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底|邵明安 黃土高原「生」沃土

2020-12-13 中華兒女

本刊記者 梁偉

36年前,他懷揣著那份心繫农民的情懷和探求土壤物理學前沿的雄心,毫不猶豫地選擇來到黃土高原,歷時6天輾轉一千多公裡,用扁擔挑著行李走進中國科學院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開啟了人生的科研旅程。

22年前,他在美國愛荷華州立科技大學農學系以優異成績完成博士學位論文答辯,第二天便帶著行李返回了祖國,回到了黃土高原。他對自己的導師說,自己要回祖國,成為中國土壤物理的第一人。

多年來,從事土壤水動力學和土壤水植被定量關係等研究的他,建立了土壤水運動的廣義相似理論和溶質遷移的邊界層理論,求解了土壤水分運動的Richards方程的解析解和溶質遷移方程的邊界層解,提出了土壤水力參數積分法和相似法。這一系統的研究成果是土壤物理學的理論突破,推動了學科發展……

他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邵明安。

對於邵明安的成就,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所長葛全勝說:「經過多年的努力和付出,今天的邵明安應該就是中國土壤物理第一人。」

與死神擦肩而過

「工作之餘,我們必須注意自己的身體健康,就像我現在每天對自己的要求就是走上15000步……」報告會上,穿著條紋襯衫的邵明安侃侃而談。

聽到這裡,坐在邵明安背後的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副研究員賈小旭有些無奈。2018年,是賈小旭成為邵明安學生的第十個年頭。

「誰能看得出來,老師剛剛從醫院出院?生病住院的時候,他總是說要保重身體,要堅持鍛鍊,可一出院,老師除了記得工作,別的什麼都忘了!」賈小旭說,「前天晚上加班,他就睡在了辦公室,穿著那件全是破洞的學術會議的紀念T恤,昨天晚上我臨回家前給師母打了電話,讓她無論如何也得把老師『抓回去』休息,洗個頭髮,換件襯衫再來參加報告會。」

這些年,因為工作勞累,邵明安的身體積勞成疾,幸運地是,每一次都能轉危為安。

2013年,他在通州某醫院發現肺上有陰影,醫生懷疑是腫瘤,做了許多檢查也不能最終確診,最後轉到天壇醫院。那一年,賈小旭正在讀博士三年級,他去天壇醫院看望老師,要求陪床幾天。最後導致的結果就是老師在病床上一直在和他討論自己的未來發展和學術研究。當時,邵明安正在準備申報一項重點項目,居然在病床上完成了這個項目的研究思路和基本框架。賈小旭心想,或許是因為自己在這裡,老師都不能好好休息。他回學校呆了兩天,再到醫院的時候,他在醫院的花園裡,看著老師戴著口罩坐在石凳上,周圍的人圍成一個小圈,邵明安正在布置水土保持研究所國家重點實驗室的評估工作。那一刻,賈小旭心疼極了,但是他知道老師工作的腳步不會因為任何狀況而停歇。或許這一刻也感動了上天,邵明安肺上的那個陰影並不是腫瘤。

2017年4月,邵明安的博士研究生需要提交畢業論文盲審稿,有兩名學生臨申前兩天才完成論文初稿,為了及時給他們反饋修改意見並保證學生可以按時提交,邵明安通宵達旦進行修改。連夜高強度腦力勞動,加上早年勞累落下的心臟病,導致他在次日下午兩點半獨自去地下車庫取車去辦公室的途中,突發心臟驟停陷入昏迷。已經發動的車與地下車庫多輛車相撞,最終撞上牆壁被逼停。幸運地是,二十多分鐘後,邵明安在車內的血泊中醒來。「真的是與死神擦肩而過,車的油箱在右邊,當時幸虧是左邊撞在了牆上,要是右邊或許就爆炸了,我今天就不能坐在這裡了!」說這段話的時候,邵明安是笑著的,可周圍的人聽後卻都是一片寂靜。

凌晨三點多的微信

「我是農民的兒子,從小就愛玩泥巴,沒想到長大後還真玩出點兒名堂來。」邵明安說。

1956年,邵明安出生於湖南常德的一個小山村,高中畢業之後以回鄉知青的身份回到生產隊務農,做過林場會計、農業技術員、民辦教師。1978年,又以工農兵學員的身份畢業於湖南常德農校,畢業後,邵明安一邊回村務農,一邊準備參加全國高考。父親問他:「考大學能掙工分嗎?你能考得上嗎?」邵明安信誓旦旦地說:「我們公社如果有一個人能考上,那一定是我;如果有多個人能考上,我一定是第一。」

