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是乖乖寶,長大進入十三四歲後,卻處處和父母作對,你聽過「仇親期」嗎?
執筆:歐陽比文
老話說得好,「不養兒不知父母恩」,90後的一代直到自己當上了父母,才開始理解父母的為難之處。貼心照顧孩子,生怕有個閃失,可是孩子漸漸長大卻越來越不聽話。
難道自己養了一個「白眼狼」嗎?先別急著下結論,「仇親期」了解一下!
小華(化名)是一名高二的學生,原本在理科班名列前茅的她,最近卻鬱鬱寡歡,不得不去看心理醫生,她覺得自己壓力很大,爸媽都不愛自己。
在醫生的了解下,發現小華這種心理狀態其實從兒時就開始了。一次5歲的小華讓媽媽餵飯,爸爸進來大發雷霆,衝著媽媽吼了一頓「這麼大了還餵飯,你怎麼當的媽?」
雖然是衝著媽媽喊,但小華自從就埋下了心理陰影。剛上中學,小華身體開始發育,變得「愛美」起來,爸爸發現後把所有的發卡都扔進了垃圾桶,還說女兒「不要臉,不好好學習」。
媽媽偷偷將發卡拿了回來,母女兩人抱頭痛哭。小華喜愛文科,但爸爸認為理科才好就業,逼著女兒轉了專業。表面上小華言聽計從,但心裡對父親的「恨意」卻愈加濃烈。
等到高二學業負擔加重,她終於再也撐不住了。而心理醫生診斷,小華是雙相情感障礙,並呈現出了嚴重的軀體反應,在「仇親期」沒能掌控好,造成如今的局面。
所謂「仇親期」,就是剛剛進入青春期的孩子,自主意識爆棚,把和父母頂嘴當成了一種樂趣,進而引發種種「反常表現」的時期。
這種狀態一般會持續2~3年左右,是一種正常現象,需要家長去正確引導。當孩子出現了這三種跡象,說明娃是進入「仇親期」了。
1)和父母頂嘴,對著幹
進入仇親的孩子,有時候真的就像是把親人當「仇人」,父母指東他偏往西。有時候僅僅是穿哪件衣服,都要和你硬碰硬。甚至是毫無道理地「為了反抗而反抗」。
2)脾氣變得暴躁
這個時候的孩子,覺得自己已經是個「大人」了,非常看重主動權,和父母的溝通也缺乏耐心,脾氣火爆。有時候還會「口吐芬芳」,讓父母感到難以置信。
3)出現各種「壞習慣」
為了彰顯自己的「成熟」,仇親期的孩子會通過出格的舉動來表現自己,如抽菸、喝酒、夜不歸宿,此時同伴的影響力遠超過家長,他們仇親,反而認為「狐朋狗友」才是最親的人。
青春期是人的第二個生長發育高峰期,一般從11歲到20歲之間,孩子進入和結束青春期的時間個體差異較大,有2~5年的時間差均屬正常,而「仇親期」則處於青春期之間,比青春期持續時間短。
事實上,孩子之所以會出現種種「叛逆」的跡象,是源於身體和心理上的變化。
在身體上,青春期的少男少女第二性徵開始出現,在身體上逐漸發育成熟。
正是基於身體上的變化,孩子的自我意識也「逐漸明朗」,想在處處體現出來「與眾不同」,突出「自我」價值。
「仇親期」覆蓋了從兒童期到成人過渡的這個階段,他們喜歡做一些引人注目的事情,說一下令人吃驚的話,這就是他們想要的效果。
其實,這些都是孩子未經世事,世界觀不夠成熟,欲把老師、家長當成是對立面,所體現出來的一種對抗情緒。
這段時間是「充滿風險」的,在學業上又是連接小學基礎教育和高中的重要階段,父母要怎樣幫助孩子趟過這條「大河」呢?
仇親期雖是孩子成長當中的必由之路,但程度的輕重,以及時間持續的早晚,大相逕庭。父母既不能等著「自然過渡」,不當回事兒;也不能就此認為孩子「無可救藥」。
如何和孩子「化敵為友」呢?試試這幾招。
① 保護好孩子的隱私,給足「面子」
就在今年,江蘇一名14歲的男孩報警,稱父親在房間安裝攝像頭侵犯了他的「隱私權」,面對沉迷於遊戲的兒子,父親怒不可遏。
這件事出發點是好的,但就算是為了孩子好,也需要兼顧孩子的隱私權。如日記、私密空間、正常交友等,尊重一定是相互的。
② 就事論事,不擴大打擊範圍
孩子做錯了事,家長別把陳芝麻爛穀子都翻了出來,而是就事論事,對事不對人。和孩子表明態度,端正立場,而不是任意詆毀、嘲諷孩子。
案例中的小華,只是出於形象上的考慮戴了發卡,就被爸爸「粗暴對待」,難道想讓女兒做一輩子「醜女」嗎?家長先分清主次、輕重,才能讓孩子成為一個「知情重」的人。
③ 成績要抓,溝通也不能松
小升初、中考,這兩個關鍵節點,恰逢孩子的「仇親期」,成績要抓,孩子其他的成長問題也要管,這讓很多爸媽心裡發了毛,管也不是,不管也不行。
究竟底線在哪裡?孩子初中三年每年的主要任務是什麼?如何不耽誤學習還能管好娃?在這裡糖果媽媽給你推薦這本《陪孩子走過初中三年》。
這本書是全國重點一線老師主編,目前為全網爆款,書中針對初一到初三不同年級孩子的學習方法、青春期變化應對策略等,做了細緻入微,又具備實操性的講解。
它既是一本青春期讀本,又是一本切實能夠幫助孩子提高學習成績的工具書。雙十一期間,糖果媽媽為您爭取到了優惠價,一本書不到30元,也就是給孩子點一頓外賣的錢。
正版書籍,送人、自留都很不錯,感興趣的親,戳一戳上方連結購買吧!給孩子教育上的投資,回報率一定是最高的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