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觀展指南丨上博看董其昌丹青寶筏,南博展義大利文藝復興

2020-12-16 澎湃新聞
進入12月,上海博物館的「董其昌書畫藝術大展」終於來了。如果說南京博物院正在呈現義大利文藝復興的西方美學,那麼上海博物館則正在闡釋董其昌承前啟後的東方審美。上海博物館的「中國歷代漆器藝術展」方興未艾之時,「丹青寶筏:董其昌書畫藝術大展」則又把2018年的年關展覽推向了頂峰。當然,其他展覽也看點頗多,如國博的「平山鬱夫藏絲路文物展」、浙博的「十六國至五代佛教金銅造像展」、山東博物館的「山東焦家遺址出土文物展」等。值得一提的是,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書畫菁華特展」已進入第二期,「封面人物」《宋寧宗後坐像》開始登場,而被稱為「本世紀偉大的木雕藝術家之一」的布魯諾·瓦爾波特(Bruno Walpoth)則在浙江美術館開啟了首場中國大展。

上海

丹青寶筏:董其昌書畫藝術大展

展期:2018年12月7日—2019年3月10日

地點:上海博物館

展覽由「董其昌和他的時代」、「董其昌的藝術成就與超越」及「董其昌的藝術影響和作品辨偽」三個部分組成。共計154件(組)。既有董其昌最長的書法長卷(18米長),也有最長的繪畫手卷;既有董其昌超高繪畫立軸——來自美國克利夫蘭美術館的《青卞圖軸》,也有單字最大的董其昌書法——《臨顏真卿書裴將軍詩》 ,還有最大的董其昌山水冊頁,如董其昌山水冊頁姊妹篇——《秋興八景》與《仿古山水冊頁》。

千文萬華:中國歷代漆器藝術展

展期:2018年11月16日—2019年2月24日

地點:上海博物館

從新石器時代的萌芽探索,到戰國、秦漢的漆彩飛揚,一直到宋元明清的百花齊放,中國漆器史波瀾起伏而瑰麗絢爛。觀賞歷代漆器,是從一個側面閱讀燦爛的中華歷史與文化。該展輻射了儘可能多的時代與工藝,是上博首次系統、完整地展出館藏漆。共遴選上博館藏曆代漆器200餘件,分為6個部分。

定力:海上名家書畫作品展

展期:2018年11月27日—12月5日

地點:上海市文聯三號樓展廳

此次邀請到陳佩秋、韓敏、施大畏、盧輔聖、韓碩、江宏、蕭海春、毛國倫、車鵬飛、陳琪、汪家芳、陳翔、廉亮等20位滬上藝術家參展,共匯集書畫作品120餘件(組)。這些作品既於尺寸之內彰顯藝術家鮮明強烈的個人風格,又在平面視覺中展現當代書法、繪畫之間的緊密關聯。書法的繪畫性與中國畫的書法性,以及書畫之間互持、互生、互益的緊密關係,成為此次展覽的重要課題。

「陳從周《說園》與文人意境」:紀念陳從周先生百年畫展

時間:2018年11月27日—12月12日

地點:同濟大學雲通樓2F展廳(楊浦區赤峰路50號)

中國園林基本是由山水、花木、曲水、建築等巧妙組合而成的一個精妙絕倫的藝術品,更彰顯了其詩情畫意的魅力。陳從周先生有《說園》之作,可謂道盡此園三昧。由同濟大學人文學院主辦的這一展覽拈出「說園」一詞為題,一則表達對先賢的懷念,二則欲體驗傳統文人生活狀態、體味一以貫之的中國畫「澄懷味道」之創作狀態。

航·上海當代2019跨年展

展期:2018年12月1日—2019年1月11日

地點:上海市航川路55號2樓

當代藝術的形成和發展與其地域文化密切相關,上海當代藝術的特點自然潛藏在這座城市的精神性格之中。此次展覽集結了19位上海當代藝術領域的優秀藝術家,數十幅不同媒介材質的作品,體現出他們在不同階段創作中的內在邏輯關係及持續的藝術張力。參展藝術家包括劼音、周長江、沈忱、孫良、倪志琪、蔣正根、楊冬白、陳牆、王凱、 梁衛洲、劉廣雲、潘微、黃淵青、薛松、曲豐國、吳林田、李淜、馬運燦、邱加。

