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本我、自我、超我的平衡

2020-12-20 喵魚升華

在心理學中,對人格的定義比較普遍的一種說法是:所謂人格,是指一個人在社會化過程中形成和發展的思想、情感及行為的特有綜合模式,這個模式包括了個體獨具的、有別於他人的、穩定而統一的各種特質或特點的總體。人格不僅是獨一無二的,同時也十分穩定,這對一個人的過去、現在以及將來的狀態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萬物皆組合

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結構由本我、自我與超我三個部分組成。「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代表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衝動和生命力;「自我」與「本我」正好相反,它是專管人格中道德的「司法部門」;「超我」是人格結構中的管理者,屬於人格結構中重點的道德部分。

你來到書店,看中了一本找了很久的書,但是你沒帶夠錢,巧的是你站的這一排書架正好是老闆視線看不到的地方,本我會產生想拿著裝包裡就走的衝動,不計後果。而「本我」會理性地對當下的情況加以分析,然後克制這種衝動。「自我」這個時候可能會對自己說,再忍一忍或者可以跟老闆商量一下先把書留著,等回去拿錢了再來買。「超我」則會督促自己,這種行為就是偷竊,是犯法的,會受懲罰的,所以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構成了一個人完整的人格。

「『自我』為了駕馭『本我』舉起了『超我』的鞭子」這句話很好地詮釋了自我、本我與超我三者之間的關係。三者在人的身上共存,但同時它們也是此消彼長的關係,需要每個人進行自我調節,如果把握不好,不能維持三者穩定,那麼就會出現人格障礙。

球場的智慧

M市第一實驗小學附屬幼兒園曾經發生了震驚全市的傷人案。事情發生在上周一,下午4點左右正是家長接小孩放學的時段,也是幼兒園門口最擁擠的時段。就在這個時候,慘案發生了,一個年紀三十歲左右的男子提著菜刀衝進了人群,開始瘋狂砍殺,場面一度陷入混亂。6個不滿5歲的幼兒和一名老師被砍身亡,26個在場的家長和學生被砍傷送往醫院。

警察經過調查,很快鎖定了犯罪嫌疑人錢某,並在本市的一家小旅館抓獲了他。經過審訊得知,錢某是當地一家化工廠的員工,他對自己的殺人行為供認不諱,且毫無悔意。

警方經過整理,總結出錢某的殺人動機主要有三個:一、化工廠因為汙染環境被查封,錢某失去工作成了無業游民。二、女友得知他沒有工作之後跟他分了手,30歲的錢某成了單身漢。三、周圍的鄰居對他丟了工作又沒了對象這件事情大肆討論和嘲笑。之後,司法機關對錢某進行鑑定,得出結論:意識清醒,不存在精神問題。

在震驚之餘也不禁感到疑惑,一個精神正常的成年人,為什麼會做出這種事?根據他行為的無計劃性、高度攻擊性、事後無羞愧感,以及在社會上造成的不良影響,結合上述關於自我、本我、超我的分析,我們不難發現,在錢某身上,「本我」發揮著最大的作用,因為他完全是按照自己下意識的想法去活動的,而「自我」和「超我」幾乎沒有對他的行為起到相關的約束作用,所以他極有可能是反社會性人格障礙(又稱無情型人格障礙)患者。也就是說,他是一個人格上有障礙的年輕人。

小鎮的夜晚

古時候,有個年輕人是江南的一個大戶人家的兒子,他從小就有一個武俠夢,經常拿著棍棒「行俠仗義」因為莽撞,得罪了不少人。他的家人沒辦法,便答應他會讓他拜師學藝。本以為事情就這樣平息了,哪知他的父母只是為了暫時安撫他,實際上是想讓他學習生意經,早日繼承家業。他知道家人的騙局後,十分失望,竟帶著自己之前認識的幾個小兄弟,組成了一個幫派,整天打打殺殺,最後被亂棍打死了。

拿著棍棒「行俠仗義」其實就是年輕人的「本我」,他渴望成為武人,討厭生意經。如果他的家人在第一次軟化他之後,能夠順應他的「本我」,給他實現夢想的機會,那麼他的「本我」尚可接受「自我」的約束,會做一個孝順的兒子,畢竟他的本質是不壞的,他只是不喜歡父母安排的生活而已。於是,年輕人由「本我」向「自我」轉化的一個最佳的機會就這樣在父母的約束中斷送了。最後年輕的「本我」被無限膨脹,害了自己。

可見,人的本我、自我與超我其實在人的人格結構中是互相約束、互相配合的,只有這三個「我」和平相處,保持平衡,人才能健康成長。而當這三個「我」互相吵架的時候,人就會對自己產生懷疑「這是真的我嗎?」「能做,不能做?」或因為自己某個突然冒出來的醜惡念頭而感到惶恐不安,這種情況持續時間長了,衝突越來越重,就會導致人的內心失衡以及精神上的問題。

