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是回村歇歇,一個留守在河北農村生活的老農,請點右上「關注」一下。在我們村裡,平時經常聽到一些喜歡思考追問的老農民感慨:要是現在沒有化學布料,咱國家這麼多人穿衣服,這需要種多少畝棉花呀!那還有地去種糧食種蔬菜呀!
的確是這樣,俺的家鄉河北南部平原,在2000年之前,毫不誇張地說,種植棉花的面積差不多佔耕地面積的三分之一吧!這裡曾經被稱為冀南棉海。例如有一個邱縣,全縣很少糧食蔬菜種植,幾乎都是種植的棉花。棉花也是這一帶農民的重要經濟收入來源。
2000年以後,種棉花的農戶越來越少,例如我們村及周邊村莊,偶爾有零星小塊地棉花,連三四畝棉花地塊都看不見了。村民們兒子娶媳婦,閨女出嫁做被子用的棉花,大部分也得到市場上購買去。從前,女人紡棉線織布的景象再也看不見了。
雖然現在農民很少種植棉花了,可現在每一個農民一年四季的各類單衣棉衣秋衣,都有好幾套好幾套的,被子更是床上鋪的,柜子裡放的,誰家一口人沒有個三五床被子?誰家一口人沒有幾十套衣服?並且這些衣服鞋子結實耐用,冬天保暖夏天涼快,幾乎穿不爛,經常可以看見路邊忽然就扔著一堆舊衣服,洗乾淨還能穿。
這些衣服面料都有一個共同點:用火點燃後,呈現出咕嘟咕嘟冒泡,燃燒後會凝結成一個類似瀝青的球球狀態;而棉花能點燃,能燒成灰燼,手指輕輕一搓灰燼就沒有了。自從1980年後,的確良布料引進,40年來,農民都知道了,身上穿的各種布料被面料子,鞋底子等等都是化學纖維紡織成的布料,不是農業化產品,是工業化產品。
這些化纖紡織品耐磨結實,很難穿爛,因此再也看不見農民們誰身上穿著打補丁的衣服了。在過去,在1980年之前,俺小時候,大部分農民家庭一口人能有一床鋪蓋就不錯了,被子褥子上都打著補丁,就連枕頭上都打著補丁。家裡兄弟多的,在一個大炕上睡覺,都是倆人和著一條被子,年齡大了,一床被子裹不住倆大小夥子後,就採取蹬腳睡覺,就是一個人頭朝裡一個人頭朝外。寒冷的冬天,因為沒有足夠的被子覆蓋,於是家家戶戶都睡火燒熱炕,要是像現在睡床,真能把人凍死。
衣服就更少了,冬天棉襖棉褲每人一套,從農曆9月穿上,一直到第二年農曆三月才脫掉,換上夾襖(兩層棉布縫製)。你可能要說,穿五六個月的棉襖棉褲不洗呀!真的不洗。等到秋天,母親會把棉襖棉花拆掉,洗洗衣服裡表,把膝蓋和屁股後面縫縫補補,重新絮點新棉花,接著繼續穿,穿小了給了弟弟妹妹。
所以,那個時代,農民的衣服,不論是大人小孩男人女人都是黑色、灰色、藍色表子,白色裡子。不論是身上穿的衣服鞋子,頭上戴的毛巾圍巾,床上的被子都是百分之百的純棉,是今天商家忽悠顧客的術語:這是純棉的呀!
純棉的布料,不耐磨,不結實,水洗後,不好晾乾,更少皺巴巴的,還收縮,因此那個年代剛織的新布料,要槌布要扥(den)布。槌布,就是把新布漂洗疊起來,放在一塊光滑平整的石頭上用棒槌捶打;扥布,就是布匹漂洗後,兩個人一人抓著一頭一下一下扯動。因為棉花紡線後,在織布前有一道工序,就是用小麥麵粉湯煮,俗稱:煮線子。所以新下織布機的布匹,要漂洗,然後通過棒槌擊打扥拽,把麵粉徹底擠壓漂洗乾淨,布料才會柔軟舒適……純棉布料衣服在身上穿著,沒有能穿三年不爛的;爛了以後,就做鞋底,就是千層底布鞋。
咱們今天假想一下,種一畝棉花500斤籽棉,按照傳統的說法100斤籽棉軋15斤皮棉,一畝地可收約75斤皮棉,紡線織布的各個環節還會損耗。如果你有興趣,把你現有的衣服鞋子被子褥子用秤稱一下,看能不能低於100斤重?
這麼估算一下,現在18億畝耕地,起碼得有一半地種植棉花,才能滿足我們現在的服飾被褥;而可以種植棉花的也都是糧食高產區域。總結一句話:如果沒有現代工業產品化纖布料,咱們14億人,不是被凍著衣不裹體,就是被餓著,食不果脯,別說追求美了,連做人的起碼尊嚴都不會有。您說是不是?
#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