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的一首《再別康橋》,令多少中國人對劍橋心馳神往,希望感受劍橋惆悵的浪漫。有幸來劍橋的人,看到劍河邊那麼多橋,不禁要問,哪座橋是劍橋。
泛舟劍河,在繁華處有幾座橋十分有名。順流而下,穿過銀橋後,便是女王學院著名的數學橋。據說原為牛頓所建,沒用一釘一鐵。後來有位學生表示懷疑,於是把橋拆了下來,結果又裝不上,只好用鐵釘鉚起來, 重造了這座橋。這個傳說很誘人,不過很容易被船夫否定。他們撐船經過的時候,會問乘客喜歡聽哪個版本?其中這個最好聽,卻又最假,因為數學橋是在牛頓死後22年才建起來的。
接下去是連接國王學院的橋。如今在橋的西頭,有塊詩碑,上書徐志摩的著名詩句:「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不過去年冬天一場好雪,石碑略顯朦朧,一個中國小孩不小心念成了「輕輕的我老了」,令我等唏噓不已,感嘆韶光易逝,應該珍惜美好時光。
第三座橋是克萊爾學院橋,這是劍河上最老的一座橋。從西邊經過孔子銅像和美麗的院士花園,就來到克萊爾橋,橋左右兩邊各有7個石球。右手第二個石球從橋面上看,與其他石球毫無二致,但知情人會告訴你,要從背面看。原來球被挖缺了一塊,像是掰了一瓣的橘子。據說當年工程竣工時,克萊爾橋的設計者只收到學院付的15便士設計費,於是把石球切掉15度角,以洩不滿。
還有聖約翰學院的嘆息橋。該橋模仿義大利威尼斯的「嘆息橋」,不過威尼斯的橋連接著法院和監獄。而劍橋的嘆息橋是學生從宿舍到考場的必經之路。每到參考之時,學生經過此橋,往往心情忐忑,嘆息不已。也唯有這座橋用鐵柵封閉的,箇中原因,可以揣度。
其實劍河上20多座橋,哪座橋都不是劍橋,哪座也都是劍橋的一部分。原來劍橋並不專指哪一座橋,而是因Cambridge翻譯而成的一個地名,徐志摩別的,也就不止一座橋了。
潘衛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