正是憑著這種堅定的意志,邵明安考上了湖南師大物理系,「電動力學」是物理系最難的理論物理課之一,他卻成為建系以來第一個滿分獲得者。而當時入學時英語只會「Long Live Chairman Mao」和二十六個英文字母的他,通過每天凌晨三點起床跑到嶽麓山頂背課本,靠著這個「笨」方法硬是讓自己英語成績也名列前茅。

「或許就是因為那時候總是三點起床,好像習慣了,現在我經常三點鐘來辦公室,估計單位的保安最怕半夜見到我。」邵明安開玩笑地說。而賈小旭知道,老師說的不是玩笑,他常常起床看手機和郵箱,都會發現老師的微信和郵件就在第一條,而時間就是凌晨三點多。

1981年底,邵明安報考研究生,由於他的專業非常出色,系裡教電動力學的老師建議他報考理論物理方向。但深植在邵明安心裡的那份「農村」情懷以及不願放棄兩年在農校學到的農業知識等多方面因素,使他堅持將物理與農業知識結合起來作為自己未來的研究方向。因此,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土壤物理學這個交叉學科,報考了陝西省楊陵小鎮的中國科學院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下簡稱「水保所」)。

當邵明安挑著扁擔走進水保所大門時,有誰能想到這就是當年所裡的高分錄取生,更有誰能想到35年後他能以土壤物理學家的身份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但是這一切,或許又是順理成章。研究生第一年,邵明安不僅高分完成了學業課程,還研讀了100多篇國際文獻資料,寫出了《土壤——植物系統中水分運移的數學模型》綜述文章,在導師、著名土壤學家楊文治和研究員李玉山建議下,發表於《土壤學進展》。而這一篇綜述只是開始。1983年9月,在導師的建議和大量閱讀文獻的基礎上,邵明安選擇了「黃土區土壤——植物系統水動力學研究」這一國際前沿問題。帶著鑽研的興趣,他把所有的時間都投入到工作中。後來的兩年,他乾脆住進了溫室,白天做試驗、進行觀測,晚上整理資料。1984年春節,新婚半年的妻子譚寨璐從湖南來探親,也要給他當「臨時工」,在溫室裡和他一起稱土柱、計算數據……

在推算土壤導水參數時,邵明安發現通常所用的通過實驗直接測定或通過數據計算求解的辦法太過繁冗和費時。於是晝思夜想,苦苦推算,堅實的數學和土壤學基礎激發了其靈感——在一堆堆的稿紙中,悄然誕生了一種根據土壤水分的再分布過程推求土壤導水參數的新方法,並引起了同行專家們的關注。在國際旱地農業學術討論會和中國土壤學會年會上,專家們一致認為這些研究成果已經達到國際水平。

1988年9月,在中南海懷仁堂,32歲的邵明安從老一輩科學家手中接過了首屆中國科協「青年科技獎」獎盃。

第二年,工作三年即被破格晉升為副研究員的邵明安以高級訪問學者身份赴英國裡丁大學和帝國理工學院進修。國外先進的技術設備和研究條件使他的「土壤-植物-大氣連續統一體」研究取得了長足進展。為了更多地了解歐洲發達國家土壤物理學的進展情況,邵明安還赴荷蘭、比利時、義大利等國進行考察,參加各種學術研討會,通過交流提高研究水平,也讓國外土壤物理學界更多地了解中國土壤物理學的發展。

▲ 2017年11月,邵明安(左)從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手中領取院士證書

「我要回祖國」

1992年11月,邵明安按照國家教委派出計劃赴美國訪問,其間,由訪問學者轉攻愛荷華州立科技大學的博士學位。導師霍頓教授問:「Are you good at math?」他回答說:「Good。」教授又問:「Really?」他又答:「Very good!」教授哈哈大笑,並在第二天給了這個頗為自信的中國人一個長期沒有解決的土壤物理難題。邵明安苦苦奮戰了三個月,終於將那個土壤物理難題解了出來,這讓霍頓教授刮目相看。而因此,邵明安也成了教授最喜愛的學生,其他學生難以解決的問題最後都交到了邵明安的手中,而邵明安從來沒有讓他失望過。

