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我、自我和超我

2020-12-20 郭朝剛談管理

本我、自我和超我,共同組成人格。

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組成。

本我(Id):位於潛意識中的本能、衝動與欲望構成本我,是人格的生物面,遵循「快樂原則」;

自我(Ego):介於本我與外部世界之間,是人格的心理面。自我的作用是一方面能使個體意識到其認識能力;另一方面使個體為了適應現實而對本我加以約束和壓抑,遵循的是「現實原則」;

超我(Superego):是人格的社會面,是「道德化的自我」由「良心」和「自我理想」組成,超我的力量是指導自我、限制本我,遵循「理想原則」。

本我是人格中最早,也是最原始的部分,是生物性衝動和欲望的貯存庫。本我是按「唯樂原則」活動的,它不顧一切的要尋求滿足和快感,這種快樂特別指性、生理和情感快樂。本我有各種生物本能的能量所構成,完全處於無意識水平中。它是人出生時就有的固著於體內的一切心理積澱物,是被壓抑、擯斥於一時之外的人的非理性的、無意識的生命力、內驅力、本能、衝動、欲望等心理能力。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衝動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樂原則行事,它不理會社會道德、外在的行為規範,它唯一的要求是獲得快樂,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標乃是求得個體的舒適,生存及繁殖,它是無意識的,不被個體所覺察。

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間不是靜止的,而是始終處於衝突——協調的矛盾運動之中。本我在於尋求自身的生存,尋求本能欲望的滿足,是必要的原動力;超我在監督、控制自我接受社會道德準則行事,以保證正常的人際關係;而自我既要反映本我的欲望,並找到途徑滿足本我欲望又要接受超我的監督,還有反映客觀現實,分析現實的條件和自我的處境。

自我亦稱自我意識,主要是指個體對自己存在狀態的認知,是個體對其社會角色進行自我評價的結果。在我們的經驗中,覺察到自己的一切而區別於周圍其他的物與其他的人,這就是自我,就是自我意識。這裡所說自己的一切指我們的軀體,我們的生理與心理活動。

自我意識是個體對自己的認識。具體地說,自我意識就是個體對自身的認識和對自身周圍世界關係的認識,就是對自己存在的覺察。認識自己的一切,大致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內容:

一是個體對自身生理狀態的認識和評價。主要包括對自己的體重、身高、身材、容貌等體像和性別方面的認識,以及對身體的痛苦、飢餓、疲倦等感覺。

二是對自身心理狀態的認識和評價。主要包括對自己的能力、知識、情緒、氣質、性格、理想、信念、興趣、愛好等方面的認識和評價。

三是對自己與周圍關係的認識和評價。主要包括對自己在一定社會關係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對自己與他人關係的認識和評價。

自我意識是人類所特有的心理系統,它具有意識性、社會性、能動性、同一性等特點。

個體的自我意識與個體的成長發展息息相關。自我意識在個體成長和發展中具有導向、激勵、自我控制、內省調節等功能。

超我是精神結構中最後發展的部分。超我是從壓抑本能要求而進化來的。超我在弗洛伊德人格結構理論中是指人格結構中的道德良心和自我理想部分。

超我是人格系統中專管道德的司法部門。它由人的道德律、自我理想等所構成,可簡單區分為「理想」、「良心」兩個層次,在「理想」中既包括自我理想,又包括社會理想。它是自我的產物,是自我傾向於社會外界那方面的因素生出的。它如同良心或過失的無意識感覺一樣,凌駕於自我之上,仿佛是社會道德訓條、社會禁戒、權威者的高尚道德的代表,來監督控制自我。它是這些因素在人的兒時內化、沉澱的結果。人類的高尚理想,在個人身上因超我而得到鞏固,超我不斷借犯罪感和內疚來懲罰人的達不到理想要求的行為。

超我的目的主要是控制和引導本能的衝動,並監督自我對本我的限制,因此,它所遵守的是一種道德原則。它和本我一樣,都對自我有一種批評和牽製作用。另外,超我同本我一樣,也是非理性的,它們都要歪曲和篡改現實。超我強迫自我不是按照事物的本來面目認識它們,而是按照自己主觀上認為它們應該是怎樣而去認識的。在此意義上可以說,超我是社會化的產物,是文化傳統的運載工具。