小貼士 :本我、自我、超我三者互相制衡,人才能健康成長。這就要求我們在生活中一定要時刻保持頭腦清醒,千萬不可讓「本我」佔據上風,而導致自己被欲望侵蝕,受欲望支配,要時刻提醒自己,用道德約束自己,用理想激勵自己,變得更好。

相關焦點

  • 本我 自我 超我
    它的作用是既堅持本我的目的,以利其衝動之實現,又不讓本我和這些外界規範發生衝突,於是便遵照現實原則,壓抑本我的種種衝動和欲望,另外還儘量使本我得以升華,將其盲目衝動、情慾引入社會認可的渠道。 超我(super-ego):是人格的社會壓抑、否認、退行、抵消、投射、升華等等。是「道德化的自我」,由「良心」和「自我理想」組成,超我的力量是指導自我、限制本我。
  • 本我自我超我,認識「我」尋找那個平衡的「我」
    在弗洛伊德的理論中,意識所分為的三部分,即本我,自我,超我構成了人的完整的人格。自我是永久存在的,而超我和本我又幾乎是永久對立的,為了協調本我和超我之間的矛盾,自我需要進行調節。本我是潛意識形態下的思想,代表所有驅力能量的來源;自我是自己意識的存在和覺醒;超我是人格結構中的管制者,由完美原則支配,屬於人格結構中的道德部分。簡單來說,本我是人的本能,超我是我們的理想化目標,自我則是二者衝突時的調節者。
  • 淺談本我、自我、超我
    我們有時候會談及自我,這個概念具體該怎麼理解呢 。誠然,自我其實是個心理學念,與本我不同的是,對於自我他是個人有意識的部分。自我處於本我和超我之間,代表理性和機智。弗洛伊德大師認為自我是人格的執行者。它按照現實原則來行事,一方面充當仲裁者,監督本我的動靜,給予適當滿足;另一方面還要受制於超我的指導和約束。自我的心理能量大部分消耗在對本我的控制和壓制上。
  • 本我、自我與超我(294)
    「本我」是原始的、自然的、隱性的、潛意識的「我」的表現,是以「快樂」為目的;   「自我」是努力的、
  • 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自我和超我,共同組成人格。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組成。自我的作用是一方面能使個體意識到其認識能力;另一方面使個體為了適應現實而對本我加以約束和壓抑,遵循的是「現實原則」;超我(Superego):是人格的社會面,是「道德化的自我」由「良心」和「自我理想」組成,超我的力量是指導自我、限制本我,遵循「理想原則」。
  • 本我、自我、超我,在跑步中的修煉
    逐漸深化為一種識時務的理性行為,它一方面控制本我的欲求,另一方面又在合理的範圍內滿足本我,自我講求的是「現實原則」超我,是道德良心和自我理想,代表了最文明的部分,它為自我約束本我制定了必要的規則和制度,讓個體保持修正,始終向好的方向發展,所以它信奉的是「至善原則」。
  • 本我、自我與超我
    「本我」(完全潛意識)代表欲望,受意識遏抑;「自我」(大部分有意識)負責處理現實世界的事情;「超我」(部分有意識)是良知或內在的道德判斷。其作用主要是調節本我與超我之間的矛盾,它一方面調節著本我,一方面又受制於超我。它遵循現實原則,以合理的方式來滿足本我的要求。[1] 這裡,現實原則暫時中止了快樂原則。由此,個體學會區分心靈中的思想與圍繞著個體的外在世界的思想。自我在自身和其環境中進行調節。弗洛伊德認為自我是人格的執行者。另一易混淆的概念是自性,則包括無意識。
  • 認識本我、完善自我、實現超我
    一天半的課程意猶未盡,給我印象最深的莫過於「本我、自我、超我」的理論解析,依著這條思路走,我對自己和我的管理進行了分析。從中,認真找出了幾個癥結所在,在此誠懇地與大家交流探討。一天半的課程意猶未盡,給我印象最深的莫過於「本我、自我、超我」的理論解析,依著這條思路走,我對自己和我的管理進行了分析。從中,認真找出了幾個癥結所在,在此誠懇地與大家交流探討。     首先,在工作中,我的手腳被很多「老一套」、「經驗論」捆縛住,機械化了,久而久之麻痺了自己。這麼說的原因是我終於清醒,萬事萬物都在變化發展中,以前好的、對的東西眼下可能不適應了,要改變了。
  • 什麼是高我?它與本我、自我、超我有什麼關係?
    其實說到本我、自我和超我,大部分都是知道。而高我對於好多人來說都還算是比較生疏的一個說法,於是,我的來訪者們在聽說了高我後,都會問我:「高我與自我、本我和超我之間有什麼關係」?現在,我們先來看看之前大家都熟知的本我、自我和超我。
  • 弗氏說本我自我超我 佛氏稱假我無我真我