在美國求學的日子裡,邵明安在土壤物理方面做出了諸多理論突破,發表了十多篇論文,並且成為美國科協會員、美國土壤學會會員。這個勤勉的中國人用兩年零九個月就拿到了通常需要五年左右才能取得的博士學位。

畢業時,因為專業突出,邵明安的面前有眾多選擇。當霍頓教授問邵明安打算去什麼地方工作時,他堅定地回答:「回中國!」這樣的回答出乎意料,卻感動了這位美國導師。導師當時就伸拇指表示由衷地讚賞,畢竟他所遇到的留學生都更願意選擇當時待遇更優厚、科研條件更先進的美國。

1996年5月12日,邵明安在美國愛荷華州立科技大學農學系以優異的成績完成博士學位論文答辯,次日便帶著行李義無反顧地返回了祖國,而直至今天,霍頓教授每年都來中國探望自己的學生,他們已然成了忘年交。

對於邵明安來說,當初的選擇不但源於自己的初心,還有那份語重心長的囑託。1994年,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周光召院士赴邵明安所在的愛荷華州立科技大學參加會議,期間他同邵明安談話,語重心長地說:「回到黃土高原去,回到大西北,那裡大有可為!」

就這樣,邵明安回到了黃土高原,他落地生產實際,以土壤-植物系統水動力學與調控為核心,服務旱地農業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國家需求,帶領一批又一批的青年學者和研究生針對黃土高原的特點開展了一系列相關研究。其中包括土石混合介質水分養分運移特徵及其有效性的研究,拓寬了土壤水動力學的研究領域;以生態系統中物質運移的過程、機理、模擬與調控及相應的生態環境效應為重點,以土壤水分養分在坡地的高效利用為目標,研究了坡地和流域生態系統物質遷移與調控問題;闡明了黃土高原土壤幹層的空間分布規律以及相關土壤水動力學參數和相關土壤性質的空間變異特徵,繪製了黃土高原土壤幹層空間分布圖,提出了土壤水分植被承載力的科學概念,建立了小流域土壤水分植被承載力模型,提供了三種典型植被土壤水分的承載力,為黃土高原合理植被建造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

黃土高原處於半溼潤半乾旱地區和乾旱地區,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黃土分布區,由於該區域地下水埋藏深厚,其水資源主要來自於雨季降雨,而土壤中的水資源與農業和生態建設密切相關。為了探明西北地區土壤水資源的儲量及分布狀況,邵明安決定對黃土高原六十四萬平方公裡的黃土區土地進行全區域土壤水分調查。

2008年至2015年間,其團隊先後三次開展了共計六萬多公裡的野外調查採樣工作;2017年又將同屬西北旱區的「河西走廊」以及新疆大部分區域納入研究範圍,進行了拉網式調查採樣工作;野外工作時間超過四百天,行程累計十五萬公裡。由於採樣工作的特殊性,野外考察期間還被老鄉誤以為是白天出來踩點的盜墓賊。而邵明安會主動同當地老鄉熱情地打招呼,並對有疑問的老鄉詳細、耐心地介紹自己的工作內容和目的。

經過多年的不斷積累,邵明安率領團隊獲取了上千個採樣點的共計1.5萬餘個土壤樣品的物理、化學指標,為西北地區土壤水分的科學管理以及黃土高原退耕還林(草)工程的長效可持續推進,積累了寶貴的基礎資料。

「我喜歡跟學生在一起」

邵明安說:「我喜歡跟學生在一起!只要能夠把知識傳遞給學生,我的心裡就會非常高興。」即使在擔任黃土高原土壤侵蝕與旱地農業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所長期間,邵明安也堅持每周跨越一千多公裡從楊凌趕去北京為研究生們上課,並親自批改同學們的課堂作業。

