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W!」—這是史蒂芬霍金用眼睛寫完的人生最後一句話,無比深情地表達了他對世界的熱愛!
霍金輪椅是當今人機互動的集大成者
霍金是繼牛頓和愛因斯坦之後最傑出的科學家之一,被譽為宇宙之王。但命運似乎和霍金開了個玩笑,他在21歲就被確診為「漸凍症」,全身癱瘓不能言語。為了讓霍金能夠繼續創造科學奇蹟,世界頂尖科技公司為霍金的輪椅安裝了電腦等設備,配置了文字轉換語音、紅外線監測、人臉識別、眼球追蹤等技術,可以把思想轉化為文字。此後,霍金用自己的勇氣與堅持做出了常人難以企及的成就,提出了著名的「霍金輻射」學說。可以說,霍金輪椅是當今人機互動的「集大成者」,是人類思想與機械力量擦出的最強火花。
如何在人與汽車之間構建一個交互系統
語音轉文字並不稀奇,微信中幾乎每天都會用到它。人臉識別技術、眼球追蹤技術才是霍金輪椅的先進之處。不過隨著科技發展,這兩項技術在汽車中已經被廣泛應用。今年7月份上市的凱迪拉克CT6就配置了Super Cruise超級智能駕駛系統,集成了用於人臉識別的攝像頭和紅外線發射器。在你疲勞駕駛時,可以更主動的給予提醒。剛剛開啟預售的威馬EX6 Plus 6座則配置了更先進的「眼神智控」,具備人臉識別、視線喚醒、疲勞檢測三大模塊。像霍金的傳奇輪椅一樣,這套系統只需你給它一個眼神,就可以瞬間秒懂你的想法。
凱迪拉克CUE系統使用了百度語音智能交互系統
可以發現,無論是「眼神智控」還是人臉識別,本質上反映的是機器如何獨立思考,如何做決策,如何更好的服務人類。那麼,人類工程師是如何實現人與汽車溝通,或者說如何在人與汽車之間構建一個交互系統。
威馬成長式動態人機互動
第一階段的人車交互:沒有腦子的汽車和只能下命令的人類
一切的技術謎團都要在從最初的需求出發,人與汽車的交互系統由人對汽車的便捷性需求催生。進入工業化社會,「我很忙」變成了每個職場人的口頭禪,在生活與工作之間疲於應對的人們更加需要一臺更懂他的汽車。然而從需求出現到市場滿足,總需要一個過程,打工族不是霍金,不可能讓一堆世界頂級公司不惜一切成本為其量身定製,更何況霍金的輪椅也經歷了漫長的升級迭代。於是汽車開始出現了一些最早的智能交互,在2013年凱迪拉克車型就已經搭載了CUE人車交互系統,用戶按下方向盤上的啟動按鈕,然後說出「打開空調」,汽車就可以自動開啟空調。在當時,汽車智能化雖然在國內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但在市場端,國產品牌依舊沒有拿出比較成熟的產品。豪華品牌在技術上,依然佔據引導作用,並依靠這種時髦的科技,賺足了眼球。
如果語音控制還需要手動激活,那我們為什麼不直接動手
即便以今天的眼光,這種指令式人車交互也有獨特優勢。它更簡單、高效,說讓汽車幹啥,汽車就能幹啥。缺點也很明顯,一個功能對應一條指令,想要玩轉這一套,需要花時間去學習。最關鍵的是,智能化不是讓人去學習語言,而是讓機器去學習人類。而且指令式人車交互,在實際體驗中,也不完美。想要的打開空調時,就必須方向盤上操作一番,然後對著車機系統吼一通。可實際上,啟動空調很簡單,隨手一摁就行,完全不需要如此麻煩。
第二階段: 狂背單詞的汽車和愛講話的人類
初期的人車交互尷尬問題,並沒有打擊到汽車工程師,對於這類人來說,與天鬥,與地鬥,與機器鬥,其樂無窮! 很快,就出現了以「免喚醒詞」為代表的人車交互新方式,標誌著汽車開始嘗試以朋友的角色,理解你。
