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22日 星期五 多雲
再說情境教學法的創設與運用
今天的氣溫忽然降低,讓人有些不適應,脫去的秋褲有穿起來了。本來準備去下面學校聽一節課,後上課老師的一個電話「今天氣溫太低」,想想我也就放棄了去聽課的打算。這兩周,聽了多節小學的體育課,課中教師都重視情境的創設與運用,但是問題仍然存在,教師對教學情境的認識和創設不深,導致在實施運用時效果不佳。我在去年(2018年)11月9日,曾寫過《體育課堂教學中情境教學法的設計與運用》一文,當時因為時間關係,日誌並沒有寫完,今天結合本學期的聽課的一些看法,再接著和大家一起再說說這個話題。
一、情境教學法的概念分析。
情境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並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方法。情境教學法的核心在於激發學生的情感,並能引導學生進入情境的角色中。情境教學是在對社會和生活進一步提煉和加工後才影響於學生的,諸如榜樣作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課內遊戲、角色扮演、繪畫、體操、音樂欣賞、旅遊觀光等等,都是寓教學內容於具體形象的情境之中,其中也就必然存在著潛移默化的暗示作用。
二、情境教學法的理論依據是:
1.情感和認知活動相互作用的原理。情緒心理學研究表明:個體的情感對認知活動至少有動力、強化、調節三方面的功能。情境教學法就是要在教學過程中引起學生積極的、健康的情感體驗,直接提高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習活動成為學生主動進行的、快樂的事情。
2.認識的直觀原理。從方法論看,情境教學是利用反映論的原理,根據客觀存在對兒童主觀意識的作用進行的。情境教學所創設的情境,因其是人為有意識創設的、優化了的,在教師語言的支配下,使兒童置身於特定的情境中,不僅影響兒童的認知心理,而且促使兒童的情感活動參與學習,從而引起兒童本身的自我運動。
3.思維科學的相似原理。相似原理反映了事物之間的同一性,是普遍性原理,也是情境教學的理論基礎。形象是情境的主體,情境教學中的形象應和學生的知識經驗相一致,在教學過程中收入或創設許多生動的場景,也就是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感知對象,有助於學生靈感的產生,也培養了學生相似性思維的能力。
4.有意識心理活動與無意識心理活動相統一的過程。情境教學的最終目的在於誘發和利用無意識心理提供的認識潛能,就是強調於不知不覺中獲得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的統一。
5.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統一的過程。教學作為一種認知過程,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統一在其中。在教學這種特定情境中的人際交往,由教師與學生、學生和學生等活動構成,其中師生間存在著兩條交織在一起的信息交流迴路,二者相互影響,彼此依存,從不同的側面共同作用於教學過程。
三、體育教學中的情境創設與運用策略
1.情境的創設應該符合學生的認知。我們在創設情境時,應先深入分析學生的認知能力,包括知識認知、生活認知和情感認知。通過情景的創設和教師語言的引導,讓學生更快走進情境,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學習積極性。如:小學三年級的「跳長繩」課,教師在準備活動中安排了慢跑中穿過「自動閘門」的遊戲,學生的生活中對自動閘門經驗和認識,知道不能被閘門碰到,遊戲中學生會自己選擇機會穿過自動閘門。
2.情境的創設應該符合教材的要點。我們在創設情境時,應深入分析教材的要點,針對其重難點創設適合的情境,使其實現思維的相似,即情境教學中的形象應和學生的知識經驗相一致,這樣學生能很快地、下意識地做出相應的動作。如:小學三年級的「跳躍:雙腳連續向前跳躍」課,當時教師設計的是春遊學習青蛙跳的情境,在認真分析教材的重難點後,教師修改為「袋鼠跳」的情境,其中主要的問題在於「青蛙跳是否是連續的跳?」
3.情境的創設應該儘量直觀「可見」。小學生的對事物的認知更多的是直觀的,他們的聯想能力和文字的理解能力偏弱。所以,我們要從情景創設及結合教師優化的語言運用思考,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受。如:小學三年級的「跳躍:雙腳連續向前跳躍」課,教師調整情境內容後,我建議給學生更直觀的情境創設,每位學生貼上袋鼠的貼紙,加上老師的「小袋鼠們,你們準備好了嗎?」的語言情境,學生很快就進入了角色。
4.情境的創設與實施應始終如一。因小學生對新鮮事物的新鮮感,及對外界事物的好奇心,他們會很快進入情境,但是他們也很容易從情境中出來,所以,教師的情境創設與運用應該始終如一,即從課的開始一直到課的結束,讓學生整堂課都沉浸在情境之中。如:小學四年級的「跳躍:助跑起跳越過一定高度的橫杆」課,教師創設「森林探險:我們來到了森林探險,在森林裡遇到一定高度的灌木(障礙物)如何越過」的情境,整堂課中教師都貫穿了「森林探險」的情境,學生在課堂中都沉浸在森林探險的情境裡。
5.情境的實施過程中需要「畫龍點睛」。在體育課堂教學中實施情境的教學,我們要有情境的「畫龍點睛」環節,即學生在情境學習中的自我評價和自我挑戰。情境教學,學生成為情境中的一部分,全身心投入學習中,但是,為了學生更好地達成學習目標,教師應合理的引導學生在情境的學習過程中進行學習的自我評價,並創設自我挑戰的學習環節,讓學生更明白自我學習成果情況,能不斷挑戰自我的高點,真真做到讓每位學生在課堂中都得到發展。
6.情境的創設與實施要充分發揮和保護學生的想像力。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是生來就有的,他們對未知的世界充滿了好奇,他們通過自己的想像去感知,我們經常說孩子的想像力是無邊的,所以當教師創設的情境在學生面前出現時,學生會想到很多相關的東西,雖然很幼稚,但是學生的想像力需要教師的引導,更需要好好的保護。如:如:小學四年級的「跳躍:助跑起跳越過一定高度的橫杆」課,教師創設「森林探險:我們來到了森林探險,在森林裡遇到一定高度的灌木(障礙物)如何越過」的情境,學生馬上就各展其能,展示出很多種方式,如兩腳依次跨過、俯臥越過、雙腳蹦過、單腳跳過等N中方式,師生交流中學生的解釋是「森林中有不同的小樹、藤條等,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選用不同的方式。」,教師在驚訝中表揚了學生的想像力,引導學生向助跑起跳越過的方式學習。
情境創設與實施確實很好地提高課堂的學習效果,所以要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以學生的學習發展為目的,這需要教師更放飛思想、豐富個人認識與相關知識,創設利於學生學習的情境和實施策略。
(備註:概念內容參考360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