「我第一眼見到老師的時候,感覺他是一個特別和藹的人,可是進了組之後,發現他在專業上極其嚴厲,甚至可以說是苛刻。」賈小旭說。

2007年,本科即將畢業的賈小旭毛遂自薦走進了邵明安的辦公室,希望攻讀他的研究生。邵明安為他泡上了一壺西湖龍井,就開始和他「隨意」地交談起來。看似隨意的聊天,連賈小旭高考的各科成績都問了個遍。「平時的愛好是什麼?」「大學期間有沒有交女朋友?」「未來想做一個什麼樣的人?」……一番了解之後,邵明安表示:「想做我的學生可以,但是我對學生要求比較嚴格。學習期間,至少在國際期刊上發表兩篇以上高水平論文……」

就這樣,賈小旭成了邵明安的學生,當別的學生還在享受研究生入學前的最後一個快樂暑假之時,賈小旭的研究生學習已經提前開始。邵明安在看到學生三人的預實驗課題之後,通知他們其中二人收拾行李,第二天一早直接去野外臺站,賈小旭就是其中之一。

早上六點出發,全程七百六十多公裡,將近12個小時,終於到了試驗站,原以為可以稍作休息的賈小旭錯了,邵明安直接帶著他們跑到了山上,將他們交給了正在油松林測試土壤呼吸的師兄師姐,給他們安排實驗任務,那時候賈小旭最大的困惑就是老師不累嗎?

而在日後的歲月裡,賈小旭發現邵明安不是不累,是根本感覺不到累。比如在2015年,邵明安團隊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與英國自然環境研究理事會聯合資助開展「黃土高原關鍵帶水循環過程與空間異質性」研究。為了使黃土高原水分研究更加系統深入,他將研究目標瞄準了土壤水分在地表至基巖整個剖面上的分布情況,並帶隊赴黃土高原調查採樣地點。時值寒冬,他們從南至北跨越一千多公裡對不同氣候區的典型土壤及土地利用類型進行了詳細考察。每到一個地點,邵明安都要親自爬山、下溝觀察當地土壤情況。考察結束後,邵明安與團隊經過多次討論,發現其中一個樣點需要調整,次年春天他再一次帶隊對黃土高原進行了全面考察,在寒風中完成了每一個樣點的調查工作。

研究生三年畢業,邵明安要求所有人必須一年就達到畢業要求。在指導學生方面,邵明安一絲不苟。不管是學生的實驗、論文、PPT,他都會一一過目,用他的博士生曹瑞雪的話說:「老師的眼睛具有糾錯功能,即使是標點符號的錯誤,他也看得出來。」

正是因為邵明安對學生嚴格負責的態度,他的學生在日後的工作領域也都小有成就。這100多名學生就像一個大家庭,邵明安就是這個家庭的家長,每年一次的土壤物理環境學術論壇,就像他們的聚會,大家會向老師匯報最新的科研進展和最近的個人生活情況。

「我的老師真的特別辛苦,對我們特別關心,老師是一個特別溫情的人,他為我們做的真的很多。學生做試驗突發狀況,他會幫你搭建降雨棚和採集雨水積水;學生嗓子出了狀況,他會走上臺替你作報告;學生身體有問題,他會在手機上研究掛號軟體,幫你掛好號……」賈小旭說,「老師就是每一個人的的榜樣,學問專業沒話說,我認為最重要的就是向邵老師學習做人,講規矩!」

通往成功的道路從來沒有捷徑,每一份輝煌成果背後都有一個個曲折艱難的故事,這就是邵明安。他說:「人的一生太短暫,我想在有限的生命裡為國家多做一點事。我最大的愛好就是與土壤打交道,我還會堅持下去,為大西北的綠水青山奮鬥一生。」

