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並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方法。情境教學法的核心在於激發學生的情感。情境教學,是在對社會和生活進一步提煉和加工後才影響於學生的。諸如榜樣作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課內遊戲、角色扮演、詩歌朗誦、繪畫、體操、音樂欣賞、旅遊觀光等等,都是寓教學內容於具體形象的情境之中,其中也就必然存在著潛移默化的暗示作用。
一、創設疑問式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學啟於思,思原疑」。課堂的有效提問能激起學生的思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處於想解決問題,但憑現有的知識又解決不了,加大了學生求知慾的胃口。比如在教學「有序數對」的新課引入時,創設這樣的教學情境:(師)「第3排第4列的同學去把教室門關上」(學生們感到疑惑,第三排第四列是哪個?),(師)「大家不知道老師叫的誰,學了本節課後大家就知道老師叫的誰了」這樣設置教學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時刻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注意力和求知慾,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數學的運用就在眼前,使學生的思維處在積極活躍的狀態,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創設討論式教學情境,啟發學生的發散思維。根據新課改理念,課堂上要讓學生動起來,教師可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有意識地創設「討論式」情境,造成認知衝突,在一個交鋒的回合中,啟迪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比如:教師在創設討論式情境時,只給出問題的條件(或結論),讓學生討論出不同的結果,讓學生在交流討論中歸納出原先給定的結論(或條件)的變化,讓學生在討論中猜想結論。
三、創設成功的教學情境,享受勝利的喜悅。成功感能使學生產生巨大的喜悅和滿足,增添學數學的信心,是激發學生學習動力的關鍵,進而取得一次又一次的成功。為讓學生得到成功體驗,創設成功情境時應做的:根據學生的基礎上、中、下不同層次,創設易、中、難不同層次的教學情境,使其人人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悅,當學生獲得成功後,要適當的肯定、讚許、鼓勵,充分利用學生因獲得成功而激發他們更大的求知慾。
四、創設迷惑性教學情境,優化學生的思維品質。數學課上,教師可針對學生對某些概念、法則、定理、性質等理解不透徹的情況下,有目的地創設一些具有迷惑性的問題情境,讓學生不斷碰壁,最後老師引導他們走出思維誤區,錯誤的思維逐漸棄之,正確的思維得到優化。例如:在教學不等式性質時,讓學生觀察下列過程:3>5,兩邊都乘以-2得:-6>10對嗎?學生都知道不對,但問題處在哪裡?經過學生的思考,加深了學生對不等式性質(3)的認識:不等式兩邊都乘以(或除以)同一個負數,不等號的方向改變。
五、創設課堂總結的教學情境。課堂總結在數學課教學中,和新課導入、新課講解、課堂練習一樣重要,不可忽視。在一節課要結束時進行恰當的總結,使整個教學過程更加完美。在講完新課「等邊三角形性質」時,老師用「三線合一」四個字就歸納了本節課所學的知識,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當然,教學情境要根據教學內容、教學手段來設置,體現教學情境的靈活性,多樣性。比如:多維情境、活動情境、趣味情境等等,讓學生獨立觀察、比較、類比等來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
在數學課堂創設教學情境時,要緊密聯繫學生的實際,面向全體學生,考慮大多數學生的認知水平,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是提高課堂效益的關鍵,它有利於學生學會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願望,也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
(註:情境教學法定義來自360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