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體論,西方哲學概念之一。現代許多哲學學者使用存在論來指稱本體論,意思是世界的本源和世界的構成問題。通俗地說就是世界觀的問題。世界觀影響著認識論和方法論。任何哲學都必然有自己獨特的世界觀,而這個世界觀必然要從一個邏輯前提(可能是假設也可能是常識)開始。所以想要駁斥任何哲學或理論體系就要審查它的前提。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一種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它的本體論到底是什麼呢?
當前許多關於對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闡述,多是遵從了蘇聯傳過來的二分法:即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基本思路是,馬克思主義信奉唯物主義哲學,然後將這一哲學貫穿到社會歷史考察之中,獲得了歷史唯物主義。這個體系,作為馬克思主義教育切合個人的生活經驗,從邏輯也說得通,沒啥問題。
可如果細讀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本,還多少有點問題。馬克思恩格斯的經典文本《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德意志意識形態》、《關於費爾巴哈提綱》、《哲學的貧困》、《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反杜林論》、《家庭、私有制和國家起源》等被看作是新世界觀的文本支撐。讀了這些之後,我們首先會發現,馬克思主義哲學在馬克思和恩格斯那裡並沒有形成一個完備的體系。那我們當前主流所學到的這個體系,毫無疑問是蘇聯人加工的結果。
回到文本,通過對文本的闡釋,去挖掘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體論,也就成了馬哲學應該做的事情。小編才疏學淺,這裡也只能談談自己的淺薄想法。西方哲學一直有唯物和唯心對立的傳統,背後其實就是主客二分的思維模式。馬克思主義創始人,通過對黑格爾和費爾巴哈這兩人的批判,很早就提出了「實踐」這個概念,從而超越二者的對立。有人可能問了,這咋超越的呢。兩個方面:一方面,從人類社會發展的現實來說,從來都不存在脫離人類的自然界。所謂純粹的自然界,所謂純粹的自然科學研究對象,無一例外,都是人們實踐活動將其納入人類社會的結果。另一方面,從邏輯發展的角度來說,實踐是主客體相互作用的過程,這個過程之中,人不是抽象的人,他(可能是群體)一定是接受前代歷史文化經驗薰陶的人,因此他進入實踐就不完全依靠自我的經驗,而是仰仗了前人;實踐對象被納入到人類社會之中,也不完全靠著個人的突發奇想,而是整個社會為滿足自身需要督促人類探索的結果。所以小編覺得,理解馬克思主義者要從實踐開始。所改變的這個世界的是實踐活動,而單純的是人。因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眼中的人始終是處在一定生產關係之中的「現實的人」。
實踐,大而話之,其實就是人類的歷史活動。這個活動遵循的規律除了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等基本歷史唯物主義史觀外,還遵循的辯證法的發展方式。傳統馬哲描述說,世界是聯繫和發展的。其實人類社會也是如此,經濟、政治、文化等多要素相互作用,馬克思主義強調經濟因素的根本性作用,不是說它是唯一作用。因此認識人類實踐活動就要有系統論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