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論的轉向等於是把哲學家觀察世界的方法,從古代哲學的「本體論」,轉向了近代的「認識論」。認識論問題說到底就是思維與存在的關係問題,就是主觀精神如何實現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問題。
哲學史的要求。在古希臘和中世紀時期,哲學家們認識世界時,都是在追求事物的本質,古代哲學默認了思維與存在的一致性,認為我們所看所感的,都是客觀世界真實存在的。它所要解決是:世界萬物的統一性根據究竟是什麼?如何理解和把握多種多樣、變化無常的現象後面起支配作用的最為根本的原理與原因?但在實際過程中卻導致了可感世界與可知世界的分裂,這就對哲學的發展造成了困難。認識論提出要解決本體問題,證明本體世界的合法性,就必須對人的認識先行進行反觀自省,在關於世界的理論之前,必須有一種關於認識的理論,並由這種認識理論來為關於世界的理論提供保證和合法性根據。而正是這一點,使得近代哲學把哲學的反思層面推進了一種古代哲學不可能達到的高度,在哲學史第一次昭示了這一嶄新的立場:離開「認識論」的「本體論」是無效的。
哲學科學化的要求。在經院哲學後期,唯名論徹底顛覆了天主教神學的權威地位;15、16世紀的文藝復興運動推動文學藝術風格的更新和宗教生活方式的變革,文藝復興運動和宗教改革極大地衝擊了天主教教會的和神學觀念的權威,解放了人們的思想,人的主體性覺醒得到發展;西方自然科學的發展與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對於世界有了更深刻的並且客觀認識,為西方哲學的認識論轉向奠定了理論基礎;近代對知識的重視促進了認識論哲學的形成與發展,到了近代知識的重要性更加凸顯。
總之要解決本體問題,說明本體世界是真實存在的,就必須對人的認識進行反省思考,在關於世界的理論之前要先有關於認識的理論,並且由這種認識論來為關於世界的理論提供依據,從而證明其存在或否定其存在。現代哲學意識到人的認識的重要意義,從而發生了本體論到認識論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