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教授瀋陽在網上無意中發現的一則信息引發了他長達兩年的關注:一名剛畢業的博士網上開店賣論文,每篇一兩萬元,聲稱一年內賣出去的論文中有8篇都進了SCI索引。
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學引文索引)是美國科學家創建的一個科學論文資料資料庫。上世紀80年代末作為一種評價體系引入中國大陸。而今,SCI論文已成為國內衡量大學、科研院所和科學工作者學術水平最重要的尺度之一,拿碩博學位、評職稱、申請經費、評獎、晉升乃至評選院士,幾乎無不與之掛鈎。
「一般博士一年發一篇就不錯了,他產量驚人,一年多的時間就發了好幾篇。」一直在研究論文買賣的瀋陽對這個「頂級高手」非常好奇,認為這是論文買賣產業鏈上極其值得研究的人物。
網上開小鋪賣論文
這是一個位於某門戶網站上的博客,博客主人將其定名為「SCI論文小鋪」。
打開首頁,右側的頁面上有對博主的介紹。一張不那麼清晰的照片上,一個戴眼鏡、穿T恤的大男孩右手挨著嘴,望著前方。照片下,標註著一些信息,網名「mwz6566」,自我註明的所在地「上海市黃浦區」,以及年齡「30歲」等。
在自我介紹中,博主直言不諱地寫道:「轉讓、購買、代寫、代發SCI論文。」並且註明:「內容涉及(但不局限於):有機配體及金屬配合物的合成、配合物的合成與表徵、光物理性質的討論、納米性質的討論、量化計算的討論。文章可供化學系、材料系、物理系的人使用。」
在這些介紹後面,他還留下了網絡聯絡方式。
其中的一篇博文中,他詳述了開設「論文小鋪」的目的:自己剛剛畢業,在畢業前,做了大量實驗,積累了一些實驗數據,本來打算拿到新單位發表,然後用來評職稱、申請項目。但是陰錯陽差,他籤到了一個製藥公司,不需要做科研了,因此想將手頭的數據寫成文章,物盡其用,「經過對數據的整理,粗略估計可以寫成10篇左右的SCI文章,推薦各位高校教師,尤其是急等論文評職稱的教師使用。」
為了消除購買者的顧慮,他還專門強調,這些數據都是自己親自做實驗、測試得來的,數據的真實性沒有問題;同時還保證了保密性,都是利用閒暇時間做實驗、測試,除了自己沒有人知道這些數據。
這位神秘槍手稱,在讀博期間,自己完成的論文數量達到兩位數,全部為英文SCI,影響因子加和接近50。而現在出售的論文檔次也基本定位在英文SCI,影響因子大於1。
他還公布了自認為一個「風險係數極低」的論文買賣流程:在文章投出後,編輯會要求文章修改,此間將這篇文章的簡要信息通知發布,等待買主。然後根據買主的信息將論文中作者信息、單位及致謝部分修改,同時還可詳細為對方講解這篇文章的立意、創新點、討論部分等內容。這篇文章就這樣完全變成了買家自己的文章。
他甚至表現得非常「負責」:如果提供的論文不符合要求,可以向他諮詢,他手頭數據可以滿足對方要求的話,「我會為對方量身訂做一篇論文」。
對於價格,他表示:「現在各高校對SCI論文的獎勵都很大,因此不想賤賣了。」
在他的博客上,每一個編號文章從創意、關鍵詞到國外雜誌接受、修改轉讓、交易完成的進展都被博主及時貼出。
此前有媒體採訪中了解到,他已經賣出的論文中,有8篇進了SCI索引。
對於賣論文的初衷,他在博客中提到:「這一切都是為了錢,拜房地產開發商所賜……努力寫作中。」
自稱賣論文受法律保護
非常有意味的是,在媒體報導這個「SCI論文小鋪」後,此人還專門在博客中寫下了一篇《聲明》——《關於論文小鋪不接受記者採訪的聲明》。
