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我自我超我,認識「我」尋找那個平衡的「我」

2020-12-20 梧桐老司

在弗洛伊德的理論中,意識所分為的三部分,即本我,自我,超我構成了人的完整的人格。自我是永久存在的,而超我和本我又幾乎是永久對立的,為了協調本我和超我之間的矛盾,自我需要進行調節。

本我是潛意識形態下的思想,代表所有驅力能量的來源;自我是自己意識的存在和覺醒;超我是人格結構中的管制者,由完美原則支配,屬於人格結構中的道德部分。

簡單來說,本我是人的本能,超我是我們的理想化目標,自我則是二者衝突時的調節者。

比如說你在減肥,經過一條美食街,特別想吃東西這就是本我,而因為你要減肥,所以你的內心告訴你不能吃,這就叫超我。

最後你決定還是吃一點點,這就是自我。本我是一個人獸性的、自然的欲望,超我是一個人精神層面的、完全理性化的、幾乎不可能出現的完美的行為,

而自我就是本我和超我之間的一個平衡點。

昨天與朋友聊天,他表示最近壓力很大,整個人都很焦慮。

我仔細問他焦慮些什麼的時候,發現他把各種本不相干的領域都混雜在了一起,不能專心的做事,月底月初各種帳單等等……

今早在遛狗時,想到了昨天朋友的通話,實際上就是自我沒有調節好本我和超我,通俗點就是失去了「自由感」,

我理解的「自由感」分三種情緒自由,財務自由,創作自由。

所謂情緒自由,就是可以任性而為,比如隨時隨地發脾氣,說真話,放聲大笑,肆意放屁……情緒自由與社會角色是反向的,往往身份越高的人越不自由,但「巨嬰」般的幼稚和無禮只是表層自由,真正的底層自由應該是類似葛吉夫說的那樣,能把各種社會身份隨意「穿脫」,自己並不「信以為真」—你的真實情緒,並不因為社會身份而被壓抑和扭曲。

所謂財務自由,並不是擁有多大數量的「庫存」,而是你的謀生能力能夠與社會需求同步,「弱水三千但取一瓢飲」—社會上財富滾滾而流,而你手中始終要有瓢。

所謂創作自由,就是你的個人意志能夠通過某種方式凝練,產生出獨特的、屬於「超我」層面的意義感—人是追求意義的動物,只有實現了創作自由,才會獲得如實如是的存在感。

打個比方,情緒自由好比高品質的汽油,財務自由好比性能良好的汽車,而創作自由好比你要去的方向,你在本質上想要追求創作自由(遠方),不好好打造謀生技能(車況差),而且最糟糕的是,你跟她說車況的時候她跟你說遠方,真要說遠方的時候她跟你說汽油……因為不能分類處理,所以每種自由都被延宕在那裡,相互阻塞而不是相互催化。

這怎麼能不焦慮?

誠然,這三種「自由」相互關聯,甚至互為因果,但如果要解決問題,則務必先使它們各歸其位,逐一擊破。可以先做個自我分析,到底自己最在意哪種自由,然後全為以赴進行構建。誠然不能保證未來一定能夠「打通」,但在這人世間,只要能擁有一種「自由」,就已不虛此行。

電影《臥虎藏龍》中李慕白所說:「江湖裡臥虎藏龍,人心裡何嘗不是?」

俞秀蓮在李慕白死後對玉嬌龍說的那句話,或許可以給我們一點提示:「不論你對此生的決定為何,一定要真誠地對待自己。」

何謂真誠的對待自己?必經的途徑是更明白自己,也就是:對自己有更多的覺察,探索潛意識的記憶、情感與願望,讓冰山一點點浮出水面,將潛意識帶入意識,這便是活得更明白了。