光影的溫度:記孫家珮的繪畫

展期:2018年12月1日—12月9日

地點:上海敬華藝術空間

孫家珮的繪畫技法源自西方,創作過程中雖然採用西方的繪畫材料,但是在畫面中呈現出的是東方的意趣。他在創作中流露出對於中國繪畫傳統的借鑑與吸納。對詩意境界的追求一貫是他作品的獨特品性,而靜謐之趣則是中國哲學中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在其畫面中的反映。此次展覽共展出孫家珮的「歐洲風情」和「江南」系列作品60餘幅。

《建·術》:空間設計教育展

展期:2018年12月7日—2019年1月16日

地點:華山藝術館(上海市巨鹿路700號)

空間設計教育展的展品強調原創性、人文性、互動性、多樣性,通過常德市民之家、湖南省美術館、碧山工銷社等逸夫職業技術學校部分校友的建築與景觀設計作品的呈現,全面展示出「致用達理」的校訓,展覽所延伸的「華山論建」講壇將面對行業和高校展開專業的學術講座與探討。

憶江南·李磊藝術沙龍

展期:2018年12月8日—12月14日

地點:上海市天鑰橋路1178號合諾大廈一樓諾藝站

李磊1996年起主要從事中國抽象藝術的創作和研究,力求將中國文化的核心理念與國際上成熟的抽象藝術語言相結合。

北京

平民情懷:平山鬱夫藏絲路文物展

展期:2018年11月29日—2019年2月14日

地點:中國國家博物館

平山鬱夫先生(1930—2009)是日本當代繪畫大家,以佛教題材繪畫在日本畫壇獨樹一幟,為敦煌文物保護和敦煌學研究以及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傑出貢獻。此次展覽分為「偉大的海」——文明交匯的地中海、「四方之王」——兩河流域與伊朗地區、宙斯•佛陀——文明交融的中亞與印度、東土驚鴻——絲路東端的景象四個單元,展出了平山鬱夫絲綢之路美術館收藏的200件(套)藏品。

妮基•聖法勒:二十世紀傳奇女藝術家及她的花園奇境

展期: 2018年11月23日—2019年03月10日

地點:北京今日美術館

展覽以時間為線索,梳理了妮基•聖法勒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的重要作品,及她跨繪畫、雕塑、表演藝術、觀念藝術、女性主義藝術、大型公共藝術及電影領域的實踐。為了讓觀眾獲得更好的觀展體驗,今日美術館邀請中央戲劇學院專業團隊合作展陳設計,以妮基•聖法勒花費二十年時間打造的「塔羅花園」為靈感,在一號館主廳巨大的展示空間復原了「塔羅花園」的部分代表性元素。

西方繪畫500年:東京富士美術館館藏作品展

展期:2018年10月23日—2018年12月23日

地點: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一層展廳

展覽展出60幅西方藝術繪畫作品,以時間為線索呈現16至20世紀的西方藝術發展歷程。

浙江

佛影靈奇:十六國至五代佛教金銅造像

展期:2018年11月29日—2019年2月28日

地點:浙江省博物館武林館區

十六國至五代的中古時期,由於供奉和禮拜之需,金銅鑄像蔚然成風、綿延不絕,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金銅造像藝術。漢傳佛教金銅造像,作為中國佛教造像的重要組成部分,經歷了南北朝的繁榮、隋唐的鼎盛、五代吳越的中興三個重要階段,時代特色明顯,發展脈絡清晰。此次展覽以中國境內十四個省市區出土的十六國至宋初吳越國時期的金銅造像為重點,意在展示兩千年來佛教中國化的進程,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佛教的基本面貌以及浙江佛教在中國的影響力。

沉默的情感:布魯諾·瓦爾波特(Bruno Walpoth)作品展

展期:2018年11月29日—12月23日

地點:浙江美術館5、6號展廳

此次展覽共有47件(組)作品,其中25件是為此次展覽準備的新作,以及很少出現在個展中的繪畫、銅雕和紙雕作品,全方位地介紹了布魯諾的藝術造詣。展覽中還有有一件特殊的作品——浙江美術館將向社會公開徵集布魯諾先生的首位中國女性模特,為Bruno Walpoth 尋找中國繆斯,由布魯諾先生在杭州完成駐地一件創作,創作成果將在此次個展中呈現。

