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境界格局(本我 自我 你我 超我 忘我 無我)

2020-12-20 饕餮視宴

以下觀點純屬個人對人的見解

也可以說是所處在不同的格局中的人

何為本我:我認知人的本我,如果用東西比喻我認為最適合的是白紙,白紙可以隨意填塗。剛出世的人,性善性惡性愛性恨等等都是由後天天成而為。本我可以理解為我不是我,你不是你,我還是我,你還是你。本我見的是生命。

何為自我:我認知人的自我,自我是較為自私的,思考問題遇到問題解決問題都會以自我為中心點思考找尋解決自己認為合理卻很自私的答案。自我可以理解為我就是我,你不是我,我還是我,你還不是我。自我見內心。

何為你我:我認知人的你我,你我也是最為常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一種。你我是比較對等的,遇到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都是對等,相對是公平的。你我可以理解為我就是你,你就是我,我還是我,你還是你。你我見你我的內心。

何為超我:我認知人的超我,超我是人性世界較為少見的,超我會用信念控制身體和靈魂,思考問題遇到問題解決問題都會以他我為中心點思考找尋解決他我認為合理的答案。超我可以理解為我就是你,你不是我,我還不全是我,你還就是你。超我見小眾。

何為忘我:我認知人的忘我,忘我是人性世界較為極為少見的,忘我的人多數的品質體現在無私,以及思考問題遇到問題解決問題都會以最為偉大方式尋找思考解決出最合理公平的答案。忘我可以理解為我就是你,你就是我,我全不是我,你全不是你。忘我見大眾。

何為無我:我認知人的無我,無我是人性世界最高級的境界,我稱它為神境界。 無我境界不是沒有我,而是我無處不在,如山水泥土。無我可以理解為我就是無,無就是我,你就是無,無就是你。無我見天地萬物,也稱為無極之我。

