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艋舺》告訴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有缺憾

2020-12-20 世博萬世浮華

電影《艋舺 》是一部熱血青春黑幫題材電影,講述了五個少年意氣兄弟混黑道的故事。電影劇情緊湊,愛恨情仇相互糾纏,打鬥場面直觀但不血腥,著實是一部佳作。「每個人的心中,都有缺憾」

一、「蚊子」:第一個缺憾就是友情

男主角蚊子,從小父親便拋棄他和她母親而去,幼年時期一直被身邊的同齡人欺負,友情的缺失一直是他內心最大的遺憾。這也為他後來誤把流氓當做兄弟,把黑幫老大當做父親的錯誤想法埋下了伏筆。蚊子是一個心地善良的孩子,被同學嘲笑他能忍,被搶雞腿他能忍,即便是被侮辱他也只是把雞腿拿回來而已。在被混混圍攻時,他也是儘量躲避而不願意下狠手。可是,突然出現的和尚四人讓他內心對於友情的渴望徹底爆發了,所以,即便蚊子不喜歡打架、跳舞、嫖娼也還是跟著他們去,靖藏幫忙帶飯、跑腿,這都說明蚊子害怕失去友情。有一個場景集中體現了這一點。在舞廳喝酒的時候,和尚舉起酒杯讓蚊子喝酒,本來已經喝多的蚊子說再喝就要吐了,和尚當時問他「我們還是不是兄弟?」這句話正打在了蚊子心裡最薄弱的地方,所以即便是後來在廁所吐得死去活來,蚊子還是喝了那杯酒。最後與和尚廝殺的時候,蚊子要用和尚送給他的悠悠球勒死和尚,這正是對黑道友情的諷刺。這種內心對友情的缺憾,讓蚊子一步一步的墜入了深淵。

第二個缺憾是父愛

蚊子從小就沒有見過父親,但是經常被同齡人欺負的他一定是最需要和渴望父親的。所以,當太子第一次帶他去見老大gata的時候,他看到那個身著背心腳踩木屐的炒菜大叔時,就深深的覺得gata不像老大,倒像一個和藹的父親。正當大家吃飯的時候,手下給gata送來一截斷指,gata對於斷指那種毫不在乎的態度正是黑幫老大真實面目的揭露。後來,gata和蚊子一起坐在街邊啃雞腿,一起唱歌,這讓蚊子深深的覺得眼前的這位老大就是一位和藹的父親。所以當gata被和尚殺死的時候,蚊子比gata真正的兒子志龍還要難過,甚至冒著死的風險為gata舉靈牌。後來,白猴成為廢人、和尚背叛。蚊子的心裡的父愛和友情全部崩塌,他就再也沒有了理智,滿心想的就是殺死破壞自己美好夢想的和尚。

二、「和尚」:最大的缺憾就是對志龍的扭曲的感情

整部劇中處處可以看出和尚對於志龍有一種兄弟情夾雜愛情的複雜感情。首先,和尚會無條件的幫助志龍,從小就幫他考試、打架,在志龍報復強姦自己女朋友的混混的時候,明知可能會出人命,和尚還是出手用膠水封上混混的口鼻。殺人之後,和尚又獨自承擔後果,被geta打的半死也沒有怨言。最後,明明有機會開槍殺死志龍,卻選擇放棄。而且和尚從來不近女色,看到志龍和女友親熱還會嫉妒以及那句「我做這一切,都是為了你」臺詞,都顯示出和尚其實是喜歡志龍的。

