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法祖:才不近仙者不可為醫,德不近佛者不可為醫的中國外科之父

2020-12-15 萬象歷史

(萬象歷史特約作者:夢裡婉歌)

裘法祖:才不近仙者不可為醫,德不近佛者不可為醫的中國外科之父

1914年12月6日,裘法祖出生於浙江杭州。1932年(18歲),裘法祖考入同濟大學醫學預科。1937年(23歲),裘法祖到德國慕尼黑大學醫學院留學。1942年,獲得醫學博士學位後,裘法祖留在慕尼黑大學附屬醫院擔任住院醫師、後升任主治醫師、副主任醫師。由中國人擔任外科主任,在當時的德國是前無古人的。

在醫院工作期間,1945年(31歲),裘法祖與醫學院的德國女學生裘羅懿(Loni Konig)相識並結婚。裘羅懿從此成為他的堅實後盾,一直陪伴左右。後來,1958年,由周恩來親自籤署,裘羅懿成為第一個加入中國國籍的德國人。

(裘法祖與妻子)

1945年的一天,德軍押解一車猶太人去集中營,其中一些人因為飢餓躺在地上無法動彈。裘法祖看見後,和德軍交涉,謊稱這些人染了傷寒,很可能會造成大規模的傳染,希望德軍把這些人交給作為醫生的他。

幸運的是,德軍並沒有懷疑。這批並未染病的猶太人,後來因此而得救。裘法祖堪稱「中國辛德勒」。為了感謝裘法祖,後來德國政府授予他「國家大十字勳章」(1985年)。他是第一位獲得該該勳章的亞洲人!

1946年(32歲),裘法祖放棄了在德國的優渥生活,決定以一腔熱忱回報祖國。他和妻子一起回國後,擔任上海同濟大學醫學院教授、外科主任。在中國醫療水平落後的情況下,他主持一系列當時風險較大、較複雜的手術。1948年,他創辦了國內第一本醫學科普刊物《大眾醫學》。

新中國成立後,1952年(38歲)韓戰爆發,裘法祖以外科醫生的身份參加了第一批抗美援朝醫療隊,在前線救治傷員。1956年(42歲),上海同濟大學醫學院遷往武漢,裘法祖隨之前往,擔任武漢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現武漢同濟醫院)外科主任、教授。

(裘法祖出診)

裘法祖率先在國內引入專科概念,把大外科分為普通外科、骨科、胸心外科。60年代初,美國開始出現器官移植的新技術。裘法祖受到啟發,在1965年(51歲),創建了中國第一個腹部外科研究室。他經過長時間的努力嘗試,建立起了我國自己的肝移植模型,轟動了整個醫學界。

1979年(65歲),中國第一個器官移植研究所建立,裘法祖擔任所長。1988年,裘法祖倡議成立了中華醫學會器官移植學會,接著又創建了「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他對中國器官移植技術的發展居功至偉。

裘法祖的外科手術,被專稱為「裘氏手術」,特點是「穩、準、輕、細、快」。裘法祖不斷鑽研,改進的手術方法不下數十種。如在脾腎靜脈吻合術中,裘法祖採用腸鉗夾胰尾的方法,使脾靜脈處於無血狀態,降低了分離難度,縮短手術時間,將成功率提高到80%以上。

裘法祖還創造了別具風格的「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達到了手術出血少、死亡率低的奇效,於是成為了治療晚期血吸蟲病和肝炎後肝硬化的常規手術。

裘法祖是中國現代普通外科的主要開拓者,肝膽外科和器官移植外科的主要創始人,被譽為「中國外科之父」。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裘法祖培養出了大量得意門生,如國內肝膽外科專家吳孟超、首創斷手再植術成功者之一錢允慶、器官移植專家夏穗生等等。

2008年6月14日,裘法祖逝世,享年94歲。"才不近仙者不可為醫;德不近佛者不可為醫",裘法祖用一生踐行了仁醫二字。

(萬象歷史·人物傳記寫作營的第712篇作品,營員「夢裡婉歌」的第56篇作品)

