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個視角看待「中美衝突」,日媒:中國太優秀衝擊「西方優越論」

2020-12-16 騰訊網

隨著美國大選終於進入倒計時階段,中美關係的未來走向問題也迅速再次成為各國媒體關注的焦點問題,而這一點對於夾在中美之間的日本人而言尤其如此。

作為美國的小弟,日本人在這個問題上站在美國這邊並不會引起任何人的驚訝,但有趣的是即使在這樣的輿論氛圍中,個別日本媒體卻依然願意從另一個角度來審視中美關係:美國政府早已無能至極,只是在中國的幫扶下才沒有徹底崩潰。

日本乃至亞太仍處於「美國秩序」中

一個最基本的問題就是,這場中美對抗,到底是在爭什麼?或者說,既然是「對抗」,那麼這種對對方的利益訴求肯定是相互的,美國要從中國身上搶點什麼,而中國也要從美國身上得到些什麼。

但問題在於,我們在各種國際問題中所看到的,只有美國對中國的咄咄逼人:經貿摩擦、疫情責任、南海衝突、臺灣問題,試問在這些問題上,有哪一個是中國對美國的利益造成了傷害,所以美國才「被迫反擊」?

川普

毫無疑問,所謂中美「對抗」其實從一開始就不存在,真正在發生的,實際只是美國人對中國不停的得寸進尺,和中國隨之而來的正當防衛——換成大白話說,就是美國在單純的欺負中國而已。

在中美建交四十多年的歷史上,雙方關係總體和平、交流頻繁,期間雖然有摩擦,但像今年這樣如瘋狗一般咬住中國不放,確實是破天荒頭一遭。那麼美國乃至西方為何突然對中國發狠?曾經「脫亞入歐」,在東西方之間扮演特殊角色的日本人給出了解釋。

美國霸權

日媒認為,自工業革命以來,西方先發優勢與成功經驗演變為一種「價值共識」:民主和資本主義制度是「西方優越性」的體現,也是普世的規則。

而在這場新冠疫情中,西方的這一特點再次體現,其邏輯就是——西方作為民主社會,就疫情問題出現爭吵和相互推諉那是非常正常的,而中國沒有在初期控制好疫情,那只能說明制度落後,發生在西方的疫情,自然也就是中國拖累「文明世界」的證據。

但中國隨後的表現卻讓西方的邏輯變得不那麼自洽。中國展示了自身獨特的制度優勢,並最終在全世界首個控制住了國內疫情,經濟也率先重啟,如今一切向好。反觀美歐等西方國家,不僅第一輪疫情造成了大量病亡,如今面對第二輪疫情更是焦頭爛額。

川普

而這意味著「西方優越性」,至少在新冠疫情面前已經終結。再聯繫到美國對華戰略的改變,不難發現西方正在重新審視中國,也審視自己。對此,日媒也提出了自己的疑問:既然雙方已經產生衝突,那為何中國還沒有與美國撕破臉?

答案其實也很簡單:如今的中國,也確實在一些地方還需要美國,比如最起碼的,在雙邊經貿關係上,中國每年對美4000多億美元的商品出口就意味著若非萬不得已,中國絕對捨不得與這樣一個大買家徹底斷絕關係。

中美關係裂痕

換句話說就是,在處理雙邊關係上,如今的中國反而比美國這些老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更加成熟和務實。當最強大的美國為掩蓋自身的無力而對中國惱羞成怒、撒潑打滾之時,中國人卻能以百分的冷靜分清楚到底什麼才最符合自身利益。

