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體論到底是什麼呢?

2020-12-13 文化遊天下

本體論,西方哲學概念之一。現代許多哲學學者使用存在論來指稱本體論,意思是世界的本源和世界的構成問題。通俗地說就是世界觀的問題。世界觀影響著認識論和方法論。任何哲學都必然有自己獨特的世界觀,而這個世界觀必然要從一個邏輯前提(可能是假設也可能是常識)開始。所以想要駁斥任何哲學或理論體系就要審查它的前提。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一種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它的本體論到底是什麼呢?

當前許多關於對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闡述,多是遵從了蘇聯傳過來的二分法:即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基本思路是,馬克思主義信奉唯物主義哲學,然後將這一哲學貫穿到社會歷史考察之中,獲得了歷史唯物主義。這個體系,作為馬克思主義教育切合個人的生活經驗,從邏輯也說得通,沒啥問題。

可如果細讀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本,還多少有點問題。馬克思恩格斯的經典文本《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德意志意識形態》、《關於費爾巴哈提綱》、《哲學的貧困》、《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反杜林論》、《家庭、私有制和國家起源》等被看作是新世界觀的文本支撐。讀了這些之後,我們首先會發現,馬克思主義哲學在馬克思和恩格斯那裡並沒有形成一個完備的體系。那我們當前主流所學到的這個體系,毫無疑問是蘇聯人加工的結果。

回到文本,通過對文本的闡釋,去挖掘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體論,也就成了馬哲學應該做的事情。小編才疏學淺,這裡也只能談談自己的淺薄想法。西方哲學一直有唯物和唯心對立的傳統,背後其實就是主客二分的思維模式。馬克思主義創始人,通過對黑格爾和費爾巴哈這兩人的批判,很早就提出了「實踐」這個概念,從而超越二者的對立。有人可能問了,這咋超越的呢。兩個方面:一方面,從人類社會發展的現實來說,從來都不存在脫離人類的自然界。所謂純粹的自然界,所謂純粹的自然科學研究對象,無一例外,都是人們實踐活動將其納入人類社會的結果。另一方面,從邏輯發展的角度來說,實踐是主客體相互作用的過程,這個過程之中,人不是抽象的人,他(可能是群體)一定是接受前代歷史文化經驗薰陶的人,因此他進入實踐就不完全依靠自我的經驗,而是仰仗了前人;實踐對象被納入到人類社會之中,也不完全靠著個人的突發奇想,而是整個社會為滿足自身需要督促人類探索的結果。所以小編覺得,理解馬克思主義者要從實踐開始。所改變的這個世界的是實踐活動,而單純的是人。因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眼中的人始終是處在一定生產關係之中的「現實的人」。

實踐,大而話之,其實就是人類的歷史活動。這個活動遵循的規律除了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等基本歷史唯物主義史觀外,還遵循的辯證法的發展方式。傳統馬哲描述說,世界是聯繫和發展的。其實人類社會也是如此,經濟、政治、文化等多要素相互作用,馬克思主義強調經濟因素的根本性作用,不是說它是唯一作用。因此認識人類實踐活動就要有系統論的觀念。

