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的本體論的內容就是關於「什麼是最真實的東西?」的研究,實在的本質是什麼?實在是一個評價性的術語;它是一種衡量在我們對世界的理解當中,什麼是最基本的和什麼是最真實的問題?最基本最真實的意義是什麼? 如果說沒有東西是最真實的,那就是說我們完全不相信世界這一回事,或者完全不相信我們用於相信世界的心靈的存在。
真實的世界——當科學尚未完全主宰我們關於『實在』的圖景時,關於這個問題的回答是上帝;以現代的科學世界觀來看,『真實的東西』至少是可疑的。如果要相信他們,就必須以某種方式來加以證實;對於科學家而言,最真實的東西,是那些最可接觸、最可測量、和最可檢驗的東西。
冰是真實的,水是真實的,但是水蒸氣呢?水變成水蒸氣變成看不到,那麼水是真實的麼?那麼什麼是真實的?真實的本質是什麼?是固體、液體或氣體,還是其他東西是分子或原子,真實的本質是什麼?『變化』還是固定不變。形上學的基礎。形上學是試圖弄清楚「實在是怎麼一回事」?本體論是研究「什麼是存在」?宇宙論是研究「最真實的東西是怎樣產生的」。
古代哲學家提出兩種對「最真實的東西」的檢驗方式 。
1. 最真實的對象——是那種其餘的事物都依賴於它的對象。對一科學家而言,最真實的對象是「定律和粒子」,因所有的實在都可以基於它們而進行推理。
2. 最真實的對象——是那種本身不會被創造或毀滅的對象。我們可以毀壞椅子;但你不能毀壞構成椅子的基本粒子與力。
什麼是真實?我們假定存在著一種『現象背後的實在』,並且試圖來解釋現象與實在的關係;因此我們要去學會區分』事物逞現給我們的方式,和它們的』內部』實在,學會理解和解釋它們。我們往往只看到表現,而沒有深入的探討,因而表象終於被當作本質了 。
古代的哲學家認為「實在」是什麼 ?
持樸素的唯物論觀點的哲學家如泰勒斯(前 624—前546)認為世界的最終實在是『水』——水、火、土、氣 。阿納克西曼德(前610—前546): 實在是不確定的『無』 。阿納克西美尼(前585—前528): 實在從根本上說是氣。赫拉克利特(前536—前470): 實在是火、但火勢不安定的、所以他又說變化是實在。得模克利特(前460—前371): 實在是由為小的原子構成的。
當然,古代的還有持非物質論哲學家,如畢達哥拉斯(前571—前497): 實在最終是』數』 。巴門尼德(前539—前492): 實在是不變的,對於我們是未知的。艾利亞的芝諾(前5世紀): 實在是不變的,運動是不真實的。赫拉克利特(前536—前470): 實在是變化,但其背後有一種不變的『logos』,它的意義是、道、規律、理性。其觀點和中國2千多年前的老子有些相似。
而柏拉圖則稱實體為『形式』,有兩個世界:一個是由物質的東西組成的稱之為『生成的』世界;他們會變化、滅亡或消失;一個是存在的世界。我們只能通過理性而非經驗來把握它,我們要把握的是『現象背後的實在』,而不是打交道的對象,因它只是一影像。亞里斯多德認為『實在』必須是由像『樹和人』,這樣的事物所組成的世界 而不是別的某個我們從未真正經驗過的世界。
而唯心論者認為,萬物存在的基礎是心靈;我們之所以能夠知道』物質的存在』,僅僅是因為他們能對我們的心靈產生影響。我們的心靈能夠感知道他們, 在一個唯心論者看來,這些東西僅僅是因為被我們的心靈經驗到才是真實的。(若是沒有被我們經驗到我們就不曉得它存在)換言之,正是心靈才是最真實的東西,其他的一切都依賴於心靈。 唯心論:認為真實的東西只有心靈 。其他所有的東西、物質、對象、數、觀念等,都存在於心靈中,或者在某種根本的意義上,依賴於心靈而存在。
貝克萊是主觀的唯心論者——存在就是被感知。一切物體僅存在於心靈中。 他說相信那些我們不能經驗到的東西存在,是毫無意義;我們可能經驗到的一切都是我們自己的觀念。他說,無物存在,並不存在一個獨立於我們的知識與觀念之外的世界。當我們盡全力去設想,外界物體的存在時,我們其實只是始終對我們自己的觀念進行沉思而已。
笛卡兒——我們為一能夠直接知道的,就是我們自己的觀念。笛卡兒是一個多元論者;他相信實體不只是一種,或是二元論者;接受兩種基本實體;心靈與身體。他也認為存在著三種類型的實體;物理意義上的身體、心靈與上帝,而上帝創造了另外兩種實體;但是笛卡兒的形上學論點。有一問題就是一個人的身體與心靈是一起作用的,如果身體與心靈是兩個最終的,完全獨立的東西,他們又怎麼可能發生相互的作用。
斯賓諾莎認為身體與心靈不應該被當作是不同的實體,它們適同一實體的的不同方面,斯賓諾莎用歐基裡得的幾何風格來提出自己的形上學,它的著作《倫理學》內有定義、公則、與命題。
三位德國唯心論者——除去我的心靈,無物存在。
康德認為一切都必須基於經驗這一認識論前提為出發的。他主張世界本質上是我們通過自己的概念建構而成的。除去我們對它們的經驗,沒有空間、 時間與物體這一回事。 康德把形上學分成兩個世界,一個是自然和知識的世界,一個是行動、道德和信念的世界,而這兩個世界都是真實的和理性的。
叔本華是悲觀主義的唯心論者。世界是幻象的,只有意志是真實的;認為真實的東西,是那些內在於我們的讓我們擁有欲望和激情,並驅使我們去行動的東西。但他認為意志是非理性的,創造出欲望和激情;並驅使我們去行動的;不是」我們的力量」,而是一種狂暴的力量。
黑格爾的觀點是科學、 道德行動和宗教的領域,都是精神朝向自我理解運動的方式 。宇宙有一個目的(精神)嗎?如果是那它是什麼?如果宇宙沒有目的(精神),人類的生活還有目標嗎?目的論——其世界觀認為,世界最終有一目的,而且世界是朝著那個目的發展的。但是很多人認為,宇宙自身並沒有一個目的,它只是「運動中的物質」,其存在並沒有任何特別的理由。
到了近代,英國哲學家羅素則認為哲學最大的困難,就是在區分「現象」與「實在』;也就是說事物「好像是什麼?」與它「究竟是什麼?」的區分,如果實在不是它所表現出來的樣子,那麼我們有沒有什麼方法知道,究竟有沒有任何的實在呢?世界的本源究竟是什麼呢?真理與錯誤的相互必要性、彼此都是同樣是必要的,而且是這樣的相互必要性,才構成整體的生命。人的見解越是把真理與錯誤的對立視為固定的,就越習慣於以為對某一現有的哲學體系的態度,不是「贊成」就必是「反對」。不同的哲學體系,雖然充滿著矛盾與對立,但這是「理解為真理的前進發展」的一個過程;而不是在不同體系中只看到矛盾與對立,沒有這一過程,我們是很難進展到真理。
相關文章:
中國哲學的「本體」
非黑即白的二元化思維,問題出在哪裡?
怎麼向非哲學專業的同學,系統的介紹「什麼是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