編輯|趙漢琪

中華兒女

家國天下,民族脊梁

相關焦點

  • 我國四大高原之一的「黃土高原」是怎麼形成的?
    在我國的地形單元中,主要的高原有四個,分別是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和雲貴高原。這四個高原可謂是各具特色,青藏高原是海拔最高的高原,被譽為世界屋脊;內蒙古高原是最為平坦開闊的高原,海拔高度相對較低;雲貴高原石灰巖廣布,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分布區;黃土高原地表崎嶇千溝萬壑,形成獨特的黃土地貌。
  • 黃土高原為什麼這麼苦?
    偉大源於苦難關於黃土高原有兩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其一許多人提到黃土高原貧瘠、荒涼的景象便會湧現腦海就連中學地理課也對黃土高原區別對待地理教材在介紹中國地形分區時往往都會突出介紹各個地方的正面形象例如以「白山黑水
  • 「黃土高原」的成因和「黃土地貌」的形成原因,分別是什麼?
    中國有四大高原,分別是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和雲貴高原。中國的四大高原各有特色,青藏高原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稱為雪域高原。內蒙古高原是我國最為平坦開闊的高原,風吹草低見牛羊。雲貴高原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區,雖為高原但是地勢崎嶇。
  • 我國四大高原之一,地表千溝萬壑的「黃土高原」包括哪些省份?
    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呈三級階梯狀分布,高原地形十分廣布,我國主要有四大高原地形區,分別是青藏高原、雲貴高原、內蒙古高原和黃土高原,每一個高原都有自己獨特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徵。黃土高原從名稱上來看,我們就知道擁有非常多的「黃土」,黃土高原也因有深厚的黃土層而出名,黃土高原黃土層的平均厚度在50至80米之間,最後的地方可以達到150米以上,對於這些黃土的來源,科學家普遍傾向於「風成說」,也就是由風力作用帶來並沉積在黃土高原地區。
  • 黃土高原到底是什麼氣候類型
    最近幾天不斷接到教師和同學們的諮詢,各教師群中也都在討論一個問題:黃土高原到底是什麼氣候類型?其實這個問法本身就有問題,因為黃土高原跨的氣候類型種類不是單一的,各種氣候類型之間的分界線也不是清晰具體的線。
  • 圖說黃土高原的塬、墚、峁、柱
    廣袤壯美的黃土高原黃土高原位於中國北方,北起長城,南達秦嶺,西至祁連山東端,東至太行山,包括黃河中上遊山西省全部、陝西省北部、甘肅省東部、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及河南省西部,面積40萬平方公裡。黃土高原海拔800—2000米,黃土厚50—180米,是世界黃土分布最廣的地區。研究者普遍認為,黃土高原的黃土是從西伯利亞和蒙古高原一帶刮來的沙塵。沙塵形成的黃土高原,土質疏鬆,極易被流水衝刷破壞,經流水長期強烈侵蝕,逐漸形成了千溝萬壑、支離破碎的特殊自然景觀。
  • 華夏人的祖先來自黃土高原嗎?
    古羌人所在的黃土高原,在仰韶溫暖期內,也一樣出現氣候變化。黃土高原以它數百米深的黃土層和千溝萬壑的地貌,以及嚴重的水土流失,與黃河一碗水半碗沙的直接關係,而聞名於世。我們對黃土高原最直觀的印象,就是以延安為中心、窯洞遍布的黃土高原。但陝北只是黃土高原其中一個地理單元。
  • 黃土高原的「黃土地貌」:風力沉積和流水侵蝕共同塑造的奇特地貌
    因為黃土地貌最為典型的分布地區就是位於我國北方地區的黃土高原,黃土地貌的最典型特徵就是溝壑縱深,千溝萬壑。來自西北方向的氣流,攜帶沙塵,到達黃土高原時風力減弱,泥沙沉積形成黃土堆積,如此深厚的黃土堆積也給當地人們的民居「窯洞」的建設創造了條件。
  • 黃土高原塵土來自柴達木盆地
    研究小組以《亞洲中部的柴達木盆地的風蝕:對構造地質學、地質氣候和黃土高原起源的含義》為題的論文發表在《今日美國地質學會》雜誌4- 5月號上。 地球科學家通過研究由風形成的巨大風蝕土脊搞清風雕琢巖石的能力。 卡普通過谷歌地球的衛星圖片第一次看到了風蝕土脊。從太空中看到的大片風蝕土脊就像是燈芯絨。
  • 黃土高原社會-生態系統變化及其可持續性