威馬EX6 Plus 6座通過免喚醒詞開啟沉浸式交互場景
那麼,免喚醒詞是什麼鬼?現在讓我們回想一下人機互動使用場景。例如,我正在用小鵬G3,我要去外灘看大海,我會說:「小P、小P」,我要打開地圖。但如果我們真的把「小P」當朋友,像朋友一樣面對面的交流,我們就不會每句話都「指名道姓」,我們會說,去外灘看海景。在這個過程中,「小P、小P」被省略,「去外灘看海景」則變成了啟動導航系統的免喚醒詞。
免喚醒詞的出現大大降低了人車溝通複雜性。嘗到甜頭後,國內車企迅速擴大了「免喚醒詞」詞組量。以最新發布的威馬EX6 Plus 6座為例,人車交互系統內置超過了70組免喚醒詞。比方說,日常駕駛聽歌時,對當前歌曲完全不感冒,想切換下一首,只需要說「下一首」就行。相比最早的凱迪拉克CUE人車交互系統,免喚醒詞的加入取消了手動啟動語音和「指名道姓」的語音喚醒過程,第一次真正意義上讓語音交互有了實用價值。
曾經走遍天下都不怕桑塔納,至今仍在拒絕智能化
然而在人車交互發展方面,國內造車新勢力因為發展原因,語音交互是從免喚醒詞這一階段開始。而合資車企在這方面走的更早,它們的人機互動是從最簡單的語音指令開始。但走的早,不一定走的好。在本土品牌擴大「免喚醒詞」應用時,通用、大眾這些巨頭還在糾結是否需要為此做更深的延展。至今,凱迪拉克CT6的語音交互依舊停留在「安鍵啟動」狀態,並不支持免喚醒詞。而在小鵬P7的車機系統中免喚醒詞已經達到了50+,威馬EX6 Plus 6座更是擁有超70組免喚醒詞,支持超過120項駕駛場景常用功能的語音控制,包含17項車輛控制指令,能夠有效識別中英文混合信息。只需說句話,一切全搞定。
人臉識別隨時檢測人臉
第三階段:察言觀色的汽車和手舞足導的用戶
話說回來,免喚醒詞始終是技術限制下的產物,真正的人車交互應該像朋友交流一樣,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個表情就能懂你,而不是儀式感的喚醒。此時,汽車人車交互系統引入了類似史蒂芬霍金輪椅配置的「眼神追蹤」技術,只不過在汽車上被稱為「眼神智控」。配置這種技術的汽車會在座艙內放置人臉、眼神追蹤等識別模組,用來會檢測駕駛員動作。當你扭頭向屏幕的時候,汽車就會明白,你在需要我,此時,你給它個眼神,就能喚醒車機交互系統。在這個階段,汽車學會了看臉色,揣測人類心思,變的更聰明。
威馬EX6 Plus 6座「眼神智控」模組設置在了前擋風玻璃靠近內後視鏡處
在威馬EX6 Plus 6座中,「眼神智控」模組設置在了前擋風玻璃靠近內後視鏡處,具備了人臉識別、視線喚醒、疲勞檢測三大模塊。如果我想要設置導航,只需要扭頭看向中控大屏,然後說導航去國家大劇院,車機系統就會自動輸入導航位置,然後開啟導航模式,這就是視線喚醒的奇妙之處。
威馬EX6 Plus 6座「眼神智控」中的人臉識別檢測
如果說,「眼神智控」只是為了實現視線喚醒,那它將毫無存在感,這種小活,「免喚醒詞」就能做到。作為新的交互方式,「眼神智控」的雄心是要從被動到主動實現全新人車「互動」。疲勞駕駛檢測就是一種很受歡迎的主動關懷配置。統計表明由於疲勞、瞌睡引發的交通事故在交通事故的總數中佔7%左右,在重型卡車和高速路上的交通事故中則佔到35%左右,而在嚴重交通事故中的佔比更達到40%。同時交通事故統計結果顯示,如果駕駛員反應速度能夠快0.5秒,將有60%的交通事故能夠避免,如果快1.5秒,將有90%的交通事故能夠避免。
