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回顧|金亦然(Basile Zimmermann):波與形式本體論

2020-12-11 南京大學哲學系

講座回顧

11月11日下午兩點,瑞士日內瓦大學孔子學院院長金亦然(Basile Zimmerman)老師在南京大學哲學系做了題為「Wave and forms ontology(波與形式本體論)」的學術講座。科學技術哲學專業二十餘位研究生積極參與,講座由南京大學哲學系劉鵬副教授主持

金老師首先為我們介紹了日內瓦大學孔子學院豐富多彩的活動,內容涉及數學、物理、空間、經濟等各個方面,一改大家對於孔子學院的刻板印象。接下來金老師從自身成長經歷出發引入此次講座的主題,金老師自小興趣廣泛,愛好電子音樂和計算編程,在中國長城上聽德國音樂的特殊經歷使其開始思考社會學和人類學領域難以定義的「文化」問題,並逐漸形成了將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相結合的努力目標,借用拉圖爾的社會學和人類學理論,尤其是拉圖爾在人與非人關係問題上的思考,金老師為我們提供了獨具藝術氣息的技術社會學。

藉助拉圖爾對於互動的解釋和菲利普·德斯科拉(Philippe Descola)關於文化的分類,金老師利用專門攜帶的道具生動形象地展示了自己對於流動性(circulation)的思考,並從中總結出核心主張——「形式」是指「由人識別的形狀」,主要有三種,即保持、創造和刪除;而「波」則是物質可以採取的最小形狀。這也構成了金老師2015年出版的論著Waves and Forms的主要內容。

在結論部分,金老師指出波與形式本體論的思考同時提供了一種物質性的(material)和主體性的(subjective)文化方式;這種思考方式告訴我們,人、物甚至動物都具備自身的文化,相比靜止不動、較難改變的物來說,人腦和動物的大腦更能適應形式的流動

講座內容告一段落,之後便是大家積極的提問環節,金老師就大家所關心的「波指什麼」「如何看待物質實體」「技術物使用的邊界條件」等問題一一進行了解答,講座在輕鬆活潑的氛圍中順利結束。