這就是我眼中的人性,人永恆不變的境界思維

而且我敢斷言,人類文明更會傾向於更好層次的新文明進步,更傾向於真善美的樣態發展。

不喜勿噴,以上僅僅表達個人對人的看法。

相關焦點

  • 【從本我自我到超我無我——世俗百態773】
    【從本我自我到超我無我——世俗百態773】「我」是我們最常用的字,可我們絕大多數人不知道這個「我」本來的含義,許多人並不能把握好這個「我」。我過去學了心理學大師弗洛伊德的精神結構學,知道了「本我」、「自我」與「超我」,後來還懂了點佛教常識,還知道了一點佛教的「忘我」與「無我」境界。
  • 人民日報人民論壇:有我、無我與忘我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講,「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有我與無我,可以用來評說詩詞境界,又何嘗不是衡量做人境界的標準?尤其對領導幹部而言,為政一任,何時有我、何處無我、何地忘我,是一個值得認真思考的問題。
  • 黨員幹部為什麼要「舍我」「忘我」「無我」
    以「捨我其誰」的胸懷和「忘我」無私的專注與執著,達到以「無我」成就「大我」的高尚境界。【關鍵詞】擔當  舍我  忘我  無我    【中圖分類號】D261    【文獻標識碼】A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莊嚴宣告:「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
  • 朝華書記幹事創業的「三重境界」:發展有我 奮鬥忘我 追求無我
    在全會圓滿完成各項議程後,市委書記宋朝華作講話,強調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和省委十一屆六次全會精神,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省委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在黨中央和省委的堅強領導下,牢牢樹立「發展有我、奮鬥忘我、追求無我」的幹事創業「三重境界」,一張藍圖繪到底、與時俱進開新篇、重整行裝再出發,為加快建設成渝第二城、奮力爭創全省經濟副中心
  • 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自我和超我,共同組成人格。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組成。它如同良心或過失的無意識感覺一樣,凌駕於自我之上,仿佛是社會道德訓條、社會禁戒、權威者的高尚道德的代表,來監督控制自我。它是這些因素在人的兒時內化、沉澱的結果。人類的高尚理想,在個人身上因超我而得到鞏固,超我不斷借犯罪感和內疚來懲罰人的達不到理想要求的行為。
  • 本我、自我與超我
    「本我」(完全潛意識)代表欲望,受意識遏抑;「自我」(大部分有意識)負責處理現實世界的事情;「超我」(部分有意識)是良知或內在的道德判斷。其作用主要是調節本我與超我之間的矛盾,它一方面調節著本我,一方面又受制於超我。它遵循現實原則,以合理的方式來滿足本我的要求。[1] 這裡,現實原則暫時中止了快樂原則。由此,個體學會區分心靈中的思想與圍繞著個體的外在世界的思想。自我在自身和其環境中進行調節。弗洛伊德認為自我是人格的執行者。另一易混淆的概念是自性,則包括無意識。
  • 本我 自我 超我
    本我(英文:id):本我是與生俱來的,亦為人格結構的基礎,日後自我及超我就是在本我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它是潛(無)意識形態下的本能和思想,代表思緒的原始程序,即個體最為原始的、屬滿足本能衝動的欲望,包含要求得到眼前滿足的一切本能的驅動力,追求個體的生物性需求如食物的飽足與性慾的滿足,以及避免痛苦。
  • 從《道德經》中看自我,本我,超我
    有無、難易、長短、高下、音聲、先後都是相輔相成的,永恆不變的。這些都是辯證法裡面對立統一的觀點很容易理解,但是老子為什麼舉例子說明這些之後,又談到聖人為人處世的標準是無為、不言之教呢?其實這中間缺少了一個中間環節,三段論中少了一個小前提——人生中的本我,自我,超我的討論,這也是人為下人、中人、上人的區別。
  • 心理諮詢師:如何區分本我、自我、超我與真我、假我
    心理諮詢師:如何區分本我、自我、超我與真我、假我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與中國哲學的真我、假我從古至今,對於「我」,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讀它從「本我」中分化出來,並遵循現實原則。其主要作用是調節「本我」與「超我」之間的矛盾,並以合理的方式滿足「本我」的需求。「自我」是個體最常意識到的部分。「超我」是人格結構中的道德部分,處於人格結構的最高層,來自個體成長過程中的社會規範、倫理道德及價值觀念,是個體社會化的結果。它遵循道德原則,並追求完美的境界。
  • 淺談本我、自我、超我
