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十 哲學思想與唯物論、認識論

2021-02-18 思政好教師

1.哲學是關於世界觀的學問 (思考富有哲理的事例,感悟)

哲學的本義是愛智慧、智慧之學。哲學是關於世界觀的學問,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哲學是具體科學的抽象和概括,對具體科學的發展有巨大的指導作用。

 

2.哲學的基本問題

 

(1)思維與存在(意識與物質)的關係是哲學的基本問題,

它包括兩方面內容:

一是思維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劃分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

二是思維和存在有沒有同一性的問題(劃分可知論與不可知論的標準)。

 

(2)唯物主義的3種形態及其基本觀點?

 

A、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基本觀點——否認世界是神創造的,認為世界是物質的,堅持了唯物主義的根本方向,本質上是正確的

 

B、近代形上學唯物主義基本觀點——在總結自然科學成就的基礎上,認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屬性就是物質的屬性。從而豐富和發展了唯物主義。它克服了樸素唯物主義物質觀直觀猜測的缺陷,有了科學的根據,並用這種物質觀批判宗教唯心主義,具有歷史的進步意義。

 

C、現代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正確地揭示了物質世界的基本規律,反映了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要求,反映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3)唯心主義的2種形態及其基本觀點?

 

A、主觀唯心主義基本觀點---把人的主觀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覺、經驗、心靈等)誇大為唯一的實在,當成第一性的東西,認為客觀事物以至整個世界,都依賴於人的主觀精神

 

B、客觀唯心主義基本觀點---把客觀精神(如上帝、理念、絕對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認為現實的物質世界只是這些客觀精神的外化和表現

 

3.真正的哲學凝聚了時代精神的精華,是社會變革的先導。

 

辯證唯物論:

1.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係原理及其方法論

 

(1)物質決定意識原理及其方法論:

【原理】:物質決定意識   【方法論】:要求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2)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原理及其方法論

【原理】: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正確的意識能夠促進事物的發展,錯誤的意識阻礙事物的發展。

【方法論】:要樹立正確的意識,克服錯誤的意識。

 

2.客觀規律與主觀能動性的關係原理及其方法論

 

(1)規律客觀性和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論:

【原理】:規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繫。規律是普遍的;規律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它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

【方法論】:要求我們必須遵循規律,而不能違背規律。在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於人類

 

(2)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相統一辯證關係原理

【原理】: 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是辯證統一的。

【方法論】我們在想問題、辦事情的時候,既要尊重客觀規律,按規律辦事,又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把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有機地結合起來。

二)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

 

1.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係原理及其方法論

 

(1)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決定認識)原理及其方法論:

【原理】: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決定認識):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實踐是認識的目的。【方法論】:要求堅持實踐第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2)認識反作用於實踐的原理及其方法論

【原理】: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正確的認識、科學理論對實踐活動具有巨大的指導作用,錯誤的認識對實踐活動有阻礙作用。

【方法論】:要求我們要樹立正確的認識,重視科學理論的指導作用。

 

2.真理的條件性與客觀性原理及其方法論

【原理】:真理是客觀的具體的有條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適用條件和範圍;任何真理都是相對於特定的過程來說的,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方法論】:在探索真理的過程中,錯誤在所難免,要正確對待錯誤。

 

3.認識的反覆性,無限性原理及其方法論

【原理】:認識具有反覆性和無限性,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認識具有上升性:從實踐到認識、從認識到實踐的循環,是一種波浪式的前進或螺旋式的上升。

