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避席:避的不止是席,更是禮!禮儀的傳承不可荒廢

2020-12-09 走遍了大江大河

大家都知道中國是一個重視禮儀的國家,不僅僅是現在,更是從古時就流傳下來了,而古時的禮教更是嚴苛,同時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而山東更是被譽為禮儀之邦,那麼曾子作為孔子的弟子,在禮儀方面自然也是極為出色的。曾子避席這一事例就是關於禮儀的,從而被廣為流傳,我們不妨可以了解一下。

我們都知道曾子是孔子其中一個弟子,有一天,孔子正在家裡跟他的幾個學生談話,忽聽傭人在門外說:"先生,有客人來了!"

孔子一聽,連忙讓學生迴避。

門一開,一位長衫高帽的男客走了進來,走到孔子席邊,雙腿併攏,兩手合十,彎腰道:"先生大安!"

孔子也連忙起身道謝。

那客人道了安,就一屁股坐到孔子身邊,迫不及待地說: "先生,我有個問題想請教於您!"說話時,手已經碰到了孔子的衣服。

孔子覺得這人有點不太懂禮貌,做客的客人,主人請坐才坐,主人問話才說,怎麼倒滔滔不絕地先說起話來?可是孔子還是耐著性子聽客人把話說完,然後送客出門。

剛送走客人,孔子的學生曾子進來了,他同樣坐到孔子旁邊,覺得這樣更能親近老師。

孔子不希望他的學生也像這個客人一樣魯莽,就座下來跟曾子說:"以前的聖賢之王,均有至高無上的.德行,君王和臣子之間,君君臣臣,他們才相處很好。"

曾子一下明白過來- -老師明裡是在指點他君臣之間的道理,實際上在暗示師生之間尊卑關係。於是,立刻從蓆子上站起來,走到蓆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 "學生哪裡知道,還請老師把這些道理教給學生。"

在這裡,"避席"是一種非常禮貌的行為,當曾子聽到老師要向他傳授時,他站起身來,走到蓆子外向老師請教,是為了表示他對老師的尊重。曾子懂禮貌的故事被後人傳誦,很多人都向他學習。

可見在那時關於禮儀的標準就非常高了,而人們也對禮儀非常的看重,在古代的統治制度中不都有禮部的存在?更有朝堂論禮之說,讓朝廷和民間的禮儀學士齊聚一堂,互相爭辯,都是為了能使禮法更完善。

現在各種各樣的禮儀課,禮儀班,可見人們對於禮儀的看重。而現如今,我們與國際接軌,接觸到了各種各樣的禮儀,商務禮儀,接待禮儀,還有山東飯桌上喝酒的禮儀,所以我們更要注重禮儀。

