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的本體論——什麼才是最真實的東西?

2020-12-13 獨視角

哲學的本體論的內容就是關於「什麼是最真實的東西?」的研究,實在的本質是什麼?實在是一個評價性的術語;它是一種衡量在我們對世界的理解當中,什麼是最基本的和什麼是最真實的問題?最基本最真實的意義是什麼? 如果說沒有東西是最真實的,那就是說我們完全不相信世界這一回事,或者完全不相信我們用於相信世界的心靈的存在。

真實的世界——當科學尚未完全主宰我們關於『實在』的圖景時,關於這個問題的回答是上帝;以現代的科學世界觀來看,『真實的東西』至少是可疑的。如果要相信他們,就必須以某種方式來加以證實;對於科學家而言,最真實的東西,是那些最可接觸、最可測量、和最可檢驗的東西

冰是真實的,水是真實的,但是水蒸氣呢?水變成水蒸氣變成看不到,那麼水是真實的麼?那麼什麼是真實的?真實的本質是什麼?是固體、液體或氣體,還是其他東西是分子或原子,真實的本質是什麼?『變化』還是固定不變。形上學的基礎。形上學是試圖弄清楚「實在是怎麼一回事」?本體論是研究「什麼是存在」?宇宙論是研究「最真實的東西是怎樣產生的」。

古代哲學家提出兩種對「最真實的東西」的檢驗方式 。

1. 最真實的對象——是那種其餘的事物都依賴於它的對象。對一科學家而言,最真實的對象是「定律和粒子」,因所有的實在都可以基於它們而進行推理。

2. 最真實的對象——是那種本身不會被創造或毀滅的對象。我們可以毀壞椅子;但你不能毀壞構成椅子的基本粒子與力。

什麼是真實?我們假定存在著一種『現象背後的實在』,並且試圖來解釋現象與實在的關係;因此我們要去學會區分』事物逞現給我們的方式,和它們的』內部』實在,學會理解和解釋它們。我們往往只看到表現,而沒有深入的探討,因而表象終於被當作本質了 。

古代的哲學家認為「實在」是什麼 ?

持樸素的唯物論觀點的哲學家如泰勒斯(前 624—前546)認為世界的最終實在是『水』——水、火、土、氣 。阿納克西曼德(前610—前546): 實在是不確定的『無』 。阿納克西美尼(前585—前528): 實在從根本上說是氣。赫拉克利特(前536—前470): 實在是火、但火勢不安定的、所以他又說變化是實在。得模克利特(前460—前371): 實在是由為小的原子構成的。

當然,古代的還有持非物質論哲學家,如畢達哥拉斯(前571—前497): 實在最終是』數』 。巴門尼德(前539—前492): 實在是不變的,對於我們是未知的。艾利亞的芝諾(前5世紀): 實在是不變的,運動是不真實的。赫拉克利特(前536—前470): 實在是變化,但其背後有一種不變的『logos』,它的意義是、道、規律、理性。其觀點和中國2千多年前的老子有些相似。

而柏拉圖則稱實體為『形式』,有兩個世界:一個是由物質的東西組成的稱之為『生成的』世界;他們會變化、滅亡或消失;一個是存在的世界。我們只能通過理性而非經驗來把握它,我們要把握的是『現象背後的實在』,而不是打交道的對象,因它只是一影像。亞里斯多德認為『實在』必須是由像『樹和人』,這樣的事物所組成的世界 而不是別的某個我們從未真正經驗過的世界。

而唯心論者認為,萬物存在的基礎是心靈;我們之所以能夠知道』物質的存在』,僅僅是因為他們能對我們的心靈產生影響。我們的心靈能夠感知道他們, 在一個唯心論者看來,這些東西僅僅是因為被我們的心靈經驗到才是真實的。(若是沒有被我們經驗到我們就不曉得它存在)換言之,正是心靈才是最真實的東西,其他的一切都依賴於心靈。 唯心論:認為真實的東西只有心靈 。其他所有的東西、物質、對象、數、觀念等,都存在於心靈中,或者在某種根本的意義上,依賴於心靈而存在。