相關焦點

  • 什麼是本體論?
    哲學概念    對本體論這個詞的定義雖有各種不同,但一般對它還是有一定的理解。大體上說,馬克思主義以前的哲學所用的本體論有廣義和狹義之別,馬克思主義之後哲學融入了實踐。馬克思主義哲學不採取本體論與認識論相對立、或本體論與宇宙論相對立的方法,而以辯證唯物主義說明哲學的整個問題。-(來源於馮契主編《外國哲學大辭典》) 本體論研究歷程    「本體」的研究,在希臘哲學史上有其淵源。
  • 作為哲學的第一基礎本體論有什麼用途?
    哲學的第一基礎叫本體論。它研究世界的基本要素,就像生物學研究DNA,數學研究質數。中國哲學裡的道,變易,有無,陰陽,一與二,金木水火土;推廣到社會如溫廉恭儉讓;國之四維如禮義廉恥。西方的元素說,主觀與客觀,潛在/存在/實在,時間/空間等等,都屬於本體論的研究。
  • 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科學性
    因此,哲學的第一部分就是宇宙觀,即把客觀世界作為整體來研究的學科,也叫世界觀,過去曾叫本體論。二是研究人類社會歷史。因而哲學的第二部分是歷史觀,也就是唯物史觀。由於這個歷史是人類社會的歷史,所以人類社會歷史觀也就是一般社會學。三是研究意識。因而哲學的第三部分就是意識論,或者叫精神論。由於意識的相對獨立和重要性,可以把意識論作為單獨一個部分加以論述。
  • 數學哲學之數學本體論(數學是什麼?)
    數學研究的對象涉及到什麼是數學的問題,即數學的本體論。數學研究什麼(或者說數學是什麼),隨著數學的不斷發展,有著不同的認識。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將「數」看成是萬物的本源,「自然數」是數學的本源,也是數學研究的對象,而所謂的「數」都是先驗的。柏拉圖將數學看成是「心智的產物」,屬於人類的「意念世界」,他同樣認為數學是先驗的。
  • 哲學的本體論——什麼才是最真實的東西?
    哲學的本體論的內容就是關於「什麼是最真實的東西?」的研究,實在的本質是什麼?實在是一個評價性的術語;它是一種衡量在我們對世界的理解當中,什麼是最基本的和什麼是最真實的問題?最基本最真實的意義是什麼? 如果說沒有東西是最真實的,那就是說我們完全不相信世界這一回事,或者完全不相信我們用於相信世界的心靈的存在。
  •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大智慧
    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一定要真正弄清楚哲學基本問題。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而又不掌握哲學基本問題,猶如牽牛不牽「牛鼻子」。可是,如果認為在人的意識之外不存在客觀物質世界,物質與意識不存在第一性和第二性之分,人與世界不存在主體與客體之分,那麼,哪有什麼哲學基本問題呢?其實,世界物質性是關於世界客觀性的總體性觀點,也是我們哲學世界觀的基礎。世界在人產生之前就存在。
  • 辯證法的本體論基礎:黑格爾與馬克思
    作者簡介:吳曉明,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暨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擺脫這種境況,需要從根本上對黑格爾和馬克思的辯證法開展出本體論基礎的研討。本文試圖就此闡明以下要點:(1)辯證法不是任何一種形式方法;形式方法只能滯留於「外部反思」的運用及其主觀主義的實質之中,從而表明其自身乃是形式主義的和反辯證法的。(2)黑格爾哲學立足於絕對者主體的自我活動,這一本體論立場在復活希臘辯證法的同時,決定性地重構了方法概念,並使方法成為實體性內容的自我展開過程。
  • 【微課通知】本體論與政治本體論
    政治哲學是什麼?它和政治以及哲學有怎樣的關係?政治哲學的發展脈絡是怎樣的?
  • 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科學性-光明日報-光明網
    所以,上大學時,他最初學的不是哲學,而是物理學。那麼,是什麼動因促使他走上哲學研究的道路?    1939年,在自貢市蜀光中學上高中時,黃枬森有機會讀到一些馬克思主義哲學著作,如艾思奇的《大眾哲學》、潘梓年的《邏輯學與邏輯術》,還有蘇聯哲學家的一些著作。所以,他在高中時,就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了興趣。
  • 康德哲學認識論的起源的概談
    它是哲學裡關於本體論的一種基本觀點。哥白尼是打破傳統的「地心說」理論提出「日心說」的古代天文學家,康德認為他的哲學是從本體論轉向認識論,即從探討「世界的本源是什麼」的形上學的本體論,轉向到「我能否認識世界的本源」並為科學建立牢固的認識的基礎和尊嚴的認識論。另外的近代的「哥白尼式的革命」諸如分析哲學的創建、現象學的創建等等。
  • 馬克思主義哲學(精華一):什麼是哲學?
