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從實際出發,創設恰當的教學情境,不僅可以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在不同的情境中體驗不同的情趣,更深入的領悟學習內容,提高課堂實效,還能促進學生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發展。巧妙的創設教學情境,讓我們的課堂如春天般生機盎然。
一、什麼是教學情境
教學情境是指在課堂教學中,根據教學的內容,為落實教學目標所設定的,適合學習主體並作用於學習主體,產生一定情感反應,能夠使其主動積極建構性學習的具有學習背景、景象和學習活動條件的學習環境。
二、為什麼要創設情境
關於為什麼要設置教學情境,一個生活小常識就能形象的說明問題。
將15克鹽放在你的面前,你無論如何也難以下咽。但將15克鹽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湯中,你早就在享用佳餚時,不知不覺將15克鹽全部吸收了。
情境之於知識,猶如湯之於鹽。鹽需溶入湯中才能被吸收,知識也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顯示出活力和美感,才容易被學生理解、消化、吸收,這就是情境的價值。正如贊科夫所言:「教學法一旦能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法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創設教學情境一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二是喚起學生的探究欲望;三是為新知識與舊知識搭建橋梁。
三、創設情境的原則
真實性:要儘量使情境真實或接近真實,在現實生活中能找到。學生在「眼見為實」的豐富、生動、形象的客觀事物面前,通過對情境相關問題的探究,完成對主題的意義建構。
接近性:創設問題的深度要稍高於學習者原有的知識經驗水平,具有一定的思維容量和思維強度,需要學生經過努力思考,「同化」和「順應」才能解決問題,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摘果子時,須「跳一跳,才能夠得著」。
誘發性:在創設教學情境時,一定要保證新設情境能激起學生的認知衝突,激起學生的積極思考。
合作性:教師在創設情境時,要考慮充分利用小組合作學習,讓小組成員之間愉快地交流、協作,並共同克服學習中出現的困難。要培養學生的集體觀念、團隊精神和合作的能力,讓他們學會交流和分享獲得的信息、創意及成果,並在欣賞自己的同時,學會欣賞別人。
層次性:學生的學習活動是一個從簡單到複雜、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過程。所以,在教學中創設教學情境應儘可能依據學生的實際經驗和認知,架設好學習的框架,有層次,有梯度,考慮好問題的銜接與過渡。
融合性:教師在創設教學情境時,不僅注重考慮師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讓學生大膽提出問題,使課堂「亂」起來,讓課堂「活」起來,還要考慮師生之間的思維碰撞,讓師生相互啟發,誘導,達到融為一體、和諧共振的境界。
四、怎樣樣創設教學情境
1、以思想和精神境界為前提創設教學情境
教師和學生美好的思想情操是創設教育教學情境的源泉。教師和學生的感情交流是構成良好教學情境的重要條件之一,有了美的心靈,才能有美的情感。所以,只有教師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傾注到學生身上,學生把自己的生存與人類美好的理想聯繫起來,而不僅僅是為了升學或謀生。這樣,才能使學生的學習活動變成一種美好的精神享受,才會出現和諧的、激動人心的、觸及學生情緒和意志的教學活動。所以各科教學都要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
2、從教學目標出發創設教學情境
創設的情境要真正為教學服務,如果只是為了情境而創設情境,那就是一種假的教學情境。情境只有在為教學服務的時候才能叫做好的情境,不能為教學服務就是多餘的。這就要求教師一方面要從生活情境中及時提煉教學問題,切忌在情境中「流連忘返」。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情境的作用,不能「淺嘗輒止」,把情境的創設作為教學的「擺設」。情境的創設應該是適時適當的,在為課堂教學服務的同時要儘量做到簡潔。
3、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創設教學情境
由於學生年齡、心理特點、認知水平和思維方式都有所不同,設計情境時要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情況來設計。比如,要分析學生是否對講故事、做遊戲、模擬表演、直觀演示等形式感興趣,學生是否適於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等。教師只有把握學生思想的脈搏,從學生的心理特點出發,靈活運用各種方法來刺激學生、調動學生,才能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從已知和淺顯的內容裡不斷悟出未知的深邃內容 ,而進入新知識的境界。
4、情境要注意時代性