江蘇

世界巨匠:義大利文藝復興三傑

展期:2018年11月28日—2019年2月24日

地點:南京博物院特展館3樓11號展廳

此次展覽展出「文藝復興藝術三傑」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斐爾及其追隨者的68件作品,展示了義大利文藝復興盛期的藝術成就。

同心同藝:晚明與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的藝術與生活方式

展期:2018年11月28日—12月5日

地點:南京大學仙林校區校史展覽館二樓

此次展覽將延循一條感性的路徑展示各研究小組作品,流轉於義大利之旅的記憶重現和藝術詮釋之間。第一個房間展示的一系列照片突出了此次研修之旅的重要足跡。同學們相互交織的情緒與形形色色的記憶也憑藉空間中堆砌的盒子呈現給觀眾。第二個房間呈現的各組藝術作品重新闡釋了此次義大利之旅,也再現了一種新的情感表達。房間中懸掛的條幅強調了中意文化之間的橋梁和連接,在條幅的側面,我們則可以看到8組學生不同的藝術詮釋。

攀古奕世:清代蘇州潘氏的收藏

展期:2018年12月15日—2019年3月17日

地點:蘇州博物館

此次展覽將展出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貴州省博物館及蘇州博物館等收藏的清代蘇州潘氏一族的珍貴舊藏88件。通過對清代蘇州藏家藏品與文獻的發掘與展示,在文物收藏的傳承和歷史變遷過程中,去還原清代中後期蘇州的文人生活,以及揭示文人活動對蘇州這座城市的人文影響。

山東

山東焦家遺址出土文物展

展期:2018年11月15—2019年2月15日

地點:山東博物館

此次展覽通過橫空出世、東方之都、禮制先河、工藝流變四個單元的依次闡述,共展出文物226件(組),全面展示了章丘焦家大汶口文化遺址考古的最新成果,同時以大型遺蹟真實復原的方式為觀眾帶來了原汁原味的考古現場感。

河南

朱仙鎮、滑縣木版年畫展

展期:2018年11月21日—12月20日

地點:河南博物院東配樓二樓臨展廳

朱仙鎮和滑縣地理位置相距很近,但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卻形成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藝術風格。朱仙鎮木版年畫雄壯肅正、渾厚古樸,滑縣木版年畫清新雅致,一派文人散淡之風,兩種風格輝映出中原文化的不凡氣象。此次展覽共展出開封朱仙鎮、安陽滑縣的木版年畫80件(套)品。展覽將渾厚古樸的朱仙鎮木版年畫與清新雅致的滑縣木版年畫對比展出,旨在多角度全面展現兩地木版年畫的特色。

福建

鄭振鐸紀念文獻展

地點:福建博物院1號廳

展期:2018年11月22日 —2019年2月24日

鄭振鐸先生是著名的學者、作家、翻譯家、編輯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他著手的許多開創性的工作,確立的一系列指導原則和思想至今影響深遠。值此先生誕辰120周年之際,展覽擇其手稿、書信和生平好友的珍貴文獻資料展出,緬懷這位傑出的鄉賢,追溯他所走過的奮鬥之路。

青海

唐蕃古道:七省區精品文物聯展

展期:2018年11月30日—2019年3月5日

地點:青海省博物館

唐蕃古道是我國著名的三大古道之一,全長3000餘公裡,跨越了陝西、甘肅、青海、四川、西藏等省(區),是唐代以來中原內地去往青海、西藏乃至尼泊爾、印度等國的重要通道。唐蕃古道在歷史上曾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迄今,這條道路在許多領域仍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此次展覽內容分為唐蕃古道的緣起、唐蕃間政治關係、唐蕃間經濟往來、唐蕃間文化交流、唐蕃古道的影響五個部分,精選各大博物館館藏的古道精品文物200餘件。

臺北

國寶再現:書畫菁華特展

展期:2018年11月15日—12月25日(第二期)

地點:臺北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 第一展覽區 210

此展覽進入第二期,換展後「封面人物」《宋寧宗後坐像》登場,同期全新登場的還有唐玄宗《鶺鴒頌》卷、錢選《桃枝松鼠》卷等八件展品。

日本

蒙克:靈魂的吶喊與共鳴

展期:2018年10月27日—2019年1月20日

地點:東京都美術館

此次展覽展出近100幅蒙克的油畫與版畫作品。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蒙克的《吶喊》擁有眾多版本,由蒙克美術館所收藏的油彩與蛋彩畫的版本首次來到日本,在此次蒙克大展中展出。