相關焦點

  • 德不近佛者不可為醫
    尤其奪人眼球的是她走路的姿態:昂首挺胸,自信滿滿,然而步子小,步調慢,腰和臀搖曳出異域的風情……多少人為之仰慕,多少人為之切齒。  名人難做,何時何地都一樣。圍繞小M的各種褒貶從沒停歇過,她不會不知道,然而不在乎,做事更高調,言語更尖刻,事事拔尖。及至畢業,對她來說已經到了不得不畢業的時候了。  15年沒有見面,再見面,昔日的小M已脫胎換骨為M君。
  • 「中國外科之父」裘法祖:從醫七十年未錯一刀,去世時沒有一雙像樣...
    這位醫生就是被稱為「中國外科之父」的裘法祖。其實,在他生前曾多次告訴大家,自己最不喜歡「中國外科之父」這個稱號,他說:「中國外科不是靠一個人撐起來的,而是一批人!」1914年,裘法祖出生於杭州一個書香世家,他家一共7個孩子,而裘法祖是家中最小的,從小受到了家中哥哥姐姐們的寵愛。
  • 林順潮:德近佛,才近仙,方可為醫
    素有」 中國外科之父」的裘法祖院士有四句話:「一身正氣,兩袖清風,三餐溫飽,四大皆空」。這是他一生的寫照,也是他說給眾多醫生的懇切箴言。這句話用在香港眼科巨擘林順潮的身上,也再合適不過了。  德不近佛者不可以為醫
  • 「中國外科之父」裘法祖:70年未錯一刀,去世時沒有一雙像樣襪子
    當靈車駛出同濟醫院大門時,車水馬龍的解放大道一下子安靜下來,過往車輛自覺地停下來,為這位醫生讓路。有人說,在湖北,從沒有一個醫生的離去,觸痛這麼多人的心;從沒有一個醫生,享受過這麼高的禮遇。這位醫生就是被稱為「中國外科之父」的裘法祖。
  • 不為良師,則為良醫
    不為良師,則為良醫。真的是一種很好的選擇。在這個薄涼的世界上,能夠被尊稱為先生的只有兩類人,一是教師,學高身正,為人師表,塑造人類快樂的心靈,高貴的靈魂;一是醫生,仁心濟世,治病救人,給予人類健全的軀殼,健康的肉體。 聖者仁心,要麼為人師表,要麼懸壺濟世。很高尚的選擇。我喜歡老師,尊敬醫生。為師為醫者,或德才兼備,或德藝雙馨。
  • 尚醫∣不少醫生不願子女從醫,他為何還堅持讓兒子學醫?
    開欄的話 被譽為中國外科之父的醫學泰鬥裘法祖先生曾經說過:德不近佛者,不可以為醫;才不近仙者,不可以為醫。醫生是人世間最崇高、最值得尊敬的人,醫學是最有人性、也最有前途的職業。由是如此才有了「不為良相,便為良醫」這句千古名言。
  • 德不近佛者不可為醫?這些故事告訴你佛醫到底能治什麼
    我佛慈悲   醫亦然   自古醫者仁心,醫學界泰鬥裘法祖說:「德不近佛者不可以為醫。」一個有醫德的醫生,要像佛菩薩那樣慈悲仁德。   而佛教徒把佛譽為大醫王,學佛修行和學醫治病,二者確實有頗多可比性。
  • 惜醫者仁心 願蒼生無恙
    惜醫者仁心願蒼生無恙——全國醫務工作者歡度首個「中國醫師節」光明日報記者金振婭德不近佛者,才不近仙者,不可以為醫。醫者,總是懷著非凡的愛做著平凡的事情,陪伴人之生、老、病、死。中國醫師協會會長張雁靈說。近年來,隨著百姓對健康需求的日益增長,數量本就不充足的醫生群體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張雁靈介紹,一方面,醫生面臨工作超負荷的生理壓力;另一方面,醫生也面臨著職稱晉升、考試、科研、論文和醫患關係帶來的心理壓力。中國醫師協會連續幾年對醫生執業狀況進行的調查指出,醫生高強度工作導致的健康問題,應當引起關注和關心。
  • 「做個有溫度的醫者」 浙大城市學院「雲端」課程思政獲學生點讚
    中國教育在線浙江站訊(記者 趙小倩 通訊員 郭佳 劉嘉慧 張章璐 謝宜耿)他叫董凌峰,於浙江大學附屬邵逸夫醫院的重症監護室從事護理工作,擁有14年工作經驗。他是浙江省第一批志願武漢的醫護人員之一,現於一線中的一線——武漢協和醫院奮戰。他發回的武漢戰地日記,感動鼓舞了眾多師生。
  • 致敬醫師節:讓我們一起傾聽醫者的心聲
    我們身邊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是「逆行者」,疫情面前挺身而出;他們是「守護者」,用生命守護生命;他們是「攀登者」,夜以繼日地攀登醫學高峰,他們是奮戰在醫療服務一線的白衣戰士。8月19日是第三個中國醫師節,在這個榮耀的日子裡,讓我們走近醫者,傾聽他們的心聲。 01.
  • 一張紅榜、一個剃頭推子、一個蛋糕,小物件彰顯醫者仁心
    浙江24小時-錢江晚報記者 何麗娜 通訊員 王回南在剛過去的2017年,《外科風雲》、《急診科醫生》、《兒科醫生》等醫療題材的電視劇備受關注,不少人一邊追劇一邊被感動得抹淚,那麼,劇中那種不僅技術精湛且還能全方位為病患考慮的醫生在現實中有沒有呢?
  • 劉玉村:傳道者
    目光齊刷刷地對準了突然開口的劉玉村,他禮貌地糾正著主持人:「德不近佛,才不近仙,斷不可作醫,這是裘法祖引用明朝一位老先生的話。」誠然,「德不近佛者不可以為醫,才不近仙者不可以為醫」這句話因為裘法祖的傳播而光大。許多人因而並不知曉,早在明朝醫家裴一中所著的《言醫·序》中曾有云:「學不貫古今,識不通天地人,才不近仙,心不近佛者,寧耕田織布取衣食耳,斷不可作醫以誤世。」
  • 【中國科學報】大醫為人吳孟超
    吳孟超師從中國著名外科學家裘法祖,擅長肝膽疾病的各種外科手術治療,尤其擅長肝癌、肝血管瘤等疾病的外科手術治療,被譽為「中國肝膽外科之父」。199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05年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11年5月,我國將17606號小行星命名為「吳孟超星」。  一個人不管有多聰明,多能幹,背景條件有多好,如果不懂得如何做人,那麼最終的結局很可能就是失敗。
  • 德不近佛者,不能成大醫;技不近仙者,不能成名醫
    時下,醫患關係的問題是突出的社會問題,醫者本仁術,然而醫院的功利化,導致了部分醫生失去了自我,成為了利益的俘虜,失去了醫者的本性。   加之,社會道德觀念的普遍下降,導致了患者感恩之心,是非之心的偏失,更讓醫患關係成為社會尖銳矛盾之一。   如何成為一名好中醫,好中醫該是怎樣的?