貝克萊是主觀的唯心論者——存在就是被感知。一切物體僅存在於心靈中。 他說相信那些我們不能經驗到的東西存在,是毫無意義;我們可能經驗到的一切都是我們自己的觀念。他說,無物存在,並不存在一個獨立於我們的知識與觀念之外的世界。當我們盡全力去設想,外界物體的存在時,我們其實只是始終對我們自己的觀念進行沉思而已。

笛卡兒——我們為一能夠直接知道的,就是我們自己的觀念。笛卡兒是一個多元論者;他相信實體不只是一種,或是二元論者;接受兩種基本實體;心靈與身體。他也認為存在著三種類型的實體;物理意義上的身體、心靈與上帝,而上帝創造了另外兩種實體;但是笛卡兒的形上學論點。有一問題就是一個人的身體與心靈是一起作用的,如果身體與心靈是兩個最終的,完全獨立的東西,他們又怎麼可能發生相互的作用。

斯賓諾莎認為身體與心靈不應該被當作是不同的實體,它們適同一實體的的不同方面,斯賓諾莎用歐基裡得的幾何風格來提出自己的形上學,它的著作《倫理學》內有定義、公則、與命題。

三位德國唯心論者——除去我的心靈,無物存在。

康德認為一切都必須基於經驗這一認識論前提為出發的。他主張世界本質上是我們通過自己的概念建構而成的。除去我們對它們的經驗,沒有空間、 時間與物體這一回事。 康德把形上學分成兩個世界,一個是自然和知識的世界,一個是行動、道德和信念的世界,而這兩個世界都是真實的和理性的。

叔本華是悲觀主義的唯心論者。世界是幻象的,只有意志是真實的;認為真實的東西,是那些內在於我們的讓我們擁有欲望和激情,並驅使我們去行動的東西。但他認為意志是非理性的,創造出欲望和激情;並驅使我們去行動的;不是」我們的力量」,而是一種狂暴的力量。

黑格爾的觀點是科學、 道德行動和宗教的領域,都是精神朝向自我理解運動的方式 。宇宙有一個目的(精神)嗎?如果是那它是什麼?如果宇宙沒有目的(精神),人類的生活還有目標嗎?目的論——其世界觀認為,世界最終有一目的,而且世界是朝著那個目的發展的。但是很多人認為,宇宙自身並沒有一個目的,它只是「運動中的物質」,其存在並沒有任何特別的理由。

到了近代,英國哲學家羅素則認為哲學最大的困難,就是在區分「現象」與「實在』;也就是說事物「好像是什麼?」與它「究竟是什麼?」的區分,如果實在不是它所表現出來的樣子,那麼我們有沒有什麼方法知道,究竟有沒有任何的實在呢?世界的本源究竟是什麼呢?真理與錯誤的相互必要性、彼此都是同樣是必要的,而且是這樣的相互必要性,才構成整體的生命。人的見解越是把真理與錯誤的對立視為固定的,就越習慣於以為對某一現有的哲學體系的態度,不是「贊成」就必是「反對」。不同的哲學體系,雖然充滿著矛盾與對立,但這是「理解為真理的前進發展」的一個過程;而不是在不同體系中只看到矛盾與對立,沒有這一過程,我們是很難進展到真理。

相關文章:

中國哲學的「本體」

非黑即白的二元化思維,問題出在哪裡?

怎麼向非哲學專業的同學,系統的介紹「什麼是哲學」?

