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的生活費,一直是人們關注、熱議的問題。大學生處在求學階段,大多數沒有單獨的收入來源,父母每個月定期提供生活費。生活費給多了怕孩子浪費,給少了怕孩子受委屈,生活費受到家庭收入水平、學校位置等因素限制。
家住河南的瑩瑩,今年高考順利被深圳大學錄取,拿到錄取通知書以後,瑩瑩非常開心,家人也很自豪。但是,瑩瑩開學前夕卻因為生活費的事和家人鬧得不可開交,父母覺得,大學不是讓她享受生活、不是和別人攀比的地方,每個月1500元就夠了,這是大學生生活費的一般水平,畢竟家裡的經濟狀況也不那麼樂觀。
但是瑩瑩卻不同意,她覺得自己去的是一線城市,消費水平非常高,執意要父母每個月提供3000的生活費。因為生活費的事情爭執了好久,父母最後決定了,剛開始一個月給她3000元,讓她適應學習生活環境以後,再看看每個月具體需要多少。
瑩瑩從讀小學到高三畢業,都沒有住校的經驗,也不知道計劃性的消費。所以開學時間沒過去一個月,就打電話哭著向父母要錢,因為她說一入學就交各種費用,軍訓服裝費、書本資料費、生活必需品費用等等。
孩子遠在千裡之外,父母也非常擔心,於是,還沒到十一月份,父母又匆忙給瑩瑩卡上打了2000元。晚上瑩瑩和媽媽好好談了談,說深圳地區消費真的太高了,出去打車、購物、交友處處要用很多錢,周圍的室友生活費都比她高很多。
絕大多數家庭收入來源都比較單一,父母掙錢不容易,不希望自己的孩子用錢大手大腳的,怕孩子養成不好的習慣,但是又怕孩子因為生活費不夠,吃不飽穿不暖。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最近大學生生活費的統計表吧,這張表僅供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大學生生活費統計表出爐,一共4檔次,你屬於哪一級別
第一個、青銅級別:600-1000
這個檔次的消費水平,在全國來說還是比較低的,這些同學基本上來自偏遠地區的農村,家庭收入不樂觀,他們基本上只能解決溫飽問題,省吃儉用,節衣縮食,每天在食堂的花費差不多30元,意味著平時不去超市,不網購,也不參加聚餐。
第二個、黃金級別:1000-2000
這屬於大眾的消費水平,花錢基本上還是自由的,算收支平衡。解決溫飽不是問題,每個月還可以買一次自己喜歡的衣服、包包,開學或者放假前可以和室友聚餐。
據了解,1500-2000元屬於「小康水平」,是大多數家庭父母每個月給孩子提供的生活費標準。
第三個、鑽石級別:2000-3000
鑽石級別的人花錢很有底氣,平日裡,除了要穿好的,吃好的,在一些特別的日子,比如說朋友的生日,他們願意花錢買一些小禮物。出校外聚餐也是非常常見的事情,可以自由支付,基本上沒有經濟壓力。要是哪位室友經濟比較困難,他們也會伸出援手提供幫助。
第四個、王者級別:3000-5000
王者級別的大學生在校園裡數量比較少,他們的家庭條件優渥,消費很自由,平均每一天的消費水平可以達到100元以上,這個水平差不多屬於三四線城市勞動人民一天的工資了,一般的家庭是拿不出的。
這些土豪級別的學生一般沒有經濟方面的煩惱,經常買名牌衣服包包,奢侈品,喜歡到校外和其他人聚餐,出手闊綽。
大一學生,基本上都是父母每個月提供一定的生活費用,到了大二大三,他們會通過自己的努力賺取一部分,比如獎學金、勤工助學金,家庭困難的學生還可以拿到一些助學金。生活費支出大部分是餐飲、服裝、生活用品、休閒娛樂等等。
父母每個月提供生活費的「依據」:
第一方面、家庭收入水平
家庭的收入水平無疑是影響大學生生活費的重要因素,大學校園裡,流行著這樣一句話:「每個月生活費500餓不死,5000也不夠花」。因此,一些家庭收入不高的家庭,沒必要打腫臉充胖子,應該讓孩子養成良好的消費習慣,而不是只要孩子伸手就給。
第二方面、學校的地理位置
這也是影響學生生活費水平的一大因素,經濟發達地區物價水平相對高一些,比如北上廣深一線城市,家庭條件差的同學經常感到「亞歷山大」,基本上要靠自己解決大部分生活費。
第三方面、學生的學校與專業
學校與專業不同,學生的額外開支就不一樣,開學時候,比如一些藝術類的學生,需要購買一些輔助器材,專業相關的道具等等。
筆者語錄:
大一新生踏入大學已經快兩個月了,在大學裡,生活費並沒有固定的標準,父母每個月提供的生活費需要父母與孩子溝通、協商,具體分析。不是孩子每次要多少,父母不管不問就給多少,讓孩子養成良好的消費習慣最重要!
以上就是本期的全部內容,你現在每個月的大學生活費用是多少呢?歡迎留言討論。
(在這裡,你將看到有深度、有觀點、有邏輯的內容,期待你的關注!部分圖片與資料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