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品牌或者門店,都存在一個通病,即將造節純粹作為賣貨的手段,甚至用以清除尾貨。無形之中將「造節」變成「造劫」,被套路已久的消費者,自然不會再返回消費,門店可能就此失去原本屬於自己的顧客。
「造節」的背後離不開「低價促銷」、「清尾貨」的邏輯,然則無論是品牌,還是門店,都在漸漸地給造節蒙上一層新的意義,藉助節日打造「圈層」的概念,由節日所帶來的小眾文化給消費者製造更強烈的歸屬感。藉此構建起圍繞品牌的粉絲圈,進而形成更加緊密的關係和黏性。
說白了,其實,他們這是在「圈粉」。
造節圈粉
品牌注重忠實粉絲的經營,對於門店而言,則更注重VIP的價值。門店想要吸引更多的忠粉,需要的不僅是產品,還需要讓消費者樹立關於門店的獨一無二的形象標杆。
事實上,不少門店也在潛移默化地樹立自己的「品牌」,將產品與門店的品牌效應強化之後,更能吸引忠實粉絲。
一些美妝店推出「補水節」、「女神節」等節慶,其除了銷售美妝、護膚品之外,還將毛巾、紙巾等日常用品低價出售,推出「一元精品區」、「日用精品區」、「男神精品」等不同板塊。
日用品配合護膚品、美妝產品做活動,一來,日用品家家戶戶都有需求,低價能刺激更多人進店,也能刺激消費者對門店形成「低價便捷」的印象;二來,進店的消費者能帶動護膚和美妝的銷量,一舉兩得。
門店推出專屬的節日,能更好地沉澱粉絲群體,但找對自身定位很重要;如果盲目造節,能引起一陣的消費潮,但卻很難造成持續性的影響。
圈子營銷
所謂「造節」,其實更多的是通過節日打造屬於粉絲的特定小圈子,青睞同一家店的消費者聚集一起,通過線下互動、分享更能刺激消費者的凝聚力。
不少門店會定期開設VIP沙龍等活動,一來給VIP顧客提供新品體驗,二來更好地將門店最大的消費力凝聚,以「圈子」文化增強VIP對門店的信賴與認同感。對於門店而言,認同感所帶來的,必然是更強的消費黏性。
怎麼把這群粉絲牢牢地掌控在你的圈子裡?
門店可以以經典產品作為媒介打造節日,利用線上線下多方面的宣傳渠道造勢,讓「買東西」變得有趣之餘,也滿足消費者對購物儀式感的渴求。
但不少門店存在一個通病,即將造節純粹作為銷貨的手段,甚至用以清除尾貨。這在無形之中將「造節」變成了「造劫」,被套路已久的消費者,自然不會再返回消費,門店可能就此失去原本屬於自己的顧客。
造節其實不僅是銷貨的手段,更多的是門店與消費者的溝通方式,在溝通中雙方的關係也在發生變化,從買賣雙方發展出更強的情感連接。
深化粉絲效應
對於門店而言,如何打響活動的知名度是一大問題。
像屈臣氏、嬌蘭佳人等大型連鎖門店分布廣,本身的門店已經是最佳的廣告牌,但對於單店或者三四線連鎖而言,其能宣傳的方式有限。
如何做到多方位的宣傳觸達?
一者,門店不妨與其他產業做跨界節日,互相引流。
二來,門店可以藉助節日勾起消費者特定時期的回憶,再配合一定關聯性的文案打造更強的連接,並藉助消費者轉發等方式達到更大範圍的傳播。
例如某飲料品牌在春節推出「家滿能量」的海報,「只要拼盡全力,輸有什麼關係,在他們心裡,我一直都是冠軍」、「一年寫了65首歌,只發表了一首,覺得自己是倒黴蛋,卻是他們心中的POP STAR」……
推出擊中消費者內心情感的節日文案,既給節日打上情懷的標籤,也更能讓引發消費欲望。藉此,門店也跟消費者達到一定的共鳴。
第三,經營好門店的粉絲只從門店入手顯得太被動,如今不少門店也開設微博帳號、微信公眾號,甚至微信商城、會員群,也不失為一種宣傳方式。
門店造節,如若只純粹地想賣貨銷貨肯定不長久,將節日打造為門店的「標杆」,以此為契機,構建與消費者更深層次的連接,牢牢圈住粉絲,能更好地提高轉化率。
做好精準的消費群+好玩的節日定調+全方位的宣傳觸達+情懷性的文案推廣,節日也能成為門店的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