和尚曾經說過自己要當大哥,志龍就是大哥的大哥。但是當上大哥的道路是血腥和殘忍的,所以,和尚願意替志龍去背。我們分析和尚做的所有的事,不難看出他真的是為志龍好。首先,外省幫派勢力很大,可是艋舺的老大們卻固步自封。憑藉和尚的聰明,他知道這樣下去,艋舺一定會失敗,而作為太子的志龍一定也會被人殺死。所以,和尚才想讓其他的兄弟3人都去菲律賓,剩下自己。因為瘋狗是殺死兩位老大的最大嫌疑人,他一定不得人心。所以和尚一定能順利的接管艋舺,再除掉瘋狗,聯合外省幫派,壯大自己,把志龍接回來做老大。正是因為和尚有這樣的計劃,所以瘋狗帶人進來殺他們的時候,他才那麼的猶豫,這是他內心及其矛盾的表現。可就在瘋狗要砍死志龍的時候,他還是義無反顧的出手相救,這更加證明了志龍在和尚心中的地位有多高。所以,去菲律賓一定是有船的,這不是一場局。但正是這種畸形感情讓和尚成了劇中唯一確定死去的主角,而殺死他的正是他最愛的志龍,這不禁讓人心痛和感慨。

這部電影,給了我們很多值得思考的告誡。蚊子本來是一個心地善良、性格溫和的孩子,其實他可以有一個更好的未來。但他沒能守住自己的底線,誤把哥們義氣當成友情,把老大的和藹當成父愛,最終一步步踏入深淵;和尚天資聰明本來可以努力學習,獲得幸福生活。卻因為對志龍扭曲的感情,讓自己沉淪在黑道爭鬥中,最後犧牲生命。