俄羅斯

8-21世紀的俄羅斯頭巾和披肩

展期:2018年12月10日—2019年3月11日

地點:俄羅斯國家博物館

俄羅斯國家博物館擁有國內上佳的俄羅斯頭巾和披肩藏品——絲綢和錦緞、毛紡織和印刷用底布、刺繡、織花邊、針織。其中的大部分藏品都會在本次大型展覽活動「18-21世紀的俄羅斯頭巾和披肩」中展出。此次展覽將展出600件針織藝術品、油畫、線條畫、實用裝飾藝術品和古羅斯藝術品、300件服飾藏品(頭巾、披肩和圍巾)。

講座

上海

紅與黑•器與禮•禮儀與空間:從馬王堆漢墓出土漆器看中華文脈的傳承與發展

時間:2018年12月1 日周六 14:00-16:00

地點:上海博物館學術報告廳

主講人:聶菲

長沙馬王堆漢墓是20世紀中國重大考古發現,三座漢墓內共出了漆器700餘件,其數量之多、種類之繁、工藝之精、保存之好是考古發現中所罕見的。這些製作精美的漆器,器形大小兼備,裝飾推陳出新,紋飾清秀華美,代表了漢初漆工藝發展的最高水平。漢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極為重要的轉折時期,而馬王堆漢墓漆器出土於楚舊地湖南,這裡受秦中央王朝統治時間不長,即便到了漢初,原有楚文化對馬王堆漢墓漆器的影響或許比其他地域更為強烈。古長沙國特定的歷史地理環境,使得馬王堆漢墓漆器的器類與器形、製作工藝與裝飾藝術、喪葬禮俗與陳設方式等既有先秦遺風的傳承性,又有受漢初社會結構、觀念意識變化等外界因素影響而發生的變異性。毋庸置疑,馬王堆漢墓漆器就是在中華文脈的延續中不斷完善和發展而成的。

明清御用漆器賞析 :以故宮漆器為例

時間:2018年12月2日 周日 10:00-12:00

地點:上海博物館學術報告廳

主講人:陳麗華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用漆和最早發明漆器的國家,現代考古發掘證明,早在七八千年以前,我們的祖先就開始以漆髹物,並在數以千年的生產實踐活動中,創造出了豐富多彩、絕妙高超的漆工技法,為後世留下了無數神奇瑰麗、色彩斑斕的各種漆器。故宮是收藏明清皇家御用漆器最富的地方,代表了中國明清漆工藝發展的最高水平。本講座將主要討論漆器和漆工專著《髹飾錄》及明清御用漆器賞析等問題。

解析「千文萬華:中國歷代漆器藝術展」

時間:2018年12月2日  周日 14:00-16:00

地點:上海博物館學術報告廳

主講人:包燕麗

中國漆器的歷史源遠流長,從八千年前的跨湖橋遺址出土的漆器延續至今,各個歷史時期漆器的工藝千變萬化,品種應有盡有,體現了中國人的智慧,是中華民族對人類物質文明史的又一重大貢獻。講座主要介紹本次特展的策展動議和重要展品的文化及歷史價值,以管窺中國漆器文化的博大精深。

董其昌與中國畫學的轉捩

時間:2018年12月8日 周六 10:00-12:00

地點:上海博物館學術報告廳

主講人: 徐建融

明代隆慶、萬曆之際,是中國文化史、尤其是繪畫史上的一個重大轉折時期。轉折的主要表徵,在於把唐宋繪畫所忽視的、甚至排斥的藝術上的一些特殊現象,作了特別的關注和肯定,進而更作了普遍的推廣。作為明清繪畫的特殊成功經驗被作了普遍推廣的真理或傳統,主要是由董其昌在《畫禪室隨筆》中所確立起來的,其提出的「南北宗論」、「崇南貶北」、論「身為物役」和「以畫為樂」、「積劫方成」和「一超直入」的關係等等,不僅是對繪畫性質的兩種不同認定,也是對繪畫功能、目的的不同認定。

