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豫籍臺灣教育名家王廣亞先生紀念像落成儀式,在新鄭龍湖鎮的河南福壽園中舉行,這位杏壇大師、教育巨擎,在清明節安息故土。
3月31日上午10時,著名豫籍臺灣教育名家王廣亞先生紀念像落成儀式,在新鄭龍湖鎮的河南福壽園中舉行,紀念像面向黃帝故裡,寓意先生一生對中原魂牽夢繞,終於魂歸故裡,並將永遠凝視著他一生熱愛著的故土。
王廣亞先生的紀念像,在河南見義勇為英烈紀念廣場西側草坪落成。
祖籍河南鞏義大峪溝鎮海上橋村的王廣亞先生,少年負笈求學,專於學道,曾因戰爭遷到臺灣,和家人一別37年。他投身教育,苦心經營,1948年在臺北一手創辦私立育達高級商業家事職業學校,1955年在臺灣創辦桃園育達高級中學。
兩岸往來放開後,古稀之年的先生不忘故土,為教育積極奔走,往返顛簸於臺灣和大陸之間。1993年,他開始創辦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後又創辦了鄭州成功財經學院,支持河南教育。他曾在書中道出一位「老園丁」的心語:完全為回報國家,培育人才,回饋社會。
一生勤勉的王廣亞先生,先後創辦了10多所學校,曾榮獲「中國民辦教育終身成就獎」、「中國突出貢獻教育人物」、「中原之子」、「黃河之子」等殊榮,是享譽世界的杏壇大師,教育巨擘。
一番追思後,眾人移步到紀念像前肅立,見證王廣亞先生紀念像正式揭幕。靜默一旁的石碑上,刻著先生廣為流傳的話:失敗反省自己,成功感謝他人。
去年12月29日6時6分,王廣亞先生在睡夢中於臺北安詳離世,享年95歲。
1922年農曆6月30日,王廣亞出生在河南省鞏義市海上橋村,初名王萬林。13歲那年,王廣亞到開封求學,但學業並不理想,他又隻身一人前往洛陽,先後輾轉十餘所中學讀書。17歲那年,王廣亞回家成親,妻子是同縣新中村大戶張家女兒張坤俊。
婚後不久,王廣亞外出闖蕩,最後來到重慶,當審計處職員。抗戰結束,轉入監察院審計部工作,並隨政府機關遷到南京。
全國解放前,王廣亞隨南京政府遷到臺灣,在臺北開辦夜間授課的會計培訓班,校名為「育達」。
1953年,會計補習學校改制為育達商業職業學校,夜間班改為全日上課,成立學校董事會,于右任任名譽董事長,王廣亞任校長。
在臺灣,王廣亞被譽為教育界的經營之神,與商界王永慶、軍界王升、報業界王惕吾並稱為臺灣的四大天王。
經過幾十年苦心經營,到90年代,臺北育達和桃園育達在校生達兩萬多人,教職工九百多人,成為世界上在校學生最多的中等職業學校。
以此為開端,王廣亞先後創辦了十餘所大中小學校,培育人才30餘萬,成為享譽世界的教育家。
1993年春節剛過,大年初五,王廣亞飛到鄭州商議回家鄉辦學計劃,王廣亞給即將興辦的大學取名「升達」,有延續臺北育達之意,也有對父親王家升的紀念。升達學院最後選址於新鄭龍湖鎮,建設工程1993年10月動工,第二年9月,首屆新生入學報到。如今的升達學院建築面積50萬平方米,圖書館藏書200多萬冊,教學樓10餘棟,普通教室400餘間,建校以來畢業生4萬餘名。
2003年年初,他去上海考察兩次,籌備辦學。當年鞏義市長喬建宏聽說消息後對於王廣亞說,家鄉渴望有一所高等學府,希望你來創辦。80歲的王廣亞冒著酷暑到鞏義考察,選定鄭州成功財經學院校址。2004年,他把在美國的別墅賣了幾千萬,加上親戚朋友慷慨解囊,湊夠首批啟動資金。
2015年12月29日6時6分,王廣亞先生在臺北逝世,享年95歲。
先生逝世後,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和鄭州成功財經學院的官網全部使用使用黑色頁面悼念先生。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還在校內設置靈堂,接受師生、校友弔唁。
來源:大河網、大河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