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為老師之時,有前輩說:「教學是一門藝術」。說實話,當時心中頗有疑惑。轉眼之間,老師的生涯也度過將近十載,回頭想想前輩之言,多了許多感悟。
我想之所以說是一門藝術,並不是強調課堂的呈現的形式,有的課程固然可以娓娓道來,有的課程亦可以師生互動,有的課程可以嚴謹論證,有的課程也可以「說學逗唱」,但是核心的內容必須是也只能是「信息」。
我認為課堂的本質上是一門信息和時間賽跑的藝術。在課堂這樣的一個舞臺上老師需要用最短的時間,呈現出儘可能大量且高質量的信息,並且這些信息需要能在學生們的心中「激起千層浪」。信息是決定一堂課質量的關鍵性因素,我們可以根據老師在課堂上傳遞的信息將教學分成四個層次。
講好理論是大學教學的起碼的要求,算是教學的第一個層次。然而,不幸的是這個觀點正在遭受到一定的挑戰。
如今,心靈雞湯化、碎片化、娛樂化和功利化正在侵蝕著大學的課堂,系統性的思想卻成為被忽視或是被嘲諷的對象。在所有對理論的詬病中,最為典型的莫過於「忽視了應用」。這種觀點是對理論的誤解,事實上不是理論排斥應用,而是壞理論排斥應用。因為現實的世界太過複雜,我們需要從中抽象出簡化了的理論來指導我們的實踐,可見應用型本來就是一個理論的應有之意。
另外,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和費孝通筆下的「鄉土中國」迥然不同,當今時代是一個快速變遷的時代,這就意味著「應用的形式」是在不斷的變化著的。顯然,我們不能以今天之應用形式來應對明天之問題,否則無異於刻舟求劍。恰恰相反,在快速變遷的時代,我們只能以不變應萬變,因為規律性的東西通常是穩定的,而規律性的東西就表現成我們所謂的理論。
光講好理論是不夠的,因為一個正確的理論可能會產生錯誤的應用。我常常喜歡將理論稱為一種殘缺的美。殘缺是因為理論對真實世界做了簡化,美是因為簡化之後的理論依然是真實的(指的是依然可以反映真實的世界)。
但是,我們需要知道理論和現實的世界不能任意的匹配起來,這是因為任一個理論都有一系列假設條件,而真實的世界也往往會因時因地因人而形成不同的約束條件。所以,一旦我們忽視了理論的假設和現實的約束條件,對理論奉行「拿來主義」,就很容易產生錯誤的應用。因此,老師在課堂上需要將一個真實世界告訴學生,幫助學生在現實的約束和理論的假設之間建起一座橋梁。
儘管「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是一個基本的常識,但是這個常識又常常被我們拋棄在課堂之外。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對於定律、命題、結論的關心似乎都遠遠超出探索的過程,漸漸的我們的好奇心也被消磨殆盡,漸漸的我們在解了無數的題之後卻不懂該如何解決問題。但如凱恩斯所說,經濟學不是一種教條,而是一套思維方法。
實際上,又何止經濟學如此呢?因此,課堂實際上應該成為一場思想的旅行,老師帶領學生不斷的探索如何從看得見的信息窺視那看不見的信息,如何從存量信息擴展到增量信息。
影響人類社會變遷不只是技術,更為重要的是理念。大學作為思想市場最為重要的供給方,一旦陷入到錯誤的理念陷阱裡,那麼對這個時代而言是必然一場災難。今天,我們值得警惕的是,確實有許多錯誤的理念已經對大學產生嚴重的侵蝕。
尤其在這樣一個政統力量強大的地方,道統變得是如此的身微言輕,甚至需要通過取悅於政統來獲得一席生存之地。
儘管如此,作為一個大學的老師,他需要去捍衛這塊曾經的思想聖地,讓「共和」、「自由」、「公正」、「合作」、「平等」等理念植根在學生的心中。
本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