去看海上三山青:上海圖書館藏孤本版畫三種

時間:2018年12月1日(周六)下午2:00

地點:上海圖書館正門四樓多功能廳

主講人: 董捷

上海圖書館入藏了許多中國古代版畫史上的精品佳構,其中觀化軒本 《玉簪記》、環翠堂本《西廂記》、凌濛初朱墨套印本《北紅拂》三種孤本,不僅是戲曲史研究的珍貴文獻,更是廓清晚明版畫史風格演變過程的重要標本。觀化軒《玉簪記》,繪刻之精,絕不在著名的玩虎軒《琵琶記》之下。環翠堂本《西廂記》、凌濛初本《北紅拂》,前者體現了萬曆中期文人「書齋山水」對於書籍插圖創作的影響,後者則暗含了刻書家在競爭獵較中的進退取捨,各自揭示出版畫風格演進的一段關鍵史實。

此次講座將通過對三種善本及其版畫的討論,勾勒出版畫史上創造、流傳、競爭的鮮活歷史圖景。

北京

藝術如何「真實」:理解中國藝術「真實性」的七個視角

講座時間:2018年12月5日(周三)14:00-16:00

講座地點:北京畫院美術館五層報告廳

主 講 人:李凇

此次講座將從下面七個視角談中國藝術的「真實性」:

1. 栩栩如生——視覺的真實(逼真:生理感受的真實)

2. 格物致知——物理的真實(準確記錄:事理理解的真實)

3. 解衣般礴——心理的真實(激情與平淡:作者心態的真實)

4. 時光之鏡——歷史的真實(彰顯與跨越:解壓時間的真實)

5. 見仁見智——解釋的真實(參與與變形:可調節的真實)

6. 想像之境——虛擬的真實(亦真亦幻:人從眾的真實)

7. 圖像權力——「正確」的真實(因時而異:被認定的真實)

