託尼•布萊爾,中國人最熟悉的外國政治家之一,10年英國首相生涯,他留給了英國和全世界很多話題,時至今日,他依然沒有離開我們的視線。
描述託尼•布萊爾時代的英國並不是一件很難的事,1997是開場白,這一年香港如約回歸中國,也是這一年,布萊爾成了英國自1812年以來最年輕的首相,年輕、外加一張英俊的臉、以及改革英國的勇氣,他在英國人心中的形象近乎完美,布萊爾原本有機會將這種完美進行到底,但歷史卻選擇了另外的結局。這個結局,他的後輩、現任首相卡梅倫有更直接的描述:以遠大前程開場,以令人失望收場。
布萊爾是幸運的,他在任的十年,英國經濟持續穩定增長,低通脹、低利率、低失業率。沒有經濟困擾的布萊爾可以從容推進憲法改革、推進北愛和平進程,並在外交戰場上一顯身手。然而,布萊爾外交上的表現最引人注目也是惹爭議最大的,在伊拉克問題上,他選擇站在美國一邊,不惜對抗歐洲夥伴,不惜讓歐盟瀕臨分裂的危險,如今,伊戰的理由已經被證明是個不光彩的故事,人們都說,布萊爾在伊拉克問題上從了布希,卻背離了事實,實際上,這也是布萊爾對自己的背叛,他曾說過:我們這一代是可以思考在我們整個生命中不發生戰爭、不派我們的孩子去參加戰爭的一代。事實呢,因為他的決策,很多英國父母不得不為自己在伊拉克的孩子提心弔膽。
如今的英國在經歷短暫的布朗時期、進入卡梅倫任期後,依然被稱為後布萊爾時代,這不是對布朗和卡梅倫的不尊重,而只是布萊爾對英國的影響太深遠。
「幻想由彩虹多色繪成,現實卻全以黑白雙色呈現」,這是當年布萊爾向英國女王遞交辭呈時所說的一句話,這是他10年首相的所有記憶嗎?
七月,布萊爾來到中國上海,參加的活動既有商業的也有公益性質的。三年內第四次接受芮成鋼採訪,布萊爾會談些什麼呢?
從巨額安保費到BP風波,布萊爾全球首度直接回應諸多傳聞澄清真相。
《環球財經連線》周末特別策劃
英石油陳年舊案牽扯布萊爾
墨西哥灣漏油事件還沒有平息,而一樁延續22年的陳年舊案,又一次在美國人受傷的心靈上撒了把鹽,更是把英國石油公司、甚至是前首相布萊爾推到了風口浪尖上。
1988年12月21號。泛美航空公司的103號班機從德國法蘭克福經倫敦飛往紐約,途經英國蘇格蘭南部小鎮洛克比上空時發生爆炸,機上人員全部遇難,加上11名地面居民,總共造成270人死亡,其中189人是美國人。這就是震驚世界的洛克比空難。利比亞被指策劃了這起爆炸。時任利比亞阿拉伯航空公司保安主管的邁格拉希成了嫌疑人。2001年,總部設在荷蘭的蘇格蘭特別法庭裁定邁格拉希罪名成立,判其終生監禁。可是,去年8月,身患晚期前列腺癌的邁格拉希被蘇格蘭當局釋放。(2009年7月22日)
針對邁格拉希獲釋,美國白宮20號發表聲明,對此表示遺憾,並認為,邁格拉希應該繼續服刑。
##同期 美國總統 歐巴馬:我們已經和蘇格蘭政府接觸過 都表示反對釋放邁格拉希 我們覺得(釋放他)是個錯誤。
那麼,這件22年前震驚世界的空難,又怎麼會牽連到英國石油公司,還和英國前首相布萊爾牽扯上關係呢?事情要從英國石油和利比亞方面籤訂的一個巨額油氣開採合同說起,2007年5月,也就是布萊爾擔任英國首相的時候,英國石油公司與利比亞方面籤訂價值9億美元的油氣開採合同。兩個月前,利比亞國家石油公司稱,同意英石油在7月展開鑽井工作。很多美國人懷疑,英國釋放邁格拉希就是為了換取利比亞的巨額石油合同,而正是英國石油公司在其中扮演了「說客」角色。去年8月,邁格拉希從蘇格蘭監獄獲釋,他聲稱罹患癌症晚期,只剩3個月壽命。但現在有醫學報告稱,邁格拉希至少能再活10年。
