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代哲學誕生以後出現認識論轉向?這與哲學的發展密切相關

2020-12-13 77是只肥肥兔

認識論的轉向等於是把哲學家觀察世界的方法,從古代哲學的「本體論」,轉向了近代的「認識論」。認識論問題說到底就是思維與存在的關係問題,就是主觀精神如何實現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問題。

哲學史的要求。在古希臘和中世紀時期,哲學家們認識世界時,都是在追求事物的本質,古代哲學默認了思維與存在的一致性,認為我們所看所感的,都是客觀世界真實存在的。它所要解決是:世界萬物的統一性根據究竟是什麼?如何理解和把握多種多樣、變化無常的現象後面起支配作用的最為根本的原理與原因?但在實際過程中卻導致了可感世界與可知世界的分裂,這就對哲學的發展造成了困難。認識論提出要解決本體問題,證明本體世界的合法性,就必須對人的認識先行進行反觀自省,在關於世界的理論之前,必須有一種關於認識的理論,並由這種認識理論來為關於世界的理論提供保證和合法性根據。而正是這一點,使得近代哲學把哲學的反思層面推進了一種古代哲學不可能達到的高度,在哲學史第一次昭示了這一嶄新的立場:離開「認識論」的「本體論」是無效的。

哲學科學化的要求。在經院哲學後期,唯名論徹底顛覆了天主教神學的權威地位;15、16世紀的文藝復興運動推動文學藝術風格的更新和宗教生活方式的變革,文藝復興運動和宗教改革極大地衝擊了天主教教會的和神學觀念的權威,解放了人們的思想,人的主體性覺醒得到發展;西方自然科學的發展與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對於世界有了更深刻的並且客觀認識,為西方哲學的認識論轉向奠定了理論基礎;近代對知識的重視促進了認識論哲學的形成與發展,到了近代知識的重要性更加凸顯。

總之要解決本體問題,說明本體世界是真實存在的,就必須對人的認識進行反省思考,在關於世界的理論之前要先有關於認識的理論,並且由這種認識論來為關於世界的理論提供依據,從而證明其存在或否定其存在。現代哲學意識到人的認識的重要意義,從而發生了本體論到認識論的轉變。

