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刊評:中美不是價值觀衝突 而是利益之爭

2020-12-16 網易財經

(原標題:社評:中美不是價值觀衝突,而是利益之爭)

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不同社會、地理單元之間,不同文明和國家之間的差異是在縮小還是擴大呢?我們認為是在逐漸縮小的。原因在於經濟文化交往在不可逆轉地持續增加,全球化不僅僅發生在經濟和信息領域,而是產生了全面效果。人類逐漸進入了大體使用相同技術,生活方式越來越類似,同時關注相同話題的全新時代。

一些西方領導人喜歡使用「價值觀」這個概念,把他們與中國的摩擦定義成「價值觀衝突」,強調他們極力構建的反華統一戰線是「價值觀同盟」。中國人要小心不落入這當中的話語陷阱,好像中國的價值體系真的與西方社會格格不入一樣。北京反覆強調「人類共同價值」,這與一些西方人所說的普世價值的含義是很接近的。只是普世價值這個詞的使用伴隨了西方的擴張主義,它不僅僅是個概念,更多讓人想到的是政策。

共同價值這個詞比較中性、客觀。實際上中國價值體系與西方價值體系的差異被嚴重誇大了,民主、自由、法治、平等這些受到西方社會珍視的價值也都被總結到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來,而且是中國社會的真實追求。法治建設在中國尤其受到政府的強烈推動,平等則是中國民間最有號召力的政治概念之一,對公平正義的追求為中國輿論這些年提供的內在動力可謂生生不息。

儘管不同的政治制度和發展階段讓中西價值體系在引導社會實踐的具體方式上存在差異,但將中西方尤其是中美摩擦描述成兩個價值體系的對立嚴重不符合事實,是從西方中心主義出發對當今世界的頂層誤判。這種誤判如果在全球範圍傳播,有可能導致一系列過激反應,很多民間交流會被懷疑成彼此價值滲透的媒介。

其實中西更多的差異體現在意識形態層面。意識形態這個概念出現得遠比價值觀要晚,對它的定義也不盡一致,大體說來,它是實現國家利益的上層建築方式,除了價值觀對它有影響,政治制度為它打上的烙印更重。

只要有不同社會、團體和人際交流,價值觀就會發生接觸。而意識形態產生作用通常會局限在國家權力的範圍之內,一旦脫離了權力的支持,意識形態的張力就會大為減弱。換句話說,意識形態擴張往往都要藉助強勢的軍事、經濟和文化工具。在過去幾十年裡,西方無疑是意識形態擴張的主要力量,相反的意識形態擴張很難實現。

與當前整個西方的軍事、經濟和文化影響力比起來,中國無疑處於相對弱勢狀態。總結來看,中國和西方的價值觀差異被大大誇張了,隨著中國人的民生形態越來越與西方接近,雙方的價值觀差異已不再可能是鴻溝級別的。從意識形態競爭角度看,中國仍取明顯守勢,或者說我們勉強解決了抵制西方意識形態攻擊的問題,但我們遠不具有對西方實施反攻擊的能力,中國人甚至缺少這方面的意願。

在我們看來,中美之間主要是利益之爭,美國發動意識形態進攻的真實意圖也是要維護它的霸權地位。兩種政治制度的本質是存在兩種不同的社會治理方式,它們無法在地球上並存,這種美國式主張是很荒唐的。拿到中歐之間去看,就很清楚了。中歐雖有摩擦,但合作更加構成了雙方關係的基本面。

華盛頓不斷激化中美意識形態衝突,並將之歪曲成中西價值觀對立,中國方面不能上它的套。我們要不斷弘揚人類共同價值,冷靜處理中美和中西之間的意識形態摩擦,不主動升級它,同時要實事求是定義它的影響。要讓中美的利益之爭從所謂「價值觀衝突」中彰顯出來,還其本來面貌,然後在國際社會的見證之下對其實施管控。

