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手寫這片文章的時候忽然發現自己在挑戰一個十分深刻龐大的命題,因為弗洛伊德老先生曾經花了畢生精力來做這塊的研究,但是不得不說本我、自我與超我是人們認識自己的重要的理論基礎。人格結構的這三個層次的內容十分深奧,但的確值得細究,下面簡單談一點我的簡單看法。
什麼是本我?
我們有知道本我的概念顧名思義就是與生俱來的,是人格的基礎,而所謂的自我及超我就是在本我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的。它是潛意識或者無意識形態下的本能和思想,代表最原始的思緒,原始意味著什麼,滿足本能衝動的欲望,要求得到眼前滿足的一切本能的驅動力,追求個體的生物性需求。所謂,食色性也,所講的大概就是這個道理。
簡單來講本我即原我,就是指那個原原本本的最初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衝動和生命力.本我的目的在於遵循享樂原則,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它不理會社會道德或者什麼行為規範;它唯一的要求是獲得快樂,避免痛苦;它的目標就是求得個體的舒適,它是無意識的,甚至你自己都不知道你在一直被本能的東西驅使。
什麼是自我?
我們有時候會談及自我,這個概念具體該怎麼理解呢 。誠然,自我其實是個心理學念,與本我不同的是,對於自我他是個人有意識的部分。自我處於本我和超我之間,代表理性和機智。弗洛伊德大師認為自我是人格的執行者。它按照現實原則來行事,一方面充當仲裁者,監督本我的動靜,給予適當滿足;另一方面還要受制於超我的指導和約束。自我的心理能量大部分消耗在對本我的控制和壓制上。任何能成為意識的東西都在自我之中,但在自我中也許還有仍處於無意識狀態的東西。所以我們說自我屬意識範疇。
從人的成長階段來看,出生後嬰兒的精神行為主要是最最原始的本我狀態。而自我正是一個人出生之後在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影響下逐步形成的,這是人格樹立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正是由於人與人之間這些因素的差別,最終導致我們的人與人之間會出現形形色色的人格特徵。人從開始牙牙學語到一步步認識世界,其實就是一個正視生活現實、符合社會需要、按照常識和邏輯行事的一個過程。我們既堅持本我的所有需求的東西,又遵守著外界規範,遵照現實。自我的過程是自制力,意識形態的相互克制,用另一種能量和道德規範壓抑本我的種種衝動欲望,另外還儘量使本我得以升華,將其盲目衝動、情慾等這些最最原始的獸性逐步的引入社會,並得到共同價值觀的認可。
什麼是超我?
所謂超我,可以理解成 「道德化的自我」,更會涉及所謂「良心」和「自我理想」「自我價值」的挖掘和實現。專業一點說超我的力量是指導自我、限制本我。它在我們的整個人格形成和塑造的整個人格結構中充當管制者,支配著我們人類特有的道德這一部分。在佛洛伊德的學說中,超我是父親形象與文化規範的內化。內化即是在思想觀點上與他人的思想觀點相一致,自己所認同的新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觀點、信念,結合在一起,所構成的一個統一的態度體系。這種態度是持久的,並且成為自己人格的一部分。最成熟的內化水平稱為「自我同一性」。大師的話簡單講就是說,我們作為人,慢慢的通過逐步的接受外部思想來改造自我。我們不難發現,超我傾向於站在「本我」原始渴望的反對立場,以道德約束為前提,實現自我的價值。
咱們不難發現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中,本我以位於潛意識中的本能、衝動與欲望構成,是人格的生物面,就想人類沒有進化前的狀態,帶有原始的獸性,無上追求原始欲望帶來的「快樂」。
自我介於本我與外部世界之間,是人格的心理面。自我的作用是一方面能使個體意識到自己的認識能力;另一方面使個體為了適應現實而對本我加以約束和壓抑,遵循的是對於我們現實的回歸,認識現實,接受現實為前提。
超我是人格的社會面,是「道德化的自我」。 帶有一些社會屬性的自我,在一個道德約束的前提下逐步,實現自我價值的超我價值的過程。
探討到這裡,我想你可以凝神細細去品味一下自己,解剖一下自己的人格與靈魂(是不是有點血腥)。不難發現我們這三種狀態,無論是本我、自我還是超我之間都不是靜止的,而是都始終處於衝突了之後 協調,協調了再次衝突,衝突了再來協調的一個動態之中。
我們作為人類,作為一個個體一直尋求自身的生存方法,尋求本能欲望的滿足,這些都是本我最最原始的狀態。就像我們餓了就想吃飯,渴了就想喝水一樣。同樣,我們會發現我們在工作的過程中會去認真努力甚至控制自我,或者必須遵從許許多多的工作職責,社會準則,還要時時刻刻耗費精力去保證正常的人際關係,還要克服好多困難,學會適應環境,總會發現那些很有事業心的人分析完現實的條件又會去分析自我的處境,最終是為了自己能夠在不影響自我的情形下與外界能夠和諧發展。超我更是在這個基礎更進一步,在人格上追求極致達到一個不違背內心又不違背道德的自我價值的實現和超越。
不得不說我們一直渾渾噩噩的 活著,解剖了自己發現自己是那麼的有趣,內在那麼的豐富。在這裡弗洛伊德有一個很形象的比喻是,他說本我是馬,自我是馬車夫。馬是驅動力,馬車夫給馬指方向。自我要駕馭本我,但本我的「馬」可能不會聽話,二者就會僵持不下,直到一方屈服。若個人承受的來自本我、超我和外界壓力過大而產生焦慮時,自我就會幫助啟動防禦機制。其防禦機制有:在自我的控制和協調活動中,會涉及並表現出五大自我:即自我批評、自我表現、自我意識、自我中心、自我陶醉。我們不難發現生活中每一個人或多或少都可以跟這幾種自我形態對號入座。當然,一定程度,這也給我們提供了自己反思自己的標準。
因此我們要知道我們的靈魂深處,一直有一個十分安靜但又不安分的人格系統,三個「我」 能夠和睦相處保持平衡,個體才會健康發展;如果三個我之間的矛盾無法調和的時候,這個時候人就會懷疑自己,「我到底在幹嗎?」 「我這樣對嗎「 或者也會問自己 「我到底該不該這麼做?」 疑惑,矛盾,彷徨。屢屢因為內心欲望和道德的衝突而焦慮痛苦難過憂心,亦或者為自己某個突如其來的醜惡念頭而惶恐不安……相信你這些事情都遇到過,因為你跟小編一樣,都是人,但凡是個人,就會經受人格的驅使。
在我看來,為何要樹立一個相對完善而健全的人格,最大的意義在於,這種人格的魅力會給你的人生製造源源不斷的生命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