所以,不管如今的美國是否還是那個曾經的世界霸主,也不管美國還會對中國如何歇斯底裡,反正美國繼續坐在這個位置上恰恰符合中國現在的利益,美國人只要知道這點,就夠了。

相關焦點

  • 捷克對西方發出警告:第三次世界大戰風險增加,中美俄是關鍵角色
    據環球網11月12日報導,捷克發布《2019年捷克軍事情報報告》,對西方發出警告。該報告直接指出,隨著中美俄三國全球爭霸不斷加劇,世界爆發第3次世界大戰的可能性也在增加。該報告認為隨著衝突的不斷加劇,各方願意和平對話的意願也在持續下降。
  • 李克強:中美經貿合作本質上是互利共贏的 貿易衝突沒有贏家
    原標題:李克強:中美經貿合作本質上是互利共贏的 貿易衝突沒有贏家  中新社北京4月26日電 (記者 郭金超)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26日下午在中南海紫光閣會見來華訪問並出席中美交通論壇第九次會議的美國運輸部長趙小蘭。  李克強表示,中美發展穩定健康的關係符合雙方利益,也是國際社會的期待。
  • 「修昔底德陷阱」提出者:即便拜登上臺,中美仍可能爆發軍事衝突
    上周全球化智庫(CCG)舉辦了第六屆中國與全球化論壇,期間中美論壇線上會議相關專家討論了「大選後的美國與全球化向何處去」的話題,美國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首任院長、「修昔底德陷阱」理論的提出者格雷厄姆·艾利森認為儘管隨著時間推移中美關係將成為塑造全球化以及世界秩序的雙邊關係,但中美之間仍會陷入
  • 美報告提2019年「美國擔憂的衝突」 首次提及臺灣問題
    原標題:美智庫報告提2019年「美國擔憂的衝突」,臺灣問題首次被納入【環球網綜合報導】美國智庫外交關係委員會17日發布報告,列舉美國未來一年優先預防的衝突。除了網絡攻擊、伊朗問題等,臺海問題也首次被報告納入。
  • 美智庫報告提2019年「美國擔憂的衝突」,臺灣問題首次被納入
    據美媒12月18日報導,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17日發布了2019年《預防優先事項報告》,列出美國未來一年最需要預防的衝突領域,並將9項重點問題列為「第一級」。其中列為頭號的是針對美國關鍵基礎建設具高度破壞性的網絡攻擊。
  • 框架理論視角下對中美貿易爭端報導的比較
    此文為2019年度「人民網獎學金優秀論文獎」獲獎論文。 摘要 2018年3月以來,中美貿易進入激烈衝突的階段,對於中美兩國乃至世界的經濟、政治和外交都產生巨大影響。可以明顯看出,對「中美貿易」問題的報導在兩年時間內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在2017年1月-2018年2月,第二階段是在2018年3月-2018年12月。2018年3月22日,美國總統川普籤署總統備忘錄,將對500億美元中國進口徵收關稅。隨後中國提出反制措施。
  • 陳子燁 李濱:中國擺脫依附式發展與中美貿易衝突根源
    同時政治力量也是打破依附循環的主要力量,中國近年來擺脫依附式發展的努力和成就正是一個典型的例證。四 中國擺脫依附式發展與中美貿易衝突此次中美貿易衝突本質上就是美國企圖遏制中國發展所產生的衝突。這一衝突的根源在於中國擺脫依附式發展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威脅"到美國在全球生產鏈分工中的地位及其經濟與政治利益。
  • 在Twitter上,三大央媒是如何做「中美貿易摩擦」報導的?
    2018年3月23日,美國總統川普籤署對華貿易備忘錄,宣布將有可能對由中國進口的600億美元商品加徵關稅,同時限制中國企業對美投資併購。這成為「中美貿易摩擦」議題開始引發關注的一個引爆點。到當地時間2018年5月19日,中美兩國在華盛頓就雙邊經貿磋商發表聯合聲明,在減少美對華貨物貿易逆差等六個方面達成共識,這成為標誌該事件告一段落的另一時間點。
  • 全球局勢(一),疫情衝擊國際秩序,中美局勢將迎來轉變
    東方文明體系VS西方文明體系在過去兩三百年的歷史裡,由於西方國家比東方更早進入工業化社會,曾經一直被崇尚敬仰的東方文明,在這兩三百年裡,在西方文明的衝擊下,不斷縮小存在感。隨著中國的壯大,為了遏制中國的發展,西方國家更是不斷抹黑東方文明。
  • 傅高義:中美有發生武裝衝突的可能性
    7月20日,環球時報就當下中美關係,視頻採訪了著名中國問題學者傅高義(Ezra Feivel Vogel),得到了一些似乎不太樂觀的答案。    傅高義,猶太裔美國學者,今年已90歲高齡。他曾在哈佛大學擔任教授,併兼任過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主任,可以稱得上是最懂中國的美國人。
  • 全球衝突加劇,世界局勢巨變,中國如何應對?