超我(super-ego)是人格結構中的管制者,由完美原則支配,屬於人格結構中的道德理想部分。超我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人格結構分成三個層次:本我、自我、 超我。本我是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組成的能量系統,包括各種生理需要。自我位於人格結構的中間層,它一方面調節著本我,一方面又受制於超我,遵循現實原則。超我是由社會規範、倫理道德、價值觀念內化而來,追求完善的境界。 只有三個「我」和睦相處,保持平衡,人才會健康發展。

相關焦點

  • 本我 自我 超我
    自我(ego):心理學上的自我是許多心理學學派所建構的關鍵概念,雖然各派的用法不盡相同,但大致上共同的是指個人有意識的部分。 自我處於本我和超我之間,代表理性和機智,具有防衛功能+。弗洛伊德認為自我是人格的執行者。它按照現實原則來行事,一方面充當仲裁者,監督本我的動靜,給予適當滿足;另一方面還要受制於超我的指導和約束。自我的心理能量大部分消耗在對本我的控制和壓制上。
  • 本我、自我與超我
    在心理動力論中,本我、自我與超我是由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之結構理論所提出,精神的三大部分。1923年,弗洛伊德提出相關概念,以解釋意識和潛意識的形成和相互關係。本我為與生俱來的,亦為人格結構的基礎,日後自我及超我即是以本我為基礎而發展。本我位於人格結構的最底層,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組成的能量系統,包括各種生理需要。本我具有很強的原始衝動力量,弗洛伊德稱其為力比多。本我是無意識、非理性、非社會化和混亂無序的。
  • 論論自我,本我,超我人格結構|《自我與本我》
    心理學是個很神秘的學科,在拜讀完弗洛伊德的《自我與本我》一書之後,我對於本書中提到的核心問題本自我,本我,超我的人格結構頗有感觸,
  • 本我、自我、超我 —— 弗洛伊德
    超我的形成是外部環境,尤其是道德規範、社會取向等的影響下,作用於本我的結果。"超我"的特徵是追求完美--一種本性得到滿足,現實能夠允許,自我高度讚揚的心理集合。1. 弗洛伊德學說中的本我、自我和超我分別代表什麼,怎樣分別理解他們?
  • 本我、自我與超我(294)
    「本我」是原始的、自然的、隱性的、潛意識的「我」的表現,是以「快樂」為目的;   「自我」是努力的、
  • 淺談本我、自我、超我
    人格結構的這三個層次的內容十分深奧,但的確值得細究,下面簡單談一點我的簡單看法。      什麼是本我?     我們有知道本我的概念顧名思義就是與生俱來的,是人格的基礎,而所謂的自我及超我就是在本我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的。
  • 佛洛依德——本我、自我、超我
  • 本我、自我、超我的區別與聯繫
    在教師考試中,關於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組成,即本我、自我、超我三個概念的把握,接下來從區別與聯繫進行梳理總結,供考生參考,從而更加全面的理解此內容。(一)三者區別本我:是最原始的,與生俱來的、潛意識的結構部分,它由人的先天本能和基本欲望組成,肉體是它的能量源泉。它是人格中最原始、最難接近的最基本的部分。
  • 雷克薩斯LM的「本我」 「自我」 和 「超我」
    把他當成豆瓣9分以上電影的人,在研究幕後BOSS的出現時機和片方的製作意義;把他當爆米花電影看的觀眾更傾向於對劇情線的評論吐槽。無論如何,弗洛伊德那套本我、自我、超我的論調,被這部劇的觀眾們演繹得淋漓盡致。然而,人都是通過自我意識來修飾本我欲望,進而達到超我滿足。
  • 雷克薩斯LM的「本我」 「自我」和「超我」
    把他當成豆瓣9分以上電影的人,在研究幕後BOSS的出現時機和片方的製作意義;把他當爆米花電影看的觀眾更傾向於對劇情線的評論吐槽。無論如何,弗洛伊德那套本我、自我、超我的論調,被這部劇的觀眾們演繹得淋漓盡致。 然而,人都是通過自我意識來修飾本我欲望,進而達到超我滿足。這套附帶哲學意味的心理學理論放在任何人、任何事上都能生效。
  • 實現本我、自我、超我的平衡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代表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衝動和生命力;「自我」與「本我」正好相反,它是專管人格中道德的「司法部門」;「超我」是人格結構中的管理者,屬於人格結構中重點的道德部分。你來到書店,看中了一本找了很久的書,但是你沒帶夠錢,巧的是你站的這一排書架正好是老闆視線看不到的地方,本我會產生想拿著裝包裡就走的衝動,不計後果。
