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有一種很出名的教育方法叫「情境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並使學生的心理機能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方法。其核心在於激發學生的情感,是在對社會和生活進一步提煉和加工後才影響於學生的。諸如榜樣的作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都是寓教學內容與具體形象的情境之中。在情境交融之中,對孩子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這是一種比較成功的教學方法。但因為這種方法強調「情境」的作用,所以也就更適用於社會教育、家庭教育。你把孩子領入大自然,大好河山之中處處是情境,時時是情境,我們又何必再精心創設呢?
春天來了,柳樹綠了,這不就是《詠柳》最好的情景嗎?竹子返青,桃花盛開,鴨子在河裡嬉戲,魚兒歡欣雀躍,這不就是「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嗎?碧水蕩漾,荷花盛開,紅花綠葉,一望無際,這不就是「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嗎,不也是對周敦頤筆下的《愛蓮說》最好的注釋嗎?秋風蕭瑟,大雁南飛,這不就是「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上碧霄」嗎?千裡冰封,萬裡雪飄,這不就是《沁園春·雪》,不就是「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不就是「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嗎?只要我們留心,大地處處有「情境」,生活處處有教育啊!
花園內「小草在睡覺,請不要打擾小草的夢!」「有花堪賞直須賞,莫待無花空賞枝。」「我獻出一片翠綠,你獻出一片愛心」等等提示語,語言優美,情感溫馨,既對孩子進行了思想教育,也是對孩子美好語言的薰陶。讓孩子背下來,也不是多麼困難的事。
在遊覽過程中,對亂塗亂畫,亂丟垃圾,採摘花朵等不良做法的批評;對助人為樂,遵守秩序,尊老愛幼等傳統美德的讚揚,都是對孩子入情入境的最好教育。
只要我們處處留心,遊玩即教育,生活即教育,心中有教育,無處不教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