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印象中,日本地少人多資源匱乏競爭劇烈,是出了名的壓力山大的國家,過勞死、自殺這樣的事情早已見怪不怪。
據報導,4月份日本有1455人自殺,比2019年4月減少359人,同比下降20%。其實,自2003年日本創下一年3.4萬人自殺的峰值後,近年來,日本自殺率一直呈現下降趨勢。2019年,日本自殺人數則過2萬。
疫情暴發後,日本40%預防自殺的社會組織關門或縮減工時,社會上一度擔心這會讓有自殺傾向的人士缺少救助,自殺人數再次激增。
自殺人數下降的原因,一是每天通勤超時工作的上班族減少了外出,加班少了,壓力小了,有更多時間和家人在一起;其次是學校停課、延遲開學,年輕人的壓力減少了,又不必面對校園欺凌,學生們更有安全感。
不過,專家指出,在國家危機和災害時期,人們往往不會想到自殺,經濟和工作壓力長期看仍是導致自殺的因素。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後,自殺人數就暴增35%。如果疫情造成經濟低迷期延長,就有可能造成自殺人數回彈。
那麼,對於我國來說,自殺又多是什麼原因,我們該怎麼發現他們,幫助他們呢?
不同年齡段的自殺原因
青少年階段:這個階段的青少年一方面想要證明自己,另一方面又不得不依賴父母,父母會在學業上給孩子施加很多壓力,孩子也想通過優異的成績和學校表現來證明自己。但當孩子達不到父母的要求,而父母又不理解自己的時候,他們可能會衝動地選擇傷害自己的方式來引起父母的注意,更嚴重的則是以自殺來逃避壓力。
青年階段:初入社會,真正邁入成年人世界的青年,需要經濟獨立、養活自己,還要為結婚,養育子女做準備。居高不下的房價、醫療費用、教育費用等對很多年輕人來說都是巨大的心理壓力。
中青年階段:這個階段大部分人已經適應職場生活,懂得處理日常的人際關係,職場壓力相對小一些,但與此同時經濟問題和家庭問題增多。男性投入大部分時間和精力在工作上,花在家庭的上時間和精力遠遠不夠,導致夫妻之間疏離,互相都覺得對方不理解不關心自己,看不到自己的努力和需求。男性長期處在這樣的家庭關係與經濟壓力下,會產生很多負面情緒,又不善表達或者傾訴,一旦遇上失業、生意失敗等情況,心理上孤立無援的男性更容易選擇走上絕路。
而選擇做全職家庭主婦的女性,容易把自己的丈夫或子女看作唯一的寄託和期待,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挫折和問題時,往往會覺得自己的人生沒有價值,覺得自己是為別人而活,對生活失去信心。此外,如果丈夫的工作不穩定,收入不高,妻子對於經濟問題的焦慮更明顯,很容易有不安感。而職業女性為了平衡工作和家庭,不得不面對更大的壓力。不和諧的家庭關係會直接影響家庭成員的心理健康,不少家庭矛盾甚至直接觸發自殺行為。
中老年階段:中老年人要為子女結婚準備費用,還有自己的醫療費、退休儲蓄等,經濟壓力可想而知,伴隨著消極情緒和挫敗感,會覺得自己很沒用,容易陷入抑鬱情緒,產生自殺念頭。隨著年齡增大,衰老和疾病出現,越來越需要照顧和經濟支持。一旦缺乏這些支持,老年人就容易對生命產生消極情緒和想法。
哪些人有自殺傾向
從以往的研究中,可以歸納出易發生自殺的人群的一些特點:
*在暴力、溺愛或者漠視的家庭教養方式下成長;
*家庭成員有人自殺過,或者父母有明顯的自殺傾向;
*家庭出現嚴重矛盾或重大變故;
*平時為人悲觀消極,或者情緒容易衝動的人;
*近2周經歷過負面生活事件,例如失戀、心愛的人去世、離婚或分居;
*曾談論過自殺,並考慮自殺方法、計劃,或者自殺未遂;
*患有精神疾病;
*有嚴重絕望或無助感;
*近期有劇烈的人際衝突;
*朋友或熟人曾有過自殺行為。
對於有以上特點的人,如果近期性格突變,顯得異常的焦躁不安、行為粗暴、低落抑鬱等;有通過言語或行為、網絡上直接間接地表露過自殺或想死的念頭;不願意和他人溝通交流;突然無故地收拾東西,向別人道謝告別,贈送紀念品甚至自己珍愛之物,向親友交待後事;頻繁洗澡,看有關死亡的書籍,或者暗示生活沒意思,想脫離現在所處環境等。
就要注意他們可能隨時準備輕生。
如何幫助有自殺傾向的家人或者朋友
如果發現家人或者朋友有自殺的傾向,在幫助他們的時候需要注意方式和方法。
一般情況下,大家能想到勸阻,例如「你不能這樣」「不要這樣」「不可以」,或以道德倫理來說教,指責想自殺的想法,有的甚至以別人為例子,拿來跟勸阻對象比較,想以此勸阻自殺念頭。但其實,這些方式就像站在岸上看一個在溺水的人,告訴他不可以放棄,告訴他怎麼遊泳,告訴他人生很美好,但沒有實際的救援行動,反而有可能把有自殺傾向的人推向更深的深淵。
那麼,怎樣才是一個合適的態度呢?
首先,要跟有自殺傾向的人建立情感連接。有自殺傾向的人,基本上都有無力感,覺得自己沒有能力去面對當前。那麼,作為與他們較為親近和親密的家人和朋友,可以從日常生活中點點滴滴的小事幫助他們發現自己的優點和潛力,讓他們從無力感中走出來。而不是簡單地用言語來肯定他們的優點和潛力。
其次,不論是誰,當他能感受到愛和關心的時候,自信心就會增強,覺得自己的人生還有意義。當有自殺傾向的人得到家人和朋友的認可並情緒上的支持時,他能重新以一個積極的眼光來看待自己和世界。所以,如果以批評、打擊、否定、反諷的言語和態度對待有自殺傾向的人,不但不能激起他生的意志,而且會加深他對自己和這個世界的厭惡。
面對有自殺傾向的人,儘可能傾聽,以同理心來對待他們所說的事情和他們的感受,並且站在他們的立場,在可能的範圍之內給他們提供現實可行的解決方法。
再次,花時間與有自殺傾向的家人或者朋友對話。有些人擔心自己說錯話,或者覺得自己沒話說,不知道該怎麼面對繼而逃避與他們相處。那麼,有自殺傾向的人需要什麼樣的對話呢?讓他們感受到被愛,被保護,被尊重,被重視。需要先通過仔細的觀察,觀察他們的感受和需要,才能在對話過程中給予他們足夠的情緒上的支持。
如果覺得自己確實不會對話,那麼可以向專業機構求助。例如,以家庭或者兩三個朋友為單位,陪同有自殺傾向的家人或者朋友去接受心理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