從這個角度,活不明白的,往往被稱作命運;而活明白了,就會看到人生中本有更多的選擇。

也許這才是我們想要的,最好的自由。

一步一個腳印,沉下心來踏踏實實走,不好高騖遠也不止步於現狀。偶爾會迷失方向,需要不時地修正和定位。

人在社會關係中要扮演特定的角色,但是那個角色只是角色,你還是你,這兩者是脫鉤的。該入戲就入戲,該出戲就出戲。角色可以被攻擊,但自我不會被傷害,你還是自由的。

相關焦點

  • 實現本我、自我、超我的平衡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代表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衝動和生命力;「自我」與「本我」正好相反,它是專管人格中道德的「司法部門」;「超我」是人格結構中的管理者,屬於人格結構中重點的道德部分。你來到書店,看中了一本找了很久的書,但是你沒帶夠錢,巧的是你站的這一排書架正好是老闆視線看不到的地方,本我會產生想拿著裝包裡就走的衝動,不計後果。
  • 本我 自我 超我
    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中,本我以位於潛意識中的本能、衝動與欲望構成,是人格的生物面,遵循「快樂原則」。自我介於本我與外部世界之間,是人格的心理面。自我的作用是一方面能使個體意識到自己的認識能力;另一方面使個體為了適應現實而對本我加以約束和壓抑,遵循的是「現實原則」。
  • 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自我和超我,共同組成人格。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組成。自我的作用是一方面能使個體意識到其認識能力;另一方面使個體為了適應現實而對本我加以約束和壓抑,遵循的是「現實原則」;超我(Superego):是人格的社會面,是「道德化的自我」由「良心」和「自我理想」組成,超我的力量是指導自我、限制本我,遵循「理想原則」。
  • 淺談本我、自我、超我
    、自我與超我是人們認識自己的重要的理論基礎。     簡單來講本我即原我,就是指那個原原本本的最初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衝動和生命力.本我的目的在於遵循享樂原則,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它不理會社會道德或者什麼行為規範;它唯一的要求是獲得快樂,避免痛苦;它的目標就是求得個體的舒適,它是無意識的,甚至你自己都不知道你在一直被本能的東西驅使。 什麼是自我?
  • 本我、自我、超我,在跑步中的修煉
    人類能夠繁衍生息的根本在於自我調節,一味的壓制本我只會讓人格缺失,在這種關鍵時刻,自我就登場了,它負責本我與超我的聯絡溝通,疏導矛盾,達到和解,既讓本我的欲望得到滿足,又不傷害超我所制訂的制度條約。「道」是我能告訴你的,那怎麼取,就讓「自我」告訴你吧,「自我」轉過身告訴「本我」,跟我混,吃香的喝辣的都沒問題,但在享樂之前,你得先學會吃點苦頭。  弗洛伊德認為:本我、自我、超我之間不是靜止的,本我是求生存的必要原動力;超我監督、控制主體按社會道德標準行事;自我對上按照超我的要求去做,對下吸取本我的動力。
  • 《獅子王》:從本我、自我、超我角度,探究孩子自我意識的發展
    自我意識是指個體對自己的各種身心狀態的認識、體驗和願望,具體包括體重、身高、體態等生理狀態,興趣、能力、氣質等心理特徵和自己與周圍人相處關係、自己在集體中位置與作用等人際關係特點。結合著名心理學家佛洛依德對人格結構(人的精神活動的結構)本我、自我、超我三個層次的劃分,我們可以發現本我、自我、超我發展規律與一般自我意識發展規律相吻合。
  • 本我、自我與超我
    「本我」(完全潛意識)代表欲望,受意識遏抑;「自我」(大部分有意識)負責處理現實世界的事情;「超我」(部分有意識)是良知或內在的道德判斷。其作用主要是調節本我與超我之間的矛盾,它一方面調節著本我,一方面又受制於超我。它遵循現實原則,以合理的方式來滿足本我的要求。[1] 這裡,現實原則暫時中止了快樂原則。由此,個體學會區分心靈中的思想與圍繞著個體的外在世界的思想。自我在自身和其環境中進行調節。弗洛伊德認為自我是人格的執行者。另一易混淆的概念是自性,則包括無意識。
  • 輕鬆掌握本我、自我、超我
    輕鬆掌握本我、自我、超我在教師資格證考試中,我們經常看到單選題中出現「本我」」「自我」「超我」的概念,今天中公老師帶領大家輕鬆理解「三我」的含義。1. 本我:比如早上起來我沒吃東西,腹中空空,此時有小孩從我身邊走過,拿了一個煎餅,散發著陣陣香味,作為本我,便會直接將小孩的煎餅搶過來吃,因為這樣,是自己需要的,也是令自己開心的狀態,所以,本我遵循快樂原則。2. 超我:
  • 《精神分析》系列淺淺聊-我中有我之:本我、自我、超我