凱迪拉克CT6搭載Super Cruise超級智能駕駛系統具備疲勞駕駛檢測
在凱迪拉克CT6和威馬EX6 Plus 6座中都配置了「疲勞駕駛檢測」。它們就像機警的偵察員,隨時分析駕駛員面部數據,如果駕駛員出現眨眼睛和打哈欠等動作,它們就進入分階提醒。如果眨眼睛的時間和打哈欠的次數滿足了車輛設定條件,車機系統就會發生提醒,或者主動啟動語音,詢問車主是否來點音樂。只不過新勢力出身的威馬在「眼神智控」的人臉識別模塊中,還進行了更深的拓展應用。譬如,用戶坐進駕駛艙,人臉識別模組就能進行識別駕駛員,自動把對應的喜馬拉雅、QQ音樂、愛奇藝、百度地圖等帳號全面互通。如果說語音交互的差異是豪華品牌的本土化服務缺失。那麼,「眼神智控」的深度拓展則反映出各自不同的軟體開發實力。
中國智能語音交互市場份額,中國品牌佔據85%以上市場份額
需要指出的是,合資品牌並不傻,他們已經醒悟過來,體會到了人車交互對用戶的吸引力,以及人車交互開發對自身在智能化方面的積極作用。但合資品牌經歷了太久的戰略遲疑,從16年開始,人車交互已經在國產車上基本普及,相關人車交互產業也被本土的百度、阿里、科大訊飛、商湯等巨頭所壟斷,他們能做的只能是買國產供應商提供的半成品,加上無法很好的本土化適配,最終導致他們從先行者,變成如今的追趕者。
電影流浪地球中的語音交互機器人繆斯
第四階段:「聲情並茂」的汽車和不想說話的用戶
那麼,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內,人車交互又會如何發展呢?
是像電影(鋼鐵俠)中的賈維斯?還是像(流浪地球)中和吳京對話的繆斯。NO,都不是,人車智能交互屬於基礎科學,完全不存在「大躍進」式的跨越發展。下一階段的人車交互會把語音交互和「眼神智控」深度融合,從聲音和表情上「聲情並茂「的理解用戶,然後在交互上,做出一些新的創新形式。
威馬吸菸場景下,自動關閉天窗,打開空氣過濾和負離子淨化
如何定義新的創新形式?試想當你點燃一支煙,希望略作放鬆時,車輛會為你主動降下窗戶,實現車內通風。當你忽然接到一個電話,要做簡單溝通時,車輛會為你主動降低音樂和導航音量,以保證通話效果,這些功能在威馬EX6 Plus 6座上已經能夠實現。未來更超前的手勢控制,也會在威馬下一代數字智能座艙中逐漸落地。譬如,開車時,需要觸控屏幕完成操作時,可以不用俯身,直接做一個滑動手勢,車機系統就能完成屏幕滑動。這一階段的人車交互智能化,將無限接近霍金的傳奇輪椅。
凱迪拉克CT6
相比新勢力這種更快速地智能化發展,合資品牌的人車交互進程就要保守太多。通用集團凱迪拉克品牌在下一代旗艦車型凱雷德上依然只是提供了基礎的4G通訊和百度語音,不僅缺少5G 、V2X等前瞻科技,甚至是車機交互的發力點仍然是在向著整車OTA、本土化語音發力,還是在打基礎,做基本功。
致敬霍金,致敬他對世界的熱愛,對科研的熱誠。以為往聖繼絕學的科技態度、和落後就要挨打,天天擔心被淘汰的焦慮感,造車新勢力在智能化方面突飛猛進。從汽車人車交互的四個發展階段看,造車新勢力顯然走在了時代前列,雖然它們依然有很多方面都需要努力追趕,但並不妨礙我們給予適當鼓勵,畢竟「胡蘿蔔加大棒」才是最佳激勵方式。在此,我引用我國已故著名生物學家童第周的話:「一定要爭氣,中國人並不比外國人笨。外國人認為難辦的事,我們中國人經過努力,也能辦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