【方法論】: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

相關焦點

  • 辯證法唯物論(講授提綱)反映論
    物質世界能否被主觀意識所認知,這個問題歷來都有爭議,過去的哲學無力釐清這個問題,是因為他們並沒有認識到「認識的本質」。辯證法唯物論認為:認識是人腦反映客觀事物的特性與聯繫、並揭露事物對人的意義與作用的思維活動。這種觀點既不同於不可知論,又不同於直率的實在論。
  • 當代科學哲學的唯物論轉向-光明日報-光明網
    【論點摘編】     1938年,賴辛巴赫為科學哲學確立了「發現的語境」與「辯護的語境」之間的二分這一原則,此後,科學哲學就一直研究「科學理論」,排斥「科學實踐」,使哲學中的科學形象與實踐中的科學相衝突,由此導致各種反科學思潮泛起
  • 哲學的基本問題與懷疑論的存在
    由此,我們就看到了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視野內哲學基本問題第一方面的意義,它彰顯了以往哲學發展中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兩條路線對立的實質,揭示了人們在解釋世界本質的本體論及認識論問題上堅持著兩種完全不同的思維,從而提供了認識和理解人類精神活動的首要基礎。 其次,恩格斯還發現「思維與存在的關係問題還有另一個方面:我們關於我們周圍世界的思想對這個世界本身的關係是怎樣的?
  • 從黑格爾到馬克思,唯物論和唯心論只差了一丟丟
    馬克思主義哲學突發奇想,把哲學世界分成了兩大派別,從此,唯心論和唯物論這對姐弟在中國的教科書裡,走上了不共戴天的道路。今天我們不說唯物論和唯心論究竟誰對誰錯的問題,也不打算從哲學史的源頭討論它們的分歧究竟在哪裡。今天我們只說三個人,從黑格爾到費爾巴哈,再到馬克思,我們現在所奉為真理的辯證唯物論,和唯心論曾經就只差了一丟丟。
  • 問答三則:遲到的正義、幼年經歷失憶、唯物論唯心論
    我在之前關於「物極必反」的回答裡提到過,承襲自史達林時代的意識形態教條灌輸,已經嚴重扭曲了當代中國的哲學基礎教育。中文裡的「唯心」和「唯物」,正是飽受教條灌輸與政治攻訐汙染的詞彙。粗暴的「唯心/唯物」陣營劃分,掩蓋了這對標籤背後哲學議題的複雜性與多樣性。
  • 哲學:託馬斯·阿奎那的認識論觀點
    他學習期滿以後,在科隆、巴黎、波倫亞、羅馬和那不勒斯教授神學和哲學,經常移居,專心從事於建立前所未有的最偉大的天主教思想體系。他死於1274年。他的同時代人稱之為天使博士,1323年教皇約翰第二十二世承認他為聖徒。託馬斯對許多著作作了注釋,其中有亞里斯多德的著作;還寫了許多哲學和神學論文。他的主要著作有《神學大全》和《反異教大全》、《論基本政體》(一部分是他的)等。
  • 中國古代的唯物主義思想
    區別唯物論和唯心論的唯一標準是恩格斯提出的「哲學根本問題」,是「精神和物質」誰是第一性的問題。也是中國古代哲學中討論過的「究竟問題」,「本原問題」世界的「究竟」是物質存在?還是精神意識?這個問題關乎到「腦子裡認識的世界」是否就是「身處其中的現實世界」?
  • 【立命-明鑑】張載哲學思想概述
    張載的著作艱深難讀,而對於張載哲學的性質,國內學者又有不同看法,多數學者認為是唯物主義的,也有些學者認為是二元論者,這就為公允地介紹張載哲學帶來了一定的困難。下面,我們擬根據學術界比較流行的觀點,並結合自己的解釋,把張載的理學思想分為五個部分,作一點簡明的闡述:1.
  • 南懷瑾先生:若世稱佛法,亦為一種哲學思想,實謬不可以千裡計
    西洋哲學,淵源於古希臘,流衍而成近代各學派之思想;有謂佛法亦系其中哲學思想之一派者,此實似是而非之論,須加辨正。人能認識萬物,即是認識「數」,蓋萬物由面而成,面由線成,線由點而成,「點」和「數」,即為物之起源。能諧和世界秩序之存在,皆基於「數」,人類社會生活亦然。對於「十」之一數,推崇備至,乃由「唯物論」而進入「唯心論」矣。
  • 注重把握馬克思主義思想方法的整體性
    作為科學的思想方法,馬克思主義哲學具有整體性的理論品格,是唯物論、辯證法和價值論在實踐論基礎上得以統一的、完整的理論體系。掌握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就必須把握馬克思主義思想方法的整體性。各級領導幹部系統完整地把握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精神實質,對於推進我們黨的偉大事業具有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
  • 坤鵬論:真正的哲學思想從巴門尼德開始(上)
    學習哲學史不是為了增加談資,而是了解各種哲學思想的初心以及其論證過程。巴門尼德的哲學則被認為第一次開始有了鮮明的、邏輯的推理論證,真正有了哲學的意味。所以,黑格爾說:「真正的哲學思想是從巴門尼德開始的。」二、什麼是本體論?本體論(ontology)是探究世界的本原或基質的哲學理論。
  • 歷史唯物論是習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理論基礎