    黃土高原生態建設,帶動的是黃土高原生境改善,牽動的是黃河下遊水資源利用、水利工程安全、河道長治久安,因此是黃土高原地區、黃河流域系統合理調控的焦點。開展黃土高原社會-生態系統耦合研究,是實現黃土高原可持續發展的迫切需求。
  • 「物以硒為貴」黃土高原石頭餅
    洪洞是一片夾在汾河與姑射山脈的沃土。華夏民族的祖先在經過幾萬年的遷徙後,在這裡定居,耕種。衍生出古老的女媧伏羲文化,倉頡造字,皋陶造法。又有明代移民,槐鄉後裔遍布海內外。這片土地是黃土高原上的一顆明珠三面環山的地理構造使其形成了不同於其他山西地形的小氣候。汾河水保證了農作物的灌溉和空氣溼度。在以小農為主要經濟的古代,洪洞歷來都是豐饒和富裕的象徵。時至今日,漫山遍野的麥田裡仍然遍布著古老的黑小麥品種。
  • 問答 |黃土高原地表「支離破碎」和「溝壑縱深」的成因是什麼?
    在我國的地形單元中有四大高原,分別是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和雲貴高原,高原地形應該是指海拔在500米以上,地勢相對平坦或者有一定起伏的廣闊地區。但是,在我國的四大高原中,有兩大高原地勢十分崎嶇,那就是雲貴高原和黃土高原。黃土高原的崎嶇狀況,在地表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形態,表現為「千溝萬壑,溝壑縱深」,在世界範圍內都獨一無二,所以被命名為「黃土地貌」。
  • 2016中國黃土論壇暨國際黃土研討會預告
    黃土中記錄了環境變化與黃土文明交織演進的歷史,是我們判別環境變化過去歷史和未來趨勢的寶貴參考。黃土高原是我國水土流失最嚴重和生態環境最為脆弱的地區之一,又是我國乾旱半乾旱農牧業發展的典型區域和國家重要的能源與化工基地,也是我國當前實施"一帶一路"戰略布局的核心地帶。
  • 我國黃土高原植被恢復和生態系統重建研究獲新成果
    中國園林網9月8日消息:9月2日,由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唐明主持完成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菌根真菌對黃土高原植被恢復和生態系統重建的作用機制」通過了教育部組織的成果鑑定。
  • 是誰說,黃土高原寸草不生?萬萬沒想到,居然還隱藏著一片大草原
    說起甘肅,絕大多數人都認為大漠戈壁、荒無人煙、黃土高原,寸草不生。總以為是「金戈鐵馬,長河落日」,實際卻是「蒹葭蒼蒼,白露為霜」。總以為是「風沙漫天,大漠駝鈴」,實際卻是「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黃土高原範圍包括太行山以西,烏鞘嶺以東,秦嶺以北,長城以南的廣大地區。黃土高原並不是一座平坦的高原,用「千溝萬壑」來形容黃土高原的地形再恰當不過了。甘肅,簡單來說可分為河東和河西。
  • 在內秀在黃土高原上的美味食物
    是被現代人嘲笑的十三朝古都西安,還是黃土高原上嘹亮的民歌,還是拯救中國危難中的革命聖地氛圍。他歷史悠久,地貌粗獷美麗,還有黃河的英雄民俗。當然,其中也有內秀,由於歷史的傳承和文化的融合,西安食品在中國食品行業中一直散發著獨特的魅力。
  • 黃土高原是什麼氣候類型?這問法本身就有問題
    最近幾天不斷接到教師和同學們的諮詢,各教師群中也都在討論一個問題:黃土高原到底是什麼氣候類型?其實這個問法本身就有問題,因為黃土高原跨的氣候類型種類不是單一的,各種氣候類型之間的分界線也不是清晰具體的線。要比較完美的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確幾個問題。
  • 初心迴響|一首誕生於黃土高原的歌,為何能飛向太空
    初心的迴響 ——歌曲《東方紅》創作前後■錢均鵬 黨捷睿在中國,有這麼一首歌,它誕生於黃土高原東方紅 太陽升在黃土高原的梁梁峁峁上,人們總是習慣用歌聲來抒發情感。每當東方露出晨曦,黃土地上便會響起粗獷豪放、熱烈率直的歌聲。「一個在那山上,一個在那溝,咱們見不上個面面,招一招手……」陝北的溝溝壑壑限制了人與人地域間的交往,卻阻隔不了原生態的民歌在大山間迴蕩。1903年,在陝北佳縣張家莊一戶窮苦農民家裡,李有源出生了。
  • 雪白的黃土高原你見過嗎?現場視頻
    入冬以來,位於黃土高原的陝西榆林普降大雪。潔白的雪花為大地披上冬日盛裝,在榆林市南部黃土高原地帶,溝梁山峁,銀裝素裹,天地之間,一片蒼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