相關焦點

  • 淺議哲學的認識論轉向
    研究存在問題的是本體論,研究思維問題的是認識論。如果把世界歸結為水火氣或原子等本體,就與宗教把造物主設定為上帝類似,都是把理論教條建立在斷言上,即沒有實驗的證明,也缺乏現實的依據。早期哲學研究大都把精力集中在世界起源和萬物本性上,試圖搞清楚構成萬物元素、宇宙發展動力、世界因何存在,以及究竟有沒有至善等等,也就是說,存在是哲學的基本問題,核心在於因何而存在,以及依何形式而存在。
  • 相對主義籠罩下的現代哲學與後現代哲學
    也有哲學試圖對絕對主義提出否定,如古代懷疑論、中世紀晚期的唯名論、近代的經驗論與懷疑論,尤其是康德哲學對主體認識及其能力的相對主義分析,雖然具有反形上學,反絕對主義性質,但仍是在絕對主義所設定的境域之中發生的,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絕對主義的哲學主潮。  現代西方哲學產生於19世紀末,發展於20世紀。它的出現,從根本意義上說是由社會發展的多樣性趨勢所決定的。
  • 論數學史與數學哲學的關係
    因此,歷史上數學的發展與當時某種哲學思想的關聯是原初意義上數學史與數學哲學的關係;19世紀後半葉開展現代數學史與數學哲學研究以來,兩者存在著變動的關係———共同研究數學實作則使得兩者的關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密切。關鍵詞:數學史;數學哲學;實作轉向;數學實作一、引言在學術界常識性的理解中,數學史與數學哲學具有天然的聯繫。
  • 分析哲學|01
    首先,就是現代邏輯的誕生。要理解現代邏輯,我們首先要理解邏輯學。 亞里斯多德首創邏輯學,他所說的邏輯被稱之為古典形式邏輯,邏輯的原初含義是必然的導出,因此也導致了西方哲學對於必然的異常執著。因此理論上,象歸納法不能算是邏輯,因為不具有必然性。
  • 論中國現代科學哲學的三大理論思潮
    > 作者簡介:   內容提要:中國現代科學哲學的興起和發展,主要表現為自然辯證法的主導性思潮、西方現代科學的吸納性思潮和中國傳統自然哲學的復興性思潮這三大思潮的興起和發展。這種廣義的科學哲學在中國現代的發展,主要表現為自然辯證法主導性思潮、現代西方科學哲學吸納性思潮和中國傳統自然哲學復興性思潮的發展。  廣義的科學哲學在中國現代的興起和發展,可以說是中國現代哲學的一大學術景觀,也是中國向現代社會轉型的一大哲學縮影。
  • 數學哲學現代發展概述
    這也就是說, 數學哲學應當是正在工作的數學家們的「活的哲學」,即研究人員、教師和使用數學者對他們所從事的工作的哲學見解。研究立場的轉移直接導致了新的數學觀念。例如, 正是基於對數學家實際言行及數學史上實例的考察, 出現了經驗主義在現代數學哲學中的「復興」, 而這不僅是對於邏輯主義等學派理性主義立場的一種「反動」, 而且也是依據數學的現代發展對傳統的經驗主義數學觀(這是以穆勒[J.
  • 康德的偉大之處——把西方哲學從本體論轉向認識論
    然而研究自然現象與研究人類心靈是完全不同的,康德道德哲學的生硬也是因為研究對象的混淆,這在西方是一種文化傳統。其實真正透徹理解科學的人,通常反而比較低調,比如波普爾的科學定義,只把可證偽性視為科學與否的標誌,發人深省,如果你能從廣義上理解他的總結。康德真正偉大之處,在於他的反思精神。
  • 康德哲學認識論的起源的概談
    它是哲學裡關於本體論的一種基本觀點。哥白尼是打破傳統的「地心說」理論提出「日心說」的古代天文學家,康德認為他的哲學是從本體論轉向認識論,即從探討「世界的本源是什麼」的形上學的本體論,轉向到「我能否認識世界的本源」並為科學建立牢固的認識的基礎和尊嚴的認識論。另外的近代的「哥白尼式的革命」諸如分析哲學的創建、現象學的創建等等。
  • 從黑格爾到「後現代」——謝地坤談現代西方哲學的演變與發展
    記者:我們知道,理性主義哲學自17世紀以後在歐洲一直居於統治地位。黑格爾把理性主義哲學推向了極端。那麼,黑格爾以後的西方哲學到底是如何過渡和發展到現代哲學的呢?   謝地坤:在黑格爾以後的幾十年間,歐洲哲學雜亂無章、沒有頭緒。這個時期是歐洲傳統哲學遇到挑戰、進入蕭條凋零的歲月。只是到了19世紀末胡塞爾建立現代現象學,現代西方哲學才得以  真正確立。
  • 《歷史哲學與歷史認識論前沿》講座圓滿舉行
    10月27日上午,南開大學中國思想史研究中心舉辦的《歷史哲學與歷史認識論前沿》講座在歷史學院天挺閣召開。講座由南開大學張榮明教授主持,北京師範大學張越教授,南開大學王利華教授,天津師範大學張秋升教授,南開大學孫衛國教授,天津師範大學李友東副教授,南開大學李憲堂教授依次做相關主題演講。