本文來源:環球時報 責任編輯:陳合群_NB12679

相關焦點

  • 社評:中美不是價值觀衝突,而是利益之爭
    原因在於經濟文化交往在不可逆轉地持續增加,全球化不僅僅發生在經濟和信息領域,而是產生了全面效果。人類逐漸進入了大體使用相同技術,生活方式越來越類似,同時關注相同話題的全新時代。一些西方領導人喜歡使用「價值觀」這個概念,把他們與中國的摩擦定義成「價值觀衝突」,強調他們極力構建的反華統一戰線是「價值觀同盟」。
  • 黃靖:從第三次現代化浪潮視角看中美
    美國政府近來發布的多份重要報告認定中國的發展是要從根本上「修正」美國主導的世界秩序,(和俄羅斯一同)打造一個「完全反對美國價值觀和利益」的世界,並由此得出中國是「戰略競爭者」的基本觀念。這一觀念的正確與否姑且不論,但美國建制派從世界大格局中審視中美關係的戰略視野,值得借鑑。世界局勢的發展和變化與中美這兩個大國息息相關。
  • 超越霸權之爭:中美貿易戰的政治經濟學邏輯
    中美競爭性增強導致經貿關係越來越帶有權力鬥爭的含義,但用現實主義思維看待中美關係發展前景卻缺乏解釋力,中美貿易既不是中國權力增長的主要原因,也不是美國經濟衰落的根源。在看待中美實力此消彼長時,要從手段和目標上正確把握對方的戰略意圖。川普政府不僅調整對華經貿關係,也在調整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經貿關係。
  • 90%的衝突不是因為利益本身,而是我們說話溝通的方式
    作者:楊杜澤(Dr Yann Duzert)世界知名談判專家;沈莉娟 中美矽谷發展促進會副秘書長長;王賽 科特勒諮詢(KMG)中國區管理合伙人;範松璐例如借錢時,我們通常會請對方吃飯,以達到順利借款的目的。策略六:蠶食策略蠶食策略是一種讓對方一次又一次做出妥協讓步,從而獲得談判利益的策略。即使談判雙方已經就所有問題達成共識,一方依然可以通過這種策略讓對方給出更多好處,甚至讓對方做一些起初不願意做的事情。
  • 為了中美和世界——全方位解讀中美新一輪磋商結果
    環球時報13日發表社評《為了中美和世界,一步步結束貿易戰》中指出,中美貿易戰打了快20個月了,這是去年初時全世界幾乎沒有人能夠想像得到的。按照常理和規律,即使作為推動談判的最激進的手段,這場貿易戰的意義也已經耗盡了,再接著打下去無論從經濟還是政治上都難以解釋。
  • 40年40人|何漢理:中美政治制度之爭也能成為良性競爭
    現實主義理論家可能會說:處在國力對比轉變過程中的兩個大國,兩者都雄心勃勃,關係當然不會是合作的,當然是競爭的,甚至有衝突風險。但這正是我想要再寫一本書的原因。如果中美衝突是明擺著不可避免的,那我們怎麼解釋過去幾十年來兩國政府歷經幾代領導人所作出的努力?為什麼他們都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都想要避免衝突呢?
  • 中美最可能爆發衝突的時間節點在哪裡?
    當前,中美關係正處在合作加深還是對抗上升的十字路口,未來5到10年何去何從,將深刻地影響世界格局。一、跌宕起伏的中美關係通常來講,國與國之間的關係有三種:夥伴、競爭者和敵人。實際上,作為當今世界最複雜、最有爭議、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中美之間遠不止這麼簡單,而是大部分時間在「合作性競爭」與「競爭性合作」之間搖擺。
  • 境外媒體連續轉發總臺有關中美經貿摩擦國際銳評
    在這一背景下,人們就不難理解面對美方的關稅施壓,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中美全面經濟對話中方牽頭人劉鶴,為何仍決定應邀赴美,參加9日至10日舉行的第十一輪中美經貿高級別磋商了。這不是中國害怕了,甚至要被迫做出讓步,而是中方早就洞察並適應了談談打打這種中美解決經貿摩擦的常態,因而不為一時一事所擾,反而能從更高層面把握磋商進程的大方向。
  • 美國在臺協會前主席稱中美若衝突 癥結點在臺灣
    卜睿哲發表新書,點出中美若起軍事衝突,癥結點就在臺灣。(中評社黃惠玟)環球網6月12日消息 前「美國在臺協會(AIT)理事主席」、現任布魯金斯研究所東北亞政策中心主任卜睿哲指出,中國的崛起及美國的因應之道是21世紀最重要的議題,中美兩方若發生衝突,其中的癥結點就在臺灣。
  • 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會長專訪:三大紐帶仍將中美連在一起
    這些擔憂並不衝突,而是互補,對中國人和美國人來說沒有區別。兩國的利益在細枝末節方面存在分歧嗎?是的。但人民將決定各自政府會採取什麼政策。在我看來,美國人民和中國人民都不希望被捲入一場冷戰,不希望將數千億美元用於國防支出,而是希望這些資金被用於幫助人們脫貧、加固基礎設施或為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