英國首相戴維•卡梅倫上任後的首次美國之行也沒能躲過「洛克比空難」製造者獲釋所帶來的「輿論尷尬」。
##同期 英國首相 卡梅倫:請大家不要把漏油事件和洛克比空難製造者混為一談 我從頭到尾對這件事都了解得很清楚我們認為釋放洛克比空難製造者的做法是完全錯誤的 這麼一個謀殺了270個人的兇手這是英國有史以來出現的後果最嚴重的恐怖行動
雖然卡梅倫堅持說,釋放邁格拉希是蘇格蘭當局作出的決定,而非英國石油公司,並排除了就此事展開調查的可能,但為了平息美國對此的憤怒,他表示已經下令對已經公開的、和釋放邁格拉希有關的政府文件進行評估,以便確定是否需要公布更多的文件。
本來,在今年7月28日,美國參議院要舉行有關洛克比空難的聽證會,討論英國石油公司是否為了商業利益,在洛克比空難主犯獲釋一事中,擔當了幕後推手的角色。但在聽證會召開前夕向媒體宣布,由於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礙,決定推遲有關洛克比空難的聽證會。
羅伯特•梅南德斯 參議員:我們目前的調查陷入了困境 關鍵的目擊證人沒有勇氣站出來說出真相 他們寧願讓真相埋沒 我們也沒有足夠的時間來查閱重要文件並理清案件線索 因此我們決定採取長期的全方位的調查策略
關鍵的目擊證人沒有勇氣站出來說出真相。但正如卡梅倫所說的,大量沒有公開所謂的秘密文件許可解答人們心中一個疑惑:英國石油公司到底有沒有、或者在多大程度上「摻和」了,這個被稱為在商業利益面前,背棄了道德和正義的行動。但是,根據英國法律,卡梅倫要公開前任政府的秘密文件,還必須徵求當時的英國首相布萊爾的意見。
而就在卡梅倫訪問美國的前幾天,英國《每日郵報》又爆出了一條驚人的消息,稱利比亞政府某高層人士透露,布萊爾今年6月曾秘密飛赴利比亞與卡扎菲會談。布萊爾在利比亞受到了「兄弟般的招待」,他也向卡扎菲就國際和國內事務提供了大量有價值的建議。消息一公布,布萊爾立刻成為眾矢之的。有批評者指出,布萊爾曾是掌握英國最核心機密的英國首相,儘管他已離任,但這些機密仍將會對英國甚至整個西方的利益產生重大影響。
洛克比空難遇害者的家人也對布萊爾的訪問感到極為憤怒,他們指責布萊爾為卡扎菲充當顧問是對遇難者最大的侮辱。面對這一切,布萊爾會做何解釋呢?
芮成鋼專訪布萊爾
芮成鋼:布萊爾先生,作為一個公眾人物,你所付出的代價之一就是要時刻面對爭議,有時甚至是陰謀論。最近關於您最多的傳言就是,在英國石油事件中,有人認為,英國石油公司幫助,或者策劃了???嫌犯的釋放工作,而當時您正任英國首相。假設這是陰謀,那事實的真相是什麼?
布萊爾:你這個「陰謀論」的說法是非常正確的。事實上,這個人是我在卸任英國首相兩年之後才被釋放的,而且決定方是蘇格蘭司法部門,跟英國政府完全沒有關係,而司法部門是努力爭取了行政獨立。關於這件事情的報導很多都是一派胡言,但是我都習慣了,如果要細數所有針對我的政治陰謀,要花幾天的時間,所以我漸漸習慣了。但是確實是蘇格蘭行政部門根據自己的理由做出的決定。
芮成鋼:所以英國石油籤署協議,在利比亞開採更多石油,與此事完全無關?
布萊爾:完全無關。當我還是首相的時候,根本不存在釋放此人的問題,因為他沒有生病。他是因為生病才被以人道主義為由釋放的。我做首相時候,他甚至都沒有生病。所以這是蘇格蘭司法部門根據自己的理由做出的決定。英國首相會一直推廣英國工商業,這是他的職責,但是這兩件事之間毫無關係。
芮成鋼:我們在中國也讀到另一個關於您的有意思的新聞,甚至在我們的手機報上也有,就是關於您和一位利比亞領導人之間的私人友誼。那張照片引發了很多誤解,你對此怎麼解釋?