最後,請君牢記:「天道輪迴,報應不爽。守住底線,莫入歧途。」

相關焦點

  • 《艋舺》:我們一起走進大人的世界,一去不復返
    說這部電影之前,想先提一下讀音:艋舺(meng xia),好像很多人都只讀一邊,念mengjia,是一個平埔族用語,指的是小船。臺灣本地人多念monga。今天寫下艋舺時,鈕承澤還卷在性侵的案件裡,實在讓我生氣和失望,我不太了解他的為人和生活,但我看過他太多作品,每一部都讓我印象深刻。《風櫃來的人》和《艋舺》尤其難以割捨,總想拿出來回味一番,是常看常新的作品。他就像賈樟柯電影裡的王宏偉,都是不像演員的好演員,身上帶著最原始的真實和普通,天然可以弱化「演」的痕跡,增加故事的真實性。
  • 《艋舺》為什麼在結尾中要致敬「林小明」,他是誰?
    《艋舺》是在2010年上映的一部臺灣電影,在《艋舺》中我們看到了導演向我們展示的20世紀8,9十年達的臺灣黑道,除了年輕人的打打殺殺兄弟義氣之外,還包含了臺灣特定的文化,本地「角頭」勢力之間的和諧、互不侵犯,以及外省幫勢力對艋舺的侵入。
  • [試聽]《艋舺》電影原聲帶首播
    「看完艋舺」走路有風,「聽完艋舺」心中有火,靈魂會震動。音樂人義氣相挺,電影人為《艋舺》電影原聲帶破天荒打破唱片公司鴻溝,美妙音樂與索尼音樂共同發行。網易娛樂音樂頻道為你帶來原聲碟網絡首播。
  • 鄭宗龍:這是從艋舺來的「街舞」
    最早促使他去在童年的艋舺尋找靈感的,是裡爾克的《給青年詩人的一封信》,讀到書中裡爾克對青年詩人講,縱使是一個被關在監獄裡與世隔絕的小囚犯,他還有自己的童年可以去書寫,「這就觸發了我,讓我想到,我的童年是什麼?我會想要去找它」。  母親也影響了他的創作,「媽媽是張白紙,沒受過什麼教育。有一次我跟她說我們的舞蹈《來》,可以瞬間轉換人體形象。
  • 魔卡少女櫻:致我們的童年,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魔法夢
    動漫的故事顯然都是不存在的,這些虛擬的故事只會出現在漫畫當中,出現在電視上面,但是在我們的心底,對於每一個故事都是特別的相信,希望有一天在自己的身上也會發現這些奇妙的故事。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魔法夢其實在大家的心中,也應該都時常去幻想過,如果自己擁有了魔法會怎樣,從小的時候開始我們就喜歡去讀各種童話故事,我也相信沒有小孩子是不喜歡童話故事的,雖然說現在的我們幾乎很少接觸了,但是看到類似的故事還是會觸動心弦。
  • 「艋舺」:尋找臺北城市繁華的起點
    終於在1875年,清政府正式允準設置「臺北府」,府城地點就選在臨近「艋舺」的空地上。  今天,淡水河上獨木舟雲集的景象早已是遙遠的記憶,連淡水河也被高高的堤岸遮攔起來,臺北市的商業中心區幾經轉移,已經沒有多少人會再提起「艋舺」當年的鼎盛風華。
  • 從等一個人咖啡到艋舺,臺北的電影打開方式.
    現在臺北一共有兩家等一個人咖啡,一家是位於文山區一壽街的景美本店,另一家是位於信義區市政府附近的迷你咖啡屋,我們選擇了離我們近一些的市府店。,電影裡那些名字很怪的咖啡全都有,阿不思特調、男子漢咖啡、告白需要勇氣、問世間情為何物......恨不得全部都點,慢慢品味。
  • 讀《解憂雜貨店》有感:每個人的心中,其實都有一家解憂店!
    不免會想,如果真有這樣的雜貨鋪就好了,我一定要去投信。如果真的有人站在二十年,或者是三十年後,告訴現在的我,應該怎麼做,那就好了。我就不用像現在這麼迷茫,不知道選擇什麼工作,不知道學習什麼。當然就算真的有先知,可能現在任性的我,也不一定會聽,畢竟很多過來人已經告訴我應該如何做了,但我好像還是無動於衷。
  • 《艋舺》之後,一個了不起的阮經天
    鈕承澤主演《香蕉天堂》從《小畢的故事》之後,原先師從侯孝賢的導演鈕承澤有整整16年無戲可拍,阮經天說,他跟外號「豆導」的鈕承澤的成長背景極其相似,在《艋舺》中撞出了火花,「我們都是家境有些辛苦,還不到小康,成長過程很叛逆,我們讀書的時候都是一般意義上的『壞孩子』,喜歡打架,喜歡混著,喜歡講義氣這回事情。」這個意義而言,阮經天是個另類。
  • 有缺憾的人生是真實的人生
    有缺憾的人生是真實的人生 學生心目中的優秀教師形象:1.師德高尚,淡泊名利。2.知識淵博,多才多藝。3.態度溫和,懂得寬容。4.關愛學生,良師益友。5.誨人不倦,循循善誘。6.教學嚴謹,語言幽默。7.風度翩翩,注重儀表。8.口語標準,板書藝術。9.尊重學生,告別體罰。10.教法靈活,授人以漁。
