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07 07: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劉少偉教授
本文專家:張友傑,華東理工大學食品研發方向碩士研究生
劉少偉,華東理工大學食品藥品監管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食品科學博士,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博士後
還記得那些不經意間驚豔到你的各種美食嗎?
那些熟悉的味道是否還縈繞在你的舌尖?
你是否有那種不顧一切的衝動,就為了再次品嘗到那熟悉的味道?
或許你已經這麼做了,但卻會發現那些熟悉的味道變得陌生了!
這是為什麼呢?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圖片來源於網絡
01
二氧化碳增多影響飲食
來自美國全球氣候研究組織的一份最新報告指出,氣候變暖對人類的影響比之前預想的還要巨大。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研究員塞繆爾·梅爾斯等人的最新研究結果也顯示,如果不加以遏制,人類排放到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將會嚴重損害小麥、水稻和其他主要作物的營養價值。
不僅僅是蛋白質,鐵、鋅、鈣、鎂、磷和氮等基本元素也會隨著二氧化碳的增多而減少。此外,由於氣候變化,整個食物系統的穩定性也會遭遇由於供應的短期變化帶來的風險。據該研究估計,如果二氧化碳水平持續上升,到2050年,全球18個國家的人口可能會減少超過5%的膳食蛋白質。
圖片來源於網絡
「十幾年前,我們坐在一起討論關於二氧化碳排放對人類健康影響的問題時,不會預想到二氧化碳會讓人們的食物變得『營養不足』。但現在,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增加是不得不正視的環境問題。如果不加遏制地繼續破壞和『改造』地球自然系統,人類將會遇到更多這樣的『驚喜』。」梅爾斯說。
我們必須認識到,生態環境的改變在潛移默化中改變著我們賴以生存的盤中餐!
02
汙染物漸漸「潛入」人類餐桌
以水汙染為例,近年來,海洋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白色汙染。儘管心知肚明,但汙水、塑膠袋、有毒廢物等還是統統都往海裡倒。這些汙染物的害處往往是無形的。惟有當人們對北極熊屍檢,或是在紐約壽司店檢驗金槍魚時,這個問題才會浮現出來。
圖片來源於網絡
2015年,美國的研究機構就估算出,每年至少有800萬噸塑料從海岸線進入海洋。這是什麼樣的概念?這就相當於一分鐘的時間就向海裡傾倒整整一卡車的塑料垃圾!這些汙染物不僅會破壞海洋生態環境,也會客串人類餐桌的成員。大量科學數據證實,它們最終會以不同形式擠進人類餐桌,無論是美味的海鮮還是眾多美食愛好者熱衷的海鹽中,都曾被檢測出微塑料。
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作為生物鏈一員的我們,那些熟悉的味道漸漸陌生也沒什麼奇怪的了。
03
科技的不合理利用
1968年,日本稻米鎘汙染事件;
1986年,前蘇聯核洩漏事件;
1992年,英國狂牛症事件;
1999年,比利時二惡英事件;
2005年,中國蘇丹紅事件;
2006年,多寶魚事件。
還有「三鹿奶粉」事件、地溝油事件、黃金大米事件等等,令人心寒的同時,也發人深思!
圖片來源於網絡
如果繼續這種勢頭的話,無疑是在自掘墳墓!因為那時你該擔心的不是味道是否改變,而是是否能吃!
04
習慣了那種「老味道」
當味道成為一種習慣,我們潛意識裡就會認為它就應該是這個味道。習慣成自然,我們都知道,習慣一旦養成就很難再改變。
圖片來源於網絡
05
原料的「消失」
蘿蔔青菜各有所愛,同樣的食物有人吃上一口就欲罷不能,有人則難以下咽。科學研究告訴我們,人們喜歡或不喜歡某一種食品其實不僅在於食品本身的味道,還在於人們的不同感覺,而這種飲食習慣一旦形成,就難以改變。
就拿我自己來說吧,如今菜市場上的玉米,不是糯玉米就是甜玉米,相比之下,我更喜歡小時候那種小個頭帶花紋的玉米,可惜市面上很難見到。那記憶中的味道也已漸漸陌生。
當然了,肯定還有其他原因的。可能,或許,你只是感冒了呢?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環境汙染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