    在人格的整體構成上,弗洛伊德提出著名的本我、自我、超我「三我」學說,三部分是一個整體,相互之間博弈協調,衝突統一。本我代表著最原始的本能欲望、衝動,與生俱來,力量巨大,遵循的是唯樂原則,避免痛苦,尋求歡樂,消除緊張,滿足本能需要,不受價值觀念的約束。本我的盲目時常不能減少緊張,滿足需求,就產生可以調節實現的自我。
  • 《獅子王》:從本我、自我、超我角度,探究孩子自我意識的發展
    自我意識是指個體對自己的各種身心狀態的認識、體驗和願望,具體包括體重、身高、體態等生理狀態,興趣、能力、氣質等心理特徵和自己與周圍人相處關係、自己在集體中位置與作用等人際關係特點。結合著名心理學家佛洛依德對人格結構(人的精神活動的結構)本我、自我、超我三個層次的劃分,我們可以發現本我、自我、超我發展規律與一般自我意識發展規律相吻合。
  • 佛洛依德——本我、自我、超我
  • 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自我,本我與超我分別代表什麼?
    弗洛伊德提出的人格結構理論在全球引起了很多影響,其中主要的核心概念就是自我,本我和超我,下面來介紹一下本我:遵循快樂原則人格成分的最底層,最基礎的元素,這個元素在生物圈都擁有,甚至動物也具備,就是遵守快樂原則所謂快樂原則就是,怎麼開心怎麼來
  • 本我、自我、超我的區別與聯繫
    在教師考試中,關於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組成,即本我、自我、超我三個概念的把握,接下來從區別與聯繫進行梳理總結,供考生參考,從而更加全面的理解此內容。(一)三者區別本我:是最原始的,與生俱來的、潛意識的結構部分,它由人的先天本能和基本欲望組成,肉體是它的能量源泉。它是人格中最原始、最難接近的最基本的部分。
  • 《精神分析》系列淺淺聊-我中有我之:本我、自我、超我
    弗洛伊德在這之後,又將人格結構分為:本我、自我和超我。在其發表過的短篇著作《自我和本我》中,我們可以更深入的理解弗洛伊德的相關觀點。 在《自我和本我》一書中,弗洛伊德闡述了「自我從本我、超我從自我分化的過程,還談到了自我由於最後成了外部世界、本我和超我等三個主人的可憐僕人,因而常常激起焦慮信號,成為弗洛伊德晚年新的焦慮論的基礎」。
  • 輕鬆掌握本我、自我、超我
    輕鬆掌握本我、自我、超我在教師資格證考試中,我們經常看到單選題中出現「本我」」「自我」「超我」的概念,今天中公老師帶領大家輕鬆理解「三我」的含義。1.本我:可以理解為本能的我,也就是我們內心深處住著一個小黑人,這個小黑人是腹黑狀態的,就是怎麼開心怎麼做,像嬰兒的一些行為,大部分都是本能狀態,就屬於本我。比如早上起來我沒吃東西,腹中空空,此時有小孩從我身邊走過,拿了一個煎餅,散發著陣陣香味,作為本我,便會直接將小孩的煎餅搶過來吃,因為這樣,是自己需要的,也是令自己開心的狀態,所以,本我遵循快樂原則。2.
  • 雷克薩斯LM的「本我」 「自我」 和 「超我」
    無論如何,弗洛伊德那套本我、自我、超我的論調,被這部劇的觀眾們演繹得淋漓盡致。然而,人都是通過自我意識來修飾本我欲望,進而達到超我滿足。這套附帶哲學意味的心理學理論放在任何人、任何事上都能生效。雷克薩斯LM的本我各位好,我是埃爾法,英文名alpha,今年周歲18歲,家裡三代單傳,生於日本。跟你們人類的生命周期不同,我今年正值當打之年,需要賺錢養家。然而實不相瞞,因為我是咱家獨苗,所以街坊鄰居都超喜歡我,我也很能賺錢。
  • 雷克薩斯LM的「本我」 「自我」和「超我」
    無論如何,弗洛伊德那套本我、自我、超我的論調,被這部劇的觀眾們演繹得淋漓盡致。 然而,人都是通過自我意識來修飾本我欲望,進而達到超我滿足。這套附帶哲學意味的心理學理論放在任何人、任何事上都能生效。
  • 從《道德經》中看自我,本我,超我
    其實這中間缺少了一個中間環節,三段論中少了一個小前提——人生中的本我,自我,超我的討論,這也是人為下人、中人、上人的區別。本我是遵循著「快樂原則」,大部分行動是受欲望驅動的,像是大家都喜歡美麗的好看的電視劇刷抖音,都喜歡做容易的事待在舒適圈,都偏愛高富帥,都喜歡當爭先。
  • 從本我自我超我角度分析《陳情令》魏無羨角色塑造意義和現實思考
    魏無羨的一生其實可以用精神分析學家費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理論來分析,來更好地理解人物塑造的現實意義。人遭遇一件事所反應的本能是本我,受到社會規則和道德層面約束後表現出來的是超我,而在兩者中間達到平衡,折中的表現是自我。接下來,我將從本我、自我、超我的三個角度來分析魏無羨的悲慘一生以及這個角色帶來的現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