南京

從羅浮宮的《蒙娜麗莎》到認知美學,談藝術品質與長壽

時間:2018年12月2日(周日)上午10:00

地點:南京博物院小劇場

主講人:胡江

文藝復興藝術是世界藝術繞不開的一頁。文藝復興運動提倡的人文主義精神核心是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神為中心,充分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文藝復興藝術三傑」各自用不朽的創作在藝術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仰之彌高,鑽之彌堅。而美從何而來?這是一個眾說紛紜的世紀難題。在腦科學取得長足進展的條件下,認知美學應運而生,認為審美是由自然因素(如身體結構和大腦的認知活動)和人文社會因素(如社會存在和觀念意識)共同構成的整體,填補了傳統美學的缺環,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審美的奧秘,使美學基本理論得到了建設性的深化發展。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上海博物館 「丹青寶筏——董其昌書畫藝術大展」圓滿落幕
    殷立勤 攝觀眾在認真欣賞董其昌書畫藝術。 殷立勤 攝中新網上海3月10日電 (記者 殷立勤)2018年12月7日至2019年3月10日,上海博物館舉行「丹青寶筏——董其昌書畫藝術大展」,展覽觀者雲集,被稱為這一年度「不容錯過的藝術盛事」。隨著展覽進入倒計時階段,連日來,位於上海博物館南門的觀眾排成長龍,每天絡繹不絕。
  • 一周觀展指南|顏真卿大展倒計時,維米爾展移至大阪
    己亥春節剛過,各地推出的年度大展仍在進行中,不過,有的已進入倒計時階段。其中,上海博物館的「董其昌大展」、海派藝術館等「豐子愷展」、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的上海雙年展等即將進入30天倒計時。新的展覽同時也漸次呈現,其中包括,上海歷史博物館開啟的「鄔達克與近代上海建築」、浦東老宅的「翰青雅集」展等。
  • 「董其昌陳繼儒莫是龍特展」將展,上博助陣「雲間三友」
    澎湃新聞獲悉,12月15日,地處上海松江的董其昌書畫藝術博物館將舉辦首個以「雲間三友」為主題的書畫特展—— 「雲間三友,逸筆丹青——董其昌、陳繼儒、莫是龍書畫藝術特展」,展期將跨年並持續至2021年3月15日。
  • 一周觀展指南|清代潘氏收藏漸次呈現,義大利純美木雕將落幕
    此次展覽將匯集上海博物館、故宮博物院、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等15個海內外重要收藏機構的董其昌相關藏品,共計154件(組)。展覽通過「董其昌和他的時代」「董其昌的藝術成就與超越」和「董其昌的藝術影響和作品辨偽」三個部分,系統梳理並重新詮釋董其昌的藝術成就。這是上博首次系統、完整地展出館藏漆器。
  • 一周觀展指南|日本將迎顏真卿大展,法國聚焦雷諾瓦父子
    2019年伊始,各地年度大展精彩紛呈。在上海,可去上海博物館與松江董其昌書畫藝術博物館觀看董其昌的真跡名作,此外,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的上海雙年展,龍美術館、外灘美術館及復星藝術中心等均是觀看當代藝術之地。
  • 一周觀展指南|在倫敦、阿姆斯特丹、芝加哥,看倫勃朗繪畫
    3月的上海,上海博物館董其昌大展只餘兩天,將在3月10日落幕,正在進行的則有草間彌生、喻紅、攝影家埃文·奧拉夫的展覽,月底還有一波展覽集體亮相,其中不乏上海油罐藝術中心的系列開幕展,中國大陸最大規模的慕夏展等。在江蘇,南京博物院則將陸續推出路德維希的藝術課、唐吟方朱永靈書畫展等。「澎湃新聞·藝術評論」特梳理各地值得一看的展覽與講座精選。
  • 一周觀展指南|董其昌「晝錦堂」只餘六天,顏魯公再展兩周
    目前最大規模的董其昌藝術大展無疑是年末藝術界最大看點。此次展覽將匯集上海博物館、故宮博物院、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等15個海內外重要收藏機構的董其昌相關藏品,共計154件(組)。展覽通過「董其昌和他的時代」「董其昌的藝術成就與超越」和「董其昌的藝術影響和作品辨偽」三個部分,系統梳理並重新詮釋董其昌的藝術成就。
  • 規模空前的董其昌大展初揭面紗,12月7日上博見
    然而以董其昌為主角的展覽卻並不多見,即將於12月開幕的上海博物館「丹青寶筏——董其昌書畫藝術大展」(2018年12月7日-2019年3月10日)可以說是內地首個董其昌大展。2018年上海博物館《丹青寶筏——董其昌書畫藝術大展》可以說是內地首個董其昌大展,將在系統梳理、重新理解董其昌及其時代的書畫藝術成就與意義方面有更進一步的突破。展覽以上博館藏為主,同時向故宮博物院、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等海內外15家重要收藏機構商借藏品,遴選董其昌及相關作品共計154件(組)。