布萊爾:我們要認識到很重要的一點,當我上任之後,利比亞被排擠在國際社會之外。我與柯林頓總統和布希總統共同努力,將其重新納入國際社會,我們使其裁軍,停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項目,他們現在也協助打擊恐怖主義。我覺得這是很大的進步。當然在此過程中,我幾次會見了利比亞的領導,我們應當承認他們所做出的改變,我們希望改變,這不是壞事,而是好事。我們對當前世界的認識之一,就是有的國家會威脅我們的穩定,其中有些國家會繼續威脅,有時我們甚至要對其採取對峙政策。而有的國家會做出改變,當他們改變時,我們應當表示歡迎,而不是將其推開。
英美關係---布萊爾的滑鐵盧
牛津高材生,搖滾明星,英國曾經最年輕的首相,這些榮譽讓布萊爾一度成為了英國的驕傲,在1997年當選首相的時候,布萊爾的民眾支持率高達75%。實施最低工資標準、大幅度憲法改革、加快北愛爾蘭和平進程等政績更是讓布萊爾和英國民眾的蜜月期持續了5年多的時間。這位意氣風發的英國首相萬萬沒想到的是,他苦心經營的同美國之間的關係,卻成了他的滑鐵盧。911之後,布萊爾第一個站出來指責恐怖分子。美國發動反恐戰爭,布萊爾也出兵阿富汗和伊拉克。
此後事情變得不可收拾。
2006年,在俄羅斯舉行的八國首腦峰會的一次午宴上,布萊爾與布希私下進行過一段談話,不料卻被公用話筒洩露了出去。布希口出粗言,當時還成為一樁國際笑料。但令英國媒體最耿耿於懷的,卻是布希用「呦」而不是用布萊爾的名字「託尼」來稱呼他們的首相。
在談到以色列與黎巴嫩之間的衝突時,布希說他準備派國務卿賴斯前往中東斡旋,布萊爾連忙表示自己可以先行一步。布萊爾贏得了布希的信任,但也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他的支持率一路跌到了28%的創紀錄低點,並最終在壓力之下提前「退位」。也許是接受了布萊爾的教訓,布朗上臺後,打破了英國首相首次出訪必定是美國的慣例,首先訪問了德國,被分析人士解讀成了是英法德力圖構建歐洲新軸心的標誌。
而現任首相卡梅倫更是從競選時就批評工黨政府「一味追隨美國」,他把對美關係定義為「牢固,但不盲從」。但是,他如何將自己與前任首相布朗及布萊爾的對美政策區分開來,如何做到「不盲從」,各界拭目以待。
芮成鋼:我們再看一下英國石油問題,你認為這是不是對英美關係在新時代的一個考驗?
布萊爾: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希望不是,因為要把這件事情當成個例看待。這起嚴重的漏油事件對美國海岸帶來了災難性的損害,美國民眾自然對此感到憤慨。對於英國石油來說,他們必須要把事情妥善處理好。但是如果讓此時影響兩國良好的整體關係,則不利於兩國人民的利益,也會從根本上影響英國石油的恢復,因為英國石油公司也涉及到很多美國利益和英國利益。
芮成鋼:大家都在討論另一個託尼的命運,託尼•海沃德,你擔心嗎?
布萊爾:我認為這種情況非常難處理,對於那些因此蒙受損害的美國民眾。我希望英美兩國的民眾都能了解,無論是為了美國人民的利益,還是英國人民的利益,都應當讓英國石油恢復,重新成為出色的公司。我不太了解這個個人決定的具體細節,一般在這種情況下,公司都要首先有序處理危機,然後進行重建。
芮成鋼:最近人們都在討論卡梅倫先生訪美的問題,如果您現在是首相的話,會採取什麼不一樣的處理方法?