  • 分析哲學與哲學分析
    ①最近又出版了兩部分析哲學著作:江怡主編的《現代英美分析哲學》(上下卷,鳳凰出版社、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以下簡稱主編名字,引文只注頁碼);張慶熊主編的《二十世紀英美哲學》(人民出版社,2005年,簡稱引文方式同上)。這兩部著作在內容取捨、論述重點的詳略上各有不同,但都是以史的面貌出現,分別屬於兩套不同的多卷本西方哲學史中的一卷。
  • 我的哲學筆記!現代社會的困境之一:人的異化和物化!
    恩格斯認為,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只是在歐洲人從基督教中世紀的長期冬眠中覺醒以後,才被十分清楚地提了出來,才獲得了它的完全的意義。2,西方哲學的兩次大轉向一般認為,在西方哲學的發展史上,出現了兩次大的轉向,第一次是從古代哲學到近代哲學的「認識論轉向」,第二次是從近代哲學到現代哲學的「實踐轉向」和「語言轉向」。
  • 德國科學哲學的發展與現狀
    我覺得這不僅是一個概念上的變化,說明了德語科學哲學研究界有向英美靠攏的趨向。科學在現代的發展與變化也確實要求我們走出比較狹隘的帶有德國傳統的科學認識論;另一方面也說明了英美哲學對仍很傳統的德國哲學的影響與壓力。 問:儘管如此,是否可以說從歐洲大陸的科學哲學的發展狀況來看,人們並不認為科學哲學起源於實證主義,而是另有開端?
  • 技術哲學的轉向
    曾經有一度大家對技術發展抱著正面樂觀的看法,認為技術是人類進步和理性控制下的一種中性工具,所謂「直線的工具主義」,儘管培根在17世紀已說技術發展的影響將大於帝國。  可是經過兩次大戰和核戰威脅,到了上世紀中,人文知識界(一般人倒不見得如此)氣氛開始變了。在被稱為第一代或經典技術哲學家的著作裡,對現代技術的觀感變了負面,甚至出現悲觀主義的決定論:技術決定人文。
  • 找礦中誕生的哲學:新書《階梯式發展論》在京首發
    階梯式發展論是朱訓在長期礦產勘查實踐的基礎上,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總結礦產勘查實踐經驗提出的,是在實踐基礎上對馬克思主義發展觀的一種創新,是馬克思主義發展觀的中國化。朱訓最早在1991年正式提出「階梯式發展」這一理論觀點。
  • 哲學的「終極關懷」
    恰恰相反,它經常呈現為不斷前進、變化的運動過程,具體表現形式便是哲學史上反覆出現的提出問題與解答問題的努力。嚴肅而深思的哲學家們每提出一個新問題,往往就能打開一片耐人探究的新領域,而為解決這個問題所採取的各種嘗試,亦為充實與豐富這方面領域的探究作出了應有的貢獻。哲學便是這樣不斷地更新和拓展著自己的思維空間,並藉以促成人類思考方式愈益向前發展。
  • 哲學:託馬斯·阿奎那的認識論觀點
    他學習期滿以後,在科隆、巴黎、波倫亞、羅馬和那不勒斯教授神學和哲學,經常移居,專心從事於建立前所未有的最偉大的天主教思想體系。他死於1274年。他的同時代人稱之為天使博士,1323年教皇約翰第二十二世承認他為聖徒。託馬斯對許多著作作了注釋,其中有亞里斯多德的著作;還寫了許多哲學和神學論文。他的主要著作有《神學大全》和《反異教大全》、《論基本政體》(一部分是他的)等。
  • 當代科學哲學的唯物論轉向-光明日報-光明網
    【論點摘編】     1938年,賴辛巴赫為科學哲學確立了「發現的語境」與「辯護的語境」之間的二分這一原則,此後,科學哲學就一直研究「科學理論」,排斥「科學實踐」,使哲學中的科學形象與實踐中的科學相衝突,由此導致各種反科學思潮泛起
  • 西方法哲學研究前沿述評
    西方法哲學歷史悠久、學派林立、觀點各異,為西方法學建構和法治實踐提供了思想資源與理論指導。當代西方法哲學吸收和運用當代西方哲學的世界觀與方法論,論題範圍和研究深度進一步拓展,取得了許多新成果,可以為我國法哲學研究與法治實踐提供啟示和借鑑。   「語言學轉向」   在歷經本體論中心、認識論轉向之後,現當代西方哲學的研究重心轉向語言問題。
  • 西方哲學的三次轉向,每一次都重大深遠,影響後世很多年
    西方哲學從古希臘發展而來,源遠流長。而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三次重大的轉向。西方哲學史乃是不同歷史時期的西方哲學家連續性地思考共同關注的哲學問題的結果。不管哲學家們對哲學問題的理解如何引申出迥然各異的結論,他們思考的對象卻是共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