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哲學的認識論轉向

2020-12-13 清新觀

研究存在問題的是本體論,研究思維問題的是認識論。如果把世界歸結為水火氣或原子等本體,就與宗教把造物主設定為上帝類似,都是把理論教條建立在斷言上,即沒有實驗的證明,也缺乏現實的依據。

早期哲學研究大都把精力集中在世界起源和萬物本性上,試圖搞清楚構成萬物元素、宇宙發展動力、世界因何存在,以及究竟有沒有至善等等,也就是說,存在是哲學的基本問題,核心在於因何而存在,以及依何形式而存在。古代所謂水火和原子及虛空等元素本體論,都是基於猜測的獨斷論,用宗教話講,所謂哲學本體論,就是論證上帝存在的理論,神學可以借哲學來發揮,但不是必不可少,只是借用哲學來講義理和闡述教義。最終是培根和笛卡爾把哲學從神學的束縛中掙脫出來,把哲學從天堂轉向人間,使人的尊嚴與價值得到彰顯。

培根將哲學的對象從上帝存在轉向到了人類理智,而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則用懷疑來審視一切的存在與感官,認為思維最可靠,至此,哲學開始了認識論轉向,不再關心世界因何存在等宗教性問題,而是把重點集中在理性究竟能不能正確地認識世界,知識起源於何處,以及如何改進認識能力等等科學性問題。