    以上四個方面是當前世界形勢出現的新情況,也是中國面臨的新形勢,有鑑於此,我們可以對世界形勢的發展趨勢和中國的應對戰略作以下七個方面的判斷。 二是‍當前全球性矛盾的根源表面看是中美之間的衝突,是美俄之間的衝突、是俄歐之間的衝突,其實質是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帝國主義、霸權主義的發展遇到了無法克服的結構性矛盾和制度障礙,這種結構性矛盾和制度障礙主要來自三個方面,一是自身發展遇到了天花板,其在科技、金融、高端製造業方面的壟斷紅利正在消失。二是中國等新興國家在追趕的過程中對老牌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國家造成了衝擊。
  • 社評:中美不是價值觀衝突,而是利益之爭
    一些西方領導人喜歡使用「價值觀」這個概念,把他們與中國的摩擦定義成「價值觀衝突」,強調他們極力構建的反華統一戰線是「價值觀同盟」。中國人要小心不落入這當中的話語陷阱,好像中國的價值體系真的與西方社會格格不入一樣。北京反覆強調「人類共同價值」,這與一些西方人所說的普世價值的含義是很接近的。
  • 中美對新型大國關係的認知差異及中國對美政策
    按照中方的說法,發展中美新型大國關係,就是「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互利共贏」;按照美方的說法,就是要打破「崛起國與守成國必然衝突」的歷史魔咒,建立基於「務實合作和建設性處理分歧」的大國關係新模式。 何謂「新型大國關係」?怎麼界定它的基本內涵?如何落實這一基本共識?由於中美存在不同的國家利益、文化傳統和價值觀念,雙方對新型大國關係有五個方面的認知差異。
  • 傅高義的中美關係遺產 曾提醒大陸對臺已漸失去耐心
    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前主任、中美問題學者傅高義20日在麻薩諸塞州逝世。傅高義是美國極少數精通中日語言的學者,被稱為「中國先生」「日本先生」。他畢生致力於幫助世界了解東亞。增進中美之間相互理解、推動中美關係穩定發展更是其重要「遺產」。
  • 中國反擊!對澳大利亞加徵關稅,西方學者:澳洲的危機還在後面
    關於這方面的報導我們已經看到很多了,這期節目咱們結合幾位西方學者所發表的評論,通過西方人的視角,看看西方人如何看待這件事。在這些西方學者看來,當然他們是站在自己的價值觀和立場上來看,目前這種狀況,是因為澳大利亞反抗中國日益增強的自信和欺凌,所以給自己帶來了巨大的風險。
  • 一個英國導演眼中的中美貿易戰:你們彼此不是敵人
    這部片子一拍就是5年,這讓他能夠更真實地了解中國,而不是從西方媒體的報導中去認識中國。為了給影片勘景,他與各行各業的中國人打交道,也一次次「被中國人民勤勞、堅韌和樂觀的天性深深打動」。很多人說,這部紀錄片的拍攝,恰逢其時。
  • 如何看待疫情後的中美關係?張業遂:合作是唯一正確選擇
    據人民網消息,5月21日晚,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新聞發布廳舉行新聞發布會。大會發言人就大會議程和人大工作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提問。記者提問:近幾個月,我們看到中美關係矛盾凸顯,雙方在一系列問題上衝突加劇,包括新冠疫情、金融市場、臺灣、香港以及貿易問題。請問,您怎麼看待中美關係?特別是疫情之後的中美關係?張業遂:謝謝你的提問。病毒不分國界,也不分種族。
  • 環球時報刊評:中美不是價值觀衝突 而是利益之爭
    一些西方領導人喜歡使用「價值觀」這個概念,把他們與中國的摩擦定義成「價值觀衝突」,強調他們極力構建的反華統一戰線是「價值觀同盟」。中國人要小心不落入這當中的話語陷阱,好像中國的價值體系真的與西方社會格格不入一樣。北京反覆強調「人類共同價值」,這與一些西方人所說的普世價值的含義是很接近的。只是普世價值這個詞的使用伴隨了西方的擴張主義,它不僅僅是個概念,更多讓人想到的是政策。
  • 黃靖:從第三次現代化浪潮視角看中美
    同時,中美關係也已大大超越了雙邊關係的範疇:中美之間的任何議題,都有世界意義;人類面臨的所有重大挑戰,如果沒有中美之間的協商與合作,都難以解決,甚至無法管控。因此,必須從世界格局發展的大勢中界定和管控中美關係。只有順勢而為,才能在中美關係中保持主動,有效地推動習近平主席倡導的中美之間「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新型大國關係。
  • 中美最可能爆發衝突的時間節點在哪裡?
    2011年,歐巴馬提出「亞太再平衡」戰略,正式將中國視為戰略對手。這些變化既是由兩國內在的一些因素引起的,也是國際局勢變化所造成。如果按這個路徑走下去,在2020年前後又將迎來中美關係劇變的節點。現實地講,雙方關係出現反轉、走向合作的可能性不大,反而極可能在經濟發展、軍事能力和地緣政治這三大領域發生激烈碰撞,這主要是由於雙方實力的消長導致國際政治權力結構發生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