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無我相。但「無我相」是什麼呢?與「無我相」相比,我們更熟悉「無我」的語境。我們常說,「忘我的工作」,指的是工作得太認真,以致於忘記了自己的存在。從這個角度,我們也許可以更加清晰的看看「無我相」。
「我」是各種因緣匯聚。一個人的身份可以是兒子,也可以是父親,還可以是職員、會員、愛好者和發燒友,等等。這些都是因緣吧。然而,若因此說「無我」是指「我」不存在,我認為值得商榷。因緣雖然會隨時變化,但不能說不存在。要看如何去理解。
我目前是這麼理解的:
因緣的每一刻狀態都是不同的,這些狀態都是一個個相。因而是不可執著的。要如何才能做到不執著呢?如果心裡老想著,「我要不執著,我要不執著」,不僅原來的執著沒放掉,心裡反而多了一個想著「不執著」的執著。
正確的方法是什麼呢?一種方法,就是前文所說的「忘」。以忘我達至無我。如何才能忘?如果心裡老是想著忘忘忘,恭喜你,你會記得更牢固。唯一的方法就是專心於事,以致於忘記。
這裡會涉及到「空」的概念。專注而忘我,我並非不復存在。就像千裡之外的某隻螞蟻,很大概率上,你和它不會發生任何交集,它對你來說便是無他,但它卻又真實存在。在這個意義上,這種有和無共存的狀態,可以理解為「空」。
於是,無我相,也便是認識到「我為空」。空不是無,更不是虛無。無論無我,還是忘我,都有一個專注的指向,這個指向的具體的事,可稱為願心。
從這個意義上,般若智慧不是看空、了卻等等的小聰明,還是要落在有所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