    習近平法治思想是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中國化最新成果,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唯物論作為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論基礎,為我們全面、準確理解這一重要思想,把握其核心要義提供了基本框架。
  • 李景源:把握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精神實質就要做到實事求是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原所長李景源做客人民網 (萬鵬 攝) 人民網北京1月6日電 (朱書緣)日前,中宣部中組部發出通知,要求認真組織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十講(黨員幹部讀本)》。今天,該書編寫參與者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原所長李景源做客人民網,就「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十講》」話題與網友進行了在線交流。李景源認為,要做到實事求是就要自覺地把握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精神實質,把握它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就要把握實事求是。 李景源認為,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精髓,要真正做到實事求是,首先就要來理解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精髓。
  • 【易學研究】張岱年 | | 論《易大傳》的著作年代與哲學思想
    二、《易大傳》的本體論學說《易大傳》是《周易上下經》的解說,但它的解說卻不一定合乎《周易》古經的原意。《易大傳》在解說古經時提出了若干關於宇宙人生的創造性見解,就思想的深度而論,可以說達到了先秦哲學的最高水平。《大傳》十篇,不是一個人寫的,亦非一個時期寫成;但各篇的觀點還是互上協調的,並無彼此衝突之處。
  • 光和引力的本質和哲學認識
    哲學家將事物的存在劃分為兩個層次——現象和本質,將對事物存在的認識劃分為兩種方式——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一種哲學流派認為,感性和理性認識達到事物的現象、卻達不到事物的本質,不可知論的哲學流派否認事物本質和真相的可認知性。
  • 淺議哲學的認識論轉向
    研究存在問題的是本體論,研究思維問題的是認識論。如果把世界歸結為水火氣或原子等本體,就與宗教把造物主設定為上帝類似,都是把理論教條建立在斷言上,即沒有實驗的證明,也缺乏現實的依據。早期哲學研究大都把精力集中在世界起源和萬物本性上,試圖搞清楚構成萬物元素、宇宙發展動力、世界因何存在,以及究竟有沒有至善等等,也就是說,存在是哲學的基本問題,核心在於因何而存在,以及依何形式而存在。
  • 艾思奇《大眾哲學》
    我們舉了以上各種人的各種思想,這些思想正是舊社會中人們日常生活裡很容易可以碰到的,而同時也是包含著各種哲學的萌芽的。這是些什麼哲學的萌芽呢?讓我們加以說明吧:第一種人感到人生無聊,世界不值得留戀,這裡面就有「悲觀主義」的哲學思想。第二種人以為生活困難是命中注定,無法改變,主張消極忍受,這裡就有「宿命論」的哲學思想。
  • 為什麼現代哲學誕生以後出現認識論轉向?這與哲學的發展密切相關
    認識論的轉向等於是把哲學家觀察世界的方法,從古代哲學的「本體論」,轉向了近代的「認識論」。認識論問題說到底就是思維與存在的關係問題,就是主觀精神如何實現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問題。哲學史的要求。在古希臘和中世紀時期,哲學家們認識世界時,都是在追求事物的本質,古代哲學默認了思維與存在的一致性,認為我們所看所感的,都是客觀世界真實存在的。它所要解決是:世界萬物的統一性根據究竟是什麼?如何理解和把握多種多樣、變化無常的現象後面起支配作用的最為根本的原理與原因?但在實際過程中卻導致了可感世界與可知世界的分裂,這就對哲學的發展造成了困難。
  • 《令龍讀書,中醫的哲學思想》(中醫學001)
    哲學,是一門深邃的學問,它有著豐富的理論知識和思想。一提到哲學家,我們就會認為一定是一位侃侃而談的學術大師。哲學它揭示了自然界事物和現象的基本規律,可以說它在各學科中都有滲透。中醫在幾千年的發展中,它在臨床實踐中也受到了哲學的影響。可以說中醫學理論體系正是幾千年來中醫學臨床實踐經驗的積累和哲學思想相交融的產物。
  • 現象學作為質性研究的哲學基礎:本體論與認識論分析
    但我們可以通過現象學的哲學貢獻釐清其源頭地位,同時又能分析出質性研究作為下遊的一種研究範式所遵循的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思想,從而最終實現二者某種程度上的對接。如果一旦這種對接是自洽的,而現象學的哲學地位又是無疑的,現象學作為質性研究的哲學基礎這一論點就可以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