-END -

撰稿:史晨

相關焦點

  • 講座預告|金亦然(Basile Zimmermann):波與形式本體論
    講座預告講座題目:波與形式本體論講座人:Basile Zimmermann(金亦然)主持人
  • 【微課通知】本體論與政治本體論
    第二講 本體論與政治本體論(Ontology and Political Ontology)時間:3月24日 20:00-21:30本體論據說是研究世界本原的學問,它和政治有什麼相關?進而,哲學和政治有什麼相關?
  • 講座回顧 | 結構經驗論與科學(Structural Empiricism and the Sciences)
    講座主題為「結構經驗論與科學(Structural Empiricism and the Sciences)」。講座由潘天群教授主持,聽眾主要為科技哲學專業的研究生和教師。本系列講座共分六講,分別是:皮浪主義與經驗論的表象觀 (Pyrrhonism and Empiricism: Appearance)皮浪主義與經驗論的證據觀 (Pyrrhonism and Empiricism: Evidence)皮浪主義與經驗論的應用
  • 什麼是本體論?
    從廣義說,它指一切實在的最終本性,這種本性需要通過認識論而得到認識,因而研究一切實在最終本性為本體論,研究如何認識則為認識論,這是以本體論與認識論相對稱。    從狹義說,則在廣義的本體論中又有宇宙的起源與結構的研究和宇宙本性的研究之分,前者為宇宙論,後者為本體論,這是以本體論與宇宙論相對稱。
  • 中國的人類學本體論轉向及本體政治指向
    在國際上,近年有學者將諸多本體論人類學指向分成「廣義」和「狹義」兩種本體論轉向(Kohn,2015)。廣義者包括各式本體論指向的論說,狹義者則特指受到法國結構主義影響的視角論、結構本體論和對稱性人類學等。 雖然本體論轉向已經在人類學領域激起很大反響,但是目前尚未達到對其理論和實踐主張進行定位的時刻。
  • 潘德榮:本體詮釋學與本體論詮釋學
    (本體論的批判),如此等等。  儘管如此,在「本體論」和「實事性的詮釋學」之間還是存在著某種關聯,明言之,實事性的詮釋學就是海德格爾的本體論。按照海德格爾的理解,現代本體論是基於古老的本體論(亞里斯多德《形上學》)的關於「對象的理論」(Gegenstandstheorie),這是一種將「實體」(Substanz)設為存在的本體論,根本沒有考慮到「存在之意義」(Seinssinn)。
  • 本體論及其應用(上)
    本體論用來描述一個領域,而知識庫(基於本體論)用來描述事件的特定狀態。每一個知識庫系統或代理擁有自己的知識庫,而且只有能夠用本體論進行表達的知識才能夠存儲並在知識庫中應用。當一個代理想和另一個代理進行通信時,就需要利用由本體構建的信息結構。而為了相互理解通信內容,就必須在代理之間共享這些本體。
  • 講座回顧 | 陳波:語言和意義的社會建構論
    講座回顧2019年5月12日下午,應南京大學哲學系和現代邏輯與邏輯應用研究所邀請,北京大學哲學系陳波教授在哲學樓401室做了題為「語言和意義的社會建構論」的學術講座,本次講座系南京大學117周年校慶人文社科高端講座、南大邏輯學「邏輯、語言與認知系列講座
  • 微斯人︱「本體論」存在的意義
    「本體論」的存在能夠賦予人類存在以價值,人是生存在他的「本體論」信念之中的,「本體論」就是人所能承載的更底層更本質的現實,當「本體論」解構之後,人就徹底沒有了方向,人只能退回到他的形式,退回到他自身的欲求滿足中來尋找慰藉,這是錯誤的,消解「本體論」本質消解的是人存在的本體價值和意義。
  • 從「重寫」到「本體論」
    41其中的許多討論都是圍繞狩獵採集社會而展開的,而本體論可以讓我們更好地理解狩獵採集社會及其生存之道,這使得狩獵採集社會研究者需要對人類學的本體論進行關注與透徹理解。對於何謂本體論,科恩(Eduardo Kohn)認為本體論是對真實(reality)的研究,即一個包含但不限於人類建構的世界的研究。
  • 聯通主義:「網際網路+教育」的本體論
    人類對教育本體論的認識隨著教育實踐的發展而發展。在「網際網路+」時代,教育正達到前所未有的開放和複雜,我們需要重新追問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教育的本源問題。本研究回顧了人類教育的變革與教育本體論發展,指出教育是一個複雜系統,我們必須正視教育的複雜性問題。進一步結合對「網際網路+教育」創新特徵與本質的分析,提出「聯通主義」是「網際網路+教育」的本體論。
  • 論亞里斯多德的本體思想
    我們知道,本體論(Ontology)的詞根就是on, on 是希臘語系詞einai的中性現在分詞(即英語的to be→being)。龐學銓先生經過縝密的研究總結出希臘語中einai有「真實的」用法, 「持續的」詞形和「表示位置的」意義〔7〕, 為我們對亞氏本體論的研究提供了一把鑰匙。
  • 文化語言學「漢語人文性」理論的本體論思想
    為什麼語言學談本體論、方法論,卻少有談語言學的認識論?潘文國是國內為數不多重視本體研究、學科性研究的學者。他在中國語言學、對外漢語、翻譯學等領域均有過這方面的理論探索。比如談中國語言學本體,「所謂本體,指的是研究對象本身。中國語言學研究的本體就是『漢語』或『中文』。
  • 辯證法的本體論基礎:黑格爾與馬克思
    擺脫這種境況,需要從根本上對黑格爾和馬克思的辯證法開展出本體論基礎的研討。本文試圖就此闡明以下要點:(1)辯證法不是任何一種形式方法;形式方法只能滯留於「外部反思」的運用及其主觀主義的實質之中,從而表明其自身乃是形式主義的和反辯證法的。(2)黑格爾哲學立足於絕對者主體的自我活動,這一本體論立場在復活希臘辯證法的同時,決定性地重構了方法概念,並使方法成為實體性內容的自我展開過程。
  • ONTC本體金即將登錄WBF交易所
    本體金(Ontology Cash)是以區塊鏈技術為核心,結合了大數據、雲計算和AI技術,以商業信任機制為核心理念,以商家孵化機制為應用場景,以數權革新機制為運行方式的生態體系。本體金(Ontology Cash)圍繞「信用」這個商業核心痛點,來構建讓陌生人與陌生人之間沒有難做的生意這一理想。
  • 認識論——本體論
    我聽過盲人摸象的故事,我看過很多關於人性的故事,可我就忘記如何避免這種認識論上的真和本體論上真的區別;生活中的我們總是喜歡用感覺器官去認識事物,眼睛見到的才是真的,但我們忽略了事物的本質,世界如此之大有多少人是用心去解釋事物,我們一直以來都只是借用外在的天賦所賜與的表象解決塵世的疼痛
  •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體論到底是什麼呢?
    本體論,西方哲學概念之一。現代許多哲學學者使用存在論來指稱本體論,意思是世界的本源和世界的構成問題。通俗地說就是世界觀的問題。世界觀影響著認識論和方法論。任何哲學都必然有自己獨特的世界觀,而這個世界觀必然要從一個邏輯前提(可能是假設也可能是常識)開始。
  • 康德的偉大之處——把西方哲學從本體論轉向認識論
    反思的結果是把西方哲學從本體論轉向認識論,這包含了兩重意義:一是宣告本體論哲學的終結,二是批判西方理性的局限。康德通過四組二律背反的論證,發現西方理性的認知模式,無法真正認識客體對象,康德所做的其實就是運用形式邏輯的沉思,來論證盲人摸象的道理。
  • 西文中第三人稱單數「是」(is)的本體論意義
    西方的本體論主要是思辨本體論。康德已經意識到了本 體論中第三人稱單數「是」的意義,並提出了存在並不是謂詞的理論。海德格爾用「此在」 將第三人稱單數「是」同being重新溝連起來,使得西方的本體論從先驗的、思辨的本體重 新回到了生命世界之中,重新開啟出了本體論的辯證法。因此,第三人稱單數「是」字具有 最為原始的本體論意義。這種意義是打通西方哲學二元對立的真正的拱心石,是辯證法的基 礎。
  • 作為哲學的第一基礎本體論有什麼用途?
    哲學的第一基礎叫本體論。它研究世界的基本要素,就像生物學研究DNA,數學研究質數。中國哲學裡的道,變易,有無,陰陽,一與二,金木水火土;推廣到社會如溫廉恭儉讓;國之四維如禮義廉恥。西方的元素說,主觀與客觀,潛在/存在/實在,時間/空間等等,都屬於本體論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