    任何能成為意識的東西都在自我之中,但在自我中也許還有仍處於無意識狀態的東西。所以我們說自我屬意識範疇。     從人的成長階段來看,出生後嬰兒的精神行為主要是最最原始的本我狀態。而自我正是一個人出生之後在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影響下逐步形成的,這是人格樹立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正是由於人與人之間這些因素的差別,最終導致我們的人與人之間會出現形形色色的人格特徵。
  • 「本我,自我,與超我。」
    「本我,自我,與超我。」而現在大多數的人為什麼也是這種狀態,表現得無知、偏執。這也是缺少精神供應的緣故呀。試想一下,你如果連溫飽都要從別人手中去搶,如同嗷嗷待哺的嬰兒餵食,你將此解讀為人性本惡?這顯然有點誇大,這就是一個近乎本能的行為。正如你還沒能徹底掌控自己的言行舉止時,你走路搖搖晃晃,你能說這代表你所思所想嗎?
  • 本我、自我、超我,在跑步中的修煉
    人類能夠繁衍生息的根本在於自我調節,一味的壓制本我只會讓人格缺失,在這種關鍵時刻,自我就登場了,它負責本我與超我的聯絡溝通,疏導矛盾,達到和解,既讓本我的欲望得到滿足,又不傷害超我所制訂的制度條約。「道」是我能告訴你的,那怎麼取,就讓「自我」告訴你吧,「自我」轉過身告訴「本我」,跟我混,吃香的喝辣的都沒問題,但在享樂之前,你得先學會吃點苦頭。  弗洛伊德認為:本我、自我、超我之間不是靜止的,本我是求生存的必要原動力;超我監督、控制主體按社會道德標準行事;自我對上按照超我的要求去做,對下吸取本我的動力。
  • 實現本我、自我、超我的平衡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代表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衝動和生命力;「自我」與「本我」正好相反,它是專管人格中道德的「司法部門」;「超我」是人格結構中的管理者,屬於人格結構中重點的道德部分。你來到書店,看中了一本找了很久的書,但是你沒帶夠錢,巧的是你站的這一排書架正好是老闆視線看不到的地方,本我會產生想拿著裝包裡就走的衝動,不計後果。
  • 佛洛依德——本我、自我、超我
    它不顧任何現實並且能夠通過行動或通過想像已經得到想要得到的來獲得滿足——滿足幻想與實際的滿足一樣的好。本我是沒有理性、邏輯、價值觀、道德感和倫理信條的。總而言之,本我是過分的,衝動的,盲目的,非理性的,非社會化的,自私的,並且是縱情享樂的。按照弗洛伊德的陳述,所謂自我,是自己意識的存在和覺醒;本我,則是原始欲望自然表現;而超我,則是社會行為準則及形成的禁忌。
  • 無我和忘我
    佛說,無我相。但「無我相」是什麼呢?與「無我相」相比,我們更熟悉「無我」的語境。我們常說,「忘我的工作」,指的是工作得太認真,以致於忘記了自己的存在。從這個角度,我們也許可以更加清晰的看看「無我相」。「我」是各種因緣匯聚。一個人的身份可以是兒子,也可以是父親,還可以是職員、會員、愛好者和發燒友,等等。這些都是因緣吧。然而,若因此說「無我」是指「我」不存在,我認為值得商榷。因緣雖然會隨時變化,但不能說不存在。要看如何去理解。
  • 本我、自我與超我(294)
    享受的、顯性的、有意識的「我」的表現,是以「現實」為目的;   「超我」是本我的超越、自我的實現、潛意識與有意識共同發揮的「我」,是以「道德」為目的。   「本我」的潛能是巨大的,它的思維、行動不受約束,只要快樂,就會表現,是順其自然的;   「自我」的展示是有目的的,可能經過認真的思維、謹慎的行動,從而達到實現自我的目的;   「超我」的意義在於本我潛能的釋放、自我能力的結果,是對本我、自我人生價值的實現。
  • 弗氏說本我自我超我 佛氏稱假我無我真我
    在人格的整體構成上,弗洛伊德提出著名的本我、自我、超我「三我」學說,三部分是一個整體,相互之間博弈協調,衝突統一。本我代表著最原始的本能欲望、衝動,與生俱來,力量巨大,遵循的是唯樂原則,避免痛苦,尋求歡樂,消除緊張,滿足本能需要,不受價值觀念的約束。本我的盲目時常不能減少緊張,滿足需求,就產生可以調節實現的自我。
  • 如何理解"建立自我,追求無我"這句話?
    答|百度派 @lcrjc315107我們活在在這個社會中,總有一些奇奇怪怪的問題是相互矛盾的,如果細細想想其實並不矛盾,只是我們沒有去理解其中的含義而已,就像"建立自我,追求無我"看似矛盾實則一點也不矛盾
  •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人生的三重境界:本我、自我和超我
    佛洛依德曾經說過人有三重境界:本我、自我和超我。在這部影片中,我看到的,正是人生的這三重境界。1、超我:代表社會的理想、價值觀尤其是父母的價值和標準,對個體行為的好壞與善惡有著道德規範的限制,通過抑制本我的衝動,說服自我以合乎道德的方式來取代現實的目標,屬於人格結構的社會成分。
  • 本我自我超我,認識「我」尋找那個平衡的「我」
    在弗洛伊德的理論中,意識所分為的三部分,即本我,自我,超我構成了人的完整的人格。自我是永久存在的,而超我和本我又幾乎是永久對立的,為了協調本我和超我之間的矛盾,自我需要進行調節。本我是潛意識形態下的思想,代表所有驅力能量的來源;自我是自己意識的存在和覺醒;超我是人格結構中的管制者,由完美原則支配,屬於人格結構中的道德部分。簡單來說,本我是人的本能,超我是我們的理想化目標,自我則是二者衝突時的調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