  • 一周觀展指南|唐代沉船特展倒計時,盛京清宮遺珍現國博
    在海外,為紀念義大利詩人,文藝復興時代的開拓者但丁逝世700周年。近日,義大利烏菲齊美術館推出線上展,呈現近百幅16世紀義大利文藝復興畫家費德裡科·祖卡裡為《神曲》創作的插圖。 雲間三友,逸筆丹青:董其昌、陳繼儒、莫是龍書畫藝術特展 地點:董其昌書畫藝術博物館 展期:2020年12月15日—2021年3月15日 此次展覽是董其昌書畫藝術博物館與上海博物館合作
  • 一周觀展指南|莫奈「日出」接近尾聲,徽宗「鴝鵒」將展金陵
    近期,上海一大波新展推出尤其是區屬文博機構的展覽,如閔行區博物館的「上海建築遺產保護修繕特展」、松江董其昌書畫藝術博物館的「董其昌、陳繼儒、莫是龍書畫藝術特展」、嘉定博物館的錢大昕展,均從在地性出發,回溯上海這座城市的文脈。
  • 一周觀展指南|「雲間三友」逸筆丹青,「庚子鑼鼓」迎新味濃
    臨近元旦,各地的新展特展紛至沓來:在上海,上海董其昌書畫藝術博物館下周聯合上博,將推出「雲間三友,逸筆丹青:董其昌、陳繼儒、莫是龍書畫藝術特展」、上海市群眾藝術館與中國戲曲人物畫研究會聯合推出「庚子鑼鼓——中國戲曲人物畫名家書畫邀請展」。
  • 一周觀展指南|走近慕夏,走進葛飾北齋的「富士之路」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特梳理各地值得一看的展覽與講座精選。文心遊藝·萬化生乎身-海上中青年藝術家聯展展期:3月29日—4月7日地點:朵雲藝術館(上海市南京東路422號4樓)第三屆朵雲軒 「文心遊藝」展覽更多突出了策劃性與中國畫的傳承性,結合上海博物館剛剛結束的《丹青寶筏——董其昌書畫藝術大展》,參展者陳翔、朱忠民、顧村言、甘永川、牛孝傑一方面以山水畫作呈現了對中國傳統山水文脈的敬意
  • 一周觀展指南丨顏真卿楷書將東行,琅琊王司馬金龍已「回鄉」
    遼寧博物館的《萬歲通天帖》剛開始展出,大同市博物館則將聯合上海博物館舉辦「詩中吉金 其華灼灼——渾源彝器回鄉暨《詩經》中的青銅器特展」。南京博物院則已在展示江蘇出土的東晉文物與山西出土的北魏平城時代文物,旨在呈現琅琊王司馬金龍時代文化的交流與碰撞。上海博物館「丹青寶筏:董其昌書畫藝術大展」、蘇州博物館「攀古奕世——清代蘇州潘氏的收藏」都是年末跨年大展的重要推薦。
  • 一周觀展指南|系列特展紀念劉海粟,「碧天芳草」再讀李叔同
    上海劉海粟美術館近日以「寫生」為主題迎來紀念劉海粟誕辰125周年系列展,下周還將開幕一系列紀念特展。在海外,為紀念義大利詩人,文藝復興時代的開拓者但丁逝世700周年,義大利烏菲齊美術館推出線上展,呈現近百幅16世紀義大利文藝復興畫家費德裡科·祖卡裡為《神曲》創作的插圖。
  • 董其昌落款及鈐印特點
    原標題:董其昌落款及鈐印特點 上博董其昌書畫大展給我們這些董其昌的熱愛者提供了學習、再認識董氏的機會。筆者近期結合上博展品和《中國繪畫全集》,對董其昌的標準書畫進行了梳理,逐步從宏觀到微觀對董氏其人、其事、其書、其畫、其書畫理論、其成就乃至其對後世的影響進行了系統的學習。
  • 天冷就該去看展,12月上海各博物館展覽清單來了,好多是免費的
    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在這個12月交替唱響,希望能為您2018年的觀展之旅畫上圓滿的句號。 上海博物館 丹青寶筏——董其昌書畫藝術大展
  • 董其昌、陳繼儒、莫是龍書畫藝術特展來襲
    2020年12月15日,董其昌書畫藝術博物館首個以「雲間三友」為主題的書畫特展正式開展,展覽名為:「雲間三友,逸筆丹青」——董其昌、陳繼儒、莫是龍書畫藝術特展,展期將跨年持續至2021年3月15日,展出上海博物館館藏12件真跡。
  • 【趣義大利】文藝復興三傑的初識指南
    「文藝復興」的概念在14-16世紀時已被義大利的人文主義作家和學者所使用。當時的人們認為,文藝在希臘、羅馬古典時代曾高度繁榮,但在中世紀「黑暗時代」卻衰敗湮沒,直到14世紀後才獲得「再生」與「復興」,因此稱為「文藝復興」。
  • 一周觀展指南丨上博觀虞世南行書,日本展牧溪《六柿圖》
    本周,古代書畫無疑是一大亮點,如浙江博物館的館藏明清仿古山水畫展,蘇州博物館的館藏明清花鳥精品展,紹興博物館的王羲之及其家族的法書碑帖展,以及即將展出的無錫博物院館藏藝蘭文化展。此外,上海的「慕夏作品展」、「雲霞出海曙——程十髮書畫作品特展」,臺北的「巨匠的剪影:張大千120歲紀念大展」不容錯過。
  • 2017義大利博洛尼亞陶瓷衛浴展即將開幕,馬貝帶你領略文藝復興的聖地
    2017義大利博洛尼亞陶瓷衛浴展即將開幕,馬貝帶你領略文藝復興的聖地 今年9月,馬貝將再次參加2017年義大利博洛尼亞陶瓷衛浴展。讓我們跟著馬貝一起參加當今最高級別的陶瓷專業展會,領略國際瓷磚衛浴行業最新發展趨勢。 一提到義大利,很多人可能馬上想到羅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