他聲稱,這是為了自身和買家的保密需要,「可以說買賣論文是一個灰色市場,這我並不否認,進了這個市場就要遵守遊戲規則。」
他甚至質問:「有那麼多大的專職網站您不去採訪,為什麼要抓住一個免費的博客不放,難道僅僅是因為我的Ph.D.嗎。」
令人驚訝的是,他甚至表示,在開這個「論文小鋪」的博客前,就查詢了相關的法律,「目前並沒有相關法律對買賣論文做出規定,根據無罪推定,法律沒有禁止的行為不構成犯罪。而且,根據著作權法,論文的作者有權處理本論文,也就是說我賣論文是不觸犯法律的,甚至是受法律保護的。」
他自稱,曾經有律師朋友認為他可能涉嫌非法經營,「我也查閱了相關的資料……既然法律沒有規定論文不得買賣,那我就不涉及非法經營。而且,我只是一個人,並且是稿件的原作者,並不是論文中介,如前所述,著作權法規定我有權處理我自己的稿件」。
但他對於這樣一個廣受詬病的市場似乎有著清醒的認識:「隨著法律法規以及相關評測體系的逐漸完善,這個灰色市場會最終消失。我個人也並沒有打算將寫論文當一個終身職業來做。這只是我的第二職業。」
記者也通過留下的聯繫方式跟此人取得了聯繫,在未透露記者身份情況下獲得了一些信息。他強調論文都是自己親自寫的,「如果能找出證據證明我的稿子是抄的,我退款」。為了保障買家的利益,他說,他會讓買家通過支付寶交易來規避風險,「(買家)買下我的連結之後,(我)會把稿子發給買家,如果這時候發現問題,直接要求退款就可以,我是收不到錢的」。對於手頭的論文,他說:「現在我就有兩個小修改的稿子,修改後半個月內接收,4月或5月就能檢索,最遲6月。」
在透露了記者身份之後,此人表示,他不方便回答論文的價格問題,「這算是我個人的商業機密吧」,同時,他肯定了自己的「房奴」身份,「我一個人幹兩份工作,還要寫稿子,如果不是被逼無奈,誰會這麼拼命幹活?寫SCI文章可不是隨便複製粘貼就能弄出來的」。
他還一再向記者強調:「我是靠本事吃飯,而不是靠騙。」
論文買賣不能成為灰色地帶
瀋陽教授認為,「SCI論文小鋪」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是論文買賣產業鏈中一個雖然荒誕卻真實存在的案例。」
瀋陽曾在2010年年初發布一項買賣論文與非法學術期刊專題研究。其研究數據顯示:中國國內2008年發表於期刊和學術會議的論文約有248萬篇,而中國每年有論文發表需求的人合計超過1180萬人。
他斷言,學術期刊與論文發表要求僧多粥少的局面導致了買賣論文與非法學術期刊泛濫,包括非法期刊在內,中國買賣論文已經形成產業,2009年規模達10億元。
面對論文買賣快速蔓延且越來越產業化的現狀,瀋陽認為,這種行為已經突破了學術道德的底線,國家應立法管制買賣論文,明確認定其相關法律責任,「論文買賣不能是灰色地帶,應當強化監管,切實維護學術道德,淨化學術空氣」。
瀋陽說,從「SCI論文小鋪」的情況來看,作者似乎還比較真誠,確實有自己的專長,但事實上,對於絕大多數進入買賣通道的論文而言,都是學術垃圾。他用反剽竊軟體查詢發現,在2007年買賣來的論文中,72%的文章是全文抄襲,24%的論文為部分抄襲,只有4%的文章不存在抄襲。
「論文買賣也折射出了我國的論文崇拜怪圈是何等的荒謬和可笑。」瀋陽說,論文之所以成為一個買賣的產業,機械的「只以論文論英雄」的學術評價機制難辭其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