    一、什麼是哲學?1.1、哲學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世界觀是人們對整個世界總的、根本的觀點和看法。世界觀的特點是自發的、零散的、不系統的。方法論與世界觀一致,有什麼的世界觀,就有什麼樣的方法論。2、哲學與科學的辯證關係2.1、哲學和具體科學是普遍和特屬的對立統一。哲學從總體上把握整個世界的共同本質和最一般的規律,具有普遍性。
  • 現象學作為質性研究的哲學基礎:本體論與認識論分析
    之所以能夠有這樣的獨特價值和貢獻,是由於現象學對哲學根本問題之一———現象與本質的關係問題———給出了與傳統哲學完全不同的理解和解釋。以下嘗試闡述之。 哲學的使命,是追求真理。但到底什麼是「真」?為什麼對於同一個東西,不同人會「看到」不同的結果?
  • 康德的偉大之處——把西方哲學從本體論轉向認識論
    然而研究自然現象與研究人類心靈是完全不同的,康德道德哲學的生硬也是因為研究對象的混淆,這在西方是一種文化傳統。其實真正透徹理解科學的人,通常反而比較低調,比如波普爾的科學定義,只把可證偽性視為科學與否的標誌,發人深省,如果你能從廣義上理解他的總結。康德真正偉大之處,在於他的反思精神。
  • 2022年中國青年政治學院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考研真題——才聰考研
    2007年中國青年政治學院《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考研真題科學的世界觀與方法論複習筆記【知識框架】【考點難點歸納】考點一:哲學和哲學的基本問題★★★★1哲學(1)哲學的定義及其要點(見表1)表1哲學哲學的定義及其要點(2)哲學基本問題在本體論方面和認識論方面互相聯繫
  •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功能
    馬克思主義哲學自覺地意識到和貫徹著反思的原則,作為時代精神的精華,概括了自己時代的本質和規律。2 概括功能。概括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功能,是這種哲學把握人與世界的總體性關係的基本思維方式。立足於對事實和科學的概括,使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純思辨的哲學思維區別開來。3 批判功能。馬克思主義哲學並不滿足於概括地描述人與世界的現實關係,而是以一種批判的態度對這種關係做出評價。
  • 本體論及其應用(上)
    1.1 哲學本質術語本體論來自於哲學。根據Webster詞典定義,本體論的含義是指:一個與存在的本質和關係相關的形上學的分支;一個關於存在本質或者存在種類的特定理論。本體論(存在科學)是一個字詞,類似於形上學,可以在不同的情況下使用。它有時被認為等同於形上學,但人們更傾向於在更具體的情況下使用它。
  • 中國的人類學本體論轉向及本體政治指向
    雖然其名若此,人類學的本體論轉向並不關心什麼是世界的本質的真正實在或者其他任何類似的形上學的詢問」(Holbraad & Pedersen,2017:5)。人類學本體論轉向的另一個重要特點是主張延伸心智假說,即將心智存在拓展到非人領域(Paleček & Risjord,2012:3)。讓我們先從本體論轉向與反思人類學的「表徵論」之間的關係談起。
  •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現實指導意義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哲學  理論關聯  實踐思辨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識碼】A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組成世界哲學體系中的重要部分,也是對世界進行認識的一種方法論。馬克思主義哲學將實踐作為其發展基礎,系統地闡述了思維同存在之間的聯繫,進而實現唯物主義同辯證法之間的統一,並藉以實現了將唯物論同本體論統一。
  • 論亞里斯多德的本體思想
    我們知道,本體論(Ontology)的詞根就是on, on 是希臘語系詞einai的中性現在分詞(即英語的to be→being)。龐學銓先生經過縝密的研究總結出希臘語中einai有「真實的」用法, 「持續的」詞形和「表示位置的」意義〔7〕, 為我們對亞氏本體論的研究提供了一把鑰匙。
  • 微斯人︱「本體論」存在的意義
    >「本體論」存在的意義 「本體論」在哲學上的定義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在廣義上的定義是指一切實在的最終本性;從狹義角度講,「本體論」主要指宇宙的起源與宇宙本性及結構的分析研究。「本體論」的存在能夠給予人類以安慰,萬事萬物本體的存在對於人類來說是一種終極的關懷。這句話其實比下面的論述更重要。「人是什麼」根植於他所認為的這個世界的本體是什麼這一基礎之上,當人認為上帝是整個世界的「形上學」本體的時候,人的定義就會被上帝或者神學所規定和修正,當上帝被拉下神壇,新的本體未能確立,人就喪失了他腳下堅實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