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1914年,裘老出生在西子湖畔一個"書香世家",18歲考入同濟大學醫學院預科班學習德語。1936年從原同濟大學醫學院(今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結業,同年西渡德國就讀於慕尼黑大學醫學院。1939年秋通過了德國嚴格的國家考試和論文答辯,14門功課全部優秀,獲得醫學博士學位,並被留在慕尼黑大學醫學院所屬施瓦本醫院當外科醫生,不到5年就晉升為副主任醫師,之後又受聘於土爾茲市立醫院任外科主任。
裘老從事外科學醫療、教學、科研工作近65個春秋,是推動我國腹部外科和普通外科發展的主要開拓者,也是我國器官移植外科的主要創始人和奠基人之一。上世紀50年代,在我國較早開展了分流術和斷流術,並於1972年創建了「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被稱為「裘氏手術」),此手術已在全國推廣應用,獲1979年全國科學大會獎。1953年他實施了世界上首例腦血吸蟲病開顱手術。1980年籌建了我國第一個器官移植研究所,1999年起草了《中國腦死亡臨床診斷標準》和《人體器官移植法》兩個草案。
上世紀90年代致力於膽道流體軟科學和膽結石成因的研究,並在體外牛膽汁中研製培育出「體外培育牛黃」,於1997年獲國家一類新藥證書,並於2003年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他參與黃家駟主編的《外科學》第1~3卷,該書被譽為中國外科學的經典著作,從而榮獲1996年度衛生部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及1998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三等獎。
1930—40年代,裘老曾旅居德國整整十年,在自視為「優等民族」且傳統上具有排外傾向的德國,他取得了相當高度的醫學成就和地位,作為華裔,屬鳳毛麟角。但二戰結束後,思鄉心切的裘老即攜妻帶子,毅然回國,回母校任教。
1950年代初,我國高等院校院系調整,上海同濟大學醫學院奉命內遷武漢。彼時裘老已是享譽國內醫學界的著名教授,除擔任同濟醫院外科主任外,還兼任上海第二軍醫大學及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外科主任、《大眾醫學》雜誌主編和上海市衛生局顧問(來漢後相當一段時間內,仍需定期回滬,履行所承擔的公務和手術),且裘夫人是德籍,無論從事業或家庭考慮,留滬無疑是首選。但是,處於對母校的感情,裘老義無反顧的來到工作和生活條件遠不如上海的武漢。
直至晚年,醫學院和醫院的建設、發展也始終是裘老難以割捨的牽掛。裘老鍾情於母校,母校也以裘老為榮。
大家都知道,裘老有一位德國夫人羅懿,他親切地稱她為「老太太」。1940年, 26歲的裘法祖邂逅了一位美麗的日耳曼少女,她就是羅懿,這段美麗的邂逅成就了一段異國情緣。
「她當時只有18歲,也在醫學院就讀,梳著兩根小辮子,漂亮得不得了,我可能看起來比較老實吧,就那樣把她騙來了。」60年了,裘老回憶起來仍覺恍如昨日。1945年,兩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炮火中結為伉儷。抗日戰爭勝利的消息傳到德國,已經是醫院外科主任的裘法祖萌發了回國的念頭。當裘法祖提出回國時,羅懿表現得十分寬容和理解,她平靜地說:「我一定跟你回去,無論中國是怎樣的。」
1946年10月,裘法祖攜妻女回國。1956年,裘法祖隨校遷往武漢。1958年,羅懿加入中國國籍,成為第一個加入中國國籍的德國人。
回首50餘年的愛情生活,裘老感慨萬千,他自豪地說,他們的婚姻是世界上最美滿的婚姻。
轉眼間,裘老已經逝世十一周年了,但是他為國家、為社會、為母校留下的點點滴滴永遠不會消逝。作為一名同濟人,我敬他、愛他。裘老,請放心,同濟人一定會以您為榜樣,在這個世界上的每一個角落發光、發熱,我們會以自身行動努力踐行醫學生誓言,讓您驕傲。
偉人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