  • 輕鬆掌握本我、自我、超我
    輕鬆掌握本我、自我、超我在教師資格證考試中,我們經常看到單選題中出現「本我」」「自我」「超我」的概念,今天中公老師帶領大家輕鬆理解「三我」的含義。1.本我:可以理解為本能的我,也就是我們內心深處住著一個小黑人,這個小黑人是腹黑狀態的,就是怎麼開心怎麼做,像嬰兒的一些行為,大部分都是本能狀態,就屬於本我。比如早上起來我沒吃東西,腹中空空,此時有小孩從我身邊走過,拿了一個煎餅,散發著陣陣香味,作為本我,便會直接將小孩的煎餅搶過來吃,因為這樣,是自己需要的,也是令自己開心的狀態,所以,本我遵循快樂原則。2.
  • 本我、自我、超我,在跑步中的修煉
    逐漸深化為一種識時務的理性行為,它一方面控制本我的欲求,另一方面又在合理的範圍內滿足本我,自我講求的是「現實原則」超我,是道德良心和自我理想,代表了最文明的部分,它為自我約束本我制定了必要的規則和制度,讓個體保持修正,始終向好的方向發展,所以它信奉的是「至善原則」。
  • 本我自我超我,認識「我」尋找那個平衡的「我」
    在弗洛伊德的理論中,意識所分為的三部分,即本我,自我,超我構成了人的完整的人格。自我是永久存在的,而超我和本我又幾乎是永久對立的,為了協調本我和超我之間的矛盾,自我需要進行調節。本我是潛意識形態下的思想,代表所有驅力能量的來源;自我是自己意識的存在和覺醒;超我是人格結構中的管制者,由完美原則支配,屬於人格結構中的道德部分。簡單來說,本我是人的本能,超我是我們的理想化目標,自我則是二者衝突時的調節者。
  • 《獅子王》:從本我、自我、超我角度,探究孩子自我意識的發展
    結合著名心理學家佛洛依德對人格結構(人的精神活動的結構)本我、自我、超我三個層次的劃分,我們可以發現本我、自我、超我發展規律與一般自我意識發展規律相吻合。簡單來說,自我意識發展規律從"本我"發展到"超我"衝突過程中萌生"自我",最後"本我"、"超我"、"自我"和諧共生達成一個健康的人格。
  • 超我和自我
    因此,自我理想是俄狄浦斯情結的繼承者,因而也表示在本我中力比多所體驗到的、最有力的衝動和最重要的變化。通過建立這個自我理想,自我掌握了它的俄狄浦斯情結,同時使自己處於本我的支配之下。鑑於自我主要是外部世界的代表,是現實的代表,而超我則和它形成對照,是內部世界的代表,是本我的代表。
  • 貫通心學和心理學:王陽明釋義的本我、自我和超我
    搭配一下心理學來看,「流行為氣」就是「本我」——本我最是橫行霸道,有多大欲望就要折騰多大動靜出來;「凝聚為精」就是「自我」——核本我拉拒的就是它,是它要讓本我靜下來,甚至沉澱下來以符合世俗的行為規則;「妙用為神」就是「超我」——做事業靠的是它,超我的極致是「從心所欲不逾矩」。常人做的不好就會流動「戾氣」,散盡「精氣」,展現的就是「兩眼無神」了。
  • 本我與超我的自我分析
    分享心理課老師要求的自我分析作業:一直以來我都覺得我是一個很單純想法很簡單的人,同時又是自卑和自信的。第一點單純,說的好聽點是單純簡單,也可以說是幼稚。直到談戀愛及工作(我是剛剛工作開始的戀愛,從網戀開始的),我才發現很害怕別人異樣的眼光,夜深人靜的時候常常會抱怨(PS:因為白天工作太忙,沒空想這些事)。直到此時此刻,到了三十多歲,心態好很多了,常常自我暗示不要再埋怨為什麼與眾不同,做一個內心有趣的靈魂比外貌更重要。第三點自信。自卑和自信是矛盾的,但是也是在我身上成立的。
  • 心理諮詢師:如何區分本我、自我、超我與真我、假我
    心理諮詢師:如何區分本我、自我、超我與真我、假我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與中國哲學的真我、假我從古至今,對於「我」,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讀西方心理學家眼中的「我」:本我、自我和超我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結構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組成。
  • 人性二元論與弗洛伊德超我、自我、本我理論的對接
    弗洛伊德全名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年5月6日出生,奧地利精神病醫師、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 ,並促進了動力心理學、人格心理學和變態心理學的發展。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在心理動力論中,提出本我、自我與超我的概念,並認為本我、自我與超我是精神的三大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