    弗洛伊德在這之後,又將人格結構分為:本我、自我和超我。在其發表過的短篇著作《自我和本我》中,我們可以更深入的理解弗洛伊德的相關觀點。 在《自我和本我》一書中,弗洛伊德闡述了「自我從本我、超我從自我分化的過程,還談到了自我由於最後成了外部世界、本我和超我等三個主人的可憐僕人,因而常常激起焦慮信號,成為弗洛伊德晚年新的焦慮論的基礎」。
  • 認識本我、完善自我、實現超我
    一天半的課程意猶未盡,給我印象最深的莫過於「本我、自我、超我」的理論解析,依著這條思路走,我對自己和我的管理進行了分析。從中,認真找出了幾個癥結所在,在此誠懇地與大家交流探討。一天半的課程意猶未盡,給我印象最深的莫過於「本我、自我、超我」的理論解析,依著這條思路走,我對自己和我的管理進行了分析。從中,認真找出了幾個癥結所在,在此誠懇地與大家交流探討。     首先,在工作中,我的手腳被很多「老一套」、「經驗論」捆縛住,機械化了,久而久之麻痺了自己。這麼說的原因是我終於清醒,萬事萬物都在變化發展中,以前好的、對的東西眼下可能不適應了,要改變了。
  • 本我、自我、超我的區別與聯繫
    在教師考試中,關於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組成,即本我、自我、超我三個概念的把握,接下來從區別與聯繫進行梳理總結,供考生參考,從而更加全面的理解此內容。(一)三者區別本我:是最原始的,與生俱來的、潛意識的結構部分,它由人的先天本能和基本欲望組成,肉體是它的能量源泉。它是人格中最原始、最難接近的最基本的部分。
  • 什麼是高我?它與本我、自我、超我有什麼關係?
    其實說到本我、自我和超我,大部分都是知道。而高我對於好多人來說都還算是比較生疏的一個說法,於是,我的來訪者們在聽說了高我後,都會問我:「高我與自我、本我和超我之間有什麼關係」?現在,我們先來看看之前大家都熟知的本我、自我和超我。
  • 本我、自我與超我(294)
    「本我」是原始的、自然的、隱性的、潛意識的「我」的表現,是以「快樂」為目的;   「自我」是努力的、
  • 淺析《楚門的世界》中,楚門本我、自我、超我的三重人格
    影片主要講述了主人公楚門對於早已規劃好的虛假人生一無所知,自我的現實生活雖然無憂無慮,但這並不是他想要的,本我在一直計劃著逃離,最終他擺脫現實的束縛,選擇了自己想要的超我生活。本我、自我和超我出自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弗洛伊德把人格結構分成三部分:處於潛意識本能的我、現實世界中的我和理想化自由的我。
  • 從本我、自我、超我剖析R級片《香水》主人公人格特徵及現實思考
    「超我」是人格結構中的管制者,由理想原則支配,屬於人格結構中的道德部分。其位於人格結構的最高部分,是道德化的自我,由社會規範、倫理道德、價值觀念內化而來,其形成是社會化的結果。超我遵循道德原則,它有三個作用:一是抑制本我的衝動,二是對自我進行監控,三是追求完善的境界。
  • 佛洛依德——本我、自我、超我
  • 從本我、自我、超我剖析《完美的世界》主人公人格特徵及現實思考
    「超我」是人格結構中的管制者,由理想原則支配,屬於人格結構中的道德部分。其位於人格結構的最高層,是道德化的自我,由社會規範、倫理道德、價值觀念內化而來,其形成是社會化的結果。超我遵循道德原則,它有三個作用:一是抑制本我的衝動,二是對自我進行監控,三是追求完善的境界。影片中布奇的人格中也具有超我的部分存在。
  • 人的境界格局(本我 自我 你我 超我 忘我 無我)
    以下觀點純屬個人對人的見解也可以說是所處在不同的格局中的人何為本我:我認知人的本我,如果用東西比喻我認為最適合的是白紙,白紙可以隨意填塗。剛出世的人,性善性惡性愛性恨等等都是由後天天成而為。本我可以理解為我不是我,你不是你,我還是我,你還是你。本我見的是生命。何為自我:我認知人的自我,自我是較為自私的,思考問題遇到問題解決問題都會以自我為中心點思考找尋解決自己認為合理卻很自私的答案。自我可以理解為我就是我,你不是我,我還是我,你還不是我。自我見內心。
  • 「本我,自我,與超我。」
    「本我,自我,與超我。」再回到電視劇《黑冰》,我為什麼當初看不下去,那是因為我缺少完整的認知所致。在有限的選擇之下,我只能選擇喜歡的部分看看,而別的我自是不了解,也是違背我的內心意願的,所以我別的都看不下去了。
  • 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自我,本我與超我分別代表什麼?
    弗洛伊德提出的人格結構理論在全球引起了很多影響,其中主要的核心概念就是自我,本我和超我,下面來介紹一下本我:遵循快樂原則人格成分的最底層,最基礎的元素,這個元素在生物圈都擁有,甚至動物也具備,就是遵守快樂原則所謂快樂原則就是,怎麼開心怎麼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