相關焦點

  • 為什麼現代哲學誕生以後出現認識論轉向?這與哲學的發展密切相關
    認識論的轉向等於是把哲學家觀察世界的方法,從古代哲學的「本體論」,轉向了近代的「認識論」。認識論問題說到底就是思維與存在的關係問題,就是主觀精神如何實現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問題。哲學史的要求。在古希臘和中世紀時期,哲學家們認識世界時,都是在追求事物的本質,古代哲學默認了思維與存在的一致性,認為我們所看所感的,都是客觀世界真實存在的。它所要解決是:世界萬物的統一性根據究竟是什麼?如何理解和把握多種多樣、變化無常的現象後面起支配作用的最為根本的原理與原因?但在實際過程中卻導致了可感世界與可知世界的分裂,這就對哲學的發展造成了困難。
  • 康德的偉大之處——把西方哲學從本體論轉向認識論
    然而研究自然現象與研究人類心靈是完全不同的,康德道德哲學的生硬也是因為研究對象的混淆,這在西方是一種文化傳統。其實真正透徹理解科學的人,通常反而比較低調,比如波普爾的科學定義,只把可證偽性視為科學與否的標誌,發人深省,如果你能從廣義上理解他的總結。康德真正偉大之處,在於他的反思精神。
  • 康德哲學認識論的起源的概談
    它是哲學裡關於本體論的一種基本觀點。哥白尼是打破傳統的「地心說」理論提出「日心說」的古代天文學家,康德認為他的哲學是從本體論轉向認識論,即從探討「世界的本源是什麼」的形上學的本體論,轉向到「我能否認識世界的本源」並為科學建立牢固的認識的基礎和尊嚴的認識論。另外的近代的「哥白尼式的革命」諸如分析哲學的創建、現象學的創建等等。
  • 「抽象力」:《資本論》的「認識論」
    在此基礎上,《資本論》的認識論革命,必須在「認識論轉向」而不是「認識論斷裂」的意義上才能理解:它既不同於古典政治經濟學非批判的「抽象實在論」,也不同於古典哲學非批判的「抽象辯證法」,而是將二者有機結合的「批判的和革命的」辯證法——「抽象力」。
  • 何明 | 民族研究認識論轉向與民族學知識體系重構
    摘要:我國民族研究缺乏解釋力、信度和效度的深層次原因,為初民社會研究範式、本質論和實在主義的舊認識論。只有推動民族研究的認識論轉向,建立起複雜社會研究範式、實踐論和關係主義的新認識論,才有可能實現我國民族學的知識體系重構。
  • 當代科學哲學的唯物論轉向-光明日報-光明網
    【論點摘編】     1938年,賴辛巴赫為科學哲學確立了「發現的語境」與「辯護的語境」之間的二分這一原則,此後,科學哲學就一直研究「科學理論」,排斥「科學實踐」,使哲學中的科學形象與實踐中的科學相衝突,由此導致各種反科學思潮泛起
  • 哲學:託馬斯·阿奎那的認識論觀點
    他學習期滿以後,在科隆、巴黎、波倫亞、羅馬和那不勒斯教授神學和哲學,經常移居,專心從事於建立前所未有的最偉大的天主教思想體系。他死於1274年。他的同時代人稱之為天使博士,1323年教皇約翰第二十二世承認他為聖徒。託馬斯對許多著作作了注釋,其中有亞里斯多德的著作;還寫了許多哲學和神學論文。他的主要著作有《神學大全》和《反異教大全》、《論基本政體》(一部分是他的)等。
  • 《歷史哲學與歷史認識論前沿》講座圓滿舉行
    10月27日上午,南開大學中國思想史研究中心舉辦的《歷史哲學與歷史認識論前沿》講座在歷史學院天挺閣召開。講座由南開大學張榮明教授主持,北京師範大學張越教授,南開大學王利華教授,天津師範大學張秋升教授,南開大學孫衛國教授,天津師範大學李友東副教授,南開大學李憲堂教授依次做相關主題演講。
  • 中國的人類學本體論轉向及本體政治指向
    其二是受語言分析哲學特別是戴維森(Donald Davidson)等後經驗主義哲學影響的地誌轉向、地緣本體論、整體論或非認識論相對主義等;其三是科學技術研究;其四是人類學對「物」的研究的傳統及其延續,例如客體指向本體論等(Harman,2002)。
  • 郝苑/孟建偉:實在論的「思辨轉向」
    郝苑/孟建偉:實在論的「思辨轉向」 ——當代歐陸哲學視域下的思辨實在論 2017年09月22日 10:26 來源:《哲學動態》 作者:郝苑 孟建偉 字號 內容摘要
  • 現象學作為質性研究的哲學基礎:本體論與認識論分析
    但我們可以通過現象學的哲學貢獻釐清其源頭地位,同時又能分析出質性研究作為下遊的一種研究範式所遵循的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思想,從而最終實現二者某種程度上的對接。如果一旦這種對接是自洽的,而現象學的哲學地位又是無疑的,現象學作為質性研究的哲學基礎這一論點就可以成立。
  • 實踐轉向:唯物主義心靈哲學的出路
    實踐轉向:唯物主義心靈哲學的出路 2018年01月16日 08:31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張衛國 字號 關鍵詞:唯物主義;物理主義;實踐活動;心理狀態
  • 專題十 哲學思想與唯物論、認識論
    1.哲學是關於世界觀的學問 (思考富有哲理的事例,感悟)哲學的本義是愛智慧、智慧之學。哲學是關於世界觀的學問,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哲學是具體科學的抽象和概括,對具體科學的發展有巨大的指導作用。 2.哲學的基本問題 (1)思維與存在(意識與物質)的關係是哲學的基本問題,它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思維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劃分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二是思維和存在有沒有同一性的問題(劃分可知論與不可知論的標準)。
  • 西方哲學的三次轉向,每一次都重大深遠,影響後世很多年
    1,第一次轉向學術界普遍認為,蘇格拉底將哲學從研究自然轉向研究人和社會。色諾芬在那時就指出了蘇格拉底與其他希臘哲學家在研究論題上的不同。他說,蘇格拉底「不像其他大多數哲學家那樣,論辯事物的本性,推想智者們所稱的宇宙是怎樣產生的,天上所有的物體是通過什麼必然規律而形成的。」
  • 從克爾凱郭爾生存論存在主義哲學,看哲學的生活倫理化轉向
    克爾凱郭爾的生存論在存在主義哲學家當中,丹麥哲學家克爾凱郭爾作為存在主義哲學的先驅,其學說直接從生活本身去入手,塑造出了審美世界,倫理世界和宗教世界等三種個體生活的方式。在克爾凱郭爾的一生當中,其本人並沒有思考對於傳統的形上學的清算,而是在以知識論作為特徵的傳統哲學當中,對於個體單純的知性生活表示了一定的不滿。並且希望,每一個個體都能過上一種完滿的,並且是符合人性的生活。
  • 倪培民:知「道」——中國哲學中的功夫認識論
    摘 要 從西方哲學的視角來看,中國哲學似乎拙於認識論。這是因為西方哲學的核心關注是真理認知,而中國哲學傳統則更關注知「道」。作者/ 倪培民,美國格蘭谷州立大學(Grand Valley State University)哲學系教授暨北京師範大學價值與文化研究中心、北京師範大學哲學學院特聘教授原載/《文史哲》2019年第4期,第94-113頁從西方哲學的視角來看,中國哲學似乎拙於認識論。
  • 論數學史與數學哲學的關係
    康仕慧認為:自20世紀數學基礎主義三大學派衰落以來,數學哲學研究中相繼出現兩種傳統:一種是以當代數學實在論和反實在論的爭論為主流研究路徑的「分析傳統」;另一種是以數學家和數學史家向基礎主義和分析傳統發起挑戰的、居於次要位置的「反傳統」革新。
  • 哲學的基本問題與懷疑論的存在
    >二、哲學基本問題意義的新認識 顯然,關於哲學基本問題經典意義的詮釋揭示了人類精神活動最重要的事實,大多數的哲學家們不是屬於「唯心主義陣營」就是屬於「唯物主義的各種學派」,從認識論的方面來說他們不是「可知論」的就是「不可知論」的,這種認識顯然也符合非此即彼的思維邏輯。
  • 從認識論到生存論——走進懷疑論研究的生存論視野
    然而到目前為止我們研究懷疑論的視野似乎並無多大差異,人們如此堅信懷疑論的認識論本質,以致於認識論成了人們研究懷疑論最無需懷疑的堅固閾限,這樣在認識論的視野內,懷疑論在實際上就被作為「科學方法的懷疑」來研究,作為人類認識辯證法的構成來研究,認為懷疑「作為哲學概念,則是指一切皆須從懷疑開始的研究途徑和方法。」
  • 社會人類學的認識論傳統及其啟示
    自巴門尼德提出事物的本質是知識的對象,而事物本質屬性只能用思想、知覺加以把握的「思維與存在同一性」命題之後,在「本體論轉向」背後的哲學領域也存在著理念論(觀念論、唯理論)與經驗論兩種不同的認識論進路。本文將哲學領域的認識論進路與社會人類學的認識論體系相互對照,從概念史的視角梳理、提煉社會人類學內在的認識論傳統,認為社會結構與觀念分析是社會人類學藉以分析、理解異文化的主要認識工具。這一認識工具內化著包括哲學、社會學在內的社會科學共同的認識脈絡,經過沉澱,發展成為社會人類學主要的認識論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