相關焦點

  • 從「曾子避席」看尊師重道
    老師是要尊敬的《孝經》中有曾子避席的典故: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譯文:曾子是孔子其中一個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邊侍坐,孔子就問他:「以前的聖賢之王有至高無上的德行,精要奧妙的理論,用來教導天下之人,人們就能和睦相處,君王和臣下之間也沒有不滿,你知道它們是什麼嗎?」
  • 曾子與子思,孔子與孟子之間的儒家傳承
    子遊批評子夏教育學生只注重禮儀外在形容,而不注重禮儀的精神。子夏則不以為然,他說君子之道哪裡有標本,先後之別?後人據此認為子遊強調向內修養,子夏強調向外學習。子遊發展了孔子注重內省體查的一面,子夏發展了孔子注重經驗的一面。但是,我認為僅僅依據這些材料做上述論斷是並不充分。
  • 你知道曾子在儒學中的地位嗎
    最後一次結集是在曾子去世之後,曾子弟子的結集。因此我們在《論語·泰伯第八》中就讀到了曾子去世之前的言論。在歷史中,曾子的地位是逐漸抬升的。在唐朝之前,曾子的地位相對較低。在初期確定的孔門十哲裡沒有曾子。後來由於顏回作為配享,孔門十哲缺了一人,才把曾子遞補上來,後來就和顏回一樣作為配享(唐睿宗)。
  • 王志民:曾子與《大學》(二)
    即曾子在孔門中是最年輕、最正宗的傳人。之所以後代稱為宗聖,就是從這句話來去理解。他又說:「故孔子既歿,後學多宗曾子者,聖道之顯,多由子貢;聖道之傳,多由曾子。子貢之功在當時,曾子之功在後世。」他把子貢和曾子做了對比,的確,子貢在當時傳承孔子之道,弘揚孔子之說,確實做了很大貢獻的。在所有孔子弟子裡面,只有子貢是守墓六年。但是,崔述的評價,子貢的貢獻是在當時,曾子的貢獻是在後代。
  • 曾子:孝悌忠信傳家遠,修齊治平德業興
    他師承孔子,是儒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在儒家文化傳承中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地位,被後世尊為「宗聖」。曾子出生在春秋時期魯國南武城的一個平民家庭,他的父親曾點耕作農田以維持生計,母親上官氏居家紡織,操持家務。《莊子·讓王》中描述曾子:「袍無表,顏色腫噲,手足胼胝,三日不舉火,十年不製衣。正冠而纓絕,捉矜而肘見,納屨而踵決。」
  • 不知道這7個故事的人,一般都是初入職場,還不懂社會禮儀
    編者今天為大家分享7個典故故事,聽說懂社會禮儀的人,都知道這7個故事,你知道幾個?一.曾子避席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次曾子在坐著,孔子要向其傳授知識理論,曾子見此便連忙從蓆子上起來,站到了蓆子之外聽講,表達了曾子對老師孔子的尊敬。
  • 正席八大碗,給你一個河北乃至北方傳統待客之禮儀的正確姿勢
    正方文化立足文化傳承,追根溯源,全國首次系統闡釋八大碗文化,挖掘八大碗背後千餘年的待客之禮儀文化,全面展現出了正定八大碗在中國1000餘年歷史上北方璀璨的餐飲文化以及博大精深的待客之禮儀文化。正席八大碗,待客上正席正席八大碗讓禮尚往來回歸傳統文化,回歸健康正席八大碗,集北方傳統民俗家宴之精華,承「上席」待客之禮,延習古法, 原味骨湯蒸煮,蜜制醬香爽口,適合現代人康養飲食需求,並注入現代精英社交理念與尚品文創思維
  • 孟子故裡再現加冠禮、鄉射禮 傳承儒家禮儀古風
    孟子故裡再現加冠禮、鄉射禮 傳承儒家禮儀古風 2014-09-20 23:55:43  20日上午10點,加冠禮在孟廟舉行,參禮者主要有主人、正賓、贊者、執事等人。首先上場的是主人,主人即冠者的父親。接下來是正賓和贊者,正賓由德高望重的男性師長擔任,冠禮儀式,將由他完成對冠者的三次加冠。冠禮儀式後,冠者將由少年轉為成年。  「鄒城市劇團的專業演員精心編排的孟廟啟扉儀式、古代成人禮、鄉射禮、祭拜禮、孟府婚禮等演藝項目,已在景區內進行常態化演出。」
  • 欣園街道尚鄰社區開展「品行養成——國學禮儀」親子活動
    12月5日上午,「家庭教育360」公益服務項目走進欣園街道尚鄰社區,在尚鄰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開展了「品行養成——國學禮儀」親子活動,邀請轄區內2-6歲幼兒家庭共23人參加了本次活動。「稱尊長,勿呼名;對尊長,勿見能;路遇長,疾趨揖」……「品行養成——國學禮儀」親子活動在孩子們朗朗的讀書聲中正式開始。本次活動共分兩個環節,第一環節是「讀國學經典環節」,老師現場為孩子及家長講解什麼是國學經典、學習《弟子規》選段、朗誦古詩詞《春夏秋冬》,並聲情並茂地為大家講述千裡送鵝毛、孔融讓梨、曾子避席等古代禮儀故事。
  • 從席地而坐到圓桌聚餐,古人「餐桌禮儀」 比你想的麻煩
    中國人聚餐,聚的是情,講的是禮,宴席便是這情和禮的完美展現。 李登年的《中國宴席史略》在臺灣省被再版後,易名為《宴席上的中國史》。宴席在中國人的社會活動中始終佔據著一個重要的地位。在中國人 的心中,一場宴席不僅僅是一桌熱氣騰騰的飯菜,更是一種文化的體現, 一種最深最誠的心意。宴席是一種社交活動中國菜餚種類豐富,名揚海外, 各色菜餚組成的美味宴席也因地域不 同呈現出地區的差異,它們共同豐富 了中國的宴席文化,使其可以歷經數 千年盛行不衰,綿延至今。