  • 《艋舺》:一起少年的生存之道!
    往電影外面說,《艋舺》是鈕承澤對自己的承諾,對兄弟的承諾。在城隍廟混過的侯孝賢和自稱有武俠夢的蔡明亮未必能挑對商業的那根筋,現在不用勞煩他們這輩老人家了,因為鈕承澤先行了一步,《艋舺》挺好看。故事裡有女人,然而過分符號化。有家庭,結果是服務於主線。兄弟才是《艋舺》的一切,愛兄弟勝過所有一切,不過有一點讓人稍覺有趣,畢竟《艋舺》的許多設定又是奔著黃金(票房)而去。
  • 外婆說,每個人心中都該有個超級英雄
    文∣閒時翻書君(原創文字,請勿轉載)看到這樣1句話:「外婆說,每個人的心中都應該擁有一位超級英雄。要大笑、要做夢、要與眾不同。人生是一場偉大的冒險。」——弗雷德裡克·巴克曼《外婆的道歉信》01外婆的意思應該是:每個人都要活出自己該有的樣子。是的,我們都知道外婆是對的。
  • 2018年電影觀後感·第81部《艋舺》
    《艋舺》是一部懷舊電影,透過淡淡的黃色濾鏡顯露的懷舊風,慢鏡頭打鬥時的舒緩音樂,衣裳服飾道具布景的每一處細節,都展現出豆導對80年代青春時光的無限深情。《艋舺》講的是年輕人的故事,講的卻不是青春,而是記憶,是對臺灣本土文化和本土情懷的紀念。
  • 豆導:《艋舺》讓我再活一回 柏林想見小瀋陽
    可是《艋舺》現在做到了,已經賣出了100多個拷貝,這是什麼概念呢?就是相當於《福爾摩斯》這樣的大製作,才能享受的待遇。這都是因為臺灣電影人一直沒有放棄過。   信息時報:這部片子其實醞釀了4年,為什麼用了那麼長時間?
  • 現代詩歌|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輪圓月亮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輪圓月亮文/長安18子據說,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輪圓月亮這輪圓月亮盛開在最黑暗的晚上帶給我們希望和力量我一直都很喜歡蘇軾的「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也喜歡孔子的「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我期待著與有緣人的相識、相交。
  • 隱藏在臺北的百年古寺,設計精美,因一部電影《艋舺》而世人皆知
    臺灣的寺廟讓人印象深刻,不同於大陸的古樸幽居,這裡的寺廟華麗輝煌,與其說是寺廟,更像是一座富麗堂皇的宮殿。艋舺,因以之命名的電影廣為人知,是臺北最早開發的一片土地。毫不誇張地說,臺北如今的所有繁華都從這裡走來。
  • 《艋舺》緣起篇:追根溯源全面解析誕生歷程
    今日的萬華區經過幾度的行政區重畫,早已把範圍擴張許多了,中華路以西迄新店溪,忠孝西路以南,都包括在萬華區內。  在艋舺地區有著濃厚而又獨特的本土文化,八十年代,身為「外省人」的鈕承澤,當時正在營橋國中念書,在同學和朋友的帶領下,感觸到這種文化的內在情感,在師大路路口與人鬥嘴、在龍山寺逛夜市、在寶鬥裡探險,鈕承澤青春的回憶濃縮在艋舺這個神奇而美麗的地區。
  • 《艋舺》:脆弱的青春史
    鈕承澤選擇了用這樣一種方式祭奠殘酷而壯美的青蔥歲月,那是上個世紀80年代的艋舺廟口,五個青澀少年在火拼中結為生死之交,又在動亂裡選擇彼此殘殺。血與淚的背後是孱弱的情意二字,它經不起風吹草動,敵不過爾虞我詐,亦經不起生與死的考量,每個人當初都是抱著義氣行走江湖,到頭來卻落得傷痕累累悲情一生。於是部分人選擇退卻,部分人選擇背叛,還有部分人選擇了繼續前行……所有的人在這個人生交叉點分道揚鑣,鋪陳開一幅生猛異常的爆裂青春風情畫,這就是《艋舺》。
  • 《艋舺》中角頭老大GETA真有其人(圖)
    電影《艋舺》中角頭老大GETA其實真有其人,本尊叫做呂榮輝環球網12月8日消息,據《壹周刊》報導,電影《艋舺》中,馬如龍飾演的角頭老大GETA其實真有其人,本尊叫做呂榮輝,目前還在臺北市萬華地區搞土地買賣。
  • 《長髮公主》告訴我們:每個有夢想的人都值得被尊敬
    每個有夢想的人都值得被尊敬。這部電影給我最大的啟發是「逐夢」。每天讀寫繪,探索和發現生活的美。歡迎點上方關注百家號:唄媽美學別停止夢想,也別停止追求夢想的腳步。哪怕前途荊棘坎坷,也不放棄堅定的信念和勇氣。是什麼讓你覺得自己在這個世界上有價值感和存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