳴。
2、父母陪伴孩子時間太少
不少家長為了提高家裡的經濟收入,不得已把孩子交給老人來帶,或是平常工作太忙,真正陪伴孩子的時間太少,疏於對孩子的管教。
如果家中的老人對孩子比較溺愛,長期以來孩子養成了任性、自負的性格,等到哪一天家長嘗試管教孩子時,才發現與孩子格格不入,家長長期缺少與孩子溝通,尤其是面對處於「仇親期」的孩子,他們會忍不住對父母產生埋怨心理。
3、家長的教育方式出現了問題
大部分家長都喜歡將自己的過往經歷與孩子的教育結合。家長經歷的事情比較多,覺得自己經驗豐富,孩子太稚嫩,所以總愛強迫孩子做他們不喜歡的事情。如果孩子違背的話,就會受到家長的懲罰。
孩子雖然還比較稚嫩,但他也會有自己的想法,如果總是被家長強壓一頭,不給他們自由空間,時間長了之後,就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
1、尊重孩子的想法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會出現這種異常心理,其實也是不願意再被家長時刻控制著,所以這個時候的家長,要尊重孩子的想法。
「良師益友」是孩子與家長溝通的最高境界,就算家長無法完全做到如此,但最起碼不會讓孩子拒絕與家長溝通。
2、寬容接納孩子
孩子進入到「仇親期」,會有各種不好的表現,無論是從心理上,或者是行為上的舉止,都會讓不少家長看不慣。為了避免與孩子產生衝突,家長要有寬容之心,儘量接納孩子此時的「怪異」舉動。
包容孩子並非是過度溺愛,這完全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家長要找時間與孩子溝通,將孩子心中問題逐一解惑,那麼他們在心理上,就不再那麼「固執」。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家長不要以為將孩子交給了學校,就等於是完成了全部工作。父母除了要給孩子提供基本的物質保障之外,還要給予他們一定的自由發揮空間,讓他們在獨自翱翔的天空中,綻放屬於自己的光彩。
我是@橙子育兒講堂 多平臺原創作者,關注我,與你分享更多育兒、有趣故事!(圖片來源於網絡,侵立刪)
更多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