  • 王志民:曾子與《大學》(一)
    2、在先秦儒學的傳承、發展中,乃至整個中國儒學發展史上,曾子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曾子是孔子的弟子,從傳承孔子學說看,從至聖孔子到亞聖孟子,有一百餘年,這一個傳承過程當中,曾子是一個關鍵人物,其地位很特殊,貢獻特別大。從這樣一個角度講,我們需要了解曾子這個人物在儒學傳承和弘揚當中處於什麼地位,做出了什麼貢獻?
  • 論禮儀的重要性:有禮走天下!
    從古代的《禮記》到現代的《社交禮儀》,人們的生活離不開禮儀。「恰到好處」的禮儀會讓人心情愉悅,「失禮」則會讓人感到不快,從而降低自己的形象。中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中華民族更是崇尚禮儀的民族。禮儀一直伴隨在人們的生活中。見到長輩要問好,人們見面首先是相互握手致意,吃飯的時候總是長輩坐在中間,這些畫面都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禮儀。然而,禮儀這門學問可遠遠不止這些。
  • 淺談先秦時期飲食禮儀:勤儉節約不忘本,尊老愛幼是美德
    —《榖梁傳成公十七年》以上一切準備就緒,並且懷著誠敬之心進行祭祀,結束後還有一個重要的環節就是「食悛禮」,這是整個祭祀的最後環節,人們需要對已經祭祀過的祭品進行共享,做到善始善終,使得整場祭祀完美結束不留遺憾。夫祭有悛,悛者,祭之末也,不可不知也。
  • 「文明禮儀·秀麗「秀」禮」行走穩重
    帷薄是指士大夫的家,尚未見尊長不需趨;堂上地方狹窄,不可疾趨,若有尊長在堂,則要徐趨,這是對尊長的尊重;手執玉器,為了防止摔倒,不可疾趨。這裡簡單說一下「趨」,在某些情況下,「趨」是表示敬意。如在香港大學舉辦的一個國際學術研討會的閉幕式上,主辦方邀請金庸先生給與會代表贈書,雖然接受贈書的代表很多,年邁的金庸先生卻堅持站著向大家贈書,這體現了金庸先生的謙遜和誠敬。
  • 朱賢舜丨欣羨揖禮興【湘韻隆回·傳統禮儀】第72期
    交拜禮畢,使出就館……」這段話大意為:馬援以為自己與公孫述從小就在一塊兒廝混長大,見了面必手牽手錶親熱,可對方卻以正式的「交拜禮」來對待他,這出乎其意料。       我國傳統禮節極有講究,要看不同場合,要看施禮、受禮人的身份,有輕重之分,形式之別。其中常見的是跪拜:即叩頭或磕頭。上古年代,不若今天有凳有椅有沙發,人們習慣席地而坐(地上鋪席,兩膝著席,屁股壓腳跟。)
  • 傳承千年的壓歲之禮,郵儲有「禮」了!
    《左傳》曾經記載,華夏民族與其他族類的重要區別是擁有「禮儀」。中華禮儀文化內容極為豐富,綿延至今已有幾千年歷史。「壓歲禮」就是其中的一種,同時也是中華禮儀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經年累月,壓歲錢慢慢流傳到民間,從皇家禮儀變成了民間的一種傳統禮儀。
  • 碰杯禮是為防毒?可愛的飯桌禮儀習俗來了解下
    我國是一個有悠久歷史的禮儀之邦,從古至今,尊卑有別、長幼有序的筵席之禮有著嚴格的規定,繼而衍生出可愛的飯桌禮儀,一起來看看我們的飯桌習俗吧。特別是來了客人,或是遇到隆重的紅白喜事,座次及待客禮儀都非常嚴格。在古代,座次的上下代表著地位的尊卑。正規飲宴場合以西面為上座,人入座後面向東,即人常說的「東向從」。其次為坐北朝南,坐南朝北。從東向西的人為陪客。
  • 「秀麗「秀」禮·社交禮儀」電話禮
    特約欄目多彩肇慶秀麗"秀"禮社交禮儀——電話禮推進文明禮儀養成教育,弘揚優秀中華文化,讓文明之花滿城綻放,助力肇慶創建文明城市。接聽電話時的基本禮儀1.鈴響3聲內接聽。2.語氣柔和親切,簡潔問候,如「您好」「上午好」等。3.認真傾聽對方的電話事由,必要時可簡單複述。4.對來電人表示感謝。
  • 曾子的生平簡介 百家爭鳴中曾子怎麼死的
    曾子是中國歷史上影響深遠的大人物,他是孔子思想的正統繼承人,對於孔子的道一以貫之,並在此基礎上發展出了自己更重孝義的思想觀念,成為了後世人人尊敬的賢者,對於儒家文化的傳承起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曾子的生平簡介曾子原名曾參,是春秋戰國時期有名的儒家學者,他以孔子為師,繼承了孔子的儒家思想,並在此基礎上發展出了具有自己思想核心的儒家思想,為儒家思想的傳承和推廣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尤其在後世,孟子以孝為本的觀念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直至現在都具有很大的價值。曾子是孔子思想的正統繼承人,他主持編著了《論語》,將孔子的思想發揚光大,在中國文化歷史上有著至關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