布萊爾:我卸任之前做的決定之一,就是深知首相工作之不易。我從來沒有對布朗或卡梅倫先生的工作指手畫腳,說換了我我會這麼做那麼做,我可以做的更好等之類的話。我覺得很重要的一點,尤其是在國外,就是要支持英國的首相,我也這麼做了,而會議總體來說進展的很順利,所以……
布萊爾:卡梅倫先生談到了您,他對您做出了評價,他曾職責您跟美國關係太親密了,您的回答是:如果我們疏遠了美國,再恢復就太難了。
芮成鋼:英國與美國的關係比較特別,將來也會如此。兩國歷史,傳統和價值觀相近,而經濟和政治關係也很緊密。另一方面,我認為兩國都認識到,世界不同了。對於我來說,很重要的一點是,英國和歐洲關係也很緊密,英國和中國這樣的國家也保持著雙邊關係。對於美國也是一樣。當今世界,並不僅是交換關係,交換權利那麼簡單。他們現在需要,也希望和中國保持關係,以夥伴關係和平等為基礎,同時他們認識到現在國際各種問題,無論是政治,經濟,環境,還是戰略問題,沒有中國的參與是無法解決的。
有淚不輕彈 只因未到傷心處
男兒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傷心處。離開總統或者總理的寶座的那一剎那,成了不少人的傷心處。今年6月2日,上任還不到9個月的鳩山由紀夫含淚宣布將辭去日本首相的職務
兩周後,同樣的命運降臨在時任澳大利亞總理陸克文身上。由於提議向礦業公司徵收超級利潤稅,陸克文的支持率連連下滑。前一天還表示要參加工黨領導人選舉的陸克文6月24日早上突然宣布辭去黨魁和總理的職務。
澳大利亞前總理 陸克文:"I was elected by the Australian people as prime minister of this country to bring back a fair go for all Australians, and Ihave given my absolute best to do that. I've given it my absolute all. In that spirit, I'm proud of the achievements that wehave delivered to make this country fairer. I'm proud of the fact that we kept Australia out of the global economic recession. I'm proud of the fact that had we not done so, we would have had half a million Australians out there out of work,because that's what happened around the rest of the world."
發布會上的陸克文,眼眶也是紅紅的。性格豪放的巴西人則是潸然淚下。前幾天,巴西總統盧拉接受一家電視媒體採訪,談到執政多年的艱辛和即將到來的離任,百感交集,老淚縱橫。
當然,也有跟權力寶座痛痛快快揮手道別的,比如前任美國總統小布希。不過,流淚的可能是她的妻子蘿拉。不是蘿拉留戀第一夫人的虛名,而是因為布希在任期內的最後一次新聞發布會上深情告白,他說自己離職後的第一件事就是給夫人衝上一杯咖啡。不用這杯咖啡,光是這句話就足以讓蘿拉感動得熱淚盈眶了吧。
芮成鋼:過去幾個月內,我們看到很多國家首腦或政府領袖卸任,或計劃卸任,他們都潸然淚下,顯然卸任很讓人悲傷。盧拉總統今年早期參加了我的節目,我的一個朋友canbinrat卸任時也非常動情。看到他們在電視上哭,讓人心中難過。對於您個人而言,卸任之後遠遠的觀望,最讓人悲傷的是哪一點?
布萊爾:國家領導這項工作會讓人全身心的投入,你的全部精力都投入於此,這項工作也有很多壓力。有些人認為成為國家領導,讓他們有成就感和使命感,所以我完全理解為什麼他們感覺悲傷。有趣的是,我卸任的時候並沒有感到難過,部分因為我有充足時間準備卸任,更因為我覺得世上還有很多美妙的事情。如果一個人跟我一樣,有幸擔任過政府領導或國家首腦,這時很榮幸的事情,享受了很多特權。我覺得離開時要做的,不是感慨自己的生活要結束了,而是尋找下一個使命。
芮成鋼:你是不是跟以前同事保持密切的私人關係呢?比如跟布希總統。
布萊爾:對,我跟布希總統,柯林頓總統,很多其他的國家領袖以及在職的首腦定期聯繫,我還跟歐洲領導人會見,當然我也於中國領導人見面。這其中最有意思的一點就是,卸任之後也能學到很多。有時我就想,要是我當時做首相的時候也能知道卸任後學到的知識就好了。我有時間旅行,見證不同的文化和世界的變化。說實話,我現在比3年前,2007年的夏天卸任時對中國的了解更多。這些經歷也可以告訴人們,在任的時候有很多好處,卸任之後四處走走,開闊視野也有很多好處。
芮成鋼:您今年才剛47歲。
布萊爾:我很喜歡你這麼說。
芮成鋼:很多人在這個年齡才剛剛上任,成為政府領袖和國家首腦,您的面前還有無數的可能性。我記得去年我們見面的時候,討論了你作為候選人成為歐盟主席的可能性,現在這點未能實現,那您下一步有什麼計劃,你希望扮演什麼角色呢?