我們應該用動態的、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學生。在當今的信息社會裡,學生通過多種渠道獲得大量的信息,智力發展水平已有了很大的提高。我們創設的情境也應該賦予一種時代的氣息。我們知道材料總是滯後於時代的,所以教師在教學中應當有自己的思考,對於材料,應抱著尊重、理解、充分運用、改造創新的態度去對待,而不能讓材料束縛自己的教學與思考。努力創設富有時代性、與學生的生活聯繫緊密的教學情境,引起學生的共鳴,並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情感。
5、教師的教學藝術是創設良好情境的保證
教師本身就是一種好的教學情境。所以,要求教師應具有一定的業務素養、語言表達、面部表情、動作姿勢、板書、實驗等技能和隨機應變的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在課堂上應幫助學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識、技能與思想,獲得廣泛的生活經驗。而這一切都得由教師去組織、去引導、去創設,所以說教師本身就是一種好的教學情境。只有在平等、民主的氛圍中學習才能稱得上是有效的學習。
六、創設教學情境的一般程序
1、明確教學目的,研究教學內容,落實「三維」目標
課堂教學總是要完成一定的教學目標,有一定學習內容的預設教學情境是為完成課堂教學目標和內容服務的。因此,教師要創設一個好的教學情境必須認真學習和研讀學科課程標準中相應階段的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三維目標在本課教學中的具體落實情況。弄清課程性質、目標、學習的內容框架,認真學習和落實課程標準中相應的教學評價建議。
2、鑽研教材,創設和諧的學習氣氛,引導學生參與學習過程
在課堂教學中,要想使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就要創設合適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樂於學習,並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在探究、發現中學習。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求教師鑽研教材,挖掘教材,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在教學中,正確引導學生通過探究、發現參與到知識學習過程的深層次中去,使學生的思維、情感深深的融入到獲得知識的過程中。教師還應側重於挖掘知識本身的周密性,創設民主、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引導學生沿著教師引導的方向,通過學生自己的參與去探究知識、發現知識,從而掌握知識。
3、了解學生實際認知狀況和生活經歷,使用與學生生活和實際經驗密切相關的教學情境素材
教學情境是為學生學習創設的,因此教學情境必須符合學生的認知狀況,必須貼近學生生活。
一個好的教學情境一定是學生熟悉的,在學生個人經歷中可以找到相似的、可以理解的東西。你要創設一個成功的教學情境,教師就必須了解學生,熟悉學生的生活,了解學生認知狀況。教師應當通過家訪、與學生交談以及師生共同參與各種活動等機會,深入了解學生,積累各種有用的素材和信息。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學生熟悉的生活中找到並篩選出學生感興趣的,與課堂有著緊密聯繫的素材。
4、精心設計教學情境和教學方案
創設教學情境和制定教學方案時,必須考慮教學目標的確定與敘寫,教學材料的處理與準備,主要的教學情境與教學行為的選擇,教學組織形式的設計,教學方案的編制等多方面問題。在新課程的教學中,教師應該儘可能使課本上的知識「活」起來。設計教學情境和教學方案時要針對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已有知識,對教材進行科學和藝術的加工和拓展,從而形成可以操作的教學思路。這是一個教學再創造的過程。
5、準備好學生可能出現問題的預案
創設教學情境需要大量信息技術手段的運用和課程資源的開發與運用,這些必將涉及大量學生的動手操作、分組合作、交流研討的學習活動,可能涉及大量設備器材的使用、素材的收集、活動的組織等。為了在課堂教學中有效的創設情境,不出或少出差錯,課前教師必須認真檢查設備的準備情況,複查小組活動方案的可行性,必要時還要試操作。
教師在教學方案的預先設計中,可能已經對學生的行為有所估計,但教學是動態生成的,學生的行為常與預先估計的不一致。這時,教師應該對教學做出適時調整,使教學成為學生已有直接經驗的邏輯歸納和引申,增加教學的體驗性和生成性。唐代詩人杜牧說:「學非探其花,要自拔其根。」意思是說學習不能停留在表面,只顧形式上熱熱鬧鬧,要尋根究底。所以,在創設教學情境的過程中,不能只圖表面上的熱鬧,要充分考慮到學生在課堂中可能出現的問題,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是個性鮮明且又富有生命活力的人。教師是課堂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因而要善於關注學生生命發展的過程,努力創造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有目的地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使學生以飽滿的激情參與其中,以獲得全新的生命體驗,使課堂真正的充滿生機與活力。
本文來自甘肅省基礎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推薦人:張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