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名網約車司機接到訂單。男乘客上車後,司機按規定提醒乘客系好安全帶,遭到乘客拒絕。
司機:你好,請系好安全帶,我們出發啦!
乘客:你先開,這一段又沒有(監控)拍照。
行駛一段後,司機再次提醒乘客系好安全帶。
司機:你以為監控拍不到嗎?
乘客:你是瘋了嗎?
司機:我怎麼會是瘋了。難道叫你系安全帶不合理嗎?
隨後發生的一幕,讓人咂舌!男乘客揚起手中手機,多次暴打司機的頭部,將司機打致頭破血流。經查明,當天凌晨,乘客孔某平(男,50歲)酒後乘坐司機張某的滴滴轎車,在轎車上因不肯系安全帶問題與張某發生口角,孔某平還動手打了張某,致張某頭部受傷住院治療。
【滴滴車內視頻 有嚴格的隱私保護】
經審查,孔某平對毆打他人的違法行為供認不諱。違法人員孔某平被處行政拘留10日,罰款500元。隨後,滴滴方面表示:已協助司機報警,對這名乘客帳號永久封禁。
網約車提供服務時,乘客系安全帶,誰來牽頭監管更有效呢?話題在杭州交通91.8《針鋒相對》節目一出,引起了軒然大波。吧友紛紛表達著自己的觀點。
新聞評論員俞柏鴻認為:交警監管更有效。
網約車乘客不系安全帶,需要靠交警部門的監管和處罰。
網約車乘客系安全帶,是有明確法律規定的。
道路交通法規的執法主體是交警部門,誰執法就該由誰監管。
有些公眾會把這樣法律界定明晰的監管責任,往網約車平臺和司機身上推。
乘客不系安全帶,誰違法、誰受罰,不能連累到平臺和司機。
這所彰顯的是法律的公平正義原則。
需要呼喚的是,交警部門應對網約車乘客不系安全帶的行為,加大監管和處罰力度。
只有這,才會變成一種自覺的行為和習慣。
新聞評論員楊沛林則認為:解鈴還須繫鈴人,乘客坐你的車,監管還是得你來!
所有的違法行為,如果只依靠事後的以罰代管,那執法的成本會非常高,也不可能做到防患於未然。這就需要人民群眾的共同監督,才能夠及時發現和制止違法行為,將危害降到最低。
司機語言上的勸導和提醒,平臺也要承擔更多的責任。因為他們既有必要更有能力去做好對乘客的監督。目前網約車已經有了完善的全程錄音甚至錄像的功能,非常便於保留證據。
新聞中的這種爭端,乘客與司機孰是孰非,一清二楚。網約車平臺完全可以將不系安全帶,列入乘客的不文明行為。屢次違規不聽勸阻的乘客,進行打車限制,這種制約機制合法合理,又有震懾力度,能保護司機的合法權益,能幫助交警改善交通秩序,更能夠體現平臺的社會責任,何樂而不為?
吧友們更是坐不住了,紛紛發表各自的觀點:
吧友@風情大道通往家:平臺怎麼惹得起乘客啊?人家是上帝!
吧友@ljh夜明珠:哪一個都不能少!要兩手都要抓,兩手必須硬!
網約車平臺都會把交通安全放在第一位。
近日,滴滴開放日第一次走進杭州,本次開放日聚焦「警企共治 平安交通」,杭州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隊交通治理大隊 謝曉穎副大隊長表達了她的觀點:
在當天的圓桌討論中,另一個網約車服務中存在的問題——司機疲勞駕駛,也吸引了很多目光。
近日,在杭州灣跨海大橋上,發生了翻車事故,司乘兩人不同程度受傷。駕駛員劉師傅是一名網約車司機,回憶當天的情況,懊悔不已。「前一天晚上沒休息好,一時走神,一連撞了六個柔性警示柱,三個防撞水桶,然後騎上了島頭,導致車輛仰翻在第一車道內。」
平臺對司機劉師傅暫停服務14天,要求其參加線下回爐教育。調查發現,劉師傅事發前7天累計服務時長只有4小時。但為了一早能接上乘客,前一天晚上11點就趕到酒店樓下等候,在車上湊合著睡了一個晚上,沒睡好,精力不夠。
司機疲勞駕駛如何監管?
要網約車平臺制定更更更嚴格的監管措施,
還是司機的基本素質,為了錢不要命還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