相關焦點

  • 什麼是本體論?
    馬克思主義哲學不採取本體論與認識論相對立、或本體論與宇宙論相對立的方法,而以辯證唯物主義說明哲學的整個問題。-(來源於馮契主編《外國哲學大辭典》) 本體論研究歷程    「本體」的研究,在希臘哲學史上有其淵源。
  •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體論到底是什麼呢?
    本體論,西方哲學概念之一。現代許多哲學學者使用存在論來指稱本體論,意思是世界的本源和世界的構成問題。通俗地說就是世界觀的問題。世界觀影響著認識論和方法論。任何哲學都必然有自己獨特的世界觀,而這個世界觀必然要從一個邏輯前提(可能是假設也可能是常識)開始。
  • 現象學作為質性研究的哲學基礎:本體論與認識論分析
    哲學本體論探究的是世界的本源和基質,就研究而言,本體論就是這個研究追尋的「真」是什麼,或者說,在這種研究範式中,研究者如何理解「真」、如何理解「本質」。 在傳統哲學那裡,無論是古代形上學聲稱的「理型世界」,還是近代主體主義認為的「物自體」,抑或反本質主義者主張的只有現象、沒有本質,其核心都將本質看作現象之外的實存的東西,而且這個東西是客觀唯一的。許多研究都遵循著這樣的本體論思想,量化研究就是其中之一。
  • 論亞里斯多德的本體思想
    我們知道,本體論(Ontology)的詞根就是on, on 是希臘語系詞einai的中性現在分詞(即英語的to be→being)。龐學銓先生經過縝密的研究總結出希臘語中einai有「真實的」用法, 「持續的」詞形和「表示位置的」意義〔7〕, 為我們對亞氏本體論的研究提供了一把鑰匙。
  • 作為哲學的第一基礎本體論有什麼用途?
    哲學的第一基礎叫本體論。它研究世界的基本要素,就像生物學研究DNA,數學研究質數。中國哲學裡的道,變易,有無,陰陽,一與二,金木水火土;推廣到社會如溫廉恭儉讓;國之四維如禮義廉恥。西方的元素說,主觀與客觀,潛在/存在/實在,時間/空間等等,都屬於本體論的研究。
  • 【微課通知】本體論與政治本體論
    政治哲學是什麼?它和政治以及哲學有怎樣的關係?政治哲學的發展脈絡是怎樣的?
  • 本體論及其應用(上)
    作為形上學的一部分,本體論規定了最基本的存在類別、世界的基本物質或結構。因此,本體論分析的是最普通、最抽象的概念或差異,構成世界上任何現象相關的所有更具體的描述;例如,時間、空間、物質、過程、因果、系統。近階段,術語「本體論」被人工智慧研究人員所採用,使用它來定義世界模型的構建模塊。使用特定模型的代理(諸如自主機器人)只能夠感知到其本體能夠描述的那一部分世界。
  • 康德的偉大之處——把西方哲學從本體論轉向認識論
    首先康德是一位理科生,然後才是一位哲學家。理科生比較一根筋,以為堅實的邏輯和精確的分析一定會趨向真理。然而研究自然現象與研究人類心靈是完全不同的,康德道德哲學的生硬也是因為研究對象的混淆,這在西方是一種文化傳統。
  • 微斯人︱「本體論」存在的意義
    「本體論」的存在能夠給予人類以安慰,萬事萬物本體的存在對於人類來說是一種終極的關懷。這句話其實比下面的論述更重要。「人是什麼」根植於他所認為的這個世界的本體是什麼這一基礎之上,當人認為上帝是整個世界的「形上學」本體的時候,人的定義就會被上帝或者神學所規定和修正,當上帝被拉下神壇,新的本體未能確立,人就喪失了他腳下堅實的土地。
  • 中國的人類學本體論轉向及本體政治指向
    按照英國人類學學者霍布拉德(Martin Holbraad)和裴德森(Morten Axel Pederson)的說法,「『如何看事物』這一類的認識論問題,被從最基本的地方轉變成本體論問題,即看見『什麼』(what there is)」(Holbraad & Pedersen,2017:5)。兩位作者還說,「本體論轉向的核心是方法論性質的幹預,是與形上學或哲學式的東西相反的。
  • 坤鵬論:真正的哲學思想從巴門尼德開始(上)
    巴門尼德的哲學則被認為第一次開始有了鮮明的、邏輯的推理論證,真正有了哲學的意味。所以,黑格爾說:「真正的哲學思想是從巴門尼德開始的。」二、什麼是本體論?本體論(ontology)是探究世界的本原或基質的哲學理論。
  • 潘德榮:本體詮釋學與本體論詮釋學