布萊爾:我不知道。我本質上是一個公共服務人員,我現在是公共社會企業的一部分,我非常致力於事業和我自己相信的東西,所以都說不定,時機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出現。我現在的精力和以前一樣充沛,像你說的,有很多我這個年齡的人剛加入政界的高層。我不知道,我不會排除任何可能性,也不會給自己設限,隨遇而安。
芮成鋼:你也有自由做自己之前不能做的事情,比如佩戴一條非常有型的領帶,可能是prada的。
布萊爾:我更加冒險了,但可能是因為老了,並不僅僅因為卸任。
布萊爾:卸任首相生財有道
眼下正值英國政府勒緊褲腰帶、節儉度日之際,就連英國王室和首相卡梅倫都開始先行縮減開支、降低工資,但是,英國媒體卻爆料說,前首相布萊爾的保鏢費用驚人。據英國《星期日郵報》報導,布萊爾無論是以聯合國中東問題特使身份出訪,還是到國外度假或演講掙錢,均有政府保鏢隨行,最多5人。消息人士透露說,這些貼身保鏢在海外享受每天24小時的加班津貼,也就是說,連睡覺都在掙錢,理由是護衛工作不分晝夜。這家報紙還統計了布萊爾出訪外國的頻率,僅今年前4個月,布萊爾就出訪21次,而他的保鏢們,最高的時候,每周能拿到5000英鎊的薪水。有調查發現,布萊爾的安保開支一年可能高達25萬英鎊。消息一公布,英國納稅人很不高興,首相都卸任了,卻還要我們為他花這麼多錢,他至少可以自己支付一部分安保費用嘛,因為人所共知,布萊爾生財有道!英國商業諮詢委員會對媒體透露,離開唐寧街兩年多的時間裡,布萊爾至少已將兩千萬英鎊,約合2.08億人民幣收入囊中,在此之前,布萊爾曾以「涉及商業機密」等理由,勸說英國商業諮詢委員會不要公開他的私人收入。據英國《泰晤士報》計算,布萊爾在臺上講1分鐘,就能進帳近9000美元,平均每場演講費用超過20萬美元,堪稱目前全球演講出場費第一人。此外,出版回憶錄給他帶來大約460萬英鎊的收入,約合700萬美元。還有,為投資銀行摩根大通擔任高級顧問,每年收入361萬美元;瑞士蘇黎世金融服務集團顧問,每年進帳288萬美元。從英國商業諮詢委員會公布的對布萊爾收入的調查報告來看,這位前首相還有相當一部分收入來源於美國和中東地區,英國保守黨議員卡斯韋爾說,這讓人不得不揣測當年布萊爾執意與美國一起發動伊拉克戰爭的真實意圖。此外,這份報告還披露,為了不讓外界知道自己的真實收入狀況,布萊爾還通過一些「影子公司」或合伙人對外進行各種投資活動。
芮成鋼:關於您的安保開支,也存在著一些爭議。人們說您賺錢很多,很會投資,有時投資於房地產,但是英國政府卻要為您巨額的安保支出買單。我覺得別人不該這麼指責你,因為我見過布希總統,他在中國有25個隨身保鏢。那您有沒有考慮過自己支付安保費用,因為英國最近經濟不太景氣。
布萊爾:首先,讓我解釋一下,我的安保問題是英國政府的決定,這不是我的決定。我是英國公民,英國納稅人。關於我的這個爭議,人們可以報導這個問題,也可以報導我所做的實際工作。在現代政治中,尤其是在西方,政治領袖過著雙重生活,一種生活是報紙中寫的那樣,生活在爭議裡,有些報導是真的,有些是假的。另外一種生活就是自己的實際工作。我卸任之後,一直專注於建立一個組織,這是我自己出資成立的,主要做慈善工作和處理一些我非常關心的事情,比如中東和氣候變化。同時我還學習了商界的知識,這也很好,我樂在其中。做這些不僅是為了經濟利益,更是為了學習世界的規則。我卸任之後最大的樂趣就是看到如此多的改變,如此快的步伐。那些爭議只是過眼風雲,我不會多想。
芮成鋼:您是一個擅長投資房地產的人,您購買的房地產都升值了,這是真的嗎?很多中國人都對投資房地產感興趣,他們希望聽聽您的建議。
布萊爾:不要聽取我對投資的建議,你可能根本不會成功。我做首相的時候並沒有家,那我卸任之後,就必須找到住的房子。其實我並不是房地產投資者。
芮成鋼:布萊爾先生,您這次要在中國呆多久?我知道要呆很久,那麼您會怎麼充分利用在中國的這段時間呢?
布萊爾:呆的時間還是不夠長,我這次在中國呆幾天,但是我會在11月和年底再次過來,所以我定期來中國,而且每次來,我都學到更多,非常好。
(責任編輯:李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