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行走在泥濘的鄉村路上。
一些村社道路多年修不了,村民出行難、農產品運輸難……近段時間以來,本報「民情熱線」和四川日報網「問政四川」,不斷接到部分關於村社道路建設問題的來信來電反映——
近日,本報民情熱線(028)86968696連續收到來自省內不同地區的多位讀者的來信來電,反映當地農村一些村社道路始終修不起來,給村民出行帶來極大不便,特別雨水偏多季節,經常走得一身泥濘,也給農產品運出銷售產生影響。村民們不約而同地問道:盼望已久的村社水泥路,何時才能修起來?
村社「斷頭路」頻現,原因何在?如何解決「最後一公裡」問題?7月上旬,記者深入讀者提到的遂寧、廣安等地,對部分村社「斷頭路」進行了調查。
□朱靜霞 本報記者 龐瑩 文/圖
[現場]
村社「斷頭路」,讓出行「斷」在家門口
7月3日,記者驅車來到遂寧大英縣天保鎮柏桂社區,剛進入社區,水泥路戛然而止,眼前的泥濘小路攔住了汽車的去路。「這條村道一直未修,也不知道原因在哪裡。」一位村民告訴記者。
記者看到,在這條「斷頭路」上,連接柏桂社區的一端是平整的水泥路,另一端則是布滿泥濘和水坑的泥巴路,有的地方有碎石。道灣村3社村民張大爺正等在路口,給剛從成都回來的兒子一家送雨鞋。「這條路一到下雨就稀爛,不穿雨鞋根本走不過去。」張大爺的兒子說。但也有好消息傳來,「據說馬上要開始修了,希望能早日修好。」
柏桂社區黨支部書記劉中華告訴記者,這條待修的斷頭公路叫柏步路,是一條全長約7.3公裡的村道,連接柏桂社區和遂寧市安居區步雲鄉,涉及李廣溝村、歸鄉村、道灣村等7個村子8000餘人。「這條路是村民的出行主路,村民們早已望穿秋水。」劉中華說,修建成本約為35萬元/公裡,共需籌集240萬元資金。「村民集資環節進行得比較順利,大部分村民都按規定金額集了資。」
據了解,除了村民集資以外,當地交通部門還會以大約20萬元/公裡的標準進行補助,剩餘的資金缺口則由鎮政府籌資填補。「資金到位之後,政府就會組織招標,預計9月份開工,年前竣工。」劉中華說。
前行道路被「斷頭路」阻擋,記者繞道繼續趕往沙石咀村2社。行至沙石咀村7社,車輛再次被一截泥濘不堪的道路攔下。
「泥巴路那邊就是1社和2社,車沒法開,你們只能走路上去。」7社村民張大姐告訴記者,這條泥巴路距離柏桂社區最近,但一直沒有修通,很難走,尤其老人和小孩出行很不方便。「一到下雨天,我要騎摩託車繞道很遠送娃娃去上學。」張大姐說。
「路不通,最怕得了急病,救護車進不來」,「今年多雨,路太爛,買豬的販子都不願意來,村民家自產的水果也時常運不出去,要用的肥料和種子也只能靠一袋袋背上山去」……村民們紛紛向記者訴說泥濘路帶來的種種不便。
村民出行難並非只發生在遂寧一地。近期,本報民情熱線接連接到群眾反映部分村社「斷頭路」帶來的煩惱。
在四川日報網「問政四川」平臺上,來自省內各地的網友留言反映當地村社道路問題,成為網絡問政的熱點之一。除了對村社道路建設的期待外,網友還紛紛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其中,「村道建設需要有新的思維」、「各方重視、合力解決、創新機制,才能有效解決」等建議較為集中。
[探因]
資金是打通村社「斷頭路」的最大難題
村社「斷頭路」頻現原因何在?解決村民出行「最後一公裡」到底難在哪裡?調查中,基層幹部紛紛表示,資金問題是最大難題。
沙石咀村會計周繼雲介紹,沙石咀村轄有14社,但是除了2007年已經修好的主社道,以及6社正在修建的連接主社道的公路之外,其餘社的公路都沒通。而主社道只途經6個社,並且由於地理半徑原因,平均每社也只有一半人口能夠受益,餘下8個社則難以受益。
路線怎麼走,村民之間難免有分歧,爭執不下。這是村社道路難以修起的一大原因。還有的是部分幹部群眾積極性不高,難以達成一致。
不過根本的原因還在於缺乏資金。「8個社要連通到主社道的話,大概要修建17公裡的路,承包費用大約是30萬/公裡。我們籌集不到這麼多資金。」周繼雲說,不受益的8個社中,只有6社現正在修建一條長約1.5公裡的社道,而這條路主要是靠私人捐贈資金來修的。
「第一,村民大多不富裕,數目太大的話承受不了;第二,有些村民已經轉戶離開,能夠參與集資的村民不多;第三,個別村民不願意出錢修路,這對其他村民的集資行為造成一定影響。」周繼雲表示,如果爭取不到政府「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政策」的指標,修路幾乎難以完成。
記者在廣安等地調查的情況也類似。
在廣安市嶽池縣裕民鎮接官亭村6社,計劃於今年秋收之後修建的2.8公裡碎石社道也還存在近25萬元的資金缺口。「多數村民都不富裕,拿不出錢。除爭取政府『一事一議』項目獎補之外,村幹部還通過上級的對口幫扶部門拿到了約5萬元的捐款,並且還要爭取省上項目資金和社會愛心人士的捐助,儘量不讓村民自己掏錢修路。」村支部書記朱建國表示,農村修路困難重重,尤其資金問題最讓人頭痛。「但是,要破解這個難題,還需要政府、社會和村民齊心協力。」
[應對]
通社道路爭取「一事一議」來解決
記者從省交通運輸廳公路局獲得的資料顯示,全省目前還有320個鄉鎮不通油路、781個建制村不通公路、13863個建制村不通水泥路,建制村通暢率僅71.6%。
如何解決村民「最後一公裡」的出行問題?省交通運輸廳公路局副局長許磊表示,針對農村各種「斷頭路」,我省在2009年、2011年和去年先後實施了《四川省農村斷頭公路建設實施方案(2009-2011年)》、《四川省農村公路「十二五」建設規劃》、《四川省2013-2015年農村公路改善工程》,將集中解決一批農村「斷頭」公路問題。他同時坦言,農村公路包括鄉鎮道、通村道,但「社道嚴格來說不屬於公路,它是為農業生產運輸或者為產業發展提供便利的道路,屬於專用道路,社道不屬於目前重點解決的範疇。」
許磊表示,農村公路建設是一個發展的過程。「現在全省農村地區的通社道路保守估計大約有30多萬公裡,量很大。對各級政府來說,首先還是要保證當地對外主通道的通暢問題,社道這一塊量太大還無法覆蓋。」據許磊介紹,現在村內的道路建設主要通過「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政策」的方式來解決,「到社的道路,也可以儘量爭取這種途徑來進行建設。」「公路作為服務設施,有先導性和服務性的特點,公路建設也要與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許磊認為,隨著城鎮化的進程,農村公路也要圍繞城鎮化和產業化來發展。「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民居住越來越集中,比如說原來的三個社可能集中到一個社,農村公路就要向聚居點延伸,現在所謂的通社公路在以後肯定也要進行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