    最能催發人們的想像力的是海德格爾的Ontologie(HermeneutikDer Faktizität(《本體論(實事性的詮釋學)》)。為避免誤解,海德格爾在「導言」結尾處給出了特別說明:本書真實的標題(Der eigentiliche Titel):Hermeneutik der Faktizität(實事性的詮釋學)。儘管如此,在「本體論」和「實事性的詮釋學」之間還是存在著某種關聯,明言之,實事性的詮釋學就是海德格爾的本體論。
  • 西文中第三人稱單數「是」(is)的本體論意義
    西方的本體論主要是思辨本體論。康德已經意識到了本 體論中第三人稱單數「是」的意義,並提出了存在並不是謂詞的理論。海德格爾用「此在」 將第三人稱單數「是」同being重新溝連起來,使得西方的本體論從先驗的、思辨的本體重 新回到了生命世界之中,重新開啟出了本體論的辯證法。因此,第三人稱單數「是」字具有 最為原始的本體論意義。這種意義是打通西方哲學二元對立的真正的拱心石,是辯證法的基 礎。
  • 粒子是否真實存在?——科學與哲學在爭論什麼?
    科學實在論:理論上存在的東西,就一定真實存在嗎?現在問題來了:我們能否用證明日常事物存在的原則,證明這些理論存在的物質存在?答案似乎否定。因為這些理論存有物無法直接觀察,我們不能用相同的原則——如果我們能夠直接觀察到某個東西,則這個東西是真實存在——推論它們存在。
  • 聯通主義:「網際網路+教育」的本體論
    本研究是對「聯通主義」從數字時代的學習理論到「網際網路+教育」本體論的發展。這一發展可以使得人類對教育的認識從科學世界走向真實的生活世界,關注生活世界中教育的複雜性問題,讓整個教育體系有效聯通真實生活與實踐。
  • 辯證法的本體論基礎:黑格爾與馬克思
    擺脫這種境況,需要從根本上對黑格爾和馬克思的辯證法開展出本體論基礎的研討。本文試圖就此闡明以下要點:(1)辯證法不是任何一種形式方法;形式方法只能滯留於「外部反思」的運用及其主觀主義的實質之中,從而表明其自身乃是形式主義的和反辯證法的。(2)黑格爾哲學立足於絕對者主體的自我活動,這一本體論立場在復活希臘辯證法的同時,決定性地重構了方法概念,並使方法成為實體性內容的自我展開過程。
  • 數學哲學之數學本體論(數學是什麼?)
    數學研究的對象涉及到什麼是數學的問題,即數學的本體論。數學研究什麼(或者說數學是什麼),隨著數學的不斷發展,有著不同的認識。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將「數」看成是萬物的本源,「自然數」是數學的本源,也是數學研究的對象,而所謂的「數」都是先驗的。柏拉圖將數學看成是「心智的產物」,屬於人類的「意念世界」,他同樣認為數學是先驗的。
  • 為什麼現代哲學誕生以後出現認識論轉向?這與哲學的發展密切相關
    認識論的轉向等於是把哲學家觀察世界的方法,從古代哲學的「本體論」,轉向了近代的「認識論」。認識論問題說到底就是思維與存在的關係問題,就是主觀精神如何實現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問題。哲學史的要求。在古希臘和中世紀時期,哲學家們認識世界時,都是在追求事物的本質,古代哲學默認了思維與存在的一致性,認為我們所看所感的,都是客觀世界真實存在的。它所要解決是:世界萬物的統一性根據究竟是什麼?如何理解和把握多種多樣、變化無常的現象後面起支配作用的最為根本的原理與原因?但在實際過程中卻導致了可感世界與可知世界的分裂,這就對哲學的發展造成了困難。
  • 什麼是當代哲學的終極問題?
    如果不探究生活的本真價值,思索人生的根本意義,就無法理解哲學的終極問題。學哲學當然要記住一些概念,掌握一些知識,但這些對哲學而言不是最重要的,因為它們基本上都停留於「是什麼」的層面,比如這是桌子,這是電腦,這是粉筆。哲學家所要思考的是桌子、電腦、粉筆等各種具體事物背後的意義問題,也就是「應當怎樣」的問題。這類問題與「是什麼」的問題比較而言更為根本,哲學家將這類問題稱作本體論問題。
  • 康德哲學認識論的起源的概談
    它是哲學裡關於本體論的一種基本觀點。哥白尼是打破傳統的「地心說」理論提出「日心說」的古代天文學家,康德認為他的哲學是從本體論轉向認識論,即從探討「世界的本源是什麼」的形上學的本體論,轉向到「我能否認識世界的本源」並為科學建立牢固的認識的基礎和尊嚴的認識論。另外的近代的「哥白尼式的革命」諸如分析哲學的創建、現象學的創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