  • 外交部前副部長傅瑩萬字長文談中美關係:制度和價值觀之爭
    「戰略方針」將矛頭指向中國治理和執政黨,將「價值觀挑戰」列為中國對美三大挑戰之一,突出中國內外政策的意識形態根源,似乎在刻意將中國包裝成當年的蘇聯,其意圖無非是將政治和安全因素推到美中關係的優先位置,為脅迫企業和經濟界接受「脫鉤」提供依據。沿著這個路徑走下去,兩國將不可避免地陷入零和對抗模式的意識形態之爭。 二是輿論戰。
  • 南大簡稱之爭,背後是利益之爭
    不是嗎?但是,關於小名的官司,還真有過,不過當事者是南京大學和南開大學。後經教育部核准,南開大學簡稱南開,南京大學簡稱南大,塵埃就此落定。想來也是,南開大學簡稱南開,早已深入人心,又何必去爭什麼南大呢?真是有些多事。
  • 國際銳評丨蓬佩奧「末日瘋狂」綁架不了中美關係未來
    從大肆詆毀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到推出所謂的限制中共黨員及直系親屬赴美旅行新規;從暫停五項中美文化交流項目,到對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實施所謂「制裁」,蓬佩奧之流上演的「末日瘋狂」,徹底暴露了他們窮兇極惡的真面目。 人們注意到,蓬佩奧近日口出狂言,稱美國對華政策不可逆轉,這實際上表露了其欲綁架中美關係未來的險惡用心。
  • (熱點觀察)中美分歧的本質是什麼?
    日前,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在法國國際關係研究院演講後,回答嘉賓提問時表示,中美之間的分歧或矛盾,不是權力之爭,不是地位之爭,也不是社會制度之爭,而是堅持多邊主義還是單邊主義,是倡導合作共贏還是零和博弈。這才是目前中美關係面臨問題的本質。
  • 冷戰史權威專家、哈佛大學學者文安立:中美「冷戰2.0」是無稽之談
    【環球時報 記者 白雲怡 李艾鑫】「對於很多人所稱的『新冷戰』,或『冷戰2.0』『冷戰3.0』,我的回答是:無稽之談。」近日,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教授文安立(Odd Arne Westad)(如圖)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時如是說。
  • 中美價值觀能否對接?——從加州大火到嫦娥奔月
    中國人對天的敬畏感也逐步形成,並且深入人心,形成特有的「天人合一」的價值觀。敬天、畏天的價值觀已經潛移默化為「文化中國」的心靈積習,祭天的傳統也同祭祀祖先一樣成為一種人文宗教。這種敬天的價值觀與歐美信仰人格神上帝的價值觀之間頗有差別,然而亦有息息相通之處。這次加州大火或許讓美國人與中國人心有戚戚焉:科學並不是萬能的,天的力量很大。
  • 90歲高齡的傅高義:很不幸,中美有發生軍事衝突的可能
    作為全球最大的兩個經濟體,在一些人看來,當下的中美關係卻在「自由落體」式惡化。更讓人憂心的是,在因疫情、選舉及其他社會問題而導致國內一片混亂之際,美國仍在全方位對華施壓。如何看待中美之間頻頻出現的衝突與摩擦?兩國關係的未來將會怎樣?《環球時報》記者近日視頻連線90歲高齡的哈佛大學榮休教授、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前主任傅高義(如圖),聽他詳細闡述自己的思考。
  • 以前總想出國,待在美國的想回來,《美國工廠》解構下的中美衝突
    但是,在剛剛走上正軌的福耀美國分部,卻開始出現接二連三的衝突與矛盾。從跨文化交際的角度來看,《美國工廠》所體現的矛盾與衝突,是中國和美國在文化維度方面的不同導致的。本文通過個人主義維度、權力距離、不確定性規避來論述中美兩國文化價值觀的不同,試圖剖析福耀工廠在美國水土不服的原因。
  • 換個視角看待「中美衝突」,日媒:中國太優秀衝擊「西方優越論」
    隨著美國大選終於進入倒計時階段,中美關係的未來走向問題也迅速再次成為各國媒體關注的焦點問題,而這一點對於夾在中美之間的日本人而言尤其如此。日本乃至亞太仍處於「美國秩序」中 一個最基本的問題就是,這場中美對抗,到底是在爭什麼?
  • 沈偉:民粹國際法和中美疫情法律之困 丨中法評 · 專論
    民粹主義的方法不是依靠雙邊談判和世貿組織等多邊機構,而是堅持單方面制裁,迫使對手方接受其預先設定的議程和標準,甚至是執行機制。民粹主義還將國內政治的「我們」和「他們」引入國際關係,要求其他國家在外交政策上站隊選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